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本信息 版本信息
目录 随园随笔
◀上一卷 卷七 下一卷▶

卷七 官职类(上)

六朝尚书台有二书体

六朝宋、齐之间尚书台文檄有二体:召人用虎爪书,告下用偃波书。取其不能仓猝书成,所以防奸伪也。见宋子京《笔记》。

领、行、兼、假之分

汉官以上兼下曰领,霍光以大将军领尚书事是也。以下摄上曰行,韩安国以御史大夫行丞相事是也。以本官任他职曰兼,常惠以右将军兼典属国是也。暂署曰假,赵充国为假军司马是也。

爵、官、职、秩之分

爵者,公侯伯子男也;官者,宰相尚书也;职者,一品至九品也;秩者,光禄大夫至文林郎也。俸之深浅亦曰秩。

古无教官

古有大司成、大司乐主教士之责,其庠序学校之在乡者,其师皆致仕之大夫归老于乡者,为之教授,不别立官,有类今之掌教书院者是也。汉人校官碑所称 “潘君讳干,字元卓”者,先佐上郡,再除曲阿尉,以其能兴文教而歌诵之,非今之教官也。宋庆历始命天下小州小县皆立学,而设官以教焉。朱子记漳州教授厅云:“官虽有统,而其任之本诸身者,非期会簿书之可考,上之人又以其儒官而优容子,故仕者反利焉。”《魏志•武帝纪》兴平八年令郡国各修文学,县满五百户置校官,选其乡之俊秀而教学之。校官之设,盖始于此。

唐、宋铨选

唐选官有小选、东选、南选之分。小选者,凡流外,兵科、礼部举人,得自主之。东选者,应选之人集于洛阳,就近铨选。南选者,因岭南、黔中太远,遣郎官御史为选补使,至其地选之。其州县官亦不由吏部选授,听彼处都督辟上人而用之。宋神宗八年诏川、陕、闽、广八路之人免其赴选,令转运司立格就注而已,皆为体恤远人之意。

勋、阶、封、号、食邑、实封之分

宋大臣有勋、阶、封、号之分:阶者,如程琳碑赠太师尚书令本阶开府仪同三司是也;勋者,上柱国广平郡公是也;封者,封七千四百户是也;赐号者,推诚、保德、守正、翊戴功臣是也,馀皆仿此。其食邑与实封有别者,如余襄公食邑二千六百户,实封二百户是也。唐之实封可以食其租税,至宋皆为虚名。封号起于唐明皇与肃宗、德宗,如赐号开元功臣、宝应功臣之类。

小门下

六朝呼侍中为门下省,故给事黄门侍郎呼小门下。

赐金紫非本秩

光禄大夫银印青绶,南齐乐安任遐为光禄大夫,向王宴乞一片金,宴为启上赐以金紫。所云赐者,非其本秩应有之章服也。故凡书赐紫金鱼袋及赐银青、赐绯者,皆沿此例。紫绶则金鱼袋,青绶则银鱼袋。

相国尊于丞相

吴仁杰《两汉刊误补遗》言:《百官表》萧何为丞相,七年迁为相国。《何传》又言使拜丞相为相国。《史记》秦惠王拜张仪为相,又以樗里疾、甘茂为左右丞相。是丞相者,佐相国之名,相国尊于丞相也。

尚书令尊于尚书

《东汉•百官志》尚书令,千石。且云在孝武时宦者职耳,成帝才用士人。故周堪以尚书令升光禄卿,在汉时不甚尊。至六朝而其职渐重。《唐六典》尚书令正二品,六尚书其属也,皆三品。又置左丞一人、右丞一人,从二品。是尚书令尊丞相之上,即秦汉之相国也。淳化三年诏升尚书令在三师之上,大臣薨而赠尚书令者必兼他官,惟韩魏公以功大独得单赠,此其证也。

唐、宋正一品皆赠官

唐、宋正一品者,只太师、司徒、司空、太尉,皆赠官耳。或以太师致仕,或以太尉致仕,或死后加赠,非现任也。如其起用,则反落免之,如元丰元年文彦博落太师致仕,平章军国重事。

