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汇编 选举典 第二十五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经济汇编 第二十六卷
经济汇编 选举典 第二十七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经济汇编选举典

     第二十六卷目录

     学校部纪事二

    选举典第二十六卷

    学校部纪事二

    《宋书杜慧度传》,“慧度封龙编县侯,崇修学校。”

    《孔靖传》:“靖为会稽内史,修饰学校。”

    《周朗传》:世祖即位,除建平王宏中军录事参军。时普 责百官谠言,朗上书曰:“昔仲尼有言:‘治天下若寘诸 掌’。岂徒言哉?方策之政,息举在人,盖当世之君不为 之耳。况乃运锺浇暮,世膺乱馀,重以宫庙遭不更之 酷,江服被未有之痛,千里连死,万井共泣,而秦汉馀 弊,尚行于今,魏晋遗谬犹布于民,于是而望国安于” 今,化崇于古,却行及前之言,“积薪待然”之譬,臣不知 所以方然。陛下既基之以孝,申之以仁,民所疾苦,敢 不略荐。凡治者何哉?为教而已。今教衰已久,民不知 则又随以刑逐之,岂为政之道欤?欲为教者,宜二十 五家选一长,百家置一师。男子十三至十七皆令学 经;十八至二十尽使修武,训以书记“图律、忠孝仁义 之礼,廉让动恭之则,授以兵经战略、军部舟骑之容, 挽强击刺”之法。官长皆月至学,所以课其能。习经者 五年有立,则言之司徒;用武者三年善艺,亦升之司 马。若七年而经不明,五年而勇不达,则更求其言政 置谋迹,其心术行履复不足取者,虽公卿子孙,长归 农亩,终身不得为吏。“其国学则宜详考古数,部定子 史令,书不烦行,习无糜力,凡学虽凶荒,不宜废也。” 《臧焘传》:“焘字德仁,东莞莒人,武敬皇后兄也。少好学, 善《三礼》,贫约自立,操行为乡里所称。晋孝武帝太元 中,卫将军谢安始立国学,徐兖二州刺史谢元举焘 为助教。义旗建,为太学博士,参右将军何无忌军事, 随府转”镇南将军。高祖镇京口,与焘书曰:“顷学尚废 弛,后进颓业,衡门之内,清风辍响。良由戎车屡警,礼 乐中息,浮夫近志,情与事染,岂可不敷崇坟籍,敦厉 风尚。此境人士,子侄如林,明发搜访,想闻令轨。然荆 玉含宝,要俟开莹,幽兰怀馨,事资扇发,独习寡悟,义 著《周典》。今经师不远,而赴业无闻,非唯志学者鲜。”或 是劝诱未至,邪想复弘之。

    《南齐书豫章王嶷传》,“嶷为荆、湘二州刺史,于南蛮园 东南开馆立学,上表言状,置生四十人,取旧族父祖 位正佐台郎年二十五以下、十五以上补之,置儒林 参军一人,文学祭酒一人,劝学从事二人,行释菜礼。” 《玉海》:“梁元帝为荆州,起州学,置儒林参军、劝学从事。” 《魏书南安王桢传》,“桢子英,以军功拜吏部尚书,以前” 后军功,进爵常山侯。英奏:“谨案《学令》,诸州郡学生三 年一校,所通经数,因正使列之,然后遣使就郡练考。 臣伏惟圣明,崇道显成均之风,蕴义光胶序之美。是 以太学之馆,久置于下国;四门之教,方构于京躔。计 习训淹年,听受累纪。然俊造之流,应问于魏阙;不革 之辈,宜返于齐民。使就郡练考,核其”最殿。顷以皇都 迁构,江扬未一,故乡校之训,弗遑正试。致使薰莸之 质均诲学庭,兰萧之体等教文。肆令外宰京官,铨考 向讫,求遣四门博士,明通五经者,道别校练,依令黜 陟。诏曰:“学业隳废,为日已久,非一使能劝,比当别敕。” 《崔孝𬀩传》:孝𬀩除赵郡太守,兴立学校,亲加劝笃,百 姓赖之。

    《崔游传》:“游转河东太守。太学旧在城内,游乃移至城 南闲敞之处,亲自说经,当时学者,莫不劝慕。”

    《裴延俊传》:“延俊为幽州刺史,命主簿郦恽修起学校, 礼教大行,民歌谣之。”

    《刘道斌传》:“道斌在弘农修立学馆,建孔子庙堂,图画 形像。去郡之后,民故追思之,乃复画道斌形于孔子 像之西而拜谒焉。”

    《高祐传》:“祐为西兖州刺史,假东光侯,镇滑台。祐以郡 国虽有太学,县党宜有黉序,乃县立讲学,党立教学, 村立小学。”

    《周书樊深传》:“深行下邽县事,太祖置学东馆,教诸将 子弟,以深为博士。深经学通赡,每解书,常多引汉、魏 以来诸家义而说之,儒者推其博物。”

    《唐书王义方传》:“义方贬吉安丞,吉安介蛮夷,梗悍不 驯。义方召首领,稍选生徒,为开陈经书,行释奠礼,清 歌吹龠,登降跪立,人人悦顺。”

