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志 华阳国志
汉中志
晋 常璩 作
蜀志


    汉中志

    汉中郡,本【附】旧本并衍此字,兹删。庸国〔地。周匡王二年,巴、秦、楚灭庸,其地分〕属〔秦、巴。〕旧本此页脱乱,不成文理。盖元丰本所据首叶烂脱,残字零乱,吕刻黏接失考所致。兹依《左传》补灭庸事。又残存属字下补秦巴二字。说详注。〔六国时,楚强盛,略有其地。后为蜀。〕蜀字元丰本接在首句“庸国”下。考当在此。嘉泰本以下,皆作“后为秦”。非也。〔恒成争地。〕此上十七字,宋刻误接在“略侔三蜀”句下。夫秦惠文王灭蜀巴后乃置汉中郡。岂能以六国时楚得汉中叙列置郡之后?云“恒成争地”者,谓秦、巴、楚、蜀互争汉中,历三百年而后秦终定之以为郡也。旧刻为脱简误接甚明。兹移正。并详注释。周赧王【二】〔三〕年旧各本皆作二年。按《秦本纪》、《六国表》,皆当作三。当是旧刻脱一画耳。秦惠文王置郡。因水名也。

    汉有二源:东源出武都氐道漾山,因名漾。水经注》卷二十引此作“为漾水”三字。古时引文不必全遵原字也。禹贡》“流漾为汉”是也。《水经注》引作“导漾东流为汉是也”。西源出陇西〔西县〕旧本脱此二字。《水经注》引,赵本、官本、王氏合校本并有。朱本亦脱。当有。嶓冢山,会白水,经葭萌,入汉。始源曰沔,《水经注》引至此止。经作迳。故曰“汉沔。”常氏此上四十九字,几于无句不谬。又非如上文脱乱可比。按之《水经注》引,则是常氏原误也。另于注释辨订之。在《诗》曰:“滔滔江汉,南国之纪。”其应上【照】〔昭〕廖本作照于天。又曰:“惟天有汉。”其分野,与巴、蜀同占。其地东接南郡。南接【广汉】〔于巴〕。旧本四至被传钞误改者甚多。如此“南接广汉”,以本书校,广汉郡不言接汉中,而《巴志》云“北接汉中”。实际亦是巴西郡北接汉中,广汉郡只葭萌驿道一线通联汉中而已。兹仿《蜀志》“南接于越”文,作“接于巴”。庶还常氏原语。西接【陇西、阴平】〔武都〕。陇西、阴平二郡,从未与汉中接。就秦世言,无阴平郡。就汉初言,汉中西界为广汉西部都尉治。就武帝以后言,则已置武都郡矣。本书武都东接下脱文,是脱汉中二字可定。故推常氏此文为“西接武都”亦可定。北接秦川。此指渭水平原,即所谓“三辅”郡县。与上“汉沔”皆用《隆中对》文。厥壤沃美。赋贡所出,略侔三蜀。【六国时楚强盛,略有其地。后为秦。恒成争地。】十七字,旧刻全皆误缀在此。时叙谬乱,义无可通。夫秦灭巴蜀而后置此郡,时楚削弱已濒于亡。则谁更与秦争此地乎(参看注)?其为秦惠文王置郡前脱简误缀甚明。兹上移。并改秦为蜀字。

