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二十八 法苑珠林 卷第二十九
唐 释道世 撰 景上海涵芬楼藏明万历刊本
卷第三十

法苑珠林巻第二十九

   唐上都西明寺沙门释道世玄恽撰

福田篇第十

 述意部

自大觉泥洹福归众圣开士应真𢎞扬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末教并飞化

众刹随縁摄诱感殊则同空天隔应合则异境对颜

是以随敬一僧则五眼开净随施一毫则六度无尽

 优劣部

如优婆塞戒经云佛言世间福田凡有三种一报恩

田二功徳田三贫穷田报恩田者所谓父母师长和

尚功徳田者从得暖法乃至阿耨菩提贫穷田者一

切穷苦困厄之人世尊是二种田一报恩田二功徳

田法亦如是众僧是三种田一报恩田二功徳田三

贫穷田以是因縁已受戒者应当至心勤供三宝若

人共施财物福田施心俱等是二福徳等无差别有

财心俱等福田胜者得果报胜有田心俱下财物胜

者得果则胜有田财俱下施心胜者得果亦胜有田

财俱胜施心下者得果不如善男子智者施时不为

果报何以故定知此因必得果故又僧伽吒经云佛

告一切勇菩萨言若三千大千世界满中胡麻以此

数转轮圣王若有人布施如是轮王不如布施一须

陀洹若施三千世界诸须陀洹所得功徳不如施一

斯陀含若施三千世界诸斯陀含不如施一阿那含

若施三千世界诸阿那含不如施一阿罗汉若施三

千世界诸阿罗汉不如施一辟支佛若施三千世界

诸辟支佛不如施一菩萨若施三千世界诸菩萨不

如施一如来所起清净心若于三千世界诸如来所

生清净心不如凡夫闻此法门功徳胜彼何况书冩

读诵受持尔时一切大众白佛言世尊一佛福徳有

几量耶佛言譬如大地微尘如恒河沙等众生悉作

十地菩萨如是一切十地菩萨所有功徳不如一佛

福徳之力又阿毗昙甘露味经云福田好有三种一

大徳田二贫苦田三大徳贫苦田云何大徳田谓佛

辟支四沙门果等云何贫苦田谓畜生老病等云何

大徳贫苦田谓圣人老病等若施大徳田恭敬心得

大报若施贫苦田怜愍心得大报若施大徳贫苦田

恭敬怜愍心得大报是为福田好云何物好不杀偷

夺欺诳得物随有净物多少布施是为物好若布施

佛时一切得福若布施众僧受用得一切福未受用

不得一切福若供养法故得大报若学人聪明大智

慧以法故供养是谓供养法布施得冨受施竟得乐

力寿等功徳馀胜得大果报若施畜生受百世报若

施不善人受千世报若施善人受千万世报若施离

欲凡夫受千万亿世报若施得道人得无数世报若

施佛得至涅盘又布施有六难一㤭慢施二求名施

三为力施四强与施五因縁施六求报施又佛说

聚陀罗尼经云佛言若复有人持以七宝如须弥山

等于一劫中布施声闻辟支佛不如有出家在家人

能持一钱以用布施初发菩提心人得福徳多比前

功徳百分千分万分不及其一乃至算数譬喻所不

能及宝梁经云佛言善男子我今说世有二种应受

信施何等为二一勤行精进二得解脱令此施主得

大利益有三种施一常施食二僧房舍三行慈心此

三福中慈心最胜又菩萨本行经云须达居家贫穷

无有财产至信道徳佛教布施须达白佛多施耶少

施耶佛告须达所施虽多而获报少布施虽少而获

报多如施虽多而无至心贡髙自大信邪倒见不得

快士所施虽多而获报少犹如田薄下种虽多收实

甚少何谓施少而获大福者如施虽少欢喜恭敬与

不望报恩佛及辟支四沙门等所施虽少获报𢎞大

犹如良田所种虽少收实甚多又智度论云以大悲

心施物虽同福徳多少随心优劣如舍利弗以一钵

饭上佛佛即𮞉施狗而问舍利弗汝以饭施我我以

饭施狗谁得福多舍利弗言如我解佛义佛施狗福

