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汇编 考工典 第一百七十三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经济汇编 第一百七十四卷
经济汇编 考工典 第一百七十五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经济汇编考工典

     第一百七十四卷目录

     车舆部汇考九

      本草纲目车脂释名 气味 主治 车辙水主治 车辇土主治

      三才图会五辂图考 大辂图考 重翟车图考 车制图考 辂托辕图考 舆

      辂饰图考 蹲龙图考 虎首承辕图考 辀图考 大车图考 指南车图考 下泽车图

      考 安车图考 篮舆图考 肩舆图考 大轿图考 旗铃图考

      天工开物车 合挂大车图 双缒独辕车图 南方独推车图

      漳州府志轿

     车舆部总论

      文献通考陈祥道礼书 程氏演繁露

    考工典第一百七十四卷

    车舆部汇考九

    《本草纲目》

    《车脂释名》

    李时珍曰:毂即轴也,辖即缸也,乃裹轴头之铁也。频 涂以油,则滑而不涩。《史记》:“齐人嘲淳于髡为‘炙毂輠’”, 即此。今云油滑是矣。

    气味

    辛无毒。

    主治

    《开宝》曰:“卒心痛,中恶气,以热酒服之。中风发狂,取膏 如鸡子大,热醋搅消服。又主妇人妒乳,乳痈,取汁熬 热涂之,并和热酒服。”李时珍曰:“治霍乱中蛊,妊娠诸 腹痛,催生,定惊,除疟,消肿毒诸疮。”

    车辙水主治

    车辙中水。五月五日洗沥。疡风即除。

    车辇土主治

    车辇土,主恶疮,出黄水,并小儿初生无皮,因受胎未 得土气,取此研传三日即好。

    《三才图会》
    凡战车图已见戎政典此不具载

    玉辂图

    玉辂图

    金辂图

    金辂图

    象辂图

    象辂图

    革辂图

    革辂图

    木辂图

    木辂图

    五辂图考

    玉辂,青质,玉饰诸末;金辂,赤质,金饰诸末;象辂,黄质, 象饰诸末;革辂,白质,鞔以革;木辂黑质,漆之无饰。《周 官》:典辂掌王之五路,大宾客,则出路。”然则国有大朝 会而陈车辂者,自周而已然矣。汉每大朝会,必陈乘 舆法物,车辇于庭,谓之充庭车。唐天子鸾辂五等,属 车十二乘,行幸则分前后,施于卤簿之内;大陈设则 分左右,施于仪仗之中。宋大朝会册命,设五辂于大 庆殿前。其制度之详,并见“《车辂篇》。

    大辂图

    大辂图

    大辂图考

    《书传》云:“大辂,玉辂也。缀辂,金辂也。先辂,木辂也。次辂, 象辂、革辂也。”天子五辂,饰异制同。今图玉辂之制,兼 太常之旗,以备祭祀所乘,其他金、象、革、木之辂,可类 推之矣。

    重翟车图

    重翟车图

    重翟车图考

    《周礼》“王后五辂。”今图重翟之制,其他厌翟、安车、翟车、 辇车,制可见矣。

    车制图

    车制图
    ,

    {{{2}}}

    {{{2}}}

    车制图考

    辐计三十,以象日月。

    毂在车轮之中,外持辐,内受轴,长三尺二寸,径一尺; 兵车之轮六尺六寸,田车之轮六尺三寸,在舆之外

    周辟邪车辂托辕图二

    周辟邪车辂托辕图二

    {{{2}}}

    {{{2}}}

    车辂托辕图考

    《车辂托辕》,是器舆辂饰也。盖古人舆服,未尝无制。结 旌绥旌,有见于车之别;如轾如轩,有见于车之容。衡 则有鸾,和则在轼,而舆辂之设,取象为备焉。是物作 辟邪蹲伏之状,复饰以螭虺,其圜空可以容横梁,盖 所谓车之托辕也。