    汉高帝既克秦,获子婴,〔当王关中〕。旧本脱此四字,于史法,文意皆有未合。应是写本首页蠹蚀。兹用《史记》文补。项羽封高帝为汉王。王巴、蜀、〔汉中四〕【三】十一县。旧脱汉中二字,又作“三十一县”。兹依《汉书‧高帝纪》文改补。常氏所据正是《汉书》。后人因《巴志》有“三十二县”文误改之也。帝不悦。丞相萧何谋曰:“虽王汉【中】之恶,《汉书》汉下有中字。廖本据补。旧各本无。常氏夺之也。于文义称“王汉”实胜“王汉中”。不犹愈于死乎?《汉书》下文云:“汉王曰:‘何为乃死也?’何曰:‘今众弗如,百战百败,不死何为。’”《周书》曰“天予不取,反受其咎”。下接“语曰天汉”。常氏删之。且语曰“天汉”,其称甚美。夫能屈《汉书》作诎。于一人之下,则《汉书》作而《汉书》作信。亦读如伸。古二字通。于万乘之上者,汤、武是也。愿大王王汉中,抚《汉书》作养。其民以致贤人。收用巴蜀,还定三秦,天下可图也。”帝从之。都南郑。及【项籍弑义帝】高帝东伐,汉高东伐,在羽弑义帝前。且上文称羽此乃称籍。明是后人赘入五字。于文亦当删。萧何【常】当衍。居守汉中,足食足兵。既定三秦,萧何镇关中。资其众,卒平天下。〔高帝九年,〕以田叔为汉中守。〔治西城〕。属县十二。元丰本作十贰。它各本作十一。廖本作十二。今按《前汉志》汉中郡十二县,治西城。后分西城、锡、安阳、旬阳、长利为西城郡。上庸、武陵二县为上庸郡,房陵县地立房陵郡汉中郡只四旧县。蜀汉时置西乡县。晋置蒲池县。合成为本书汉中六县。元丰本作“十二县”,是《班志》旧文。郡治西城,亦班氏旧文也。又考《班志》十二县中,武陵、上庸、长利三县,皆汉代新置,故后列。秦代汉中郡只九县。迨灭巴、蜀,新置三十二县,合汉中九县为四十一县。与《高帝纪》合。【去洛一千九十一里】。旧衍此句。上下文皆田叔事。其时洛阳非国都,何得插叙去洛道里?若如《前汉志》郡治西城,则西城“去洛千七百里”明著于魏兴郡,何得于此又云“千九十一里”。若如《后汉志》郡治南郑,则在“洛阳西千九百里”亦有明文。再如本书所记上庸、房陵去洛道里,皆在千六百里以上。则不能更有汉中属县近至千一百里以内者可知。然则所指郡治究何在乎?此必后之浅人嫌此郡属县数下独无去洛道里,妄以其时图籍所传横窜之入。遂致腰断常文,而与魏兴郡复出立异。故删除之。叔既馈以军饷,又致名材,立宫室。帝嘉之。【后为鲁相】。此四字亦后人旁注被写入正文。非常文固有。田叔事多,无关汉中者例不当收。汉中守转鲁相非优迁,亦与“帝嘉之”之义无所补,又碍下文气势。然以帝业所兴,不封藩王。此承上文“立宫室”言之。谓南郑城内虽立宫室,不建藩封。非谓蜀巴汉无封国也。

    自叔之后,此句原连1章末句,误。兹提作此章首句。世脩文教,有俶傥之士,异人并挺:邓公抗言于孝景之朝,以明忠枉之情。张骞特以蒙险远,为孝武帝帝字当衍。开缘边之地,宾沙越之国,致大宛之马,入南海之象,而车渠、玛瑙、珊瑚、琳《函海》作林。碧、罽宝、明珠、玳瑁、虎魄、刘本作虎𤽾。张、吴、何、王本作琥珀。浙本剜改作魄。水晶、刘、李、钱、《函》本作水精。琉璃、火浣之布、蒲桃之酒、笻竹、蒟酱,殊方奇玩,盈于市朝。振扬威灵,被于幽裔。遂登九列,杖节、绣衣,剖符博望。谷口子真,秉箕颍之操,湛然岳立,不营不求,德声钱写作望。迈流。杨王孙应至人之概。自建武以后,群儒脩业。开按图纬,汉之宰相,当出坤乡。于是司徒李公,屡登七政。太傅子坚,弈世论道。其圭璋、瑚琏之器,则陈伯台、此下廖本注云“当有脱”。李季子、〔陈〕申伯廖本注云:“当脱陈字。”之徒,文秀玮刘、钱、《函》本作𬀩。他本作玮。晔。其州牧、郡守,冠盖相继,于西州为盛。盖济济焉。

    莽时,公孙述据蜀,跨有汉中。当秦陇之径,每罹于元丰、刘、李、钱、《函》、廖本有于字。浙本剜补。他本无。其害。安帝永初二年,阴平武都羌反,入元丰本作于汉中,煞张、吴、何、王本作杀。他本作煞。太守董炳,没略吏民。四年,羌复来。太守郑廑后汉书‧安帝纪》作勤。出屯褒中,欲与羌战。主簿段崇陈谏,旧各本皆讹作禅。廖本改作谏。是。以为:“但可坚守。来虏乘胜,其锋不可当。”廑不从。战,败绩。崇与门下史张、吴、何、王本改作吏。非。王宗、原展、及崇子勃、兄子伯生,力战捍廑,并命。功曹程信素居守,驰来赴难,冒寇殡殓廑。虏遂大刘、张、吴本作太。盛。天子乃拜巴郡陈禅为汉中太守。虏素惮禅,更来盘结。禅知攻守未可卒【下】〔平〕,旧各本作下。兹改作平。而年荒民困,乃矫诏赦之。大小咸服。既,诛其乱首。天子善之,徙禅左冯翊太守。程信怨耻,乃结故吏、冠盖子弟严孳、李容、姜济、陈巴、吴、何、王本作已。他各本作巴。曹廉、勾矩、刘旌等二十五人,誓志报羌;各募壮士,豫结同死以待寇。太守邓成,命信为五官〔掾〕,孳等门下官属。元【和】〔初〕廖本注云“当作初”。查《西羌传》正作元初。二年《阴平郡》作五年。羌复来。巴郡板楯救之。张、吴、何本作救。信等将其士卒,力奋讨。大破之。信被八创,二十五人战死。自是后,羌不敢南向。五年,天子下诏,褒叹信、崇等,赐其家谷各千斛,宗、展、孳等家谷各五百斛。列画东观。每新太守到,必先存问其家。以羌畏服陈禅,拜禅子澄刘本作登。汉中太守。