多佛田第一不如施狗以是故知大福从心不在田

也如舍利弗千万亿倍不及佛心所以者何心为内

主田是外事故或时布施之福在于福田如亿耳阿

罗汉昔以一蕐施于佛塔九十一劫人天中受乐馀

福徳力得阿罗汉又如阿输迦王为小儿时以土施

佛王阎浮提起八万塔最后得道施物至贱小儿心

薄但以福田妙故得大果报当知大福从良田生若

大中之上三事都具心物福田皆妙如佛以好蕐散

十方佛时问曰此布施福云何増长答曰应时施故

得福増长如经说饥饿时施得福増多或远行来时

若旷路险道中施若常施不断或时常念施故施得

増广又増一阿含经云施畜生食者获福百倍与犯

戒人食者获福千倍施持戒人食者获福万陪施断

欲仙人食者获福千万倍与向须陀洹食者获福不

可计况成须陀洹乎况向斯陀含得陀含道乃至那

含罗汉辟支如来等其福功徳不可称计又智度论

云如大月氏弗迦罗城中有一画师名曰千那到东

方多刹施罗国客画十二年得三十两金持还本国

于弗迦罗城中闻打鼓作大㑹声往见众僧信心清

净即问维那此众中用几许物得作一日食维那答

曰用三十两金足得一日食即以所有三十两金付

维那为我作一日食我明日当来空手而归其妇问

曰十二年作得何物答曰我得三十两金即问金在

何所答言已作福田中种子妇言何等福田答言施

与众僧妇便缚其夫送官治罪断事大官问以何事

故妇言我夫狂痴十二年作得金三十两不怜愍妇

儿尽以与他依如官制取缚将来大官问其夫汝何

以不供给妇儿乃以与他答言我先世不行功徳今

世贫穷受诸辛苦今世遭遇福田若不种福后世复

贫贫贫相续无得脱时我今欲顿舍贫穷以是故尽

以金施众僧大官元是优婆塞信佛清净闻是语已

赞言是为甚难勤苦得此少物尽以施僧汝是善人

即脱身璎珞及所乘马并一聚落以施贫人而语之

言汝始施众僧众僧未食是为榖子未种芽已得生

大果方在后耳以是故言难得之物尽用布施其福

最多

 平等部

依大庄严论云夫取福田当取其徳不应择少壮老

弊佛言我昔曽闻有檀越遣知识道人诣僧伽蓝请

诸众僧但求老大不用年少后知识道人请诸众僧

次到沙弥然其不用沙弥语言何故不用我等答言

檀越不用非是我也劝化道人即说偈言

  耆年有宿徳 髪白而面皱 秀眉齿缺落

  背伛支节挛 檀越乐如是 不喜见㓜小

时寺中有诸沙弥尽是阿罗汉皆作是语彼之檀越

愚无智慧不乐有徳唯贪耆老即说偈言

  所谓长老者 不必在髪白 面皱牙齿落

  愚痴无智慧 所责能修福 除灭去诸恶

  净修梵行者 是名为长老 我破于毁誉

  不生増减行 但令彼檀越 获得于罪过

  又于僧福田 诽谤生増减 我等应速往

  起发彼檀越 莫令堕恶趣 彼诸沙弥等

  寻以神通力 化作老人像 髪白而面皱

  秀眉牙齿落 偻脊而拄杖 诣彼檀越家

  檀越既见已 心生大欢庆 烧香散名华

  速请令就坐 既至须㬰顷 还复沙弥形

  檀越生惊愕 变化乃如是 为饮天甘露

  容色忽解变

尔时沙弥即作是言我非夜义亦非罗刹先见檀越

选择耆老于僧福田生髙下想坏汝善根故作是化

令汝改悔即说偈言

  譬如蚊子𭉨 欲尽大海底 世间无能测

  众僧功徳者 一切皆无能 筹量僧功徳

  况汝独一已 而欲测量彼

汝宁不闻如来所说四不可轻王子蛇火沙弥等如

庵罗果内生外熟外生内熟莫妄称量前人长短一

念之中亦可得道于僧福田莫生分别即说偈言

  众僧功徳海 无能测量者 佛尚生欣敬

  自以百偈赞 况馀一切人 而当不称叹

  广大良福田 种少获大利 是故于众僧

  耆老及少年 等心而供养 不应生分别

尔时檀越闻是语已身毛为竖五体投地求哀懴悔

颂曰

  通达四果  善㑹六情  探玄启悟

