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望卷之六 脉望
脉望卷之七
脉望卷之八 
  • Documentation for the TextInfo template.版本信息

圣人之道,虽贵无心,然识垢未除,心岂能尽其妙也?必克念而后可以无念,存心而后可以无心。如此,虽未至于知性,亦不失为养性。虽未至于知天,亦不失为事天。但恐中道而画,正助为病耳。诚能一息尚存,此志弗懈,则缉熙光明,身修心复,天命亦由我而立矣。故曰:“所以立命。”此一节言渐修之事。

瞬有存,息有养。瞬属目,为神出入之门;息属鼻,为气出入之门。神属性,气属命。瞬息相依,则神与气相抱;神气相抱,则魂与魄相附。魂魄相附,则性命在我,而圣域不远矣。此存心养性之第一关也。释以数息观为初门,道典谓“人之息与天地相合”。

天性之灵明为知,心意之晓了为识;知是德,识是病;知之德曰智,识之病曰惑;向背之间而已。背觉合尘为惑,背尘合觉为智。心意是惑,诚正是智。念起是识,觉之是智。识中有识曰凡,智中有知曰圣。内典云:“即其情识,示现智海。不离尘劳,繁与妙用。”此转识为智之法。故曰:“圣人之道,在夫人日用常行间耳。”

大都此性主于悟而后可以言入圣。不能悟而但能解,今之讲学是也,此之谓画饼,虽呐呐至老,终不济事。然悟非参禅,别无入路。颜子之坐忘,佛之顿悟,道之定观,皆一法也。世人谈性,恶闻禅学,盖饮宋儒之毒而然。矮人观场,随人道妍丑而已,却不曾实见。若要实见必须大悟若干遍,小悟不知数,然后可以言圣域之优人耳。(以上俱李中溪说。)

心有真有妄,何谓杂念?念起灭六续不息者是也。过去见在未来,随境而迁,攀缘不已,众生日用思虑浮游,认贼为子,失却元常,故受轮转。何谓真?本来面目寂然不动者是也。从无始来,妙湛圆常,坚固不坏,了了常知,灵灵真觉,诸佛祖师即证此心之全体,而剔脱玲珑转入无尽者也。妄心又谓之识神,真心即谓之佛性。学佛初步,正恐真望交错,金矿混淆。若真妄二相,了然分明,则回机内照,如珠发光,圆常之真,超然独露。然后转入无尽,二事双融,乃脱生死,得大受用。盖众生者,从真起妄,而参请者,觉妄还真。及乎真体洞明,则复真妄双遣,彻证无心矣,《华严》曰:“理事含容,心心无碍。”《楞严》曰:“心精遍圆,含裹十方。”

老子曰:“人心排下而进上,上下囚杀,淖约柔乎刚强。廉刿雕琢,其热焦火,其寒凝水。其疾俯仰之间,而再抚四海之外,其居也渊而静,其动也悬而天。偾骄而不可制者。其惟人心乎?”《楞严》曰:“如是扰乱,相待生劳,劳久发尘,自相浑浊,由是引起尘劳烦恼。”孟子曰:“操之则存,舍之则亡。出入无时,莫知其多。”三教之论“心”如此,皆谓妄心扰动真性。

