理学汇编 学行典 第十六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理学汇编 第十七卷
理学汇编 学行典 第十八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理学汇编学行典

     第十七卷目录

     理数部总论五

      刘牧易数钩隐太极图说 太极生两仪图说 天五图说 天地数十有五

      图说 天一下生地六图说 地二上生天七图说 天三左生地八图说 地四右生天九

      图说 两仪生四象图说 四象生八卦图说 二仪得十成变化图说 天数图 地数图

       天地之数图说 大衍之数图说 其用四十有九图说 少阳图 少阴图 老阳图

      老阴图 七八九六合数图说

      张理易象图说内篇 龙图天地未合之数图说 龙图天地已合之位图说

       龙图天地生成之数图说 洛书天地交午之数图说

      蔡九峰洪范皇极内篇九九圆数图 九九方数图 九九行数图

      九九积数图 内篇上 内篇中 内篇下

    学行典第十七卷

    理数部总论五

    刘牧易数钩隐

    太极图第一

    太极图第一

    太极无数与象今以二仪之气混而为一以画之盖欲明二仪所从而生也

    太极生两仪第二

    太极生两仪第二

    经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太极者一气也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一气所判是曰两仪易不云乎天地而云两仪者何也盖以两仪则二气始分天地

    则形象斯著。以其始分两体之仪,故谓之“两仪”也。何 以明其然?略试论之:夫气之上者轻清,气之下者重 浊。轻清而圆者,天之象也;重浊而方者,地之象也。兹 乃上下未交之时,但分其仪象耳。若二气交,则天一 下而生水,地二上而生火,此则形之始也。五行既备, 而生动植焉,所谓在天成象,在地成形也。

    天五第三

    天五第三

    天一地二天三地四此四象生数也至于天五则居中而主乎变化不知何物也强名曰中和之气不知所以然而然也交接乎天地之气成就乎五行之质

    弥纶错综,无所不周。三才之道既备,退藏于密,寂然 无事,兹所谓“阴阳不测之谓神”者也。经虽云四象生 八卦,然须三、五之变易,备七、八、九、六之成数,而后能 生八卦而定位矣。

    天地数十有五第四

    天地数十有五第四

    或问曰天地之数何以由天五而生变化答曰天地之生数足所以生变化也天地之数十有五自天一至天五凡十五数也天一天三天五成九此阳之数

    也。故乾元用九、地二地四成六,此阴之数也。故“《坤》元 用六”,兼五行之成数。四十合而为五十有五,备天地 之极数也。所以能成变化而行鬼神。

    地四右生天九第八

    地四右生天九第八

    地二上生天七第六

    地二上生天七第六

    天三左生地八第七

    天三左生地八第七

    {{{2}}}

    {{{2}}}

    经曰参伍以变错综其数通其变遂成天地之文极其数遂定天下之象义曰参合也伍为偶配也为天五合配天一下生地六之类是也以通其变化交错

    而成四象八卦之数也。“成天地之文”者,为阴阳交而 著其文理也。“极其数”者,为极天地之数也。天地之极 数,五十有五之谓也。“遂定天地之象”者,天地之数既 设,则象从而定也;

    两仪生四象第九

    两仪生四象第九

    经曰两仪生四象孔氏疏谓金木水火禀天地而有故云两仪生四象土则分王四季又地中之别惟云四象也且金木水火有形之物安得为象哉孔氏失

    “之远矣。”又云:“《易》有四象,所以示者”,庄氏云:“四象,谓六 十四卦之中有实象,有假象,有义象,有用象也。”今于 释卦之处已破之矣。何氏谓“天生神物,圣人则之,一 也;天地变化,圣人效之,二也;天垂象,见吉凶,三也;河 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四也。”今谓此四事,圣人《易》外 别有其功,非专《易》内之物,称《易》有四象。且又云:“《易》有 四象,所以示也,系辞焉所以告也。”然则象与辞相对 之物,辞既爻卦之下辞,象谓爻卦之象也。上两仪生 四象,七八九六之谓也。诸儒有谓七八九六,今则从 以为义也。且疏家以七八九六之四象为所以示之 四象,则驳杂之甚也,何哉?夫七八九六,乃少阴少阳 老阴老阳之位,生八卦之四象,非《易》之所以示四象 也。略试论之,且夫四象者,其义有二,一者谓两仪所 生之四象,二者谓《易》有四象,所以示之四象。若天一 地二,天三地四,所以兼天五之变化,上下交易,四象备其成数,而后能生八卦矣。于是乎坎离震兑居四 象之正位,不云五象者,以五无定位,举其四则五可 知矣。夫五上驾天一而下生地六,下驾地二而上生 天七,右驾天三而左生地八;左驾地四而右生天九。 此《河图》四十有五之数耳。斯则二仪所生之四象,所 谓《易》有四象所以示者。若《系辞》云:“吉凶者,失得之象, 一也;悔吝者,忧虞之象;二也;变化者,进退之象,三也; 刚柔者,昼夜之象,四也。”且孔氏《疏》云:“象之与辞,相对 之物。”“辞”既爻卦之下“辞”,“象”谓爻卦之象也。又上句云: “《易》有四象,所以示也。”下句云:“系辞焉,所以告也。”详其 吉凶、悔吝,变化、刚柔,四者之象,既《系辞》所陈,则与爻 卦正协其义也。而又孔氏复引二仪所生之四象,举 七、八、九、六之数,则其义非也,不亦失之甚乎?