  证理怀祯  老少和穆  普敬祇诚

  随縁赴供  摄诱幽冥

归信篇第十一

 述意部

夫信为道原功徳之母智是出世解脱之基无信不

可以登轻舟无智不可以断微惑斯道显然升沉目

睹数见愚夫不信业因能生报果谓贫冨自然苦乐

天性好丑不由忍恚贵贱非闗恭惰众生自惑譬同

草木好恶自然岂由因得今依佛经不同外道夫论

贫冨皆由业縁贵贱非闗运命愚智不可易虑妍丑

弗可换身故经云果报好丑定之于业书云命相吉

凶悬之于天以此言之军民业贫者与之而弗得必

其相冨者任置而恒丰故汉文帝以梦而宠邓通相

者占通贫而饿死帝曰能冨在我何谓贫乎与之铜

山寿任其冶铸后遭事逃避饿死人家又宁禀离王

侍婢有娠相者占之贵而当王王曰非我之胤便欲

杀之婢曰气从天来故我有娠及子之产王谓不祥

捐󠄂圏则猪嘘弃栏则马乳而得不死卒为夫馀之王

故知业縁命运定于冥兆终然不改弗可与夺也故

知作善得福为恶受殃业果不谬斯理皎然如何封

愚𢫎迷不悟又昔武丁之时遂有桑谷共生于朝太

史占曰野草生朝朝其亡矣武丁恐惧侧身修善桑

谷枯死殷道中兴岂非为善而有福也又帝辛之时

有雀生乌在城之隅太史占曰以小生大国家必昌

帝辛骄暴不修善政殷国遂亡岂非为恶之有殃也

如是史籍具引非一如何顽固顿乖经史世人共睹

春时下种冬则收藏如施有来报感胎㲲之与掌钱

徳必现酬致衔珠之与负鹿又昔人一瓢以济馁夫

尚得扶轮相报今供一斋以施大众宁无福禄相酬

 小乘部

如涅槃经佛言众生有二一者有信二者无信有信

之人则名可治定得涅槃疮疣无故无信之人名一

阐提名不可治又杂阿含经世尊为婆罗门说耕田

偈云

  信心为种子 苦行为时雨 智慧为特轭

  惭愧心为辕 正念自守护 是则善御者

  保藏自口业 知食处内藏 直实为真乘

  乐住为懈息 精进为废荒 安隐为速进

  直往不转还 得到无忧处 如是耕田者

  逮得甘露果 如是耕田者 不还受诸有

尔时婆罗门闻已发心出家得阿罗汉道又宝性论

云为六种人故说三宝一调御师二调御师法三调

御师弟子何等为六种人一大乘二中乘三小乘四

信佛五信法六信僧又僧伽吒经云时有一切勇菩

提萨埵白佛言世尊何因縁故此㑹众生得发菩提

佛言一切勇乃往过去无数阿僧祇劫有佛世尊号

曰宝徳我时作摩纳之子此㑹众生住佛智慧者往

昔之时悉在鹿中我时发愿如是诸鹿我皆令住佛

智慧中时鹿闻已寻皆发愿得如是一切勇此㑹大

众因彼善根当得阿耨菩提又正法念经云若有众

生修善以清净心归佛法僧一弹指顷不生馀心命

终生白摩尼天五欲恣情心意恱乐三归功徳乃至

报尽于未来世得至涅盘又无上处经云佛告比丘

有三无上处一佛无上处二法无上处三僧无上处

若诸众生两足四足无足多足若色无色有想无想

非有想非无想如来于中说无上处若有众生于无

上处起信向心者于天人中得无上果报

 大乘部

如出生菩提心经云尔时迦叶婆罗门白佛言世尊

发菩提心者应摄几许福聚尔时世尊以偈说言

  若此佛刹诸众生  令住信心及持戒

  如彼最上大福聚  不及道心十六分

  若此佛刹诸众生  令住信心于法行

  如彼最上大福聚  不及道心十六分

  若诸佛刹恒河沙  皆悉造寺求福故

  复造诸塔如须弥  不及道心十六分

  若有佛刹如恒沙  皆悉遍施诸七宝

  如彼最上大福聚  不及道心十六分

  如铁围山髙广大  造塔无量为诸佛

  如是求福众生等  不及道心十六分

  若诸众生具满劫  若头若膊常担戴

  如彼最胜福徳聚  不及道心十六分

  如是人等得胜法  若求菩提利众生

  彼等众生最胜者  此无比𩔖况有上