道以精为宝,宝持宜密秘。人则生人,己则生己。

树衰培土,阳衰气补。含育元气,慎莫失度。

修炼元气,至无出入。息则三宫不能录,万灵潜卫矣。

闭气者,非闭噎其气也。乃神定气和,绝思忘虑,便鼻息悠悠,若有若无。

黄帝使罔象求玄珠于赤水。赤水者,血也。玄珠者,气也。罔象者,无思虑也。故玄珠非静默无由得之。

《心印经》所言“存无守有时采取结胎事,炼精也;回风混合式呼吸火候事,炼气也。默朝上帝,是移胎换鼎事,炼神也。”乃一套事,非三样。得诀者自知之。

《内工口诀》:“以静极无念为主,每于亥末子初守之。明月朗时须下手,黄河清处是源头。明月朗时,自有无人无我之景象。须臾黄河水微上,微动采取之意,至中宫静守之,此是得药得珠之候。以后不必用功,只是静以守之可也。”按俞玉吾云:“人徒知子时肾气生,得火烹炼,凝而成液,遂认为真铅,而欲取以点离宫之真汞。殊不思既成液矣,则有形质,其体重浊,安能逆流升上?作丹之法,不过于此时发火于下,以感其炁耳。火候既盛,其气滃然上腾,与山川之灵相似。迨夫升入泥丸,然后化为甘雨,下入重楼,未尝用其质也。黄河清处,此之谓与。明月朗时,是光透垂帘之境,所谓虚室生白也。黄河清处,是舍浊取清之意,所谓水源至清也。若非至清,则杂后天矣。”

“垂半帘,谨塞兑,心顿于息。”“顿”字极妙。随息而入,随息而出,凝住念头,不在上下,不在内外,不在中间,良久喘息渐微,绵绵归元,自然虚豁豁地。倘如念起,再顿再凝,此炼念头试过之诀也。

仙佛与儒,皆其名耳。孔子知人之好名也,故以名教诱之。大雄氏知人之怕死也,故以死惧之。老氏知人之贪生也,故以长生引之。皆权立名色以化诱后人。顾一二圣贤为是诱人者何心?所欲诱人者何如?可以思矣。

王龙溪述王阳明自云:尝于静中内照形躯,如水晶宫,忘己忘物,忘天忘地,混然虚空同体,光曜神奇,恍惚变幻,似欲言而忘其所以言。予闻师云: “此乃真景象也。在玄宗为心境通以前事,释典韦五阴尽以前事。所谓见诸佛心,如明镜中显现其像,正是悟门。”

追二炁于黄道者,谓肾间元炁精炁动升于上,以心神迎之,则三者混合于中宫。故曰:“会三性于元宫,名为水火交垢。”(心目不可缺一。)

道,水也;在人身曰气也。所以曰:“道生一”,盖水藏也;天地生于道,以水浮世界耳。故道去则人死,水涸则鱼终。保生者务修于炁,爱炁者务保于精。精炁两存,是名保真。

离女,阳中阴也。在卦为离,在人为心,故曰心珠。(火从离卦起,念头动处谓之道。)

道者,远在八荒之外,近在眉睫之间。大则包涵天地,细则贯串眉毛。神机内动,目睫飞铅,为其间有神识,内动之机在目,而明见阳神于天道,故曰“机在目。”

魂以精为根,魄以目为户。精消魂损,目动魄散。是以圣人蓄精爱视。

昼存气府,夜存神宫。气府者名曰丹田,神宫者名曰明堂。昼不存气府,元气不行。夜不存明堂,目不观神。

乾坤之内,宇宙之间,中有一宝,秘在形山。先须于形山之中,豁然披洞,瞩此真宝,然后翻身再参催关之事,则有本可据,不落幽顽。

食木者多力而愚,食肉者勇敢而悍,食谷者多智而夭,食气者神明而寿。

小周天坎离交,大周天乾坤交;内日月交精,外日月交光,四交而丹道毕矣。

虚心则念静,一尘不染。实腹则丹成,四大牢固。心者火也,助则为火炭,忘则为火冷,道有二乎哉!

人身上有天谷泥丸,藏神之府也;中有应谷绛宫,藏气之府也;下有灵谷关元,藏精之府也。圣人则天地之要,知造化之源,神守于元宫,气腾于牝府,神交气感,自然成真。

阴阳性命,种种异名,要而言之 ,不过神炁而已。人惟夜逐梦游,昼逐梦想,而神自放荡。苟能无想无梦,则元神现矣。上任呼吸,下任感泄,而气自耗散。苟能息住精住,则元气定矣。神气凝结,名曰法身。故曰:“神在性兮炁是命,神不外驰气自定。”又曰:“精炁原为本,神灵共一家。若能擒五贼,自可结三华。”