    汉舆辂饰图

    汉舆辂饰图

    舆辂饰图考

    后汉光武平公孙述,始获葆车舆辇,遂因旧制“金根 车”,以拟周之“玉路。”轮皆朱斑,重牙贰毂,两辖,交虎伏 轼,龙首衔轭,与其他虎饰,皆备见于史。是物屈曲作 鹅颈形,匾而方,下为镦,可以植于栏楯,上有螭纹而 为斧刃状。然其两旁皆以行虎饰之。考其形制,疑为 伏轼所用之物,而此得之为不完,不能尽究其设施 之所惜哉。

    唐蹲龙图

    唐蹲龙图

    蹲龙图考

    昔人于栏楯帷幄车辂间,每有所饰,故或作水芝,或 作斗鸭,种种不同,考之亦无意义。惟龙之饰则非臣 下可得用。凡衣服器用着以“龙”者,皆表其人君所用 之物。是器作龙状而蹲之,疑宫庙乘舆以为之饰,考 其器,则唐物也。

    虎首承辕图

    虎首承辕图

    虎首承辕图考

    古之车制,行一车者有辀,驾一辀者有梁。服马则出 于梁下,而两骖又所以佐服马耳。故辀一谓之“承辕”, 为衔梁之具。是器作虎首侈口,则口衔其梁也。然其 上间错金银,复饰以鸾鹊回舞之态,固知昔人于舆 服每有法度,此特一辕之饰耳。盖工之所聚,于车为 多,则求其他可知也

    辀图

    辀图

    辀图考

    车前曲木上句横者谓之辀,亦曰辕。《礼记车制图》云: “辀长一丈四尺四寸,亦曰辕,通谓之辀。”

    大车图

    大车图

    大车图考

    《考工记》“大车,牝服二柯”,郑元谓平地任载之车。《世本》 云:奚仲造车,凡造车之制,先以脚圆径之高为祖,然 后可视梯槛,长广得所,制虽不等,道路皆同轨也。中 原农家例用之。

    指南车图

    指南车图

    指南车图考

    右车饰以黍,尺度高一尺四寸二分,下长七寸四分。 辖木口圆,径三寸七分。管立木口圆,径三寸四分。琢 玉为人形,手常指南,足底通圆窍,作旋转轴,踏于蚩 尤之上。延祐中,获观于姚牧庵承旨处。玉色微黄赤、 绀,古色包转间亦有土花亏蚀处。按崔豹《古今注》,“指 南车,黄帝作。”

    下泽车图

    下泽车图

    下泽车图考

    下泽车,田间任载车也。《诗》曰:“乃求万斯箱。”又“睆彼牵 牛,不以服箱。”箱即此车也。《周礼》车人,“行泽者反𫐓。”又 “行泽者欲短毂则利转。”今俗谓之板毂车。其轮用厚 阔板木相嵌,斲成圆样,就留短毂,无有辐也。泥淖中 易于行转,了不沾塞,即《周礼》“行泽车”也。

    安车图

    安车图

    安车图考

    安车之制,轮不欲高,高则摇。车身止长六尺,可以卧, 其广合辙。轫以蒲索缠之,索如钱大。车上设四柱盖, 密箄为之,纸糊黑漆。厢高尺四寸,设茵鞯之具。后为 门,前设扶板,加于厢上,“在前可凭,在后可倚,临时移 徙,以铁距子簪于两厢之上,板可阔尺馀,令可容书 策及肴樽之类。厢下以板铺之,卧则可蔽风雨。近后” 为窗户,以备侧卧,可观山景。车后施油幰幰,两头有 轴,雨则展之,传于前柱。欲障风则半展,或偏展一边。 临时以铁距子簪于车盖梁及厢下,无用则卷之,立 于车后。车前为纳陛,令可垂足而坐。要卧则以板架 之令平。