    《韦弘机传》:“弘机显庆中为檀州刺史,以边人陋僻,不 知文儒贵,乃修学宫,画孔子七十二子、汉晋名儒像, 自为赞敦劝生徒,繇是大化。”

    《韦景骏传》:“景骏,司农少卿弘机孙。中明经,神龙中历肥乡令。县北濒漳,连年泛溢,人苦之。旧防迫漕渠,虽 峭岸,随即坏决。景骏相地势,益南千步,因高筑鄣水 至堤趾辄去其北燥为腴田,又维艚以梁其上,而废 长桥。功少费约,后遂为法。方河北饥,身巡闾里,劝人 通有无,教导抚循,县民独免流散。及去,人立石著其” 功。后为贵乡令,有母子相讼者,景骏曰:“令少不天常 自痛,尔幸有亲而忘孝邪?教之不孚,令之罪也。”因呜 咽流涕,付授《孝经》,使习大义。于是母子感悟,请自新, 遂为孝子。当时治有名者,景骏与清漳令冯元淑、临 洛令杨茂谦三人。景骏后数年为赵州长史,道出肥 乡,民喜,争奉酒食迎犒。有小儿亦在中。景骏曰:“方儿 曹未生而吾去邑,非有旧恩,何故来?”对曰:“耆老为我 言,学庐馆舍桥鄣皆公所治,意公为古人,今幸亲见, 所以来。”景骏留终日。后迁房州刺史。州穷险,有蛮夷 风,无学校,好祀淫鬼。景骏为诸生贡举,通隘道,作传 舍,罢祠房无名者。景骏之治民,求所以便之类如此。 《陈子昂传》:垂拱初,诏“问群臣调元气当以何道,子昂 因是劝后兴太学,即上言曰:太学者,政教之地也,君 臣上下之取则也,俎豆揖让之所兴也,天子于此得 贤臣焉。今委而不论,虽欲睦人伦,兴治纲,失之本而 求之末,不可得也。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 为乐,乐必崩。奈何为天下而轻礼乐哉?愿引胄子使 归太学,国家之大务,不可废已。”

    《韦嗣立传》:“嗣立拜凤阁舍人,时学校废,刑滥及善人, 乃上书极陈:永淳后,庠序隳散,胄子衰缺,儒学之官 轻,章句之选弛,贵阀后生以徼幸升,寒族平流以替 业去。垂拱间,仕入弥多,公行私谒,选补逾滥,经术不 闻,猛暴相夸。陛下诚下明诏,追三馆生徒,敕王公以 下子弟一入太学,尊尚师儒,发扬劝奖,海内知向。然” 后审𢌿铨总,各程所能,以之临人,则官无旷,民乐业 矣。

    《贾至传》:“至迁尚书左丞,杨绾建请依古制,县令举孝 廉于刺史,刺史升天子礼部诏有司参议,多是绾言。 至议以为自晋后衣冠迁徙,人多侨处,因缘官族,所 在占籍。今乡举取人未尽,请广学校,增国子博士员。 十道大州得置太学馆,诏博士领之,召置生徒,使保 桑梓者乡里举焉,在流寓者庠序推焉。”议者更附至 议。

    《李栖筠传》:“栖筠为常州刺史,大起学校,堂上图孝友 传示诸生,为乡饮酒礼。登歌降饮人人知,劝人为刻 石颂德。后拜浙西都团练观察使。又增学庐,表宿儒 河南褚冲、吴何员等,超拜学官为之师,身执经问义, 远迩趋慕,至徒数百人。”

    《罗珦传》:“珦为庐州刺史,民间病者,舍医药,祷淫祠,珦 下令止之。修学宫,政教简易,有芝草、白雀。”

    《常衮传》:“衮为中书舍人,鱼朝恩赖宠兼判国子监,衮 奏成均之任,当用名儒,不宜以宦者领职。”建中初,为 福建观察使。始,闽人未知学,衮至,为设乡校,使作为 文章,亲加讲导,与为客主,钧礼观游宴飨与焉。由是 俗一变,岁贡士与内州等。后闽人春秋配享衮于学 宫。

    《张镒传》:“大历初,镒为濠州刺史。政条清简,延经术士 讲教生徒。比去州,升明经者四十人。”

    《郑馀庆传》:“馀庆判国子祭酒事,建言,兵兴以来,学校 废,诸生离散。今天下承平,臣愿率文吏月俸百取一, 以资完葺。诏可。”

    《刘伯刍传》:“伯刍子允章,改国子祭酒。又建言:群臣输 光学钱,治庠序。宰相五万,节度使四万,刺史万。”诏可。 《顺宗实录》:令狐峘为礼部侍郎,杨炎为相,有杜封者, 故相鸿渐之子,求补弘文生。炎尝出杜氏门下,托峘 以封。峘谓使者曰:“‘相公欲封成名,乞署封名下一字’。 峘因得以记焉。炎不意峘卖之,署名属峘。峘明日疏” 言:“宰相炎迫臣以威,臣从之则负陛下,不从即炎当 害臣。”德宗以问炎,炎具道所以。德宗怒曰:“此奸人,不 可奈!”欲杖而流之。炎解救,乃黜为衡州别驾。

