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礼集编 卷首上

  钦定四库全书     经部四
  仪礼集编       礼类二仪礼之属提要
  等谨案仪礼集编四十卷
  国朝盛世佐撰世佐秀水人官龙里县知县是书成于乾隆丁卯裒辑古今说仪礼者一百九十七家而断以己意浙江遗书总录作十七卷且称积帙共二千馀翻为卷仅十七者按经篇数分之不欲于一篇之中横隔也然此本目录列十七卷书则实四十卷葢终以卷轴太重不得已而分之矣总录又称末附勘正监本石经补顾炎武张尔岐之缺此本亦有录而无书岂总录但据目录载之欤其书谓朱子仪礼经传通解析诸篇之记分属经文葢编纂之初不得不权立此例以便寻省惜未卒业而门人继之因仍不改非朱子之本意呉澄亦疑其经传混淆为朱子未定之稿故是编经自为经记自为记一依郑氏之旧其士冠士相见丧服等篇经记传注传写混淆者则从蔡沈考定武成之例别定次序于后而不敢移易经文其持论颇为谨严无浅学空腹髙谈轻排郑贾之锢习又扬复仪礼图久行于世然其说皆本注疏而时有并注疏之意失之者亦一一是正至于诸家谬误辨证尤详虽持论时有出入而可备参考者多在近时说礼之家固不失为根据之学矣乾隆四十四年九月恭校上
  总纂官纪昀陆锡熊孙士毅
  总 校 官  陆 费 墀



  仪礼集编原序
  礼古经篇五十六汉出孔壁为完书刘歆欲列诸学宫诸博士荒固莫置对唐时犹存后亡之所存十七篇尚赖明经学究专科经注并习未庋阁也王氏新经眩乱设科专小戴而礼古经益否晦然礼古经为经而礼记训故之特重于他礼经学者抱守残阙十七篇中独军礼亡耳吉凶賔嘉小大于是焉稽通辨而推行之有周盛时之宏典斌斌如矣且所存原不止士礼融贯精腴可上下行于世吕柟尝偕其僚合公侯伯及士子习行于太学人识是经之宝贵其行于今盖寡特不之行耳予曏友教南屏山禾之盛生来从事是经不辍寒暑昏晓生精敏送难钩𤣥暗与古合多抒特见𤼵前笺之所未尝经奥之抉疏讹之纠砉中理解刃之㳺且恢恢然既数年生用功益勤而专仿何晏范𡩋胪先说而𮕵之已意褎然成编分卷如经之旧前卷纲领其凡后卷附录勘正监本石本补顾炎武张尔岐之阙郑贾杨氏之图之失胥正之髙识炯炯辨经与记之参错熊朋来目仪礼经后即记惟士相见诸篇无之敖继公疑有之而逸生则谓士冠礼旧自记冠义已下为记然此乃戴记郊特牲文耳凖诸例自若不醴则醮用酒以下即记矣士相见礼旧无记凖诸例自士见于大夫已下即记矣其注或连传经为传隔之类悉与更定谅哉言乎庶乎经之功臣已昔范祖禹奏陈祥道注解仪礼乞下两制看详备礼官讨论诏从之
  今上崇右经术世岂无范祖禹其人而生为陈祥道讵忝乎抑此自论实获固百世之业也韩子曰独抱遗经究终始欧阳子曰学者当师经生其务笃于经是师求意得心定道纯而充实尽终始之究得圣人之意次第厘订群经而周官大小戴本是经表里当先就绪予老矣犹及为生续序之乾隆丁卯阳月钱塘桑调元书


  凡例
  欧阳子曰学者迹前代之所闻而校其得失或有之矣若不见先儒中间之说欲特立一家之学吾未之信斯言诚释经之圭臬也是编采自先秦迄于本朝凡百九十七家就中有全解行世者仅十数家文集语类杂说及他经解苟有与此经相发明者务摭而录之志在博收兼存异义不专主一家言
  宋太学生遗书时宰论服制称严陵方氏说而不知其出于正义卫正叔尝引以为戒见所著礼记集说谓其遗本而宗末也是书编次众说一以时代为序二说略同则录前而置后后足以发前所未备始兼录之或有袭用先儒之说而没其姓氏者必与追正庶不使伯宗郭象之流得售其攘善之技