    汉末,沛国张陵,学道于蜀鹤鸣山,造作道书,自称太清玄元,以惑百姓。陵死,子衡传其业。衡死,子鲁传其业。鲁字公祺,以鬼道见信于益州牧刘焉。鲁母有少容,往来焉家。初平中,以鲁为督义司马,住张、吴、何本作往。汉中,断谷道。鲁既至,行宽惠,以鬼道教。立义舍,置义米、义肉其中;行者取之,量腹而已,不得过。廖本删一过字。以多为句。他各本有。当断句。过多,云鬼病之。其市肆贾张、吴、何、王本作价。古今字。平,亦然。犯法者,三原而后行刑。学道【未】〔永〕刘、李本作永。信者,谓之鬼卒。后乃为祭酒。巴、汉夷民当倒作民、夷。谓汉民与賨、夷、羌、氐人。多便之。其供,【道】〔通〕旧各本作通。廖本改作道。无取。限出五㪷米。故世谓之“米道”。扶风苏固为汉中太守。鲁遣其党张脩攻固。成张、吴、何、王本作城。固人陈调,素游侠,学兵法,固以为门下掾,说固守捍御寇之术。固不能用。〔寇至,〕逾墙走,投南郑赵嵩。嵩将携取也。俱逃。贼盛。固遣嵩求隐避处。嵩未还,固又令【铃】〔钤〕旧各本作铃。兹改。下侦贼。贼得钤下,钱写本此字作钤,足知宋本作钤下。真书钤易写作铃。各本上铃字俱讹。钤下,谓家仆亲随者。遂得煞张本作杀,通俗。他各本作煞,义同。固。嵩痛愤,杖张、吴、何、王本作仗。他各本作杖。剑直入,〔死之。〕旧脱此二字。就事理言,如此必死。就文理言,下文陈调战死,有亦字。嵩为苏固死。故补二字。调亦聚其宾客百馀人攻脩,战死。旧各本此下连“鲁遂有汉中”句,大谬。张鲁之有汉中,不因此二人之死。上文已言“鲁既至,行宽惠”矣。此不过带述郡中封建人物,表扬忠义。至“战死”结束。下文叙鲁叛刘焉。当另起矣。

    鲁【遂】〔既〕有汉中,旧作“遂有汉中”,系旧钞本误连上文成句所妄改。当另起,作既有。数害汉使。焉上书言“米贼断道。”此下,旧本空格。《函海》注云“李本无空位”。至刘焉子璋为牧时,鲁益骄恣。璋怒,廖本无“璋怒”二字。他各本有。又皆于其下空格,示分段、断句。兹不空,亦不断句。以协文理。建安五年杀鲁母、弟。鲁【说】〔率〕旧各本作率,廖本不知三夷王附属于鲁也。巴夷〔王〕依《三国志‧魏武纪》文补王字。杜濩、朴胡、袁约等叛,为仇敌。鲁时使使汉朝,亦慢【骄】〔㤭〕。廖本改作骄。帝室以乱,不能征,就拜【镇民】中郎将、汉宁太守。旧各本无镇民二字,廖本有。系依《三国志‧鲁传》文补入,非常文所固有。“镇民”成何语?纵补,亦当依《范史》作“镇夷”。不置长吏,皆以祭酒【为】治〔民〕。旧本皆有为字。廖本删民字。兹删为字,存民字。璋数遣庞羲、李思疑是异字讹。李异与庞乐等叛杀赵韪,降璋,见裴注。等讨之,不能克,而巴夷日叛;乃以羲为巴西太守〔御鲁〕。依《二牧志》文补。又遣杨怀、高沛守关头。请刘先主讨鲁。先主此下,元丰本与浙本有讨鲁二字。刘、李本并脱上“先主讨鲁”四字。兹依钱、《函》、廖与张、吴本。更袭取璋。此下旧张、吴、何本连。钱、《函》、廖本空格。兹提行另起。并补年上“建安”字。