    《刘禹锡传》:“禹锡叹天下学校废,乃奏记宰相曰:‘言者 谓天下少士,而不知养材之道,郁堙不扬,非天不生 材也。是不耕而叹廪庾之无馀,可乎?贞观时,学舍千 二百区,生徒三千馀,外夷遣子弟入附者五国。今室 庐圮废,生徒衰少,非学官不振,病无赀以给也。凡学 官春秋释奠于先师,斯止辟雍、頖宫,非及天下。今州’” 县咸以春秋上丁有事孔子庙,其礼不应古,甚非孔 子意。汉初群臣起屠贩,故孝惠、高后间置原庙于郡 国。逮元帝时,韦元成遂议罢之。夫子孙尚不敢违礼 飨其祖,况后学师先圣道而欲违之?《传》曰:“祭不欲数。” 又曰:“祭神如神在。”与其烦于荐飨,孰若行其教。今教 颓靡,而以非礼之祀媚之,儒者所宜疾。窃观历代,无 有是事。武德初,诏国学立周公孔子庙,四时祭。贞观 中,诏修孔子庙兖州后许敬宗等奏天下州县置三 献官,其他如立社。元宗与儒臣议罢释奠牲牢,荐酒

    脯。时王孙林甫为宰相,不涉学使,御史中丞王敬从
    考证
    以明衣牲牢,著为令,遂无有非之者。今夔四县,岁释

    奠费十六万,举天下“州县岁凡费四千万,适资三献 官饰衣裳,饴妻子,于学无补也。请下礼官博士议,罢 天下州县牲牢衣币,春秋祭如开元时,籍其资半𢌿 所隶州,使增学校。举半归太学,犹不下万计,可以营 学室,具器用,丰餐食,增掌故,以备使令。儒官各加稍 食,州县进士皆立程督,则贞观之风,粲然可复。”当时 不用其言。

    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始潮人未知学,公命进士赵 德为之师,自是潮之士皆笃于文行,延及齐民,至于 今号称《易》治。”

    独孤及《福州都督府新学碑铭》:“闽中无儒,学流成公, 至而俗易。家有洙、泗,户有邹、鲁。”

    《十国春秋?后蜀毋昭裔传》:“自唐末以来,学校废绝。昭 裔出私财,营学宫,立黉舍,且请后主镂版印九经,由 是文学复盛。又令门人句中正、孙逢吉书《文选》《初学 记》《白氏六帖》,刻版行之。”

    《南汉烈祖世家》:“乾亨四年春三月,帝从兵部侍郎杨 洞潜之请,始立学校,置选部贡举,放进士明经十馀 人,如唐故事,岁以为常。”

    《续文献通考》:“辽咸雍时,太公鼎为良乡令,省徭役,务 农桑,建孔子庙学部民服其化。”

    太康时,耶律孟简为高州观察使,修学校,招生徒以 “《循吏》著。”

    《玉海》:“太平兴国八年正月,诏以国子监赞九十四首、 武成庙赞七十五首付监镂板。”即太祖朝所制,判监 陈鄂书。

    《宋史孔维传》:“维尝建议乞广太学,上以侵坏民舍,不 许。”

    《崔颂传》:“颂初判国子监,会重修国学及武成王庙,命 颂总领其事。”

    《却扫编》:五代之乱,天下无复学校。皇朝受命,方削平 四方,故于庠序之事亦未暇及。宋城富人曹诚者,独 首捐私钱,建书院城中,前庙后堂,旁列斋舍凡百馀 区。既成,邀楚丘戚先生主之。先生名同文,生唐天祐 中,历五代入本朝,皆不仕,以文学行义为学者师。及 是四方之士争趋之,曹氏益复买田市书以待来者。 先生乃制为《学规》,凡课试讲肄、劝督惩赏,莫不有法, 宁亲归沐,与亲戚还往,莫不有时,而皆曲尽人情,故 士尢乐从焉,由此书院日以寖盛。事闻京师,有诏赐 名应天府书院。先生没,门人私谥为“正素先生。”其子 纶,复以儒学显,历事太宗、真宗两朝,官至枢密直学 士。先生之规,后传于时。及建太学,诏取以参定学制, 予幼时犹及见之。“书院”,即今之国子监也。

    《宋史邢昺传》:昺为国子监丞,专讲学之任,后迁工部 侍郎,兼国子祭酒学士。景德二年,上幸国子监,阅库 书,问昺经版几何。昺言:“板本大备,士庶家皆有之,斯 乃儒者逢辰之幸也。”上喜曰:“国家虽尚儒术,非四方 无事,何以及此。”上又访以学馆故事,有未振举者,昺 不能有所建明。先是,印书所裁馀纸,鬻以供监中杂 用。昺请归之三司,以裨国用。自是监学公费不给,讲 官亦厌其寥落。上方兴起道术,又令昺与张维、杜镐、 孙奭举经术该博、德行端良者,以广学员。

    《谢绛传》:“绛字希深,判礼院,知邓州,卒。绛以文学知名 一时,为人修洁酝藉,所至大兴学舍。尝请诸郡立学, 在河南修国子学教诸生,自远而至者数百人。” 《祖无择传》:“无择知袁州,自庆历诏天下立学十年间, 其敝徒文”《无命》教之实无择。首建学官置生徒,郡 国弦诵之风由此始。