  记曰毋剿说毋雷同韩子亦曰自古于辞必己出降而不能乃剽贼有明中叶以后经解之书往往隠没古人名字将为已说顾炎武尝病之不揣弇陋思表章微学潜心是经㡬十年始克成编间有一得之愚附于先儒之说之后随时札记见有先我而得之者则削之惟恐不尽虽未必尽得遗经之㫖要蕲无蹈昔人所讥云是经遭王安石废罢之后读者绝少宋人陈祥道张淳李如圭辈之讲说多不传明国子监所刻十三经注疏此经讹脱特甚或欲据闗中石经刋正之见顾炎武所作仪礼句读序不知唐之石经在当时已讥其芜累又况碑板剥落补字荒陋恶可据为定本邪张尔岐参校为正误嘉惠后学不浅惜其所据止石本监本吴𪷁本而已未尝博考宋元人旧本及其论著故从违容有未当今更取朱子通解杨氏图敖氏集说诸本辨其异同务归至当注疏阙误可考者亦与补正庶不至谬种流传疑误后学康成祖䜟纬兼有牵率附㑹之病同时通人已有讥其多臆说者见太平御览孔融与诸卿书然其家世习礼身复博通群籍故其为文简严该洽先王之制度赖以不坠其功居多王子邕虽力排之而卒不能掩贾公彦等作疏芟除异议郑注遂孤行至今有宋而后说经者伙矣他经旧说多遭摈弃而此书独以罕习故得完朱子及其门弟子著经传通解裒集礼书垂千古不刋之典至于诠释多仍旧文敖继公集说出间发新义以易之而于制度文为反多阙而未备记其优劣盖与陈澔之礼记集说等京山郝氏尤好立异所著节解一书掊击郑贾不遗馀力而考据未精穿凿已甚今并录诸家之说断以已意亦欲讲去其非而求是耳非敢与先儒角短长也朱子尝谓仪礼疏说得不甚分明故通解所引用往往加以润色后儒因之于贾疏各有删改今掇其胜于原文者著于篇而分注其下曰从某书节本盖不没其所自也若其未经删改者及他讲师之说则但去其冗长而已不敢妄加增损致乖本㫖
  乡射礼文有与乡饮酒礼同者大射仪有与燕礼乡射礼同者郑氏各为之注未免前后复出今遇此等处概从节去
  分节法昉于通解而后之说仪礼者多遵之以其便于读者也顾其分合之处参错不符人各有见今斟酌众本择善而从务使经文血脉流贯条理秩然览者幸勿以割裂见诮记文旧不分章张氏句读始分之今于诸长篇亦用其法若寥寥数语读者易了毋庸过为离析也
  以记分属于经文每条之下亦通解例也而以为释是经之例则其势有不可行者敖氏论之详矣或谓朱子于易之彖象文言为费郑王诸儒所乱者方且离之以复于古岂有着礼书而反合其所本离者乎盖编纂之初不得不权立此例以便寻省惜未卒业而门人继之因仍不改非朱子本意也呉草庐亦疑通解经传混淆为朱子未定之稿此言未知然否要之通解一书规模阔大原不为诠解礼经而设而读者亦不可以释经之例绳之也是编一依郑本经自为经记自为记不敢学歩邯郸失其故歩汉唐人说经皆慎重守师说不敢变宋初犹然当时儒者不敢议郑康成毋论经传后来名儒辈出人心不安于旧而新是图于是有黜退传注改窜经文者千百相传之遗经面目为之一变虽其廓清厘正之功诚非拘墟者所及而逞一己之私见以滋纷更者亦不能保其必无矣愚于是经士冠士相见䘮服等篇经记传注相汩处心知其非圣经之旧然不敢辄为改易仿蔡氏书传例别为考定以附于后僭妄之罪后之君子其有以谅之
  古人之制度不可见矣信斋杨氏绘为图以著之而其门户牖堂室之制升降揖譲之容如在目前后人叹其明便然以图释经毫厘之差便有千里之谬杨氏一遵注疏无所是正时复有并注疏之意而失之者不无遗憾焉今其书世多有之不须备录惟揆之于理而未安稽之于古而未协者则舎其旧而别构之细流土壤仰禆髙深谅亦先儒所不弃也