领、录尚书事更尊于尚书令

汉武时霍光领尚书事,章帝时以太傅赵熹、太尉牟融并录尚书事,尚书有录名自熹、融始。盖即虞舜大麓之职也。和帝时太尉邓彪以太傅录尚书事,位上公,在三公之上,每少帝立则置此官,犹古冢宰总己之义也。《宋书•褚渊传》太祖崩,遗诏以渊为录尚书事,江左以来无单拜录者,有司疑立优策,王俭有策而不优之义,渊表称“总录之任,江左罕授”,盖尊之至也。《隋书》录尚书一人,位在尚书令之上。

太史公位在丞相上

卫宏《汉仪注》以“太史公位在丞相上,天下记书先上太史公”云云,晋灼非之,以为《百官表》所无也。史迁亦自谓先人“文史星历,近乎卜祝之间”,则位在丞相上之说可疑。于文定公以为位者,朝着之位,非爵位也。如唐宋螭头记注之制,在人主左右耳,故不见于《百官表》而见于《仪注》也。“太史”二字见《尚书•立政篇》。

尚书侍郎古不甚尊有迁县令者

《周官》“司会”康成注云:若今尚书矣。秦世少府遣吏四人在殿中主发书,故谓之尚书。尚者,主也。汉有尚衣、尚冠、尚浴、尚席、尚书,谓之“六尚”,官六人,俸六百石。李固有北斗喉舌之称,以其出纳王命故耳,官不甚尊,非今之所谓尚书也。以六曹尚书当周之六官,始于武后,光宅元年以天地四时分六部,故《通典》已有六部之条。侍郎乃掌守门户之名,有仪郎、侍郎、中郎、郎中之分,比四百石。蔡质《汉仪》曰:“尚书郎初从三署诣台试笺奏,初上台称守尚书郎中,岁满称尚书郎,三年称侍郎。”扬雄为侍郎,乃三署郎,非尚书郎也。恰从此员推升侍郎,五年迁大县令。尚书郎只五品,初以令史久缺补之,光武参用孝廉,故丁邯宁受杖不肯补郎,耻以孝廉补令史之职故也。西汉侍郎千馀人,东汉三十六人,一尚书领六郎。光武时尚书之权已重,所谓“不任三公,事归台阁”者,章怀太子注云:“台阁,谓尚书也。”其后以侍郎贰尚书,亦自唐始。

称令公

新唐书•郭子仪传》子仪为中书令,人称之曰郭令公。白居易有《寄献北都留守裴令公五言四十韵》首一句:“天上中台正,人间一品高。”自注:“中书令上应中台,司徒官一品。”按此以中书令而称令公。宋杨业由云州观察使赠太尉、大同军节度使,未为中书令而亦称令公,何也?《明一统志》载杨令公祠在密云县古北口,祀宋杨业。

平章事非本职

唐平章事虽宰相之官名,而非其本职也。有以侍郎平章者,有以尚书平章者,至中书令领平章事而极尊故称曰令公。

御史有不主纠察者

监察御史主纠察,而侍御史则主藏书册,老聃曾为此官,不司纠察。按《通考》侍御史即周之柱史,汉之太史是也,非御史台之御史也。如后世有给事中之名,而不司宫禁;有司马之名,而不司兵;有太常之名,而不司音乐。

署理

今官有署理、实授之分,其来最久。《楚汉春秋》曰“会稽假守殷通,项梁所杀者”,假即署也。

柱史二解

老聃为周柱下史,故御史称柱史,一解也。《通考》云御史冠以铁为梁柱,故号柱史,亦号端公,又一解也。

长史

汉制一宰相两长史,又边防郡守亦有长史,是长史者似是掾属之官。唐刘济为都督府长史,是都督亦有长史矣。元稹为虢州长史,岂州县亦有长史欤?