    四象生八卦第十

    四象生八卦第十

    五行成数者水数六金数九火数七木数八也水居坎而生干金居兑而生坤火居离而生巽木居震而生艮已居四正而生乾坤艮巽共成八卦也

    二仪得十成变化第十一

    二仪得十成变化第十一

    此乃五行生成数本属洛书此画之者欲备天地五十五数也

    天地之数第十四

    天地之数第十四

    地数第十三

    地数第十三

    {{{2}}}

    {{{2}}}

    内十五天地之用九六之数也兼五行之数四十合而为五十有五备天地之数也

    大衍之数第十五

    大衍之数第十五

    经曰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又曰大衍之数五十则减天地之数五也韩氏曰演天地之数所赖者五十也则不言减五之数所

    以孔氏《疏》以为五十有五乃天地阴阳奇偶之数,非 是,是文演天地之策也。且诸儒分大衍之数分而为 二之义,中则述天地之数五十有五之用,末则陈四 营成易,十有八变而成卦之理,此岂可同乎本末而 异其中之数也?况乎揲蓍之数以象天地,岂可舍其 数而求其象乎?斯亦疏家之失,不求天五,退藏于密 “之义也。且夫五十有五,天地之极数也。大衍之数,天 地之用数也。盖由天五不用,所以大衍之数少,天地 之数五也。”或曰:“天五不用,何以明其不用之由?”答曰: “天五不用,非不用也,是用四象者也。且天一地二天 三地四,此四象生数也。天五所以斡四象生数,而成 七九六八之四象,是四象之中皆有”五也,则知五能 包四象,四象皆五之用也。举其四则五在其中矣。故 《易》但言四象以示,不言五象也。今揲蓍之义,以筮而 尚占者也,以象天地之用数,所以大衍之数减天地 之数五也。

    其用四十有九第十六

    其用四十有九第十六

    论上

    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韩氏注曰衍天地之数所赖者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则其一不用也不用而用以之通非数而数以之成斯易之太极也四十

    有九,数之极也。夫旡不可以旡明,必因于有,固尝于 有物之极,而必明其所由之宗也。孔氏疏:京房云:“五 十者,谓十日、十二辰、二十八宿也,凡五十,其一不用 者,天之生炁将欲以虚求实,故用四十九焉。”马季长 云:“《易》有太极,谓北辰,北辰生两仪,两仪生日月,日月 生四时,四时生五行,五行生十二月,十二月生二十” 四炁,北辰居位不动,其馀四十九,运而用之也。荀爽 云:“卦各有六爻,六八四十八,加乾坤二用,凡五十。初 九潜龙勿用,故用四十九也。”郑康成云:“天地之数,五 十有五者,以五行炁通于万物,故减五。《大衍》又减一, 故用四十九。”姚信、董遇云:“天地之数五十有五者,其 六以象六画之数,故减而用四十九”也。顾欢云:“立此 五十数以数神,神虽非数,因数而显,故虚其一数,以 明不可言之义也。”今详诸家所释,义有多端,虽各执 其说,而理则未允。敢试论之。韩氏注以虚一为太极, 则未详其所出之宗也。何者?夫太极生两仪,两仪既 分,天始生一。肇其有数也,而后生四象五行之数,合 而为五十有五,此乃天地之极数也。今若以太极为 虚一之数,则是大衍当用五十有四也,不然,则馀五 之数无所设耳。况乎《大衍》衍天地之数也,则明乎后 天地之数矣。《大衍》既后天地之数,则太极不可配,虚 其一之位也明矣。又旡不可以旡明必因于有,是则 以太极为无之称。且太极者,元炁混而为一之时也。 其炁“已兆,非无之谓,则韩氏之注,义亦迂矣。”或曰:“韩 氏之注,承辅嗣之旨,且辅嗣之注,独冠古今,斐然议 之,无乃不可乎?”答曰:“此必韩氏之寓言,非辅嗣之意 也。且若愚以胸臆论之,是谓狂简,今质以圣人之辞, 且《易》有太极,是生两仪,《易》既言有,则非无之谓也,不 其然乎?至于京、荀、马、郑众贤之论,皆采摭”天地名数, 其义      且若以天地之名数强 加配偶,则靡所不可。然而天地之数,生成相因,理 如贯珠,不可骈赘而设也。虽能强立其义,推而究之则于所由之宗不会矣。试论于末篇。

    论下

    天地之数,十有五居其内,而外斡五行之数,四十也。 今止用其四十九者,何也?盖由天五为变化之始,散 在五行之位,故中无定象。又天一居尊而不动,以用 天德也。天一者,象之始也,有生之宗也,为造化之主, 故居尊而不动也。惟天三、地二、地四之数合而成九 阳之数也。天三则《干》之三画,地二、地四则《坤》之六画 也。地道无成而代有终,阳得兼阴之义也。故干之三 兼坤之六,成阳之九,斡运五行成数而通变化也。所 以揲蓍之义以象其数也。或问曰:“《易》云‘坤元用六’,今 则干三兼之,是坤之六无用乎?”答曰:“非也,在其中矣。 此盖《易》举其多数而言之也。数六是少数,举其多则 少可知矣。是知阳进而乾元用九,阳”退则坤元用六 也。亦犹当期之日,惟合老阴老阳之数,其少阴少阳 之数,则在其中,举多兼少,《易》义皆然矣。

    七八九六合数第二十一

    七八九六合数第二十一

    少阴第十八

    少阴第十八

    老阳第十九

    老阳第十九

    老阴第二十

    老阴第二十

    {{{2}}}

    {{{2}}}

    且夫七八九六之数以四位合而数之故老阳四九则三十六也少阳四七则二十八也老阴四六则二十四也少阴四八则三十二也

    张理易象图说

    《内篇》

    希夷陈先生《龙图序》曰:“且夫龙马始负图,出于羲皇 之代,在太古之先也。今存已合之位,尚疑之,况更陈 其未合之数邪?然则何以知之?”答曰:“于夫子三陈九 卦之义,探其旨,所以知之也。况夫天之垂象,的如贯 珠,少有差则不成次序矣。故自一至于盈万,皆累然 如丝之于缕也。且若龙图便合,则圣人不得见其象”, 所以天意先未合而形其象,圣人观象而明其用。是《龙图》者,天散而示之,伏羲合而用之,仲尼默而形之。 始《龙图》之未合也,惟五十五数。上二十五,天数也,中 贯三、五九,外包之十五,尽天三、天五、天九,并十五之 位。后形一、六无位,又显二十四之为用也,兹所谓“天 垂象”矣。下三十,地数也,亦分五位,皆明五之用也。“十 分而为六”形地之象焉。“六分而成四象”,地六不配,在 上则一不配,形二十四,在下则六不用,亦形二十四, 后既合也。天一居上,为道之宗;地六居下,为器之本。 三干、地二、地四为之用。本注参一三五天数合九乾元用九也两二四地数合六 坤元用六也三若在阳,则避孤阴;在阴则避寡阳。本注成八卦者 三位也上则一三五为三位二四无中正不能成卦为孤阴下则六八十为三位七九无中正不能成卦 为寡阳三皆不处若避之也大矣哉!龙图之变,岐分万途,今略述 其梗概焉。