  是故得闻此诸法  智者常生乐法心

  当得无邉大福聚  速得证于无上道

又涅盘经云佛赞迦叶若有众生于熙连河沙等诸

佛所发菩提心乃能于恶世受持如是经典不生诽

谤善男子若有能于一恒河沙等诸佛世尊所发菩

提心然后乃能于恶世中不谤是经爱乐是典不能

为人分别广说若有众生于二恒河沙等佛所发菩

提心然后乃能于恶世中不谤是法正解信乐受持

读诵亦不能为他人广说若有众生于三恒河沙等

佛所发菩提心然后乃能于恶世中不谤是法受持

读诵书冩经卷虽为他说未解深义若有众生于四

恒河沙等佛所发菩提心然后乃能于恶世中不谤

是法受持读诵书冩经巻为他广说十六分中一分

之义虽复演说亦不具足若有众生于五恒河沙等

佛所发菩提心然后乃能于恶世中不谤是经受持

读诵广为人说十六分中八分之义若有于六恒河

沙等佛所发菩提心然后乃能于恶世中不谤是经

受持读诵为他广说十六分中十二分义若有众生

于七恒河沙等佛所发菩提心然后乃能于恶世中

不谤是法受持读诵为他广说十六分中十四分义

若有于八恒河沙等佛所发菩提心然后乃能于恶

世中不谤是法受持读诵亦劝他人令得书冩自能

听受复劝他人令得听受又大悲经云佛告阿难若

有众生于诸佛所一发信心如是善根终不败亡况

复诸馀善根譬如有人析破一毛以为百分取一分

毛霑一滴水持至我所而作是言我以此水寄付瞿

昙莫令此水而有増减亦莫令风日飘暴干竭此水

不令鸟兽饮之令尽勿使异水而有和杂以器盛持

莫置在地如来尔时即受彼寄置恒河中不令入洄

亦复不令馀物揩突如是水滴在大河中随流而去

使不入洄无复遮碍诸鸟兽等亦不饮尽如是水滴

不増不减一等如故共大水聚渐入大海若是水滴

毗岚风起坏世界时假使是人住世一劫我亦如是

得住一劫彼人尔时至劫尽时而来我所作如是言

瞿昙我本寄水今有无耶如来尔时知彼水滴在大

海中见知住处不与馀水共相和杂不増不减平等

如故持还彼人阿难如是如来应正遍知有大神通

无量知见明了无障于受寄人中最尊最胜若于佛

所寄付如是微细水滴经于乆远而不亏损此义应

知阿难其细毛端者喻心意识恒河者喻生死流一

滴水者喻一发心微少善根大海者喻佛如来应正

遍知所寄人者喻彼清信婆罗门长者居士等住一

劫者喻如来受彼寄水终不亏损亦如彼人寄彼水

滴经于乆远不亏一毫如是阿难若于佛所一发信

心善根不失何况诸馀胜妙善根我说是人一切悉

是趣涅盘果虽馀不善堕在三涂以本善根佛知是

已从彼㧞出置无畏岸令彼忆识所种善根息一切

苦得一切乐又佛说无畏女经云尔时阿阇世王有

女名无畏徳端正无比成就最胜殊妙功徳年始十

二其父王堂阁之上著金宝屐彼处而坐时无畏徳

女见诸声闻不起不迎黙然而住不共问答不迎不

礼不让床坐阿阇世王见无畏徳黙然而住即告之

言汝岂不知此等皆是释迦如来上足弟子成就大

法耶世间福田耶以为愍念诸众生故而行乞食汝

今既见何故不起不驰不礼不共相问复不让坐汝

今睹见何事故而不起迎尔时无畏白父王言不审

大王颇见颇闻转轮圣王见诸小王而起迎不王言

不也复言颇见颇闻师子兽王见野干时为起迎不

王言不也复言颇见颇闻帝释天王迎馀天不王言

不也颇见颇闻大海之神礼敬江河池神不王言不

也女言大王如是菩萨发心趣向阿耨菩提转轮圣

王以大慈悲初发心已云何礼敬离大慈悲小王声

闻大王颇有已求无上正觉之道师子兽王而礼小

乘野千人耶颇有欲到大智之海欲求善知大法之

聚而求牛迹声闻人耶大王若有亲近声闻人者是

人即发声闻之心若有亲近縁觉人者是人即发縁

觉之心若有亲近正真正觉之人者是人即发阿耨

菩提心尔时阿阇世王复语无畏徳女言汝大我慢

云何如是见诸声闻而不奉迎女言大王勿作此语