外药达恍惚杳冥之旨,内药名溯流胎息之源。

人身先天之气,其标行于六脉,而根系于脐肾之间。故或谓之“生身受气初”,或谓之“元气旧聚处”,或谓之“父母交垢之后”,始生脉络。而后天之气,常游之矣。(先儒云:“切脉可以观仁。”)

无者,汞阳之气也。有者,铅阴之气也。无因有,激而成象;有因无,感而为灵(邵子云:火生于无,水生于有。)

目之黑者,水也。次黄,土也。次青,木也。次白,金也。次赤,火也。五色既成,阳神乃寄光于土,是谓神光。

养神于气,气会于神,神气不散,是谓修真。子不离母,母不离子。子母相守,长生不死。

《沁园春》云:“进火工夫牛斗危。”《参同契》云:“河鼓临星纪兮,人民皆惊骇。”《坛经》云:“劫火烧海底,风鼓山相击。”夫斗牛也,星纪也,山相击也,皆是一处也,一时也,一物也,其艮寅之际与。

内典“三立限期”,金丹“十月火候”,皆以三百日为率,然亦约数耳。

筑基者,炼精也。炼己者,止念也。凡铅住而后药生,药生而胎始可结矣。浮念清而后性归,性归而后胎始何脱矣。若上不能止念,下不能留精,虽谈天论地,终成画饼耳。故云:“大道教人先止念,念头不住矣徒然。”又云:“长生至慎房中急,何为死作令神泣。”

箕笔云:“静养间天地,不遗心孔内。动作处山川,尽在眼眶中。”

忘言守一者,谓西南响也,亦曰水乡也。大行之数,虚一以象太极。

一者,道之子。道炁一动而生水,故一为天地之根,万善之长。

求喜怒哀乐未发前气象,不如求四大五行未生以前气象,所谓无相有觉也。

《易》云:“艮其背,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无咎。”夫“艮其背”即内观其心,心无其心也。“不获其身”,即外观其形,形无其形也。“行其庭,不见其人”,即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也。“无咎”,即无欲也。

金液乃肺液也,玉液乃肾液也。

宿有房日兔、毕月乌。丹书云:“日乌月兔”。谓日月之交也,兔自日属,所谓月中兔者,月中日光也,借此以喻神入炁中,犹日光照入月内,乃以兔属月,以为法象。金丹四旨字内,“日魂玉兔脂,月魄金乌髓,”是正眼之耳,注者反迁其说,可笑哉。

《沁园春》词云:“曲江上月华云净,有个鸟飞,诸解欠明。”盖大肠九曲之左,小肠十二曲之右为丹鼎,故曰:“曲江上”也。“月华”,阴中之阳,为玉兔也,“鸟飞”,阳中之阴,为日精也。此言日月合并,阴阳交垢,而药物入鼎也。

《天台智者调和法门》云:“行者修心,善调五事,必使和适,则三昧易生。”今依标列其略于下,玄门之所禁闭而不肯轻付者,禅那方以为方便门而满口道之,惟恐人之不知,其用心广狭,如何耶?

一 调食

食过饱,则气急身满;食秽浊,则心识昏;食过少,则身赢心悬;食不宜,则动宿病。

二 调睡

睡眠过多,废修圣法。调伏睡眠,令神气清白,念心明净,乃可栖心圣境。

三 调身 (不宽不急是身调相)

俱入住出三义安坐,正脚(半跏或全跏),安手正身,正头颈,吐浊气,闭口,闭目。

四 调息 (不涩不滑 是息调相)

一风(出入有声,守之则散),二喘(结滞不通,守之则结),三气(出入不结,守之则老),四息(不声不结不簏,出入绵绵,若存若亡,守之则定)

前三相者是名不调,而用心者复为心患。若欲调之,当依三法:一者下安著心,二者宽放身体,三者想气遍毛孔,入通同无障。

五 调心(不沉不浮 是心调相)