  周礼周公未成之书大小戴记缀缉自汉儒手醇疵参半故礼书之存于今者惟此经称完备惜古文增多三十九篇佚不传然冠昏䘮祭乡相见六礼脩之司徒以节民性为士大夫日用所不可阙者具在是矣所亡惟军礼耳抑尝思之孔子自谓未学军旅而周礼夏官之职亦多阙文隋志言河间献王得司马穰苴兵法一百五十篇无敢传之者岂以其书禁秘非儒者所素习故不传于后与要不足为是经累也自汉以来人无异议张子朱子尤尊信此书世儒乃有疑其非尽于圣人者徐积说有疑其非髙堂生之书者张淳说少所见则多所怪其信然乎乐史𤼵五疑之论章山堂择焉不精采其说而引伸之致令周公之所作孔子之所雅言者反不得与汉儒之传义并惑莫甚焉夫今之仪礼在汉谓之礼经仪礼之名盖起于唐初隋经籍志犹目十七篇曰古经出于髙堂生五传弟子名著简策班固艺文志郑康成六艺论皆有确据何得云汉儒未尝以教授邪礼古经出于古淹中及孔壁其十七篇与此同河间献王孔安国皆尝献之而云诸儒不献之朝妄矣汉志所谓经十七篇即髙堂生所传也传冩者倒其文误以十七为七十清江刘氏已正之史乃谓七略九种并不著仪礼何其弗深考也以是推之则其所谓五疑者皆捕风捉影之谈耳又况徐积郝敬辈郝仲舆尝谓作仪礼者未及亲见古人又云仪礼作于衰世以私意窥圣人见其不合于俗而妄訾之何足与深辨哉愚既释是经又撮其大要为纲领一卷上自制作之本原下逮授受源流先儒评论得失皆著之俾读者有以考焉
  音义句读小学之功亦说经者所不废而是编未之及以其各有成书可考故也音义自说文字林而外有陆徳明释文张参五经文字唐𤣥度九经字様等书句读则近代郝氏张氏尔岐姜氏兆锡诸家之解皆有之其纰谬处已僭为驳正至于顺文㑹意愿读者自得诸简编



  仪礼集编
  引用姓氏
  周
  左氏丘明
  孟子
  荀氏
  公羊子
  穀梁子赤 一名淑字元始
  秦
  孔氏鲋 子鱼
  汉
  伏氏
  韩氏
  毛氏
  贾氏
  戴氏徳 延君
  孔氏安国 子国
  戴氏圣 次君
  司马氏迁 子长
  刘氏向 子政
  扬氏雄 子云
  翼氏奉 少君
  匡氏衡 稚圭
  刘氏歆 子骏
  桓氏谭 君山
  杜氏子春
  班氏固 孟坚
  郑氏兴 少赣
  郑氏众 仲师
  贾氏逵 景伯
  马氏融 季长
  许氏慎 叔重
  服氏䖍 子慎 初名重改名祇后定名䖍卢氏植 子干
  郑氏𤣥 康成
  孔氏融 文举
  赵氏岐 邠卿
  何氏休 邵公
  应氏劭 仲逹 一字仲瑗一字仲援
  阮氏谌 士信
  刘氏熙 成国
  蔡氏邕 伯喈
  荀氏悦 仲豫
  魏
  徐氏干 伟长
  王氏肃 子邕
  苏氏林 孝友
  张氏宴 子博
  如氏
  张氏揖 稚让
  孙氏炎 叔然
  何氏晏 平叔
  田氏
  吴
  韦氏昭 宏嗣
  射氏慈 孝宗
  晋
  傅氏𤣥 休奕
  杜氏预 元凯
  郭氏璞 景纯
  贺氏
  束氏晰 广㣲
  虞氏
  范氏宣 宣子
  臣瓒未详姓氏一作传瓒
  袁氏
  孔氏伦 敬序
  郑氏
  葛氏洪 稚川
  贺氏
  范氏𡩋 武子
  徐氏邈 仙民
  宋
  范氏晔  蔚宗
  陈氏
  雷氏次宗 仲伦
  庾氏蔚之
  崔氏
  齐
  阮氏孝绪
  黄氏
  梁
  刘氏勰 彦和
  皇甫氏
  崔氏灵恩
  北齐
  熊氏安生
  隋
  王氏通 仲淹
  李氏孟悊
  唐
  陆氏徳明 元朗
  魏氏徴 𤣥成
  颜氏师古 籀
  孔氏颖逹 仲逹一作冲逺
  贾氏公彦