    仲尼默示,“三陈《九卦》。”

    《履》德之基。《序卦》次十,明用十,示人以辨上下也。《谦》,德之柄。次十五明用十五示人以裒多益寡复德之本。次二十四卦示气变之始

    “《恒》德”之固。下经次二卦示形化之始。

    《损》德之修 ,益德之裕。此二卦示人以“盛衰” 之端。《困》,德之辨 ;《井》,德之地。此二卦示人以迁通之义“《巽》德”之制。巽以行权权者圣人之大用也因事制宜随时变易之义备矣

    图书一

    图书一

    右龙图天地未合之数

    上位天数也,天数中于五分为五位,五五二十有五, 积一三五七九亦得二十五焉。五位纵横见三,纵横 见五,三位纵横见九,纵横见十五,《序言》“中贯三五九, 外包之十五”者此也。下位地数也,地数中于六亦分 为五位,五六凡三十,积二四六八十,亦得三十焉。《序 言》“十分而为六,形地之象”者此也。

    图书二

    图书二

    右龙图天地已合之位

    上位象也,合一三五为参天,偶二四为两地,积之凡 十五,五行之生数也。即前象上五位,上五去四得一, 下五去三得二,右五去二得三,左五去一得四,惟中 ╳不动。序言“天一居上,为道之宗”者,此也。案《律历志》 云:合二始以定刚柔,一者阳之始,二者阴之始。今则 此图,其上天〇者。⚊之象也。“其下《地》”,者。⚋之象也。 “其中天”,者,四象五行也。左上一〇太阳,为火之象。 右上一〇少阴,为金之象。左下一〇少阳,为木之象。 右下一〇太阴,为水之象。土者冲气居中,以运四方, 畅始施生。亦阴亦阳。右旁三“三才之象”,卦之所以 画三,左旁四,四时之象,蓍之所以揲四,是故上 象一、二、三四者,蓍数卦爻之体也。下位形也,九八七 六,金、木、火、水之盛数,中见地十土之成数也。即前象 下五位,以中央六分开,置一在上六而成七,置二在 左六而成八,置三在右六而成九,惟下六不配而自 为六。《序》言“六分而成四,象地六不配”者,此也。案:七者 蓍之圆,七七而四十有九。八者卦之方,八八而六十 有四。九者,阳之用,阳爻百九十二。六者阴之用,阴爻 亦百九十二。十者,大衍之数。以五乘十,以十乘五,而 亦皆得五十焉。是故下形六、七、八、九者,蓍数卦爻之 用也。上体而下用,上象而下形,象动形静,体立用行, 而造化不可胜既矣。

    案一二三四天之象,象变于上;六七八九地之形,形 成于下。上下相重而为五行,则左右前后生成之位 是也,上下相交而为八卦,则四正四隅九宫之位是 也。今以前后图参考,当如《太乙遁甲》阴阳二局图,一二三四犹《遁甲》天盘在上,随时运转,六七八九犹遁 甲地盘在下,布定不易,法明天动地静之义,而前此 诸儒未有能发其旨。是故一在南起法天象动而右 转。初交,一居东南、二居西北,三居西南,四居东北,四 阳班布居上右四阴班布居下左分阴分阳,而天地 设位。再交,一居东北、二居西南、三居东南、四居西北, 则牝牡相衔而六子卦生。合是二变而成先天八卦, 自然之象也。然后重为生成之位,则一六二七,三八 四九,阴阳各相配合,即邵子、朱子所述之图也。三交: 一居西北,二居东南,三居东北,四居西南,则刚柔相 错而为坎离震兑。四交:一居西南,二居东北、三居西 北,四居东南,则右阳左阴而乾坤成列。合是二变而 成后天八卦裁成之位也。再转则一复于南矣。《大传》 所谓“参伍以变,错综”其数。刘歆云。“《河图》《洛书》。相为经 纬。八卦九章。相为表里。”此其义也。

    鹤田蒋师文曰:“谓《河图》成数在下,象地而不动;生数 象天,运行而成卦。以先天八卦为自然之象,后天八 卦为财成之位。观其初交而两仪立,再交而六子生; 三交震兑相望,而坎离互宅;四交乾坤成列,而艮巽 居隅。圣人升离于南,降坎于北,而四方之位正。置干 于西北,退坤于西南,而长女代母之义彰。则先天见 自然之象,后天见财成之位”者,至明著矣。虽其说不 本先儒,然象数既陈,而义理昭著,不害自为一家之 言也。子朱子尝曰:“无事时好看《河图》《洛书》,数,且得自 家流转得动。”今观仲纯此说而尤信。

    图书三

    图书三

    右龙图天地生成之数

    此即前图一二三四,天之象也,动而右旋,六七八九, 地之形也,静而正位。是故一转居北而与六合,二转 居南而与七合,三转居东而与八合,四转居西而与 九合,五十居中,而为天地运行之枢纽。《大传》言“错综 其数”者,盖指此而言。错者,交而互之,一左一右,三四 往来是也;综者,总而挈之,一低一昂,一二上下是也。 分作二层看之。则天动地静。上下之义昭然矣。