一者,调伏乱想,不令越逸。

二者,当令浮沉,宽急得所。

坐时心中昏暗,无所记录,头好低垂,是为沉相,当系念鼻端。

坐时心好飘动,身亦不安,念外异缘,是为浮想,当系缘脐中。

心急病相者,由摄心用念,因此入定,故胸臆急病,当宽放其心想,气皆流下。

心宽病相者,觉心志散慢,身好逶迤,或口中流涎,当敛心急念,令心主缘中。

一,于初入定时调三事:身既为粗,息居其中,心最为细,调粗入细,令心安静。

二,住坐中调三事:令一坐之中身息及心三事调适,无相乖越。

三,出时调三事:坐禅将竟,应先放心异缘,开口出气,想从百脉随意而散,然后微微动身。若出既顿促,细法未散,住在身中,令人烦躁不安。

《文始经》云:“云者风,风者水,白者气,气者金。”风散,故轻清者上天;金重,故重浊者入地,乃魂魄一字之义。

妇人怀胎在下田,与肾相对,曰胎田。男子常能存养胎息,凝结神炁,故无饥渴寒暑之所扰。阳神出入,谓之胎息。

《金水诀》云:“男女命门,系胞隐精。女但寄产,男失其金。生窍掩盖,不见其形。状如偃月,金水之灵。弦中二八,两窍洞明。子若识之,五神归并。万炁固守,与天长生。”《开头策景玉经》云:“人有胞元,状如偃月。大可容升,小可容卵。随月生死,二七相半。两弦之间(即两肾之中,元海一穴也),金水汽满。子若得之,寿命无间。”《胎仙经》云:“元海号神室,状如鸡半壳。其大可容升,其小可容勺。神炁精内藏,如子在胎膜。”又云:“神室之状,鸡子蓬壶。黄庭为口,关元为足。生门据前,密户殿后。少阳居左,太阳居右。呼吸日月,为神主宰。藏神致静,可以复命。”

呼吸有数作用,有时使二炁左右交冲,元海窍脉,忽尔洞开,气精俱入,谓之气归元海,便觉脐下曜曜然,如火烫汤淋,正如子在胞胎时动跃之状,是其验也。二炁俱归元海,药物既满炉鼎,后弦方为固济。炉鼎既立,是谓胞胎。此言男子身中元有受炁之处,亦犹妊娠系胞之所耳。故知精华之炁,不为无用。其名虽俗,其用不凡。其物虽轻,其功甚大。圣人受精重施,岂虚言哉!

复元炁之法,以减息为候。心神湛寂,其息自减。减半息,增半寿也。从减息至无息,则复元归本矣。经云:“凡人以有息为常,圣人以无息为常。”《大洞经》云:“初定通息,太和一千,元合五千,十通成真。”庄子云:“物之有知者恃息。”

《华严经》云:“善才参第六比丘,见其端居寂默,出入息尽。”

卓壶云云:“真汞,即我之游魂也,心实主之,神实统之,不可直指,曰心曰神也,谓之元神。真铅,吾身之元阳也,自落地一(口+力),寄居西南坤位,魄之类也。修养家以铅制汞,不过使元阳与游魂重来相见,聚而不散,返吾身来生之初耳。”又《悟真》云:“但将地魄擒朱汞,自有天魂制水金。盖三魂者,乃震之三。七魄者,乃兑之七。魂魄未合,故谓之金木间隔。”《黄庭经》云:“摄魂还魄永无倾,和制魂魄津液平。”凡诸多名皆是譬喻,若孜孜龙虎乌兔之类,与吾身何干涉耶。

今时玉液入鼎,来日玉液依时复生,运用同初,前功不废。又云:不可如初下手之有所事,亦不可外初下手而它有所事。铅汞欲有为而动也,吾则迎其机。铅汞复其所而静也,吾则守其一。周而复始,日复一日。既得药后,要知坎离之不歇,乾坤之无穷。

肾气生而不交者,心气不下也,浮想不清故也。是谓外火虽行,内符不应。

至时寒似冰,迎之以汞结。颠倒片晌间,混沌超生灭。

子时太阳在北方,而人身气到尾闾关,于此时起火,则内外相合,乃可盗天地之机而成丹。故曰:“天机与人机对举。”