    《叶清臣传》:“清臣改盐铁判官,上言请兴太学,选置博 士,许公卿大臣子弟补学生。”

    《晏殊传》:“殊知宣州数月,改应天府,延范仲淹以教生 徒。自五代以来,天下学校废,兴学自殊始。”

    《滕宗谅传》:“宗谅历左司谏,坐言宫禁事不实,降尚书 祠部员外郎,知信州。后徙知湖州,复徙岳州,稍迁苏 州,卒。宗谅尚气,倜傥自任,好施与,及卒,无馀财。所莅 州喜建学,而湖州最盛,学者倾江淮间。”

    《毕士安传》:“士安子仲衍,以荫为阳翟主簿。”张升,县人 也,方镇许请于朝,欲兴乡校,既具材计工,又听民自 以其力输助。邑子马宏以口舌横闾里,谩谓诸豪曰: “张公兴学,而县令乃因以取诸民,由十百而至千万 未已也,君将不堪。诚捐百金予我,我能止役。”豪信其 能,予百金。宏即诣府宣言,县吏尽私为学之费,又将 赋于民。升果疑焉,敕县且止,又揭其事于道。令欲上 疏辩,仲衍曰:“无益也。不如取宏治之,不辩自直矣。”会 摄县事,即逮捕验治,五日得其奸,言于升,流宏邓州, 一县相贺。

    《范纯祐传》:“纯祐字天成,性英悟自得,尚节行,方十岁, 能读诸书,为文章籍籍有名称。父仲淹守苏州,首建 郡学,聘胡瑗为师。瑗立学规良密,生徒数百,多不率 教,仲淹患之。纯祐尚未冠,辄自入学,齿诸生之末,尽行其规,诸生随之,遂不敢犯。自是苏学为诸郡倡。” 《洪兴祖传》:“兴祖知广德军,视水原为陂塘六百馀所, 民无早忧。一新学舍,因定从祀。自十哲曾子而下七 十有一人,又列先儒左丘明而下二十有六人。” 《陈襄传》:“襄知河阳县,始教民种稻。富弼为郡守,一见 即礼遇之。襄留意教化,进县子弟于学,或谗之于弼, 谓其诱邑子以资过客,弼疑焉。人劝毁学舍以塞谤, 不听。久之,弼以语襄,襄曰:‘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往矣。 公苟有惑志,何名知己’?”益讲说,不少懈。弼由是愈益 奇之。及入相,荐为秘阁校理、判祠部。

    《忠义传》:尹谷初处郡学,士友皆严惮之。潭城受兵自 焚,阖门少长皆死。初,潭士以居学肄业为重,州学生 月试积分高等,升湘西岳麓书院生。又积分高等,升 岳麓精舍生。潭人号为“三学生。”兵兴时,三学生聚居 州学,犹不废业。谷死,诸生数百人往哭之。城破,多感 激死义者。

    《龚原传》:“原历宝文阁待制,知庐州。初,王安石改学校 法,引原自助,原亦为尽力。其后司马光召与语,讥切 王氏,原反复辨救不少衰。光叹曰:‘王氏习气尚尔邪! 为司业时,请以安石所撰《字说》《洪范传》及子雩《论语》 《孟子义》刊板传学者。故一时学校举子之文,靡然从 之,其敝自原始’。”

    《孙复传》:“复与胡瑗不合,在太学常相避。瑗治经不如 复,而教养诸生过之。”

    《石介传》:“介以《易》教授于家,鲁人号介徂徕先生。入为 国子监直讲,学者从之甚众,太学由此益盛。”

    《何涉传》:“涉所至多建学馆,训诲诸生,从之游者甚众。” 《魏了翁传》:“了翁知眉州,简拔俊秀,朔望诣学宫,亲为 讲说,诱掖指授,增贡士以振文风。进宝章阁待制,潼 州路安抚使,知泸州。兴学校。后权礼部尚书并直学 士院,入对,又请建内小学。”

    《胡瑗传》:范仲淹经略陕西,辟瑗丹州推官,以保宁节 度推官教授湖州。瑗教人有法,科条纤悉备具,以身 先之,虽盛暑必公服坐堂上,严师弟子之礼。视诸生 如其子弟,诸生亦信爱如其父兄,从之游者常数百 人。庆历中,兴太学下湖州,取其法,著为令。皇祐中,授 光禄寺丞、国子监直讲,迁太常丞,赐绯衣银鱼。瑗既 居太学,其徒益众,太学至不能容,取旁宫舍处之。礼 部所得士,瑗弟子十常居四五,随材高下,喜自修饰, 衣服容止,种种相类。人遇之,虽不识,皆知其瑗弟子 也。

    《俞栗传》:“栗拜给事中,上言学校,三代之学也。然崇宁 四年以前,议者以为是,五年则非之。大观三年以前, 议者以为是,四年则非之。岂学校固若是哉?观望者 无定说尔。必使士有成才,人无异论,事之不美者不 出于学校,然后为得。”言颇见行。