    图书四

    图书四

    右洛书天地交午之数

    扬子云曰:“一与六共宗,二与七为朋,三与八为友,四 与九同道╳与╳相守”,正指此图而言。朱子谓析六 七八九之合以为乾坤坎离,而居四正之位;依一二 三四之次以为艮兑震巽,而补四隅之空者,与此数 合。稽之生成之象,察其分合进退,交重动静,灼然信 其为交午之象。而所谓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 九。蓍策,分挂揲归“四象,七八、九六”,皆仿于此矣。

    蔡九峰洪范皇极内篇

    九九方数图

    九九方数图

    {{{2}}}

    {{{2}}}

    九九行数图

    一一冬至

    一二

    一三

    一四

    一五

    一六

    一七

    一八

    一九

    二一

    二二立春

    二三

    二四

    二五

    二六

    二七

    二八

    二九

    三一

    三二

    三三春分

    三四

    三五

    三六

    三七

    三八

    三九

    四一

    四二

    四三

    四四立夏

    四五

    四六

    四七

    四八

    四九

    五一

    五二

    五三

    五四

    五五夏至

    五六

    五七

    五八

    五九

    六一

    六二

    六三

    六四

    六五

    六六立秋

    六七

    六八

    六九

    七一

    七二

    七三

    七四

    七五

    七六

    七七秋分

    七八

    七九

    八一

    八二

    八三

    八四

    八五

    八六

    八七

    八八立冬

    八九

    九一

    九二

    九三

    九四

    九五

    九六

    九七

    九八

    九九冬至

    九九积数图

    九九积数图

    《内篇上》

    造化之为造化者,幽明屈信而已。天者,明而信者也, 地者,幽而屈者也,暑者,明而信者也,寒者,幽而屈者 也,昼者,明而信者也,夜者,幽而屈者也。天地也,寒暑 也,昼夜也,幽明屈信以成变化者也。是故阳者吐气, 阴者含气,吐气者施,含气者化。阳施阴化,而人道立 矣,万物繁矣。阳薄阴则绕而为风,阴囚阳则奋而为 雷。阳和阴,则为雨为露。阴和阳,则为霜为雪。阴阳不 和,则为戾气。

    “冲漠无朕,万物具矣;动静无端,后则先矣。”“器根于道, 道著器矣。一实万分,万复一矣。混兮辟兮,其无穷矣。 是故数者,计乎此者也,畴者,等乎此者也,行者,运乎 此者也。微而显,费而幽,神应不测,所以妙乎此者也。 有理斯有气,有气斯有形。形生气化,而生生之理无 穷焉。天地絪缊,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化生” 者塞,化醇者颐。覆土之陵,积水之泽,草木鱼虫,孰形 孰色。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化化生生,莫测 其神,莫知其能。

    理之所始,数之所起。微乎微乎,其小无形。昭乎昭乎, 其大无垠。微者昭之原,小者大之根。有先有后,孰离 孰分?成性存存,道义之门。老氏为虚,释氏为无。形名 失实,阴阳多拘。异端曲学,乌乎不渝哉!

    有理斯有气,气著而理隐。有气斯有形,形著而气隐。 人知形之数而不知气之数,人知气之数而不知理 之数,知理之数则几矣。动静可求其端,阴阳可求其 始,天地可求其初,万物可求其纪,鬼神知其所幽,礼 乐知其所著,生知所来,死知所去。《易》曰:“穷神知化,德 之盛也。”

    智者,君子所以成德之终始也。是故欲知道,不可以 不知仁;欲知仁,不可以不知义;欲知义,不可以不知 礼;欲知礼,不可以不知数。数者,礼之序也。分于至微, 等于至著。圣人之道,知序则几矣。

    人非无知也,而真知为难;人非无见也,而真见为难。 义之质,人所知也,而犯义者多;礼之文,人所见也,而 越礼者众。以其知之非真知,见之非真见尔。真者精 之极,精则明,明则诚,诚则为其所为,不为其所不为, 如水之寒,火之热,亦性之而已矣。

    物窒而理虚,暗窒而明虚,万物生于虚明,而死于窒 暗也。万事善于虚明,而恶于窒暗也。虚明则神,神则 圣,圣者,数之通也。窒暗则惑,惑则愚,愚者,数之塞也。 阴阳五行,其体而用,用而体者耶?浑浑沦沦,而出入 异门,绳绳井井,而形色俱泯。合之而知其异,析之而 知其同,微之而知其显,充之而知其不可穷者,其庶 矣哉。

    “阴阳相为首尾者耶?是故阳顺而阴逆,阳长而阴消, 阳进而阴退。顺者吉而逆者凶耶?长者盛而消者衰 耶?进者利而退者钝耶?‘周流不穷,道之体也’”;“失得相 形,事之纪也。”

    阴阳非可一言尽也,以清浊言,则清阳而浊阴;以动 静言,则动阳而静阴;以升降言,则升阳而降阴;以奇 偶言,则奇阳而偶阴。小大、高卑,左右,后先、向背,进退、 顺逆,丑妍,靡物不尔,无时不然,愈析愈微,愈穷愈巡。 阴阳之积,互藏其营;阴阳之气,循环迭至;阴阳之质, 纵横曲直,莫或使之,莫或御之。

    变者化之渐,化者变之成。变化者,阴阳之消长屈信 也。非二则不能久,非一则不能神。

    昔者,天锡禹《洪范》九畴也,初一曰“五行”,次二曰“敬用 五事”,次三曰“农用八政”,次四曰“协用五纪”,次五曰“建 用皇极”,次六曰“乂用三德”,次七曰“明用稽疑”,次八曰 “念用庶征”,次九曰“向用五福,威用六极。”

    无形者,理也;有形者,物也。阴阳五行,其物也与?所以 阴阳五行,其理也与?无形之中而具有形之实,有形 之实而体无形之妙。故君子语上而不堕于虚无,语 下而不泥于形器,“中立而不倚,旁行而不流,乐天知 命而不忧。”

    形气之元,极实先焉,极无不中也。气或偏矣,形又偏 矣。中无不善,偏不善矣。气之善者十之五,形之善者 十之三。三五之中,又有至焉,有不至焉。纯乎极者,一 而已矣。渐偏则渐驳,气使然也,形使然也。气有方,形 有体,故中者少而偏者多也。此天下善恶之所由出, 失得之所由分,吉凶祸福之所由著与!