    〔建安〕二十年,魏武帝西征鲁。鲁走巴中。先主将迎之。而鲁功曹巴西阎圃吴、何、王本讹作团。说鲁北降,归魏武,赞以大事。宜附托〔杜濩、朴胡委质〕。依《三国志‧张鲁传》补六字。说详注。不然,西结刘备以归之。鲁勃然曰:“宁为曹公作奴,不为刘备上客。”遂委质魏武。武帝拜鲁镇南将军,封襄平侯。又封其五子,皆列侯。时先主东【下】〔取〕江【安】〔州〕,汉无江安地名。兹依《张飞传》、《赵云传》改江州。巴、汉当作巴人。稽服。魏武以巴夷王杜濩、朴胡、袁通鉴》卷六十七作任。约为三巴太守。留征西将军夏侯渊,及张郃、原脱衔。当时郃是将军,见《郃传》。益州刺史赵颙等守汉中。迁其民于关陇。

    二十四年春,先主进军攻汉中。至定军,渊、郃、颙来战,大为先主所破。将军黄忠斩渊、颙首。魏武帝复西征先主。先主曰:“孟德虽来,无能为也。我必有汉川矣。”〔乃敛众拒险,终不交锋。魏武积月不能拔,果引军还。〕原脱一行,依《陈志‧先主纪》与《魏武纪》补二十字,还足一行之数。先主遂为汉中王。将还成都,当得重将以镇汉中。众皆以必张飞。张飞心亦自许。先主乃以牙门延本传下有“将军”字。义阳魏延为镇远将军、汉中太守。先主大会群臣,问延曰:“今委卿以汉中。卿居之若何?”延本传作“欲云何”。对曰:“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若偏将十万而来,请为大王吞之。”众壮其言。初,魏武之留渊、郃也,以鸡肋示外。外人莫察。惟主簿杨脩知之,故曰:“夫鸡肋,弃之如可惜,食之无所得,以比汉中也。”裴注引《九州春秋》,为建安二十四年,将弃汉中时事。此以为征张鲁年事,当是常氏误笔。是后,处蜀、魏界,固险重守。自丞相〔亮〕、大司马〔琬〕、大将军〔祎〕,皆镇汉中。蜀大将军姜维即不镇汉中。按常氏行文规律,补三字。

    郡县

    蜀平,梁州治沔阳。太康中,【晋】武帝【子】〔孙〕依《晋书‧武十三王传》改。汉王迪受封,更曰汉国。旧各本皆下连“郡”字。兹断句。〔李雄时〕郡但六县。《晋志》“汉国领八县”。李雄得汉中,失黄金、兴道,乃为六县。

    南郑县  郡治。周贞王十【六】〔八〕年,原作十六年。《史记‧六国表》秦“左庶长城南郑”在“定王十八年”。凡复谥可单用一字,皆谓贞定王也。秦厉公《六国表》作厉共公。《秦本纪》作厉公。城之。有池水,从旱山来入沔。大姓李、郑、元丰本作郑。他旧本皆作程。《函海》注云“应作郑”。廖本迳改作郑。赵氏。钱、《函》二本氏作公。《函海》注云:“刘、吴、何、李本并作氏。”

    沔阳县  州治。有铁官。【又】有度水。水有二源:一曰清检,二曰浊检,〔并〕有鱼穴。清水出𩼈,李本作𫚈。浊水出鲋,常以二月八月钱写本讹作日。取。蜀丞相诸葛亮葬定军山。

    褒中县  孝昭帝元凤六年置。本都尉治也。山名扶木。何本误作水。有唐公房祠也。

    成固县各旧本皆作城固。下同。《函海》注云:“后《汉》、《晋书》并作成。”廖本作成。  蜀时,以沔阳为汉城,成固为乐城。张、吴、何、王、浙本下连“蒲池县”。他本下二县提行或空格。

    蒲池县

    西乡县

    魏兴郡

    魏兴郡,本汉中西城县。哀平之世,县民锡李、钱、《函》本作钖。光,字长冲,为交州刺史。徙交阯张、吴、何、王、浙本作趾。太守。王莽篡位,【据】〔拒〕依旧本作拒。郡不附。莽方有事海内,未以为意。寻值所在兵起,遂自守。张、吴本起、遂二字倒。更始即位,旧本作祚。《函海》注云:“应作位。”廖本改作位。正其本官。世祖嘉其忠节,征拜为大将军朝侯祭酒,封盐水侯。后汉中数寇乱,县土独存。汉季世别为郡。建安二十四年,刘先主命宜都太守孟达从【姊】秭依旧本作秭。归北伐房陵、上庸。自汉中,又遣副军中郎将刘封钱写本脱封字。乘沔水会达上庸。以申耽弟仪为建信将军、西城太守。达、耽降魏。黄初二年,〔魏〕文帝旧本但文帝二字,非例。兹仿下文补。转仪为魏兴太守,封郧乡侯。〔住洵口。〕依《刘封传》补三字。蜀平,【遂】〔还〕治西城。旧失“洵口”句,故讹还为遂。兹补正。说在注。属县六。户万。去洛一千七百里。元丰本有里字,李本、廖本亦有,刘本有小里字与小字挤刻,钱、张、吴、《函》本无。土地险隘。其人半楚。风俗略与荆州、沔中【郡】同。