    篮舆图

    篮舆图

    篮舆图考

    昔陶元亮有脚疾,每有游历,使一门生与其子舁以 篮舆。古无其制,疑即元亮以意为之者。

    肩舆图

    肩舆图

    肩舆图考

    《旧唐书舆服志》:“开成末定制,宰相、三公、诸司官及致 仕官、疾病官,许乘檐子,如汉魏载舆之制。”即今肩舆 之始也。

    大轿图

    大轿图

    大轿图考

    古称肩舆、腰舆版与兜子,即今轿也。洪武、永乐间,大 臣无乘轿者,观两京诸司仪门外,各有上马台可知 矣。或云“乘轿始于宣德,成化间始有禁例,文职三品 以上得乘,四品以下乘马。”

    汉旗铃图

    汉旗铃图

    汉旗铃图考

    《左传》:“钖鸾和铃,昭其声也。”盖钖在马额,鸾在镳,和在 衡,铃在旗,皆动而有和声。今此虽作铃状,然未知其 所设果如何。今观铃之为饰,其数有七,而九旗名物, 其斿数盖亦有等。是以交龙之旗,其斿有九;鸟隼之 旟,其斿有七;熊虎之旗,其斿有六;龟蛇之旐,其斿有 四。然则铃之多寡,若拟旗之斿数,当是旟之数耶?

    《天工开物》

    凡车利行平地。古者秦晋、燕齐之交,列国战争,必用 车,故千乘“万乘”之号,起自战国。楚汉血争而后,日辟 南方,则水战用舟,陆战用步马。北边交使铁骑,战车 遂无所用之。但今服马驾车,以运重载,则今日骡车, 即同彼时战车之义也。凡骡车之制,有四轮者,有双 轮者,其上承载支架,皆从轴上穿斗而起。四轮者,前 后各横轴一根,轴上短柱,起架直梁,梁上载箱,马止 脱驾之时,其上平整,如居屋安稳之象。若两轮者,驾 马行时,马曳其前,则箱地平正。脱马之时,则以短木 从地支撑而住,不然则攲卸也。凡车轮,一曰“辕。”俗名车陀 其大车中毂。俗名车脑长一尺五寸。见小戎朱注所谓“外受辐, 中贯轴”者,辐计三十片,其内插毂,其外接辅。车轮之 中内集轮,外接辋,圆转一圈者,是曰辅也。辋际尽头, 则曰轮辕也。凡大车脱时,则诸物星散收藏,驾则先 上两轴,然后以次间架,凡轼、衡、轸、轭,皆从轴上受基 也。凡四轮大车,量可载五十石骡马,多者或十二挂, 或十挂,少亦八挂。执鞭掌御者,居厢之中,立足高处, 前马分为两班。战车四马一班分骖服纠黄麻为长索,分系马 项,后套总结收入衡内两傍。掌御者手执长鞭,鞭以 麻为绳,长七尺许,竿身亦相等,察视不力者,鞭及其 身。箱内用二人踹绳,须识马性与索性者为之,马行 太紧,则急起踹绳,否则翻车之祸从此起也。凡车行 时,遇前途行人应避者,则掌御者急以声呼,则群马 皆止。凡马索总系透衡,入箱处皆以牛皮束缚,《诗经》 所谓“胁驱”是也。凡大车饲马,不入肆舍,车上载有柳 盘,解索而野食之。乘车人上下皆缘小梯。凡遇桥梁 中高边下者,则十马之中择一最强力者系于车后。 当其下坂,则九马从前缓曳,一马从后竭力抓住,以 杀其驰趋之势,不然则险道也。凡大车行程,遇河亦 止,遇山亦止,“遇曲径小道,亦止。”徐、兖、汴、梁之交。或达 三百里者。无水之国。所以济舟楫之穷也。凡车质惟 先择长者为轴。短者为毂。其木以槐枣檀榆。用榔榆为 上。檀质太久,劳则发烧,有慎用者。合抱枣槐,其至美 也。其馀轸衡箱轭,则诸木可为耳。此外牛车以载刍 粮最盛。晋地路逢隘道,则牛颈系巨铃,名曰“报君知”, 犹之骡车群马尽系铃声也。又北方独辕车,人推其 后,驴曳其前。行人不耐骑坐者,则雇觅之。鞠席其上, 以蔽风日,人必两傍对坐,否则攲倒。此车北上长安、 济宁,径达帝京。不载人者,载货约重四五石而止。其 驾牛为轿车者,独盛中州,两傍双轮,中穿一轴,其分 寸平如水,横架短衡,列轿其上,人可安坐,脱驾不攲。 其南方独轮推车,则一人之力是视,容载二石,遇坎 即止,最远者止达百里而已。其馀难以枚述。但生于 南方者不见大车,老于北方者不“见巨舰”,故粗载之。