    《吴师礼传》:师礼游太学时,兄师仁为正,守《春秋》学。他 学官有恶之者,条其疑问诸生,师礼即以兄说对。学 官怒,鸣鼓坐堂上,众质之,师礼引据三传,意气自如。 《名臣奏议》:“博士周行己上言,经国用之说有六,其四 曰修学校之法”云:“所谓修学校之法者,诚谓前日之 法太烦而难守,费广而难久。官有一岁四科场之劳, 士有五岁一应举之患,春季一试,夏季一试,秋季一 试,冬季一试,官吏之劳,纸札之费,悉如贡举之法。是 一岁而有四科场也,岂非官以为弊乎?一试入县学 一年然后赴岁升,再试入州学一年然后补内舍,三 试升内舍一年然后补上舍者,岁终然后入辟雍,入 辟雍者,遇大比然后得推恩。凡此数者,每试必得,必 有考察,必遇大比,已五年矣。而况试未必得,得未必 有考察,贡未必遇大比,是又有七年之久者,有终身 不得进者,岂非士以为患乎?臣欲广陛下教养之意 而核其实,简有司选试之法而省其费。谓宜州置州 学教授一员,命官充之,选有学行者,视其资秩为请 给。”人从之。数县置县学教授一员,举人充之,月给职 钱五千。学生之入县学者,不试不给食。“学生之入州 学者,初岁一试外舍,取文理通者,不限以数。比岁再 试内舍,取外舍十之一;三岁再试上舍,取外舍十之 一。于是贡于太学。太学总天下所贡之数而大比焉, 又取十之一,乃奏名而官之。应三舍生愿在学与游 学于外者,听其自便。内舍以上官给食。若在外犯公 罪徒、私罪杖,虽赎,及在学犯第三等以上罚者,各不 得预试。”每大比之后,一再试如初法,尝预贡者免试 外舍。至于试士之法,其弊亦久。人守一经,无不出之 题;文为一格,无甚高之论。以博学好古为迂阔,以缀 缉时文为捷径。是以老成久学之士未必“得,而后生 浅闻之徒多预选。臣谓宜革选试之法,使人试《五经》 大义各一条为第一场,子史时务策各一道为第二 场,宏词为第三场。如此则高才实学者无不遇之叹, 而新进寡学者无滥得之幸。是为今日学校之所养 者,必为他日三舍之所选;今日三舍之所选者,必为 他日朝廷之所用。学校益广,一利也;考选益精,二利也;士得自便,三利也;所费至省,《四利也》。”

    吴氏《能改斋漫录》:政和四年,臣僚上言:“欲望应见任 教官,不得为人撰书启简牒乐语之类,庶几日力有 馀,办举职事,以副陛下责任师儒之意。”奉圣旨依。尝 闻陈莹中初任颍昌教授官,时韩持国为守,开宴用 乐语,左右以旧例必教授为之,公因命陈,陈曰:“朝廷 师儒之官,不当撰俳优之文。”持国遂荐诸朝,不以为 忤。

    《燕翼贻谋录》:国初凡事草创,学校教养,未甚加意。皇 祐三年七月壬子,诏:“太学生旧制二百人,如不足,止 百人为限,其简如此。”元丰二年十二月乙巳,神宗始 命毕仲衍、蔡京、范镗、张璪详定,于太学刱八十斋三 十人为额,通计二千四百人。内上舍生百人,内舍生 三百人,外舍生二千人。崇宁元年,徽宗刱立辟雍,增 生徒共三千八百人。内上舍生二百人;内舍生六百 人,教养于太学;外舍生三千人,教养于辟廱。废太学 “自讼斋”,太学之不率教者,移之辟廱。以祭酒总治两 学,辟雍别置司业、丞各一人,博士十人,正、录各五人, 分为百斋,讲堂凡四所。其后王黼反蔡京之政,奏废 之,而辟廱之士,太学无所容矣。

    《宋史职官志》:“嘉定九年,诏以宗学改隶宗正寺,自此 寺官又预校试。”