    西城县  郡治。元康元年,封越骑校尉蜀郡何攀为公国也。

    钱、《函》作钖。他本作锡。县  〔有锡穴。〕依《后汉志》补。

    安康县  〔本安阳县,太康中改。〕说在注。

    兴晋县  晋置。当云魏置平阳县,晋改名。

    刘、李、钱作员。下同。乡县  本名长利县。县有郧〔关〕【乡】。廖本注云:“当作郧关。见《汉书‧地理志》。”

    洵阳县  〔北山〕洵水所出。依《汉书》补“北山”字。

    上庸郡

    上庸郡,故庸国,楚与巴秦所共灭者也。秦时属蜀。元丰本作属县。后属汉中。汉末为上庸郡。建安二十四年,孟达、刘封征上庸。上庸太守申耽三国志》作耽。稽服,遣子弟及宗族诣成都。先主拜耽征北将军,封郧乡侯,仍当作“领”。郡如故。黄初中,降魏。文帝拜耽怀集将军,徙居南阳。钱写本此下有一“帝”字。省上庸,并新城。孟达诛后,复为郡。属县五。户七千。去洛一千七百里。

    上庸县  郡治。

    北巫县  安乐乡,刘、李本作乡。他各本皆作“县”,并作郡属县款式,提行或空格。成六县。当非。咸熙元年为公国,封刘后主也。廖本此下注云:“按当有误也。上文言属县五,而今有六县。或不数公国耳。但考《晋书‧地理志》幽州燕国有“安乐国相。蜀主刘禅封此县公”,明不得属上庸。此之云然,所未详矣。”廖刻不考板本,未见刘本与《函海》注,自迷惘。

    武陵县

    安富县

    微阳县

    新城郡

    新城郡,本汉中房陵县也。秦始皇徙吕不韦舍人万家于房陵,以其隘地也。汉时宗族、大臣有罪,亦多徙此县。汉末,以为房陵郡。建安二十四年,孟达征房陵,煞钱、《函》本作煞,他本作杀。太守蒯祺,进平三郡。与刘封不和,封夺达鼓吹。关羽围樊城,求助于封、达。封、达以新据山郡,未可扰动为辞。羽为吴所破杀。达既忿封,又惧先主见责,遂拜书先主告叛,降魏。魏文帝善达姿才容观,以为散骑常侍、建武将军,〔使〕袭刘封。封败走,达据房陵。文帝合三郡为新城〔郡〕,以达为太守。【后】蜀丞相诸葛亮将北伐,招达为外援,故贻书曰:“嗟乎,孟子度!迩者,刘封侵凌足下,以伤先帝待士之望。慨然永叹!每存足下吴、何、王本皆误作“天下”。平素之志,岂虚托名载策者哉!”都护李严亦与书曰:“吾与孔明,并受遗诏,思得良伴。”吴王孙权亦招之。达遂背魏,通吴、蜀。表请马、弩于文帝,抚军司马宣王以为不可许。帝曰:“吾为天下主,义不先负人。当使吴、蜀知吾心。”乃多与之,过其所求。明帝太和初,达叛魏归蜀。时宣王屯宛,知其情,乃以书喻之曰:“将军昔弃刘备,托身国家。〔国家〕委将军以疆场音邑。钱、《函》本从易。他各本作场,从昜。之任,任将军〔以〕廖本删此以字。图蜀之事,可谓心贯白日。蜀人愚智莫不切齿于将军。诸葛亮欲相破,惟苦刘、钱本作恐。无路耳。模之所言,宋椠旧注云“郭模,亮遣诈降泄孟达谋者”。非小事也,亮岂轻之而令宣露,此殆易知耳。”达【乃】以书与亮曰:“宛去洛八百,去此千二百里,闻吾举事,当表上天子。比相反复,一月闲也;则吾城已固,诸军刘本误作“将军”。足辨。【则】李本无。吾所在深险,司马公必不自来。诸将来,吾无患矣。”及兵到,达又告亮曰:“吾起事八日,而兵至城下,何其神速也!”亮以其数反复,亦不救。遂为宣王所诛灭。宣王分为三郡。新城属县四,户二万。去洛一千六百里。