纸舟云:“形神相顾,人道初真。形神相伴,名曰得真。形神相入,名曰守真。形神相抱,名曰全真。形神俱妙,与道合真。形神双舍,名曰证真。普度后学,以真觉真。”

《通具契玄》:左肾元炁,动于癸时。右肾精炁,动于丑时。二炁下沉,大作于艮寅。故曰:“元炁行于水海,精炁行于鬼道。”元海窍脉,既已闭塞,信有位而无时矣。若能夺其二时,再还元海,更以两弦之日而制造之,而开阖之,则元海一处,再立形象,精炁乃有所归,谓之创制炉鼎。(夺其二时,谓艮寅作用有时也。两弦开阖,谓呼吸有教也。)

癸丑之时,不令其下沉,故曰:“铅遇癸生须急采。”又曰:“时将丑也。”又曰:“后天则克化为精矣。”盖采药有时,进火有数,必铅中作汞,借炁进火,始大药坚固,永镇下田,名曰采补。“

命门一藏,日夜传授,脾胃食味之炁,寄于其间,客于脉络,守其位曰炁,离其位曰精,泄而为液。积而气多,久必自溃,终无所归。沉滑垢遗,垽浊淋漓,虽不淫欲,亦必走泄。马丹阳曰:“个中不识其消息,牢捉牢擒走不禁。”

玄者,黑而有赤色。盖北方阳动而升水,阳炁赤,水黑色,故曰玄。太玄、重玄、玄一,乃水炁之盛,故为天地之根。

一者,万化之本,老子之得一,《楞严》之全一,孔子之一贯。盖天地始生自一,敷起于北方,一阳初动而生水,亦犹人之生,以一阳之精结为胞也。雌一、雄一、帝一,谓之三一之道。

紫精天在太无空洞之中,于人则是脑门是也。“紫精天上毓华林,绛实朱柯竹叶深。咀嚼繁英人不老,常观乌兔换光阴。”在人则肾水黑,心火赤。二炁交媾,化为纯阳。“紫金精叶成林,华茂果实自己。”真人餐之,可致长生之道,故佛身号紫金光聚。

《大洞经》云:“长眠大无外。”如布袋和尚、陈希夷一睡数月,尘积满体,盖息定也。邱长春曰:“息有一毫之未定,则命非己有。”

天上三光日月星,人之三光两目心。日月失度,星辰留伏,天地灾变,目有所惑,心有所感,身体倾危。日月星能照天地,双目心能顾一身,不合外物之所蔽。

胎仙者,有炁而无息也。伏气者,胎丹也。

上弦下弦以药言,弦前弦后以时言。

释迦说法,眉放白毫。元始说法,眉放青毫。盖白毫西方金气,虽是表性,命在其中。青毫东方木炁,虽是表命,性在其中。

《烟萝子存守九宫诀》云:“头有九宫,两眉之间,却入一寸,为明堂宫,太乙君居焉(左有紫房,右有朱户,著锦衣,貌如婴儿,为身形之主)。却入二寸,为洞房宫(中有二真人,左元英,右白元,中黄老)。却入三寸,为丹田宫(左有上元赤子,右有帝卿)。却入四寸,为流珠宫(太乙真神居之)。却入五寸,为玉帝宫(玉皇真女居之)。明堂上一寸,为天庭宫(上清真女居之)。洞房上一寸,为极真宫(太极帝妃居之)。丹田上一寸,为玄丹宫(中黄太乙人居之)。流珠上一寸,为天皇宫(太上居后居之)。凡五雄四雌也。”