    《齐东野语》:“杭学自昔多四方之士,淳祐辛亥,郑丞相 清之当国,朝议以游士多无检束,群居率以私喜怒 轩轾人,甚者以植党挠官府之政,叩阍揽黜陟之权, 或受赂丑诋朝绅,或设局骗胁民庶,风俗寖坏。”遂行 下各州,自试于学,仍照旧比分数,以待类申,将以是 岁七月引试为始。会教官林经德对士子上请语微 失,于是大哄肆骂。时赵京尹与众教官调停一时,但 欲求静,遂许以三百名内一半取土著,一半取游士, 于是乃息。越数日,宰执奏事,上面谕曰:“近行诸州各 试之法,正欲散游学之士,不知临安府凭何指挥复 放外方之人?”赵尹闻之恐甚,乃移牒俾游士限日出 斋,其计始穷。乃为檄文相率而去,云:“天之将丧斯文, 实系兴衰之运;士亦何负于国,遽罹斥逐之辜。静言 思之,良可丑也!慨祖宗之立法,广学校以储材;非惟 衍丰𦬊以贻后人,盖亦隆汉都而尊上国。肆惟皇上 克广前猷,炳炳宸奎,釐为四学。戋戋束帛,例及诸生。 蒙教育之如天,恨补报之无地。但思粉骨,何畏触喉。 直指安石之奸,共惜元城之去,实为公议,不利小人, 始阴讽其三缄,终尽打于一网;不任其咎,移过于君, 是诚何心,空人之国。昔郑侨犹谓毁校不可,而李斯 尚知逐客为非。今彼不顾行之,使我,何颜居此厄哉! 吾道告尔同盟,毋见义以不为,宜行己而有耻。苟为 温饱,可胜周粟之羞;相与提携,莫蹈秦坑之祸。”斯言 既出,明日遂行,八月朔乃相率而出。复作文告先圣 曰:“斯文将丧。呜呼天乎!吏议逐客。呜呼人乎!乘桴浮 海。呜呼圣乎!遁世无闷。呜呼士乎!敢告。”又作绝句诗 云:“塞翁何必恨失马,城火可怜殃及鱼。一笑出门天 万里,担头犹有斥奸书。”又五言云:“郑五不去国,金陵 深惧君。校存知必毁,书在已如焚。自是清流祸,非干 北党分。归欤虽幸矣,恨未效朱云。”又《古诗》云:“上书如 啜卢仝茶,直论国体宁无哗。依然茅苇纵横斜,锺山 老柏休槎牙。呜呼时事如丝麻,食肉者口徒咿哇。鬼 蜮空含射影沙,逐客令下堪吁嗟。识者将谓秦得邪, 淳祐寖不知瑞嘉。邪人刚指正人邪。时有引喙鸣灵 鸦。失脚奇祸遭罗罝。尼山草木枯无华,奄奄山鬼相 揄揶。我今束书归天涯,不惜一去惜国家。”于是京尹 待罪,两教官各降一资。而陈显伯、郑雄飞方以公道 自任,且欲收誉士林,乃相继上疏,欲复其旧。而贾似 道居淮阃,至以游士欲渡淮以胁上必从,而理宗以 周粟秦坑等语怒未解,深不然之。至开庆己未,吴丞 相潜再登揆席,首欲收士心,复旧法,会去不果。戴庆 炣以参《枢轮》笔竟作指挥,许“京庠有籍无分人引试 一次”,于是渐复云集矣。

    《续文献通考》:“淳祐元年,王泌知睦州,修州学,行乡饮, 新钓台书院,次第备举。”

    《浙江通志》:“宋时临安三学之横,乃与人主抗衡,或少 见施行,则必借秦为谕,动以坑儒恶声。加之招权纳 赂,豪夺庇奸,动摇国法,作为无名之谤。叩阍上书,经 台投卷,人畏之如狼虎。市井商贾被害而无所赴诉, 虽京尹不敢过问。一时权相如史嵩之、丁大全,极力 与之为敌。其后诸生协力合党以攻大全,大全终于” 得罪而去。至贾似道作相,度其不可以力胜,遂以术 笼络,重其恩数,丰其馈给,增拨膳田,种种加厚。于是 诸生啖其利,畏其威,目击似道之罪,而噤不敢发一 语。及似道要君去国,则上书赞美,极意挽留。今日曰 “师相”,明日曰“元老”,今日曰“周公”,明日曰“魏公”,无一人 敢少指其非者。

    《金史赤盏晖传》:“晖迁归德军节度使。宋州旧无学,晖 为营建学舍,劝督生徒,肄业者复其身,人劝趋之《丁𬀩仁传》:“𬀩仁,皇统二年登进士第,调武清县丞。县 经兵革之后,无学校,𬀩仁召邑中俊秀子弟教之学, 百姓欣然从之。”

    《徒单镒传》:“镒拜平章政事,封济国公,论为政之术曰: ‘导学者之志,教化之行,兴于学校。今学者失其本真, 经史雅奥,委而不习,藻饰虚词,钓取禄利。乞令取士 兼问经史故实,使学者皆守经学,不惑于近习之靡, 则善矣’。”

    《元史许国祯传》:“国祯为礼部尚书,尝上疏言建学校。” 《续文献通考》:“任天宠为威戎县令,县故堡寨,无文庙 学舍,天宠以废署建之。”

    月鲁不花为台州录事司达鲁花赤。县未有学,乃首 建孔子庙,既又延儒士为师以教后进。

    《元史王楫传》:“楫判三司副使时,都城庙学既毁于兵, 楫取旧枢密院地复创立之,春秋率诸生行释菜礼, 仍取旧岐阳石鼓列庑下。”

    《宋子贞传》:“严实卒,子忠济袭爵,尤敬子贞,请于朝,授 参议东平路事,兼提举太常礼乐。子贞作新庙学,举 前进士康晔、王磐为教官,招致生徒几百人,出粟赡 之,俾习经艺。每季程试必亲临之,齐鲁儒风,为之一 变。”

    《商挺传》:“严实卒,子忠济嗣,辟挺为经历,出为曹州判 官。未几,复为经历。赞忠济兴学养士。”

    《许衡传》:“世祖出王秦中,以姚枢为劝农使,教民耕植, 又思所以化秦人,乃召衡为京兆提学。秦人新脱于 兵,欲学无师,闻衡来,人人莫不喜幸,来学郡县皆建 学校,民大化之。世祖南行乃还怀,学者攀留之,不得 从,送之临潼而归。”

    《王磐传》:“国子祭酒许衡将告归,帝遣近臣问磐,磐言: 衡素廉介,意其所以求退者,得非生员数少,坐縻廪 禄有所不安邪?宜增益生员,使之施教,则庶几人材 有成,衡之受禄,亦可少安矣。诏从之。”