    房陵县  郡治。旧各本无此二字。廖本有。有维山,维水所出,东入【泸】〔沔〕。此下,宋椠已有小注云:“泸字疑误。当作汉。”张、吴、何、王本又有加注云:“又按《巴汉志》新城郡有维水所出,亦云入泸。”盖张佳胤所注。廖本于旧校下云“今按当依《汉书‧地理志》,作‘东至中庐入沔’。又《水经‧沔水篇》云,‘又东过中庐县东,维水自房陵县维山东流注之。’亦其明证。旧校非也。”今按:常氏亦用《汉志》为文。非有他据。则依《汉志》正为入沔可也。固不当取“中庐”字。〔筑水,北入沔。〕依《汉志》补。

    沶乡县刘李本作沴乡。钱、《函》本作沵乡。他各本作沶。

    昌魏县

    绥阳县刘、李、钱、《函》本作“绶阳”。张、吴、何、王、浙本作“缓阳”。廖本作“绥阳”。兹依《晋志》、《宋志》、《齐志》定。

    右三郡,汉中所分也。在汉【中】中字各本无。之东,故蜀汉谓之“东三郡”。蜀时为魏,属荆州。晋元康六年,始还梁州。山水艰阻,有黄金、子午,马【聪】〔鬃〕李本与《函海》本作鬃。他各本作聪。顾祖禹引《元和志》亦作鬃。今本《元和志》、《寰宇记》并作鬣。益足知旧本聪字是音讹。建鼓之阻。又有作道,九君抟土作人处。而其记及,《汉中记》不载。又不为李雄所据。璩识其大梗概,未能详其小委曲也。

    十一
    

    梓潼郡

    梓【橦】〔潼〕廖本作橦。下同。郡,本广汉属县也。建安十八年,刘先主自葭萌南攻州牧刘璋,留中郎将南郡霍峻守葭萌城。张鲁遣将杨帛诱峻,求共城守。峻曰:“小人头可得,城不可得也。”帛退。刘璋将向存、扶禁由巴阆水攻峻。岁馀,不能克。峻众才八百人。存众万计,更为峻所破败,退走。成都既定,先主嘉峻功,此下,刘本提行,钱、《函》、廖本空格。句犹未结。兹连写。二十二张、吴、何、王本作“二十三”。应讹。年,分广汉置梓潼郡,以峻为太守。属县六。廖本注云“当作五”。户万。去洛二千八百三十八里。东接巴西。南接广汉。西接阴平。北接汉中。土地出金、银、丹、漆、药、蜜也。世有隽刘、钱、本作俊彦,人侔于巴蜀。

    梓【橦】〔潼〕县  郡治。有五妇山,故蜀五丁士所拽蛇崩山处也。有善板祠,一曰恶子。民岁上雷杼钱写作杵。十枚。元丰本作枝。钱写作牧。岁尽,不复见,云雷取去。四姓,文、景、雍、邓者也。此下钱写本有单行小字云“一本作梓”。刘李本同有,字作“㳯”。应是李𡉙注。钱写误。《函海》注云:“梓潼,一本作梓,刘李本作㳯”。廖本注:“旧校云,一本作梓橦。按当作潼。”张、吴、何、王、浙本无注。

    涪县  去成都三百五十里。水通于巴。刘、李本此下衍蜀字。【于】〔为,〕钱、《函》、廖本作于。刘、张、吴、何、王本作为。蜀【为】廖本此下有为字。东北之要。蜀时,大将军镇之。有【岩】〔宕〕田、【本】〔平〕稻田。廖本作“岩田本稻田”大谬,据钱本等改。孱水,出孱山。其源【出】〔有〕据钱本等改。金、银矿;洗取,火融合之,为金银。阳泉,出石丹,大司马蒋琬葬此。大姓杨、杜、李。人士多见《耆旧传》也。元丰本、廖本有传字。他各本无。当有。也字当衍。

    晋寿县  本葭萌城。刘氏更曰汉寿。水通于巴西,又入汉川。有金银矿,民今此下钱写本有一空位。如有阙字。他各本连。岁岁取洗原倒作“洗取”。之。蜀亦大将军镇之。漆、药、蜜所出也。大将军费祎葬【此】〔北〕山。旧各本皆作“此山”。兹改正。大姓葬此者多。

    白水县  有关尉,故州牧刘钱、廖、刘本有刘字。他各本无。璋将杨怀、高沛守也。

    〔昭欢县〕旧各本作广汉县。查本书《蜀志》自有广汉郡与广汉县。本郡序亦云“分广汉置”与“南接广汉”。则不得自有广汉县明矣。廖本径行删去作五县,亦不合。今考《晋志》、《宋志》晋寿郡皆有邵欢县。沈云“疑是蜀立,曰昭欢,晋改也。”兹依吴增仅《三国郡县表》改为昭欢县。(说详注。)