以降为尊

杜诗辟大司马府,由公府掾三迁为侍御史,安集洛阳。以状闻,世祖赐棨戟,往河东剪灭诸贼,乃拜成皋令,以御史作令也。陆逊为大将军,立功,后孙权欲其出身之正,乃使乡里重辟举为秀才,以大将军作秀才也。二事极相类,皆以降为尊宠。又《陈书》司马申以戎昭将军为江乘令。

学士

萧梁有“寿光殿学士”之号,为学士之始。中宗采上官婉儿之言,设宏文馆学士,亲近陪宴,以至权重于宰相,李邺侯、陆宣公皆为之。明洪武初仿宋殿阁学士之制,设华盖殿学士等名,不过五品,备顾问而已。自胡维庸作相,败后屡召学士解缙等咨询,而权遂重,永乐时至加师保。

大学士

《李泌传》肃宗加集贤殿崇文馆大学士,泌言学士加“大”始于张说,己不敢当,乃以学士知院事。至崔圆加大学士而引泌为辞。宋设集贤殿大学士一人,以宰相充之。丁谓为资政殿学士,在翰林学士下,帝乃加“大”字,班承旨上,然则大学士之尊久矣。

侍读

唐明皇无人问古,卢怀慎荐马怀素为侍读,此“侍读”二字见史传之始。

都都知、都都统

唐相王铎官拜都都统,乐工李可及官拜都都知。盖因僖宗奏乐召都知,三十人并进,无所统摄,乃别立都都知。王铎之官名实始于此可见。

奉宪

《史记•三王世家》:“百官奉宪,各遵其职。”《汉书•景帝纪》:“酷吏奉宪失中。”按《穆天子传》“受敕宪”注云:“宪,教令也。”

黄堂

“黄堂”二字见《东汉书•郭丹传》,注:“太守之厅也。”《郡国志》曰:“鸡陂之侧,黄歇假居之地,屡有火灾,太守涂雌黄以厌之,故曰黄堂。”

主事是吏非官

或问黄梨洲“宋官名有某部主事否”,梨洲云:“宋制六部自尚书以下,只有侍郎、郎中、员外郎三项,其主事、录事、令史、书令史皆吏也,而非官。凡三省枢密皆有之,不独六部也。”《日知录》曰:“主事始于后汉,光禄勋有南、北庭主事,其职掾史也。隋有主事令史员。”

总督

“总督”二字见《汉书》,《西域传赞》曰:“总督城郭,三十有六。”《陈书•萧摩诃传》吴明彻曰:“步军既多,吾为总督,必身居其后。”此“总督”二字之再见者。

刺史

古刺史一官最为不伦,忽轻忽重。大抵汉之刺史,以六百石而纠二千石,居无定所,似明之巡按也;魏晋刺史,统辖数州,兼领军务,似今之总督也;隋唐刺史,则今之知府、知州也。

监司

“监司”二字始于徐邈与范寗书:“择公方之人以为监司。”见《晋书》。

郡县忽大忽小

三代县大而郡小,故曰“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又曰“县有四郡”。战国县小而郡大,甘茂曰:“宜阳大县,其实郡也。”晋制不宰县者不得入为台郎,任至重也,故北魏孝文以此官与崔亮。后嗣君失政,以厮役为之,士人不屑。元文遥力除此弊,乃集于神武门,唱名慰谕之。宋宁宗庆元年间,诏改官必作令,谓之“须入”,除殿试三名外,虽宰相子无不宰邑,邑令又重矣。《唐语林》以得县令为得畜生道,以得学博为入饿鬼道,岂非忽大忽小之证欤?