    合挂大车图

    合挂大车图

    南方独推车图

    南方独推车图

    {{{2}}}

    {{{2}}}

    《漳州府志》

    轿

    削木为𠏉,编竹丝作鸟兽花草之纹,在阿堵中镂骨 作花,饰之精巧轻便。前有门,可闭如堂,密微寒时以 避烟雨。旁有棂门,开如翼张,溽暑时以通凉飙。又如 式可以俯凭,如床可以仰卧。小轿以竹为之,不施雕 饰,亦复妍雅。

    车舆部总论

    《文献通考》

    《陈祥道礼书》

    古者服牛乘马,引重致远,以利天下,则车之作尚矣。 车之制,象天以为盖,象地以为舆,象斗以为杠,毂象 二十八星以为盖,弓象日月以为轮;辐前载而后户, 前軓而后轸,旁輢而首以较下轴而衔以轐,对人者 谓之“对车”,如舟者谓之辀,揉而相迎者谓之牙,辀之 曲中谓之前疾,轭之上平谓之衡。衡之材与舆之下 木皆曰“任”,以其力任于此也。毂之端与輢之下木皆 曰“轵”,以其旁止于此也。轸可以名舆,可以名车,达常 可以名部,轸前横木可以名辂,此又因一材而通名 之也。其为车有长毂者,有短毂者,有杼轮者,有侔轮 者,有反揉者,有仄揉者,有两轮者,有四轮者,有有辐 者,有无辐者,有曲辕者,有直辕者。辇直辕有《一辕》者,有 《两辕》者,有《直舆》者,有《曲舆》者。钩车曲舆有广箱者,有方箱 者,有重较者,有单较者。或驾以马,或驾以牛,或挽以 人,或饰以物,或饰以漆,或朴以素,要皆因宜以为之 制,称事以为之文也。然《礼》有屈伸,名有抑扬,故论其 任重,则虽庶人之牛车,亦与大夫同称大车。论其等 威,则虽诸侯之正路,于王门曰“偏驾”而已。

    又曰:“路,大也。玉路,金路,象路,以金玉、象饰之也。”革路, 挽而漆之。木路,漆之而不挽,则有饰者皆挽而漆,挽 而漆者无饰也。玉路,钖樊缨十有再就,金路,钩樊缨 九就,象路,朱樊缨七就,革路,龙勒条缨五就,木路,前 樊鹄缨者,钖在颅,钩在额。朱者勒之色,龙者勒之饰。 《诗》言“镂钖”,《左传》言“钖鸾和铃,昭其声也。”庄周言“齐之 以月题。”钖,白金也,镂其文也。月题,其象也。则钖象月 而镂之,又昭其声也。《诗》言“钩膺”采芑曰钩膺鞗革韩奕曰钩膺镂钖则 钩在膺前,亦金为之。《尔雅》:“辔首谓之革。”《诗》曰:“鞗革金 厄。”《仪礼》:“士缨辔具勒。”夫诸侯之鞗革有金厄。毛义曰厄鸟蠋 也士之勒有具饰,则王之革路有龙勒,宜矣。《巾车、行 人》言“樊缨”,《礼记》《左传》皆作“繁缨。”繁缨十有再就、九就、 七就、五就之别,此《左传》所谓游缨昭其数也。杜预曰: “缨在马膺前,如索裙。”则缨非鞅也,樊然为鞅之饰耳。 杜子春谓“故书鹄或为结”,则前樊结缨者,无就而结 之耳。条则不结,则条缨垂而长者也。然则钖也、钩也、 朱也,龙勒也。玉金象革,四路皆有之。《采芑》言“方叔之 车钩膺条革”,《韩奕》言“韩侯之车钩膺镂钖。”夫方叔在 征则革路矣,而有钩膺。释诗者谓方叔乘金路然金路以封同姓而方叔不必同 姓又非就封其于师干宜乘革路“韩侯就封,则象路矣,而有镂钖,是 钖不特施于玉路,而钩不特施于金路也。”以此观之, 则《礼》所谓钖也、钩也、朱也、龙勒也、条也,各举其一,互 相备也。若夫木车,则质而已,故前樊结缨,则结其前,