    汉德县旧各本皆作“德阳县”。顾广圻校稿云,“必汉德一县误分”。廖本径改作“汉德县”。并注云:“旧作“广汉县,德阳县”。今删正。汉德县,沈约以为“疑刘氏所立”。广汉郡之广汉县、德阳县,自在《蜀志》中,不得属梓潼也。”查《晋书‧地理志》明言“刘备据蜀,又分广汉之葭萌、涪城、梓潼、白水四县,改葭萌曰“汉寿”,又立汉德县,以为梓潼郡”。则此为汉德县明矣。  有剑阁道三十里,至险。有阁尉,〔领〕桑下兵民也。廖本此下注云,“当有误”。今按:非有误。阁尉所领只桑下兵民也。又,张、吴、何、王本,各县文皆连缮,惟县名上空格。独此“德阳县”与“有剑阁”间有空位,盖作为一县名也。顾广圻校稿云:“依《晋志》,有剑阁县,桓温所置。此不得有。”廖本所注“有误”、似即指此。

    十二
    

    武都郡

    武都郡,本广汉西部都尉治也。元鼎六年,别为郡。属县九。〔户五万馀。今〕户万。去洛一千八百七十八里。东接廖本注云,“当有脱”。〔汉中。〕顾广圻校批云:“脱南至。”〔南接〕梓潼。西接天水。北接始平。李本讹作阴平。土地险阻钱本等作崄岨。有麻田氐傁,多羌戎之民。其人半秦,多勇戆。出名马,牛、羊、漆、蜜。廖本此下有注云:“《水经注‧漾水篇》引常璩云‘郡居河池,一名仇池。池方百顷’,疑此有脱文。”今按:是范晔引常氏语变其文。非本语。有瞿堆百顷险势,氐傁常依之为叛。汉世数征讨之。分徙其羌,远至酒泉、敦煌,其攻战垒、戍处所亦多。建安二十【四】〔二〕年,依《三国志‧魏武帝纪》当作二十二年。《通鉴》同。先主遣将军雷同、吴兰平之。为魏将曹洪所破杀。魏益州刺史、天水杨阜治此郡。阜以滨蜀境,移其氐傁于汧、雍及天水、略阳。建兴七年,丞相诸葛亮遣护军陈戒三国志》作式。伐之,遂平武都、阴平二郡。还属益州。魏将夏侯渊、张郃、徐晃征伐,常由此郡;而蜀丞相亮及魏延、姜维等多从此出秦川;遂荒无留民。旧各本作“晋民”。是缘下文“晋民”讹。此汉世,不得云“晋民”。兹从廖本,作“留民”。其氐傁、杨濮属魏,魏遥置其郡。此下廖本注云:“当重有郡字。”兹补作下二字。〔惟地〕属蜀。蜀平,属雍州,此下各本有空位,示分节。兹连。太康六年还梁州。〔元康六〕【八】年,氐傁齐万年反。旧本脱年号,承上为太康八年,大误。兹依《晋书》与《通鉴》改正。郡罹其寇,晋民流徙入蜀及梁州。

    永嘉初,天水氐傁杨茂搜率种人为寇;保据其郡,贡献长安。愍帝以胡寇方盛,欲怀来戎翟,拜〔茂搜〕骠骑将军、此下旧各本皆空格,断“左贤王”字连刘曜,大谬。兹据《宋书‧氏胡传》正。左贤王。刘曜破长安,丞相平昌公上陇,据天水。茂搜数馈〔献〕。旧各本脱献字,作馈平昌公断句。兹用《晋书》补。平昌公拜茂搜长子难敌征南将军,少子坚头龙骧将军。种众强刘、李、钱、《函》本均误为疆。《函海》有注云“刘、李本亦误疆”。未改。兹依廖本。盛。东破梁州。南连李雄。威服羌戎。此下旧各本衍时字。句连。兹删正。【时】平昌公为刘曜所破,陈安作贼。于时,并氐傁如一国。此下,旧各本连。刘、钱、《函》本于“数岁”下空格。兹正。茂搜死,敌、坚代为主。数岁,刘曜自攻武都。敌、坚南奔雄,至晋寿,遣子为质。又厚赂雄兄晋寿守将稚。曜不获敌、坚,引还。旧各本此下迳连“武都”字。廖本于“引还”上注云“当重有敌、坚字”。兹另补三字。〔敌、坚还〕武都。恃险骄慢,攻走雄阴平太守罗演。演,稚舅也。稚忿恚,白兄含与雄,求征之。雄使含、稚将宋明旧本作含将稚。数千人攻之。时敌妻死,葬于阴平。含、稚径张、吴、何、王本误作征。至下辨,入武街城。以深入无继,尽为氐傁所破煞。《函海》云:“李本作杀。”敌、坚死,子【盘】〔磐〕廖本作盘。毅复代为王。此下,张、吴、何、王本有小注云:“按下辨县名有赤亭。”他本无。又,刘本此下提行,张、吴、何、王、廖本连。咸康四年,敌、钱写本此下有坚字。从弟此下钱、函本有一空位。示宋椠原阙一字。初,煞磐、一作杀盘。音义同。毅兄弟,代为主,迄今。自茂搜父子之结据也,通晋李本作贡。家,及李雄、刘曜、石勒、石虎、张骏,皆称臣奉贡,受其官号;所向用其官及其年号。