    理其至妙矣乎!“气之未形,物之未生,理无不具焉。气之既形,物之既生,理无不在焉。浑然一体而不见其 有馀,物各赋命而不见其不足,无形影可度也,无声 臭可闻也,主万化,妙万物,人知其神而不知其所以 神。”

    《邵子》曰:“性者,道之形体也。道妙而无形,性则仁义礼 智具而体著矣。”程子曰:“天运而不已,日往则月来,寒 往则暑来,水流而不息,物生而不穷,皆与道为体者 也。非性无以见道,非不息亦无以见道,是以君子尽 性而自强不息焉。”

    朱子曰:太极者,本然之妙也。动静者,所乘之机也。太 极,形而上之道也;阴阳,形而下之器也。自形而下者 观之,则动静不同时,阴阳不同位,而太极无不在焉。 自形而上者观之,则冲漠无朕,而动静阴阳之理,已 悉具于其中矣。虽然,推之于前而不见其始之合,引 之于后而不见其终之离也。程子曰:“动静无端,阴阳 无始”,非知道者,孰能识之。

    《张子》曰:“鬼神者,二气之良能也。神者气之伸,阳之动 也,鬼者气之屈,阴之静也。静不能以不动,动则万物 之所从生,动不能以不静,静则万物之所由复。一往 一复,其机盖有不能自已者焉。”

    非一则不能成两,非两则不能致一。两者可知而一 者难知也,两者可见而一者难见也。可知可见者体 乎?难知难见者微乎?

    仁、义、礼、智、信者,义理之公也,人之所固有。视、听、言、貌、 思者,形气之私也,我之所自生。公者千万人之所同, 私者一人之所独。是以君子贵同而贱独。

    “极建则大本立,极明则大用着”,以之齐家而家无不 齐,以之治国而国无不治,以之平天下而天下无不 平。若是者,天地其合,鬼神其依,龟筮其从,立百世之 下,等百世之上,而莫能违也。立百世之上,俟百世之 下,而亦莫能违也。

    “天地之位也。四时之运也。阴阳感而五行播矣。”五行 阴阳也。阴阳五行也。

    数始冥冥,妙于无形。非体非用,非静非动。动实其几, 用因以随。动极而静,清浊体正。天施地生,品汇咸亨。 各正性命,小大以定。斯数之令,既明而神,是曰“圣人。” 人心至灵也。虚明之顷,事物之来,是是非非,无不明 也。少则昏矣,久则怠矣,又久则弃之矣。无他,形气之 私溺之也。人能超乎形气,拔乎物欲,达其初心,则天 下之理得矣。

    “天下之理,动者奇而静者偶,行者奇而止者偶,得友 者”致一,而生物者不二也。

    数者彝伦之叙也。无叙则彝伦斁矣。其如礼乐何哉? 人心动静,情性具焉。性者理之形体,情者性之发动。 善其本然,恶其过不及也。“存心莫善于敬,进学莫善 于知”,二者不可废一也。

    人之一心,实为身主。其体则有仁义礼智之性,其用 则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情。方其寂也,浑然在中, 无所偏倚,与天地同体,虽鬼神不能窥其幽。及其感 也,随触随应,范围造化,曲成万物,虽天地不得与其 能。天地之大,人犹有憾。故君子语大,天下莫能载焉, 语小,天下莫能破焉。至小无内,至大无外,无内不可 分也,孰分之与?无外,不可穷也,孰穷之与?斯之斯之, 式显其微。度之度之,莫或其遗。匪神之为,而妙于斯。 程子曰:“天地之常,以其心普万物而无心;圣人之常, 以其情顺万事而无情。”常之时义大矣哉!

    礼义交际,其万化所入之门耶。东北,万物之所出也, 出则育神;西南,万物之所入也,入则复命。其出也顺 而生,其入也拂而遂。不观其出无以知物之育,不观 其入无以知物之复。火之克金,水之生木,出入循环, 生克嗣续。老彭得之以养身,君子得之以养民,圣人 得之而天下和平。

    《周子》曰:“厥彰厥微,匪灵弗莹,刚善刚恶,柔亦如之,中 焉止矣。二气五行,化生万物,五殊二实,二本则一。一 实万分,万一各正,小大有定。”

    “明礼而后可与适道,守礼而后可与治民,达礼而后 可与言数。”《非礼》之道,老佛之道也;非礼之治,荒唐之 说也;非礼之数,京房郭璞之技也。君子所不由,不为 不言也。

    至一而精,至虚而灵,有动有静,动直静凝,静已而动, 动已而静,一静一动,为屈为伸,为鬼为神,人心之妙, 万化之动静之徼, 天地之化,不翕聚则不能发散,仁智交际,万化之机 轴也。

    “气之消息也以渐。”气之息也,形之生也,气之消也,形 之毁也。润万物者莫泽乎水,化万物者莫疾于火。水 火者,未离乎气者也。

    “数,运无形而著有形,智者一之,愚者二焉。数之方生, 化育流行;数之已定,物正性命。圆行方止,为物终始。 随之而无其端也,迎之而无其原也,浑之惟一,析之 无极。惟其无极,是以惟一“二气之初,理妙于无;五运迭至,理藏于智。或为之先, 大本其原;或为之后,复往之闲。大本太始,复往无已。 二者不同,一而已矣。”二气之神,阴精阳明,消息变化, 有立有行。立则形具,行则气著,上下其仪,先后其施, 一行一立,为辟为翕,何千万年,无终穷焉。

    《内篇中》

    《河图》体圆而用方,圣人以之而画卦;《洛书》体方而用 圆,圣人以之而叙畴。卦者,阴阳之象也,畴者,五行之 数也。象非偶不立,数非奇不行。奇偶之分,象数之始 也。是故以数为象,则奇零而无用;以象为数,则多偶 而难通。阴阳五行,固非二体;八卦九畴,亦非二致。理 一用殊,非深于造化者,孰能识之。

    《河图》非无奇也,而用则存乎偶;《洛书》非无偶也,而用 则存乎奇。偶者阴阳之对待乎?奇者五行之迭运乎? 对待者不能孤,迭运者不能穷。天地之形,四时之成, 人物之生,万化之凝,其妙矣乎!