元知府或有或无

或问黄梨洲“元官名有某府知府否”,曰:“元制诸路设总管府,达鲁花赤之下为总管,总管下为同知、治中、判官。散府则达鲁花赤之下置知府或府尹。若扬州、杭州皆为上路,有总管而无知府。所谓达鲁花赤者,国言荷包压口,取管辖之义。称州达鲁花赤曰监州,县达鲁花赤曰监县。”

制府

今称总督为制府。“制府”二字见《宋史•李全传》中,以宋有安抚制置使之官,故有制府、制阃之称。许国为此官,命全参谒,全曰:“不参制府,则曲在我。”幕府章梦先亦令隔帘貌喏,貌喏者,大概今之请安也。

功曹

刘贡父言萧何不为功曹,而子美有“功曹非复汉萧何”之句。按《汉书》本无何为功曹之语,《三国志》虞翻为策功曹,策曰:“孤有征讨事,未得还府,卿复以功曹为吾萧何,守会稽可耳。”此子美所用也。时子美在梓州补京兆府功曹。

移文

今文书平行者号移文,初见《三国志•王肃传》,薛夏为秘书丞,以公事移兰台,兰台自以为台也,而秘书署耳,谓不得用移文。夏报曰:“兰台为外台,秘书为内阁,台、阁一也,何不可移之有?”《事物纪原》以移文为始于刘歆《移太常博士》,予按《左氏》:王子朝之乱,晋命诸侯输周粟,宋乐大心不肯,士文伯折之,乃受牒而归。所谓牒者,即今之移文也。

致仕官朝参

贞观二年,特诏致仕官朝参在本品现任官之上。余宰江宁乞病,与现任江宁令同见藩司,余坐现任之下,藩司李渭大以为非,亦犹行古之道也。

《吴志》

《吴志》司马申以戎昭将军为江乘令,业已奇矣;陆逊以大司马出兵成功,封侯而归,主上执鞭,百僚屈膝,而仍归乡里举秀才,尤奇。

告身

唐告身即今之告敕。天宝初官爵滥而米粟贵,所以有“将军告身易一醉”之语。颜鲁公自书告身墨迹,余于尹文端公处犹及见之。

未入流

唐时流外即今之未入流。张元素流外出身,故被太宗问出身而自觉惭恶,面如死灰。黄幡绰见醉人卧池侧,告文宗曰:“此令史也。”问何以知之,曰:“再一转便入流。”文宗大笑。《通考》唐时每岁进士、明经出身者不过百馀人,流外二千馀人。

领侍卫内大臣

《史记•弟子传》注:“王肃曰:子路为孔子侍卫,故人不敢有晋言。”“侍卫”二字见此。元有官名云都赤者,侍卫最亲,虽宰相见,无此人侍立不敢见,即今之领侍卫内大臣也。语见《辍耕录》。至《元史》所称“怯薛”,则今之侍卫矣。

巡抚、总河、总漕、都统

“巡抚”二字始见于晋咸宁中诏刘颂巡抚荆扬;唐高宗以薛元超为河北道大使,分道巡抚。“都统”之名始于《晋书》苻坚以秦州主簿赵盛之为少年都统。 “总漕”之名始于明太祖之命吴桢。“总河”之名始于永乐之用陈瑄。明之总督、提督,皆御史差也,差毕回院,乃自部卿藩臬升授,盖即唐之大总管、大都督类也。见《续通考》。

说书

今之说演义小说者称“说书”,贱人所为,如左宁南门下柳敬亭是也;不知宋金元皆有崇政殿说书之官,其职有类经筵讲官而秩稍卑,程伊川、杨龟山、游酢皆为此官。

唐制节度、观察二使不并置

唐制节度、观察二使不并置,故节度常兼观察、处置等使。崔珙为凤翔、陇州节度、观察、处置等使,而奏周公祠灵泉状中书门下,奏内但称观察使。不称节度者,节度权虽重于观察,而非军旅之事。陈奏止称观察,唐人章奏之式如此。