    而非全结也。《巾车》言五者之饰,皆其首、面、颔、膺之著
    考证
    者也,故不及腹带。郑康成以樊为鞶带之鞶,又以龙

    为尨,条为绦,前为剪,非也。缨盖用组为之,与冠缨同; 五采一匝为就,与圭缫冕旒之就同。郑司农以士丧 马缨三就为“削革三重”,康成谓“樊缨以五采罽饰之”, 又谓“金路无钖,有钩,鹄缨就,数与革路同”,殆不然也。 《礼》曰:“丹漆雕几之美,素车之乘。”《诗》曰:“路车有奭。”毛氏 曰:“奭,赤貌。路车之饰,皆丹漆矣。”然《礼》言“玉路以祀”,又 言“素车之乘”,盖王之祀天,自国至大次则乘玉路,自 大次以升坛则乘素车,犹之听祭报以皮弁,及祭则 服大裘冕也。《巾车》,金路以宾,同姓以封,象路以朝,异 姓以封,革路以即戎,以封四卫,木路以田,以封蕃国。 言“同姓以封”而不言以封同姓,言“异姓以封”而不言 以封异姓,则嫌以宾独宾同姓,以朝独朝异姓故也。 同姓一,异姓二。以异姓对庶姓,则庶姓非异姓也。司仪 土揖庶姓时揖异姓孔子以南宫缁为异姓则异姓姻也庶姓非姻也以异姓对同姓, 则庶姓亦异姓而已。故《巾车》“金路封同姓”,象“路封异 姓。”《礼记》:于侯授同姓谓之伯父叔父,异姓谓之伯舅 叔舅。凡此所谓异姓者,庶姓预之也。同姓亦曰内姓, 异姓亦曰外姓。《左传》曰:“同姓选亲,外姓选旧。”

    又曰:《书》曰:“大辂在宾阶面,缀辂在阼阶面,先辂在左 塾之前,次辂在右塾之前。”《礼器》曰:“大路繁缨一就,次 路繁缨七就。”《郊特牲》曰:“大路繁缨一就,先路三就,次 路五就。”然则《周官》驭玉路者谓之大驭,则玉路谓之 大路,独周为然。若夫商之大路,则木路而已。《春秋传》 与荀卿曰:“大路越唐。”《礼器》与?《郊特牲》曰:“大路繁缨一 就。”《明堂位》曰:“大路,商路也”,孔子曰“乘殷之路,皆木路 也。”然《礼器》与郊特言“大路繁缨一就”则同,其言“次路 繁缨五就七就”则不同者,先王之路,降杀以两,反此 而加多焉,盖亦以两而已。大路一就,先路三就,则次 路有五就七就者矣。《书》言“次路,以兼革、木二路”,则商 之次路五就七就,庸岂一车耶?郑氏以“七就”为误,是 过论也。夫“缀路”,金路也,以其缀于玉路故也。“先路”,象 路也,以其行道之所先故也。“次路”,革路,木路也,以其 次于象路故也。《周官典路》:“若有大祭祀,则出路。大丧 大宾客亦如之。凡会同军旅,吊于四方,以路从。”盖王 之行也,乘玉路而先之以象路,次之以革路、木路,而 金路缀于玉路之后。观《书》,先路在左塾之前而居西, 次路在右塾之前而居东。春秋之时,郑侯以先路三 命之服赐子展,以次路再命之服赐子产,鲁以先路 三命之服赐晋三帅,以一命之服赐司马舆师以下, 则先路固贵于次路矣。孔安国亦以先路为象路,盖 亦有所受之也。诸侯有先路,后路亦有大路。《乐记》亦 曰:“大辂,天子之辂,所以赠诸侯。”《杂记》:“诸侯之赗有乘 黄,大路相襚,以后路与冕服,先路与褒衣。”盖诸侯之 大辂,则金路谓之大路,犹熊侯谓之大侯也。《春秋传》 称:王赐晋文公以大路之服。僖公二十八年祝𬶍言:“先王分 鲁、卫、晋以大路。”定公四年王赐郑子侨以“大路。”襄公十九年王 赐叔孙豹以“大路。”襄公二十四年《杜氏》“以赐鲁、卫、晋之大路, 皆金路。”“赐穆叔、子侨之大路”,当是革、木二路,此不可 考。