    象以偶为用者也,有应则吉。数以奇为用者也,有对 则凶。上下相应之位也,阴阳相求之理也,中正特立, 而当时者独盛也。是故天地定位,山泽通气,木盛而 金衰,水寒而火囚,理有相须,而物不两大也。数者,动 而之乎静者也;象者,静而之乎动者也。动者用之所 以行,静者体之所以立。清浊未判,用实先焉;天地已 位,体斯立焉。用既为体,体复为用,体用相仍,此天地 万物所以生化而无穷也。

    流行者,其阳乎?成性者,其阴乎!阳者,数之生也;阴者, 象之成也。阳以三至,阴以倍乘,生生不穷,各以序升, 自然而然,有不容已,非智与仁,曷究终始?

    言天下之静者存乎正,言天下之动者存乎时。正者, 道之常也,时者,因之纲也。是故君子立正以俟时, 数者所以顺性命之理也。一为水而肾,其德智也。二 为火而心,其德礼也。三为木而肝,其德仁也。四为金 而肺,其德义也。五为土而脾,其德信也。

    一者,九之祖也;九者,八十一之宗也。“圆之而天,方之 而地,行之而四时。天所以覆物也,地所以载物也,四 时所以成物也。散之无外,卷之无内,体诸造化,而不 可遗者乎!”

    一数之周,一岁之运也。九数之重,八节之分也。一一, 阳之始也。五五,阴之萌也。三三,阳之中也。十七,阴之 中也。二二者,阳之长。四四者,阳之壮。五则阳极矣。六 六者,阴之长。八八者,阴之壮。九则阴极矣。“一九首尾 为一”者,一岁首尾于冬至也。盖冬至二卦,而馀则一 也。

    一者,数之始也;九者,数之终也。一者不变而九者尽 变也,三五七者,变而少者也,二四六八者,变而偶者 也。变之偶者不能以及乎奇,变之少者不能以该乎 物。奇偶相参,多寡相函,其惟《九数》乎!

    “顺数则知物之所始,逆数则知物之所终。”数与物非 二体也,始与终非二致也,大而天地,小而毫末,明而 礼乐,幽而鬼神,知数即知物也,知始即知终也。数与 物无穷,其谁始而谁终?

    “数始于一,参于三,究于九,成于八十一,备于六千五 百六十一。八十一者,数之小成也;六千五百六十一 者,数之大成也。”天地之变化,人事之始终,古今之因 革,莫不于是著焉。是故“一九而九,九九而八十一,八 十一而七百二十九,二九十八十八而百六十,二百 六十二而一千四百五十八,三九二十七,二十七而 二百四十三,二百四十三而二千一百八十七,四九 三十六,三十六而三百二十四,三百二十四而二千 九百一十六,五九四十五,四十五而四百有五,四百 有五而三千六百四十五,六九五十四,五十四而四 百八十六,四百八十六而四千三百七十四,七九六 十三,六十三而五百六十七,五百六”十七而五千一 百有三;八九七十二,七十二而六百四十八,六百四 十八而五千八百三十二。九九八十一,八十一而七 百二十九,七百二十九而六千五百六十一。列而次 之,自一而九,自九而一,一逆一顺,一九二八,三七四 六,互相变通,五则常中,有吉无凶,祸亡而福隆,君子 之所为宫。是故一变始之始,二变始之中,三变始之 终,四变中之始,五变中之中,六变中之终,七变终之 始,八变终之中,九变终之终。数以事立,亦以事终。酬 酢无常,与时偕通。

    中者,天下之大本乎!自一而九,自九而一,虽历万变, 而五常中焉。

    洛书“数九而用十,何也?十者数之成也,数成而五行 备也。数非九不生,非十不成。九以通之,十以节之,九 以行之,十以止之”,九者变通之机,十者五行之叙也。 方隅对待,中五含五,而十数已具于九数之中矣。以 见其体用之不相离,而《图书》所谓相为经纬也。 九者生数也;十者成数也。生者方发而未形,成者已 具而有体;未形而有形者,变化见也;有体而无体者,

    其用藏也。是故雨以润之,旸以熯之,寒以敛之,燠以
    考证
    散之,风以动之。其生物也不测,其成物也不忒。生居

    物先,成居物后,“故能为奇,故能为偶。”

    天下之数,九而已矣。十者一之变也,百者十之变也, 千者百之变也,万者千之变也,十百千万皆一也。 朱子曰:“天数中于五,地数中于六。天有阴阳,故二其 五为一十,合三与七、一与九亦十也。地有柔刚,故二 其六为十二,合四与八、二与十亦十二也。”十为干,十 二为支,十干者,五行有阴阳也。十二支者,六气有柔 刚也。十干实五行也,十二支实六气也,五行六气实 一气也。清浊未判,乃天地之所以立。上下定位,又万 物之所以生。故自体言之,则对待而不可缺;自用言 之,则往来而不可穷。盖造化之几微,圣人之能事也。 物有其则,数者尽天下之物则也;事有其理,数者尽 天下之事理也。得乎数则物之,则事之理无不在焉。 不明乎数,不明乎善也;不诚乎数,不诚乎身也。故“静 则察乎数之常,而天下之故无不通;动则达乎数之 变,而天下之几无不获。”

    《正数》者、天地之正气也,其吉凶也确。《闲数》者、天地之 闲气也,其吉凶也杂。其进退消长之道与!