织造府

贡禹奏故事齐三服官输物不过十笥,注:“三服官,主天子衣服者。”即今之织造府,《百官表》有东织、西织二官是也。但前明洪武至宣德尚无此官,见《杨廷和传》。

县佐非县丞

今人以县丞为县佐,不知唐官制县丞、簿、尉之下尚有四佐:一司功佐,一司仓佐,一司兵佐,一司户佐,皆名县佐。

貤封非古

《礼》:“夫尊于朝,妻贵于室。”《杂记》“大夫之适子服大夫之服”,又曰“士之子为大夫,则其父母勿能主也,使其子主之”,注:“大夫之子得用大夫之礼,故为丧主;若父身是士,不得用大夫之礼,故不为丧主。”汉以前爵不上逮也。自南北朝始有封赠其祖父之例,而自父以上,官以差杀,未如近制之隆。郭令公二十四考中书令,而父止赠太保;权文公官宰相,而其祖止赠郎中。汉置武功爵,官首补吏,与今之例略相似,然爵仅得第八级乐卿止耳。说见姜西溟《张主事墓志》。

县令非令尹

《左氏》宣十二年“𫇭敖为宰”,注:令尹也,上卿也,“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是也。今称县宰为县令者,借用宰一国之义,而其实非也。

汉宗伯非礼部尚书

平帝元始五年,诏宗室有冤者得因宗伯以闻。晋灼曰是“宗正”也,非大宗伯也。

汉司空非工部尚书

《陈咸传》:“咸为南阳太守,犯法者辄论输府,以律程作司空。”师古注:“司空,主行役之官也。”非大司空也。余按《仪礼》大夫之家有司马、司寇,其即此义欤?

宋知某县事非县令

宋大县千户以上选朝官知,小县三千户以下选京官知。盖以京、朝官之衔知其县,非外吏也。县令则古长史之职,如欧公之贬夷陵令是也,见《续通考》。

京、朝官之分

常不解宋官制有京、朝官之分,后阅王得臣《麈史》云:“宋进士出身为著作左郎、馀人为大理寺丞者曰京官;若左郎再迁秘书丞、寺丞再迁太子中舍曰朝官,便奉朝请。选人作令曰某县令,京官以上曰知某县事。”

协办

今之协办大学士,即宋之参知政事、唐之同平章、同三品也。宋太宗患赵普之专,问陶谷次宰相之官,谷引唐之参知政事以对,而不引汉之御史大夫,人以为非。然其初参知者不押班,不知印,不升政事堂,殿庭特设专位署衔而已。至道元年诏与宰相轮班知印,同升政事堂,行则并马,自寇准始。

官衔

《家语•礼运篇》“官有衔,职有序”,注:“衔,治也。”《执辔篇》云“善御马者正衔勒,善御民者正百官”,官衔之名本此。《封氏见闻记》:“官衔之名,当是选曹补授,须存资历,闻奏之时,先具旧官名品于前,次书拟官于后,新旧相衔不断,故云。”钱希白《南部新书》亦云:“官衔者,取其相衔不断之义,如马之有衔也。”

帖黄

唐制降敕有所更改,以纸帖之,谓之帖黄。盖敕书用黄纸,则帖者亦黄纸也。今奏状札子皆白纸,有意所未尽,揭其要处,以黄纸别书于后,乃谓之帖黄,盖失之矣。其表章略举事目与日月道里,见于前面及封皮者,又谓之引黄,见《石林燕语》。《宋史》中书省大事奏禀,得旨者曰画黄;小事拟进,得旨者曰录黄。徽宗时吏惰不勤,凡命令之出于门下者,预列衔,使书名而徐填其事,谓之空黄,见《张叔夜传》。今人具奏,自摘大旨,用白纸帖之,亦史帖黄,始于崇祯元年三月。

古官尊卑不一

秦汉侍中本丞相史,不过掌虎子、捧唾壶等事,而晋以后之侍中乃宰相也。南朝选貌美者为之,以何偃、阮韬为一双,似又与汉相似。唐同平章事处资浅之人,在同三品以下;而宋则以同平章事为正相,参知政事次之。汉中书令不过宦者所为,而六朝遂为正相,郭子仪力辞此职,以为太宗曾为中书令。唐枢密使亦宦官也,五代郭崇韬、安重诲领之,遂改为宰相之要任。大抵古小而今大者,尚书、侍郎也;古大而今小者,检校、提举也。