  李氏元植
  杜氏佑 君卿
  韩氏愈 退之 昌黎
  杨氏
  张氏
  梁氏
  后晋
  刘氏
  宋
  聂氏崇义   洛阳
  邢氏昺 叔明
  欧阳氏修 永叔 庐陵
  周子敦頥 茂叔 濓溪
  张子载 子厚 横渠
  刘氏敞 原父 公是 清江
  司马氏光 君实 涑水
  程子颢 伯淳 明道
  程子頥 正叔 伊川
  周氏谞 希圣 延平
  周氏行已 恭叔 永嘉
  沈氏括 存中
  范氏祖禹 淳夫 华阳
  苏氏轼 子瞻 东坡
  徐氏积 仲车
  吕氏大临 与叔 蓝田
  陆氏佃 农师 山阴
  陈氏祥道 用之 长乐
  陈氏赐 晋之
  胡氏安国 康侯 建安
  叶氏梦得 少蕴 石林
  吕氏本中 居仁
  张氏淳 忠甫 永嘉
  董氏逌 彦逺
  方氏悫 性夫 严陵
  马氏晞孟 彦醇
  郑氏樵 渔仲 夹漈
  髙氏闶 抑崇 息斋 㑹稽
  郑氏锷 刚中 三山
  胡氏寅 明仲 致堂
  晁氏公武 昭徳
  朱子熹 元晦 考亭 紫阳 新安
  张氏栻 敬夫 南轩
  陈氏傅良 君举 止斋
  吕氏祖谦 伯恭 东莱
  陈氏振孙 伯玉
  㳺氏桂 元发 广安
  项氏安世 平甫 容斋
  李氏如圭 宝之
  陈氏骙 叔进
  叶氏适 正则 水心 龙泉
  黄氏干 直卿 勉斋
  辅氏广 汉卿 潜安 庆源
  蔡氏沈 仲黙 九峰
  陈氏淳 安卿 北溪
  陈氏师道
  李氏方子
  杨氏复 茂方 信斋 秦溪
  祝氏
  真氏徳秀 希元 西山
  魏氏了翁 华父 隺山
  虙氏名字未详世次见卫湜礼记集说
  卫氏湜 正叔 栎斋
  王氏名字未详见王与之周礼订义
  三礼正义
  礼图说以上二书未详撰人见王与之周礼订义
  王氏与之 次点 东岩
  章氏如愚 俊卿 山堂
  林氏希夷 鬳斋
  王氏应麟 伯厚 深宁叟 浚仪
  熊氏禾 去非 退斋 又号勿轩
  黄氏震 东发
  马氏廷鸾 翔仲 碧梧 畨阳
  家氏铉翁 则堂
  李氏   㣲之 名未详见敖继公仪礼集说
  元
  熊氏朋来 与可
  敖氏继公 君善一字长寿
  李氏俊民 用章
  吴氏𪷁 㓜淸 草庐 临川
  虞氏集 伯生 道园
  马氏端临 贵与
  吴氏师道 正传
  陈氏栎 寿翁 定宇
  陈氏澔 可大 云荘 东汇
  明
  宋氏濓 景濓
  曾氏鲁 得之
  汪氏克寛 徳辅一字仲裕 环谷
  杨氏士奇 名寓以字行 东里
  曽氏棨 子启
  刘氏绩 孟熙
  程氏敏政 克勤
  王氏鏊 济之 守溪
  何氏孟春 子元
  湛氏若水 元明 甘泉
  刘氏
  唐氏伯元
  童氏承叙 士畴一字汉臣
  桂氏
  何氏乔新 廷秀
  焦氏竑 弱侯 漪园
  李氏舜臣 懋钦一字梦虞
  李氏
  徐氏三重 伯同
  吴氏继仕
  徐氏师曾 鲁庵
  张氏萱 孟奇
  郝氏敬 仲舆 京山
  冯氏复京 嗣宗
  张氏采 受先
  顾氏炎武 宁人 亭林
  赵氏魏史
  国朝
  张氏尔岐 稷若 济阳
  万氏斯大 充宗
  朱氏彝尊 锡鬯 竹垞
  汪氏琬 苕文 尧峰
  毛氏奇龄 大可
  阎氏若璩 百诗
  姜氏兆锡 上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