    “数由人兴,数由人成。”万物皆备于我,咸自取之也。“中 人以上”,达于数者也。“中人以下”,囿于数者也。圣人因 理以着数,天下因数以明理。然则数者,圣人所以教 天下后世者也。

    “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善必先知 之,不善必先知之。因天下之疑,定天下之志,去恶而 就善,舍凶而趋吉,谒焉而无不告也,求焉而无不获 也,利民而不费,济世而不穷,神化而不测”,数之用其 大矣哉!

    “《礼仪》三百,威仪三千”,皆天道之流行也。

    箕子曰:“皇建其有极,敛时五福,用敷锡厥庶民。惟时 厥庶民于汝极,锡汝保极。凡厥庶民,无有淫朋,人无 有比德。惟皇作极。无偏无陂,遵王之义。无有作好,遵 王之道。无有作恶,遵王之路。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 党无偏,王道平平;无反无侧,王道正直。会其有极,归 其有极。”

    上焉者,安于数者也;其次守焉,其下悖焉。安焉者谓 之圣,守焉者谓之贤,悖之者愚而已矣。是故“历数在 躬,不思而得,不勉而中”,圣人也。体数之常,不易其方, 顺时而行,贤人也。逆数越理,乱天之纪,小人之无忌 惮也。

    义之所当为而不为者,非数之所能知也,义之所不 当为而为者,亦非数之所能知也。“非义不占,非疑不 占,非疑而占谓之侮,非义而占谓之欺,虚其心,和其 志,平其气,一其听,有不占也而事无不应,有不谋也 而用无不成,诚之至焉,神可至焉,是谓动之以天。” 敬者圣学始终之要,未知则敬以知之,已知则敬以 行之,不敬,则心无管摄,颠倒眩瞀,安能有所知、有所 行乎?

    义利不可不明也。不明则以利为义,心虽公亦私耳。 天下正理若大路然,一而已,旁蹊曲径皆私意也。故 曰:“遵王之道,无有党偏。”偏陂反侧云。

    命之流行而不已者,道也。道于天其阳乎?道于地其 阴乎?道于人其仁义乎?人者,兼天地而参之者也。是 故天覆地承,非圣人不形;天施地生,非圣人不成;天 神地灵,非圣人而谁为贞?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五品逊而太和合,《皇极》之世也。尧、舜父子之衰也;汤、 武君臣之缺也。伏羲、神农,日之中乎;尧、舜、三代,时之 中乎?

    “五行在天则为五气,雨旸燠寒风也;在地则为五质, 水火木金土也。”天之五气,雨旸质也;地之五质,水火 气也。天交于地而雨旸为质,地交于天而水火为气。 二变而三不变者,二得阴阳之正,而三得阴阳之杂 也,故二能变而三不能变也。

    五行二气之分也。二气交感,絪缊杂揉,开阖动荡,相 生则水木火土金,相克则水火金木土。出明入幽,千 变万化,四时之运,生克著焉。“自阴而阳也顺,自阳而 阴也逆。木之盛也,水实生之;金之成也,火实制之。顺 而生者易知,逆而克者难见,曰伏焉,曰伐焉”,土居其 中,因时致旺,四时成功,而无名称焉,其至德矣。夫 善养生者,以气而理形,以理而理气,理顺则气和,气 和则形和,形和则天地万物无不和矣。不善养生者 反是,理昏于气,气梏于形,耳目口鼻徇而私欲胜,好 恶哀乐淫而天理亡,其能苟生者,禽兽而已矣。 耳目口鼻手足之用皆五也。或曰:“支指五矣,耳目口 鼻何有焉?”曰:“耳听五声,目辨五色,口尝五味”,鼻别五 臭,不具于此,何有于彼?手足以形用,耳目口鼻以神 用,形用者易知,而神用者难识也。

    原者,气之始也。冲者,形之始也。中者,治之极也。用者, 物之窒也。终者,事之毕也。原者,仁之先也。用者,义之 端也。公者,礼之闲也。戎者,智之刓也。中者,信之完也原者,近乎中也。伏者,远乎中也。近者进而远者退也。 近者息而远者消也。原始反终,故知生死之说也。 “原元吉几,君子有终。”数曰原,诚之原也。几,继而善也。 “君子见几有终,吉也。‘潜,勿用有攸往’”,正静吉。《数》曰:潜, 藏也。“勿用有攸往”,阳微也。正,静吉,正而静所以“吉”也。 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故“无不利”也。

    原之一一曰:“君子见几,不俟终日。”数曰:“知至至之,可 与几也。”中之五五曰:“会其有极,归其有极。”数曰:“各正 性命,保合太和”也。终之九九曰:“君子令终,万福攸降。” 数曰:“知终终之,可与存义也。”

    《原》之一,一者继之善也。“《原》之九”,九者逆之凶也。当时 者盛,失时者穷也。“厥相休囚”,以类从也。君子时之为 贵,时止时行,时晦时明,万夫之望。

    “数终而复乎一”,其生生而不穷者也。阴之终,阳之始 也。夜之终,昼之始也;岁之终,春之始也。万物之终,万 物之始也。是故入乎幽者,所以出乎明;极乎静者,所 以根乎动。“前天地之终,其后天地之始乎?”