汉仪同三司,宋三司、五司

汉安帝以邓隲为开府仪同三司,三司者,司徒、司空、太尉也,别开一府,同此三司,故曰仪同三司。宋之三司则专管财赋,一盐铁使,一度支使,一户部使也。有副使,有判官。五司者,经略使、安抚使、节度使、观察使及总管是也,号五司厅。唐节度皆兼观察、处置三使,宋则以节度归总管司,观察归安抚使,处置归经略使。

古内、外官时轻时重

汉陈咸思入京城,杨仆耻居关外。齐茹法亮为中书舍人,出为大司农,恋职而泣。唐班景倩入为大理寺少卿,李若水送之曰:“班生此行,无异登仙。”似朝廷官制重内轻外,由来旧矣。乃天宝间薛邕贬左丞为歙州刺史,家人恨降之晚。崔祐甫任兵部员外,求为洪州别驾,宾佐有忤意者,荐为台官,其当迁台阁者,皆以不赴取罪。南朝赵伦之居方伯,公私俱足,入为护军,颇苦贫窘,以为贬也。元载以仕者多乐京师,恶其逼己,乃制俸厚外官而薄内官,常衮奏之,始加六千缗。后汉郭威以枢密使过洛阳,平章王守恩留守西京,以使相自处,肩舆出迎,威憎之,即日以头子命白文珂代之。守恩方坐馆待见,而吏已报新留守视事于府。欧公以为武臣易一宰相,如更戍卒。古内、外官之忽轻忽重如此。

唐翰林学士最荣

唐学士入直,许借飞龙厩马,白香山《赠钱翰林诗》曰:“分班皆命妇,对苑即储皇。”盖最亲宫禁也。是以韦绶,学士也,而覆以蜀襭之袍;韩偓,学士也,而暗藏金莲之烛。后蜀王建待翰林过优,人尤之,建曰:“我昔直禁军,见唐天子待翰林之厚,虽朋友不如也,我不过万分之一耳。”

古中书舍人最尊

唐之中书舍人,宋之知制诰,皆就省中起草,故韦承庆下笔立成,郑畋动无凝思,人以为才;和蒙闭户精思,刘涛遣儿代草,人以为不才。富郑公直制诰,竟封还刘从愿妻,封遂国夫人之词头,权可谓重矣。

部胥

今六部书吏,汉之都令史也。秩虽二百石,皆士人为之,而有志有所不屑;故梁冀怒名儒刘常,来旧矣。曰令史,曰书令史。书令史者,即今之帖写矣。

小史

古乐府“十五府小史”,小史似令史之年轻者,即今之小书办也。张翰有周小史诗,谢惠连有赠小史杜德灵诗,似乎亵狎。然吴祐举孝廉,乃越道共雍丘小史黄真欢语移时,则小史又以人重矣。高俅为东坡小史,后见苏氏子孙,执礼犹恭。

典使

张曲江曰:“牛仙客,河湟一典使耳,使班常伯,天下其谓何?”典使何称?盖亦胥吏耳。

仆射自魏晋始尊

仆射一官,秦、汉时侍中、尚书、博士郎皆有此官。在永巷者曰永巷仆射,在军屯者曰军屯仆射,又有谒者台仆射。以射称者,所以重武事也,秩比千石。东汉尚书仆射一人,六百石。献帝分置左、右仆射。建安四年荣邰为左仆射,卒后赠执金吾,是仆射在两汉时不甚尊也。自魏置仆射掌大拜授及百官班次,统谒者十馀人,从此迄于六朝,此官遂尊,仆射上表疏只称名不称姓。唐时左、右仆射二人,从二品,掌统理六官,为尚书令之贰,令缺则总省事,所谓令仆是也。五尚书、二仆射、一令,谓之八座。宋徽宗诏曰:“前代以仆臣之贱,充宰相之任,可改左仆射为太宰,右仆射为少宰。”

◀上一卷 下一卷▶
随园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