大王亦慢云何不迎王舍城内诸贫穷者王语女言

彼非我𩔖我云何迎女言大王初心菩萨亦复如是

一切声闻縁觉亦非我𩔖王语女言汝岂不见诸菩

萨等皆悉敬一切众生女言大王菩萨为度㤭慢瞋

恼诸众生等令彼得起回向之心是故礼敬一切众

生为长众生诸善根本是故礼敬尔时无畏徳菩萨

母号曰月光此月光女舍是身已生忉利天号曰光

明増上天子若弥勒得菩提时便即出家次第皆见

贤劫诸佛悉得供养然后于彼离垢如来所得作大

王具足七宝号曰地持供养彼佛已得成阿耨菩提

号曰遍光如来颂曰

  封迷昏暗乆 徘徊梦里藏 心尘既未洗

  怖霑甘露浆 慈颜发晖曜 烛我见朝阳

  忽逢善知友 开导益神光 稍悟心澄静

  方猒俗苍茫 缁徒既肃肃 法侣亦锵锵

  见者心欢喜 归诚向道场 若存信邪倒

  来苦未何殃

感应縁略引三验

晋沙门竺法师

宋居士𡊮炳

隋沙门释道仙

晋沙门竺法师者住㑹稽与北中王恒之周旋甚厚

共论死生罪福报应之事情昧难明未审有无因便

共要若有先死当相报语既别后王恒在都于庙中

忽见法师来王便惊云和尚何处来答曰贫道以某

月日命过罪福皆不虚应若影响檀越但当勤修道

以升济神明耳先与君要故来相语言讫不复见

验出续搜神记

宋𡊮炳字叔焕陈郡人也泰始末为临湘令亡后积

年友人司马逊于将晓间如梦见炳来陈叙阔别讯

问安否既而谓逊曰吾等平生立意置论常言生为

驰役死为休息今日始定不然矣恒患在世有人务

驰求金币共相赠遗幽途此事亦复如之逊问罪福

应报定实何如炳曰如我旧见与经教所说不尽符

同将是圣人抑引之谈耳如今所见善恶大科略不

异也然杀生故最为重禁慎不可犯也逊曰卿此征

相示良不可言当以语白尚书也炳曰甚善亦请卿

敬情尚书时司空简穆王公为吏部尚书炳逊并其

游賔故及之往反可数百语辞去逊曰阔别之乆恒

思叙集相值甚难何不少住炳曰止暂来耳不可得

乆留且此辈语亦不容得委悉于是而去初炳来暗

夜逊亦了不觉所而明得睹见炳既去逊下床送之

始蹑屐而还暗见炳脚间有光可尺许示得照其两

足馀地犹皆暗云此一验出⿱冝八 -- 𡨋祥记

隋蜀部灌口山竹林寺释道仙本康居国人以游贾

为业往来吴蜀集积珠宝向直十万贯后达梓州牛

头山值僧说法深悟财累乃沉江顿舍便投灌口山

竹林寺出家初落髪日对众誓曰吾不得道誓不出

山结志不群野栖禽兽入定一坐五日为期有客到

门潜通即觉起共接语若无人时端坐静室寂若虚

空有时预告明当客至其数若干形貌服色恰期明

至数服皆同时遭酷旱百姓惶忧苖稼失色皆来请

祈仙即往龙穴以杖扣门唤曰众生何为嗜眠如语

即寤当即玄云四合大雨普霑民赖斯泽贵贱咸赛

钦若天神隋蜀王秀作镇岷洛有闻王者寻遣追不

承命王勃然动色亲领兵仗往彼擒之必若固违可

即加刃仙闻兵至傍若无人被僧伽梨已端坐禅诵

王达山足忽降雨杂注雹雪雷奔水涌须㬰满川军

藏无计并忧没命事既窘迫乃悔懴归依遥礼仙徳

垂云忽散山路清夷得达仙所王躬尽敬一心归懴

仙为说法重发信心乃殷勤奉请邀还成都至静众

寺弥加厚礼举郭恭敬号为仙阇梨至仁寿年中返

于山寺卒葬于彼右此一验出唐髙僧传

法苑珠林卷第二十九

音释

 伛于武切偻也吕员切拘也两举切曲也五各切惊遽貌𭉨即委切与

 之戍切镕铜入范也奴罪切饥也以周切瘤也补各切肩甲也

 先撃切分也奇逆切履也毗意切金帛也尼辄切著也苦沃切极也

 宝坻知县嘉善𡊮黄施赀刻此法苑珠林第二十九卷 呉江比丘明觉对 瓯

 宁唐士登书 进贤呉国泰刻万历辛卯秋淸凉山妙德庵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