    十三
    

    下辨县  郡治。一曰武街。何、王本此行上连郡序。

    武都县  【东】汉水所出。“东汉水”系常氏沿《前汉志》误文。《水经注》只称汉水或漾水。有天池泽。张、吴、何、王本作“天地泽”,并注云“一本作天池泽。”刘、李、钱、《函》、廖本作池,无注。《后汉‧郡国志》注引《华阳国志》作“大池泽”。《三秦记》云“百顷池”是也。

    上禄县旧各本脱县字,与“故道县”连。廖本另行,并补县字。当从。

    故道县

    河池县  泉街此下,各旧本衍县字。《函海》注云:“《汉志》注无县字。”谓颜师古引《华阳国志》文也。廖本删去并注云“旧衍县字。兹删正。”水,入沮,合汉也。钱写本以此上三县为一行。

    沮县  河池水《函海》注云:“《汉志》作沮水。《后汉志》作沔水。”廖本亦有注,意同。所出东狼谷也。

    平乐县

    脩城县元丰本作脩武县。张、吴、何、王、浙本同。嘉泰本作脩成县。廖本同。刘、钱、《函》本作脩城县。《函海》注云:“《汉志》作循城。”今按,隶书脩、循二字常互讹。

    嘉陵县《汉志》下辨、嘉陵、循城三县皆作道。

    十四
    

    阴平郡

    阴平郡,本广汉北部都尉〔治〕。依武都郡文例当有治字。永平后,羌虏数反,遂置为郡。太平御览》引作“遂立为郡以遏之”。属县四。户万。去洛二千三百四十四里。东接【汉中】〔武都〕。南接梓潼。西接【陇西】〔汶山〕。北接【酒泉】〔陇西〕。旧本四至不合,尤在酒泉去武都殆千里,中隔张掖、武威、金城、陇西四郡。武都为最密迩而脱之。汶山为武都同时开郡,亦脱之。汉中间隔一郡而接之。兹改正。土地山险。人民刚勇。多氐傁。有黑、白水羌,紫羌,胡虏。风俗、所出,与武都略同。

    汉安帝永初二年,羌反,烧郡城。郡人退住白水。会汉阳诸羌反,溢入汉,煞太守。汉阳杜琦,自称将军,叛乱。广汉郡屯葭萌。汉使御史大夫唐喜讨琦,进讨羌。经年不下。诏赐死。更遣中郎将尹就讨羌,亦无功。诸郡太守皆屯涪。元初五年,巴郡板楯军救汉中。汉中《函海》注云:“李本二字不重出。”大破羌。羌乃退。郡复治。置助郡都尉。

    刘先主之入汉中也,争二郡不得。建兴七年,诸葛亮始命陈戒平之。魏亦遥置其郡,属雍州。自景谷有步道,径江油旧各本皆作由。廖本改作油。左儋行出涪。邓艾从之伐蜀。元康六年,还属梁州。永嘉末,太守王鉴粗暴,郡民毛深、左腾等逐出之,相率降李雄。晋民尽出蜀,氐羌为杨茂搜所占有。

    阴平县  郡治。汉曰阴平道也。〔有白水出徼外,入羌水。〕依《水经注》补正此九字。

    甸氐县  有【白】〔羌〕水出徼外,入汉。依《水经注》与《汉书》颜注改白水为羌水。

    平武县钱、《函》本作武平县。  有关尉。【自景谷有步道,径江油左儋出涪,邓艾伐蜀道也】刘主时置义守。【号关尉】以上二十八字有昔人批注语,被传钞成正文。宋明以来各本皆有。与上文重叠者十九字。谬解者四字,并当删。惟六字是常氏原有,当存。

    刚氐县  涪水所出。有金银矿。

    十五

    右梁州。

    撰曰:汉沔彪炳,灵光上照。在天鉴为云汉。于地画为梁州。而皇刘应之,洪祚悠长。萧公之云,不亦宜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