    一者,数之原也。九者,数之究也。十者,行之阴阳也。十 二者,气之柔刚也。原其所始,究其所终,阴阳柔刚,分 合错综,灿然于天地之间矣。

    《内篇下》

    “溟漠之闲,兆朕之先”,数之原也。“有仪有象,判一而两”, 数之分也。“日月星辰呈于上,山岳川泽奠于下”,数之 著也。“四时迭运而不穷,五气以序而流通,风雷不测, 雨露之泽,万物形色”,数之化也。“圣人继世,经天纬地, 立兹人极,称物平施,父子以亲,君臣以义,夫妇以别, 长幼以序,朋友以信,数之教也。”“分天为九野,别地为” 九州,制人为九行,九品任官,九井均田,九族睦俗,九 礼辨分,九变咸乐,八阵制兵,九刑禁奸,九寸为律,九 分造历,九筮稽疑,九章,命算,九职,任万民九赋,敛财 贿九式,节财用九府,立圜法,九服,辨邦国九命,位邦 国九仪,命邦国九法,平邦国九伐,正邦国九贡,致邦 国之用,九两系邦国之民。营国九里,制城九雉,九阶 九室,九经九纬,数之度也。孔子曰:“为天下国家有九 经。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 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修身则道立, 尊贤则不惑,亲亲则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则不眩, 体群臣则士之报礼重,子庶民则百姓劝,来百工则 财用足,柔远人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之。齐 明盛服,非礼不动,所以修身也。去谗远色,贱货而贵 德,所以劝贤也。尊其位,重其禄,同其好恶,所以劝亲 亲也。官盛任使,所以劝大臣也。忠信重禄,所以劝士 也。时使薄敛,所以劝百姓也。日省月试,既廪称事,所 以劝百工也。送往迎来,嘉善而矜不能,所以柔远人 也。继绝世,举废国,治乱持危,朝聘以时,厚往而薄来”, 所以怀诸侯也。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所以行之者 一也。

    昔黄帝使伶伦,自大夏之西,昆仑之阴,取竹之解谷, 生其窍厚均者,断两节吹之,以为黄钟之宫。制十二 筒,以听凤之鸣,其雄鸣为六,雌鸣亦六,比黄钟之宫, 而皆可以生之,是为律本。度其长,以子谷秬黍中者, 九十枚度之一为一分,十分为寸,十寸为尺,十尺为 丈,十丈为引。审其容,以千二百黍实之。合龠为合,十 合为升,十升为斗,十斗为斛,权其重。百黍为一铢,千 二百黍为十二铢,二十四铢为两,十六两为斤,三十 斤为钧,四钧为石。《书》曰:“同律度量衡。”传曰:“黄钟为万 事根本也。”

    “昔者圣人之原数也,以决天下之疑,以成天下之务, 以顺性命之理,析事辨物,彰往察来。是故天数五,地 数六。五六者,天地之中合也。五为五行,六为六气,阳 性阴质。”五行之性,曰木,曰火,曰土,曰金,曰水。六气之 质,曰胎,曰生,曰壮,曰老,曰死,曰化。木之质也,曰杨柳, 曰梅李,曰松柏,曰竹苇,曰禾麦,曰蕈。火之质也,曰木 “火,曰石火,曰雷火,曰油火,曰虫火,曰磷。”土之质也,曰 砂,曰石,曰玉,曰土,曰壤,曰泥。金之质也,曰汞,曰银,曰 金,曰铜,曰铁,曰铅。“水之质也,曰涧水,曰井水,曰雨水, 曰沟渠,曰陂泽,曰湖海。”木之物也,曰鲮鲤,曰蛇,曰龙, 曰鲤鲂,曰小鱼,曰鳅。火之物也,曰鸡,曰凤,曰雉,曰鹰 隼,曰燕雀,曰蠛蠓。土之物也,曰蟾蜍,曰蚕,曰人,曰蜘 蛛,曰蚓,曰鳗。金之物也,曰鹿,曰马,曰麟,曰虎,曰獭,曰 毛虫。水之物也,曰蟹,曰鲎,曰龟,曰虾,曰蚌,曰蛎。木之 器也,曰“疏器门窗,曰琴瑟,曰规,曰算筛,曰耒耜,曰网 罟。”火之器也,曰登器梯棚,曰文书,曰绳,曰冠冕,曰台 卓,曰履蹋。土之器也,曰“腹器筐筥,曰圭璧,曰量,曰舟 车,曰盘盂,曰棺椁。”金“之器也,曰方器斧钺,曰印节,曰 矩,曰弓矢,曰简册,曰械校。水之器也,曰平器权衡,曰 轮磨,曰准,曰镜奁,曰研椎,曰厕圂。逆顺者,事之几也; 吉凶者,事之著也。顺而吉者,木为征召,为科名,为恩 赦,为婚姻,为产孕,为财帛;火为燕集,为朝觐,为文书, 为言语,为歌舞,为灯烛;土为工役,为循常,为盟约,为 田宅,为福寿,为坟墓;金为赐予,为按察,为更革,为罩旅,为钱货,为刑法;水为交易,为迁移,为征行,为酒食, 为田猎,为祭祀。”逆而凶者,木为《杌》:为惊忧,为丑恶, 为压坠,为夭折,为产死;火为公讼,为颠狂,为口舌,为 灸炙,为焚灾,为震毁;土,为反复,为欺诈,为离散,为贫 穷,为疾病,为死亡;金为征役,为罢免,为责降,为争斗, 为伤损,为杀戮;水为盗贼,为囚狱,为徒流,为淫乱,为 咒咀,为浸溺。

    “筮者,神之所为乎?”其蓍五十虚一,分二挂一,以三揲 之。视左右手,归馀于扐。两奇为一,两偶为二,奇偶为 三.。初揲纲也,再揲目也。纲一函三,以虚待目。目一为 一,以实从纲。两揲而九,数具《八操》。操当作揲而六千五百 六十一之数备矣。分合变化,如环无端,天命人事,由 是较焉,吉凶祸福,由是彰焉。大人得之而申福,小人 得之而避祸。君子曰:“筮者,神之所为乎?”大事用年,其 次用月,其次用日,其次用时。

    十二木,径九分,厚一分。阳刻一、阴刻二者四,阳刻二、 阴刻三者四,阳刻三、阴刻一者四。杂取其八,自上而 下,自左而右,纵二衡四。纵者九也。衡者,一十百千也, 馀四不用者,不用之用也,前后相乘,而数备矣。 数者,理之时也。辞者,数之义也。吉凶者,辞之断也。“惠 迪从逆”者,吉凶之决也。气有淳漓,故数有失得。一成 于数,天地不能易之,能易之者人也。

    “一吉而九凶,三祥而七灾,八休而二咎,四吝而六悔, 八数周流,推类而求,五中则平,四害不亲,厥或是撄, 杂而不纯。承平之世,视主废置,凶咎灾吝,有命不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