《内境论》云:“人有咽有喉,喉在前,主出纳。咽在后,主吞物。咽为胃系,下连胃脘,为水谷之路。喉为肺系,下接肺经,为喘息之道。自喉咙而通于肺,肺下无窍,四有空行,以分布清浊之气而为气管。肺之下有心,心之下有膈膜,与脊胁周回相著,遮蔽浊气,令不熏心肺,谓之膻中。膈膜之下,有脾胃肝胆。脾居胃上,与膈膜相著。肝之治在左,其位在右,有独叶者,二叶三叶者。胃之下有小肠,为受盛之宫,化物出焉。小肠之右有大肠,受小肠之谷,为传道之宫。大肠之侧有膀胱,以虚受水,为津液之腑。凡胃中腐熟,其气自胃上口贲门传于肺,播于诸脉。其宰秽自胃下口幽门传入小肠,小肠下口阑门泌别,而水入膀胱,滓入大肠。横膜 之上,竖膜之下,与横膜相粘而黄脂漫包者,真心也。其漫脂之外,有细筋膜如丝,与心肺相连者,包络也。真心不受邪,凡病者,包络也。肾有二元炁属焉,形如江豆,相并而曲,附于脊膂,外有脂裹,裹白外紫。有系二道,上系于心,下连于肾,坎离南北,水火相感,其一为命门。”庄子云:“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谓其了知牛之肯綮脉络也。颇有众生于己之心肝胃肾、筋转脉摇不能明了,何以入养生之门耶?

昔有僧坐禅,闻香积之气,心念曰:“必是发供。”或见天仙来,请赴天厨供,遂于定中便去,日每如是。有明眼师见之,谓曰:“汝堕一厕中矣。”僧不信,遂令再赴供回,师取厕中一虫杀之,僧方悟。以此观之,鼻之闻香,亦能引人为异类。香严童子闻香便悟其所来,立跻圣位。一般香气,迷悟两途,可不谨之。

仙辈所传胎息之法,以鸿毛置于鼻端,数息,炁之出入自一至十,十取百,百取千,千取万,以至于一定不复往来出入者。或深渊下坐数日不出者,则饥渴永除,寒暑无畏。人有饥渴寒暑者,为元炁出多入少故也。故曰:“玄息自长生。”(庄注云:气海为息之根蒂。)

天象圆而光景焕明,人能清虚淡泊,自然见其本来性。天虚圆灵明,圆明即玄关一窍也,非心肾口鼻之属。知此一窍,则冬至在此,药物火候,并皆在此。古人云:“玄关一窍子,天地大根源。契合五千字,妙通三百言。”即此也。

心想如猿猴,无有暂停时。若欲折伏者,当须调大乘。古人云: “摄心一处,即是菩提道场。散乱片时,便落众生境界。”盖意乃五脏之中四神之首,上下中停,为得中之地。人能昼夜照顾,省察提撕,毋令昏愦,常惺惺地,百日自通灵。《华严经》云:“若有欲知佛境界,当净其意如虚空。”

冲和者,全借火炼气。当气上升,生发在于太乙元君,未生天地,先生太乙元君。太乙者,北方壬癸水,在两肾堂间,上透泥丸,下至涌泉。

瞥起是病,不续是药。不怕念起,惟恐觉迟。古德云:“若人静坐一须臾,胜造浮图七宝塔。宝塔终久化为尘,一念不生成正觉。”盖此心一念不生,直跻圣地。

东坡云:“卓然精明念不起,兀然枯槁性不灭。”二句画出一个正定的模样。

宗门云:“宾中主,主中宾,如善才参见五十三位善知识,是以先天炁为主,以后天炁参之。”

吸提呼咽,龟凤交并。阳关指点,鬼路自禁。乾卦常行,工效相应。艮寅不动,长生有分。又云:闭门上咽勒关,下搐定息内观,真阳自足。(日用之工)

大中妙行以炁为主,有天地之气与父母之炁混而生。人在胎中,脐蒂与母相连,随母呼吸。既生剪蒂,各自呼吸。炁藏于炁海,谓之命元。修命者,修此也。(注云:太玄者,两肾中间一点真阳元命。)