    《刘秉忠传》:“秉忠被召上书,略曰:古者庠序学校未尝 废,今郡县虽有学,并非官置,宜从旧制,修建三学,设 教授,开选择才,以经义为上,词赋论策次之。兼科举 之设,已奉合罕皇帝圣旨,因而言之,易行也。开设学 校,宜择开国功臣子孙受教,选达才任用之。”

    《续文献通考》:“至元初,王遵为彰德路总管,重修庙学, 训饬生徒,褒勤黜怠,贤才辈兴。”

    十三年,赛典赤为云南行省平章。云南俗无礼义,男 女往往自相配偶,亲死则火之,不为丧祭,子弟不知 读书。赛典赤教以拜跪之节,婚姻行媒,死者为棺椁 奠祭,教民播种,为陂池以蓄水济旱。创建孔子庙明 伦堂,购经史,授学田,由是文风稍兴。

    《元史段直传》:“直佩金符,为泽州长官,大修孔子庙,割 田千亩,置书万卷,迎儒士李俊民为师,以招延四方 来学者。不五六年,学之,士子以通经被选者,百二十 有二人。”

    《窦默传》:“默以翰林学士承旨兼修起居注和礼霍孙 主之。帝可其奏。默又言:三代所以风俗淳厚,历数长 久者,皆设学养士所致。今宜建学立师,博选贵族子 弟教之,以示风化之本。帝嘉纳之。”

    《续文献通考》:“至元十五年,张立道除忠庆路总管。先 是云南未知尊孔子,祀王逸少为先师。立道首建孔 子庙,置学舍,劝士人子弟以学,择蜀士之贤者,迎以 为子弟师,岁时率诸生行释菜礼。人习礼让,风俗稍 变矣。”

    《元史张䇓传》:“至元中,行台中丞吴曼庆闻其名,延至 江宁学官,俾子弟受业。中州士大夫欲淑子弟以朱 子《四书》者,皆遣从䇓游,或辟私塾迎之。其在维扬,来 学者尢众,远近翕然,尊为硕师,不敢字呼,而称曰‘导 江先生。大臣荐诸朝,特命为孔、颜、孟三氏教授。邹、鲁 之人服诵遗训,久而不忘。䇓气宇端重,音吐洪亮,讲’” 说特精详,子弟从之者,诜诜如也。

    《胡长孺传》:“长孺诱引不倦,一时学者慕之,有如饥渴 之于食饮。方岳大臣与郡二千石,聘致庠序,敷绎经 义,环听者数百人。”

    《熊朋来传》:“时朝廷遣治书侍御史王构铨外选于江 西,于是参政徐琰、李世安列荐朋来为闽海提举儒 学官,使者报闻。而朝廷以东南儒学之士,唯福建庐 陵最盛,特起朋来为两郡教授。所至考古篆,籀文字, 调律吕,协歌诗,以兴雅乐。制器定辞,必则古式,学者 化焉。”

    《叶李传》:至元二十三年,侍御史程文海奉命搜贤江 南,世祖谕之曰:“此行必致叶李来。”李既至京师,敕集 贤大学士阿鲁浑撒里馆于院中,它日召见披香殿, 劳问:“卿远来良苦。且曰:‘卿向时讼似道书,朕尝识之, 更询以治道安出’。”李历陈古帝王得失成败之由,世 祖首肯,赐坐锡宴,更命五日一入议事。时各道儒司 悉以旷官罢,李因奏曰:“臣钦睹先帝诏书,当创业时, 军务繁伙,尚招致士类。今陛下混一区宇,偃武修文可不作养人才,以弘治道。各道儒学提举及郡教授, 实风化所系,不宜罢。请复立提举司,专提调学官,课 诸生讲明治道,而上其成才者于太学,以备录用。凡 儒户徭役,乞一切蠲免。”可其奏。又请立国子学,一日 从至柳林,奏曰:“善政不可以徒行,人才不可以骤进。 必训以德义,摩以《诗》《书》,使知古圣贤行事方略,然后 贤良辈出,膏泽下流。唐、虞三代咸有胄学。汉、唐明主 数幸辟雍,匪为观美也。”乃荐周砥等十人为祭酒等 官,凡庙学规制,条具以闻。帝皆从之。

    《虞集传》:集曾祖刚简,为利州路提刑,有治绩,尝与临 邛魏了翁、成都范仲黼、李心传辈讲学蜀东都门外, 得程朱氏微旨,著《易》《诗》《书》《论语统》以发明其义,蜀人 师尊之矣。大德初,始至京师,以大臣荐,授大都路儒 学教授。朝廷方以科举取士,说者谓治平可力致,集 独以为当治其源。迁集贤修撰,因会议学校,乃上议 曰:“师道立则善人多。学校者,士之所受教,以致于成 德达材者也。今天下学官,猥以资格授强,加之诸生 之上,而名之曰师尔,有司弗信之,生徒弗信之,于学 校无益也。如此而望师道之立,可乎?下州小邑之士, 无所见闻,父兄所以导其子弟,初无必为学问之实 意,师友之游从,亦莫辨其邪正。然则所谓贤材者,非 自天降地出,安有可望之理哉!”为今之计,莫若使守 令求经明行修成德者,身师尊之,至诚恳恻以求之, 其德化之及,庶乎有所观感也。其次则求夫操履近 正而不为诡异骇俗者,确守先儒经义师说,而不敢 妄为奇论者,众所敬服而非乡愿之徒者,延致之日, 讽诵其书,使学者习之,入耳著心,以正其本,则他日 亦当有所发也。其次则取乡贡至京师罢归者。其议 论文艺,犹足以耸动其人,非若泛泛莫知根底者矣。 《康里脱脱传》:脱脱尝即宣德别墅延师以训子,乡人 化之,皆向学。朝廷赐其精舍额曰“景贤书院”,为设学 官。其没也,即其中祠焉。