    五路言翟,言车而不言路。二翟言翟而不言车者,不 言路,避王也。不言车,车不足以名之也。孤言《夏篆》,卿 言夏缦,至“墨车”以下,然后言车,是亦饰盛者以饰名, 饰杀者以车名也。重翟钖面,厌翟勒面,安车雕面,翟 车贝面。郑司农曰:“钖,马面钖。”郑康成曰:“勒面如玉龙 勒之韦,为当面饰。”然则钖面者,钖饰马面也。勒面、雕 面、贝面盖亦若此。勒面以韦,则钖面、雕面、贝面以韦 可知也。钖必镂之,则雕面亦镂钖可知也。钖面、雕面 以金,贝面以贝,则勒面有钖亦可知也。或言勒,或言 雕,互备也。马饰莫隆于钖,勒饰莫杀于贝,故《巾车》于 王之玉路言“钖樊缨”,《仪礼》于士之丧车贝勒,此重翟、 厌翟,安车所以钖面,而翟车所以贝面也。

    《程氏演繁露》

    汉初马少,故曰:“自天子不能具醇驷,将相或乘牛车。” 言惟天子之车,然后有马,然亦不能纯其一色,至将 相则时或驾牛也。自吴楚诛后,诸侯惟是食租衣税, 无有横入,故贫者或乘牛车,则此之以牛而驾,自缘 贫窭,无资可具,非有禁约也。汉韦元成以列侯侍祠, 天雨淖,不驾驷马车而骑至庙下,有司劾奏削爵,则 舍车而骑,汉已有禁矣。东晋惟许乘车,其或骑者,御 史弹,则汉法仍在也。至其驾车,遂改用牛。王导驾短 辕犊车,犊,牛犊也。王济之八百里驳,驳亦牛也。言其 色驳而行速,日可八百里也。石崇之牛疾奔,人不能 追,此其所以宝之也。《南史》:“吴兴太守之官,背杀轭下 牛以祭项羽”,知驾车用牛也。岂通晋之制皆不得驾 马也耶?予于是考案:上古驾车,则皆驾牛,无用马者。 故《易》曰“服牛乘马也。”又曰:“皖彼牵牛,不以服箱。”则牛 服之谓也。至古之耕,却不用牛。孔子弟子中有冉耕, 字伯牛,岂前此未以牛耕耶?《诗》“十千为耦,长沮、桀溺 耦而耕,沮、溺二人相对自挽犁也。”《甘誓》“御非其马之 正,汝不共命。”《诗》曰:“四牡𬴂𬴂,萧萧马鸣,有车邻邻,有马白颠。”则车皆马驾也。然则此时牛既不耕,又不驾 车,则将何用也?至于马既驾车,车重而钝,又未有人 知用马为骑,直至《六韬》方著骑兵,《诗》《书》中原未之有, 此制殆难考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