天地之炁,受命之命也。父母之炁,召命之命也。人之炁以万计,所谓浩然之气,充塞天地。若不能贵其根本,耽恋酒色,炁渐随散,至中晚之年,不及数千,所以神疲力倦。若知存养,则万物复为之生矣。昔三一王先生梦神人告曰:“上帝命汝住金华洞,赐丹一粒,还汝精神,复汝元炁。”故知神炁不备,不能得道矣。

《玉枢经》云:“身中九灵,何不召之?召之则吉。身中三精,何不呼之?呼之则庆。”(神闻呼召,则聚而通灵)

《集仙传》云:周从,泗州人。徐神翁深重之,曰:“我少而婚,是人幼得道,其神全吾不及者。周从者,其老子所谓早服而重积者与。”

每月弦望晦朔,海水随为消长。亦如人身,每一日一夜,血气一朝于囟门。遇其朝时,即默默静坐,凝定神思,但闻血气自踵至顶,奔走腠理,簌簌之声,如群蚁相缘;五脏六腑,转动声响,内外相应,见乎四体,达于听宫;久之又徐徐散去,阗寂无声。此亦修行之大端也。

丹法不过采药、进火二著功夫,送入鼎中随意而止,不复下流,谓之采药。以神御炁,以炁定息,息息归根,谓之进火。

日用工夫,以元神为主。何为元神?内念不萌,休想不入,独我自主,谓之元神。三教圣人皆是发明此义。

先天一点灵明是曰性,从虚无生灵是曰神。神妙,万物而为言也。未入壳子内,则上下与天地同流。既归人身,各有所附。人无此灵,则顽然一物而已。神居泥丸。

先天一气,散于周天息数之内。(在天为三百八十四度,在《易》为三百八十四爻,在丹道为三百八十四铢。每二十四铢为一两,以按金丹一斤之数。)本来无质,聚而成形,显则成象。万物得此数而生,还丹得此数而结。数在天地,含于冬至之前。数在人身,含于念头之前。且冬夏二至,乃天地之数,一升一降之机关。一呼一吸,乃人身之数,一出一入之门户。金丹之道以人身一呼一吸之中,念头一动一静之处,合天地一周之数。假此而调停,谓之采药。假此而攒簇,谓之炼丹。必首尾相应,内外符合。自胪辘而泥丸,送下丹田。会于生杀之舍,恍恍惚惚,杳杳冥冥,似有如无,非空非色,情浓如正酣,身快如浴起,不及片时,结成黍米,名曰刀圭。此还丹之景象也。(青风为巽,浊气为离。)

刘纲真人于甲子庚申生日本命,祭享形神,尚得神聚,长生不死。赵真人于静房空室,调神出壳,如壮士展臂,可千万里,阴鬼不相干,亦得留形住世。况夫补己散之灵炁,益见在之魂神哉。

《六字诀》其法鼻取口吐,切忌有声。肝若嘘时目睁睛,肺知咽气手双擎,心呵顶上连叉手,肾吹抱取膝头平,脾病呼时须撮口,三焦客熟卧嘻嘻。春不呼,夏不呬,冬不呵,秋不嘘。四时常有嘻,三焦无不足。八节不得吹,肾气难得盛。凡有馀则引其子,则用呵字泻心之气。心气既行,肝气自传也。如肝气不足,是肺鬼之有馀,乃杀其鬼。用呬字泄之。聪明之士,审达五行生克,调和其炁,无过不及,而阴阳自正。依时对节,下手行工,默契天机,混合玄理。

《九仙经》云:病小用水,病大用火。水煮,凡有疾病,闭口纳气,一口复一口,定中送在病处,皆可痊安,名曰法水。逍遥子曰:“法水能朝秘关,遥日月遗循环。”是法水治病也。若人误犯天神,或身不宁,急入静室,散发披衣。闭目冥心,正坐握固,叩齿集神;升身起火,微以意留息,少入迟出,默想脐下,火轮大如斗;须臾焰起,可比车轮盖,罩定自身,令阴邪鬼魔不敢近也。释家降魔火,道家焚身火。行此火须是久绝嗜欲,丹元坚固。

 卷六 ↑返回顶部 卷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