    《洪福源传》:“福源子君祥,大德十年,改辽阳右丞,请于 朝,宜新省治,增巡兵,设儒学提举官、都镇抚等员,以 兴文化,修武备。”

    《赛典赤赡思丁传》:“赡思丁子忽辛,为云南行省右丞。 先是,赡思丁为云南平章时,建孔子庙为学校,拨田 五顷,以供祭祀教养。赡思丁卒,田为大德寺所有,忽 辛按庙学旧籍夺归之。乃复下诸郡邑,遍立庙学,选 文学之士为之教官,文风大兴。”

    《续文献通考》:“成宗大德时,李仲彬为武安尹。择师教 子弟,必以孝弟忠信为本,春秋修行释菜礼,以易风 俗为己任。”

    《元史吴澄传》:“澄九岁,从群弟子试乡校,每中前列。既 长,于经传皆通之,著《孝经章句》,校定《易》《诗》《书》《春秋》《仪 礼》及《大、小戴记》。程巨夫请置澄所著书于国子监,以 资学者,朝廷命有司即其家录上。元贞初,游龙兴,按 察司经历郝文迎至郡学,日听讲论,录其问答,凡数 千言。至大元年,召为国子监丞。先是,许文正公衡为” 祭酒,始以朱子《小学》等书授弟子,久之渐失其旧。澄 至,旦燃烛堂上,诸生以次受业。日昃,退燕居之室,执 经问难者接踵而至。澄各因其材质,反复训诱之,每 至夜分,虽寒暑不易也。皇庆元年,升司业,用程纯公 《学校奏疏》、胡文定公《六学教法》、朱文公《学校贡举私 议》,约之为教法四条:一曰经学,二曰“《行实》,三曰《文艺》, 四曰《治事》。”未及行后,澄一夕谢去,诸生有不谒告而 从之南者,

    《卜天璋传》“皇庆初,天璋为归德知府,兴学。”

    《续文献通考》:“皇庆元年,敬俨为浙江道廉访使,取宪 司废堂材木及诸路学廪之羡者,建孔子庙,民无劳 费。”

    仁宗延祐二年,杨景行以进士授赣州路会昌州判 官。创学舍,礼师儒,劝民出腴田以膳士,弦诵之声遂 盛。

    史埙为常州路总教,兴教劝学,即郡庠建尊经阁以 储书籍,俾学者得以观览。

    《元史拜住传》:“拜住每以学校政化大源,似缓实急,而 主者不务尽心,遂致废弛,请令内外官议拯治之。” 《续文献通考》:“英宗至治间,赵凤仪为台温路总管,谕 民丧祭婚嫁,以礼刱庙学,延明师,以淑后进。”

    “泰定帝五年,王由义为彰德路总管,割俸修学。” 《元史韩性传》:“当性时,庆元有程端礼者,学者及门甚 众。所著有《读书工程》,国子监以颁示郡邑校官为学 者式。弟端学为国子助教,动有师法,学者以其刚严 方正,咸严惮之。”

    《宇文公谅传》:“公谅除国子助教,日与诸生辨析诸经。 六馆之士,资其陶甄者,往往出为名臣。”

    《谙都剌传》:“元统二年,除益都路总管,俗颇悍黠,而谙 都剌务兴学校,以平易治之。”

    《白景亮传》:“景亮授衢州路总管,郡学之政久弛,从祀 诸贤无塑像,诸生无廪膳,祭服乐器有缺,景亮皆为备之,儒风大振,缙绅称颂焉。”

    《卢琦传》:“琦迁永春县尹,新学宫,延师儒课子弟,月书 季考,文风翕然。”

    《续文献通考》:“至正七年,韩镛为饶州路总管,选民俊 秀入学,求耆宿有学行者为五经师,朔望幅巾深衣 以谒先圣,每月考课,以示劝勉。”

    文珠“海涯监尢溪县,兴学政,增置弟子员及乡社,俱 令立学,择师儒以主教事。”

    李起岩为淦主簿,劝民兴学,谕以“孝弟廉耻。”

    夏思忠为杭州路总管。杭学兵火之后,前守帖木烈 思兴造甫毕,后被火烬。思忠以兴复为己任,因烈思 旧绪,尽购礼拜寺地,以广学基,庙宇严整,杭学遂为 浙右冠。

    至正间,蒲理翰知郑州,下车首事庙学,范铜为祭器, 制革帛为礼服。

    至元间,司仁知辉州,增饬学舍,敦礼师儒,选秀民充 弟子员,复设乡学以教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