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古文疏证 中华文库
序
尚书古文疏证原序 (黄宗羲)
吴草庐以古文《尚书》之伪,其作《纂言》,以伏氏二十八篇为之解释,以古文二十五篇自为卷帙。其《小序》分冠于各篇者,合为一篇,置于后。归震川以为不刊之典。郝楚望着《尚书辨解》,亦依此例。然从来之议古文者,以史传考之,则多矛盾。既云安国之学以授都尉朝,朝授庸生,庸生授胡常,胡常授徐敖及王璜、涂恽,涂恽授贾徽,徽以授其子逵,其传授历然,何以《后汉书》又称扶风杜林于西州得漆书古文《尚书》一卷,同郡贾逵为之作训,则其所授于父者何书耶?既言贾逵为古文《尚书》作训,何以逵之所训者止欧阳、夏侯之书,而不及其他也?又云马融作传,郑康成作注,何以康成之注《书序》有《汩作》、《九共》、《典宝》、《肆命》、《原命》,而无《仲虺之诰》、《太甲》、《说命》诸篇也?即篇名同者,亦不同其文。如注《禹贡》则引《胤征》云“篚厥玄黄,绍我周王”,乃孔书之《武成》文也。又云康成传其孙小同,小同与郑冲同事高贵乡公,冲以古文《尚书》教授,其学未绝,何以东晋豫章内史梅赜始得安国之传奏之?史传之矛盾如此。若以文辞格制之不同别之,而为古文者,其采缉补缀无一字无所本,质之今文,亦无大异。亦不足以折其角也。唯是秦火以前诸书之可信者,如《左氏内外传》、《孟子》、《荀子》、《墨子》之类,取以证之,庶乎思过半矣。自来诸儒间指其一二破绽而疑之,其疑信相半也。嘉靖初,旌川梅𬸦著《尚书谱》一编,取诸传记之语与二十五篇相近者类列之,以证其剽窃。称引极博,然于史传之异同,终不能合也。
淮海阎百诗寄《尚书古文疏证》,方成四卷,属余序之。余读之终卷,见其取材富,折衷当。当两汉时,安国之《尚书》虽不立学官,未尝不私自流通,逮永嘉之乱而亡。梅赜作伪书,冒以安国之名,则是梅赜始伪。顾后人并以疑汉之安国,其可乎?可以解史传连环之结矣。中间辨析三代以上之时日、礼仪、地理、刑法、官制、名讳、祀事、句读、字义,因《尚书》以证他经史者,皆足以袪后儒之蔽。如此方可谓之穷经其原。夷族祸始于《泰誓》,短丧作俑于《太甲》,错解《金縢》而陷周公于不弟。仁人之言,有功于后世大矣。
忆吾友朱康流谓余曰,从来讲学者未有不渊源于“危、微、精、一”之旨,若无《大禹谟》则理学绝矣,而可伪之乎?余曰,此是古今一大节目,从上皆突兀过去。“允执厥中”本之《论语》,“惟危、惟微”本之《荀子》。《论语》曰,舜亦以命禹,则舜之所言者,即尧之所言也。若于尧之言有所增加,《论语》不足信矣。人心、道心,正是《荀子》性恶宗旨。惟危者,以言乎性之恶;惟微者,此理散殊无有形象,必择之至精,而后始与我一。故矫饰之论生焉。后之儒者,于是以心之所有,唯此知觉。理则在于天地万物,穷天地万物之理以合于我心之知觉,而后谓之道。皆为人心道心之说所误也。夫人只有人心,当恻隐自能恻隐,当羞恶自能羞恶,辞让是非,莫不皆然。不失此本心,无有移换,便是允执厥中。故孟子言求放心,不言求道心;言失其本心,不言失其道心。夫子之“从心所欲不逾矩”,只是不失人心而已。然则此十六字者,其为理学之蠹甚矣。康流不以为然。呜呼!得吾说而存之,其于百诗之证,未必无当也。南雷黄宗羲顿首拜撰
尚书古文疏证后序 (阎咏)
家大人征君先生著《尚书古文疏证》若干卷,爱之者争相缮写以为得,未曾有而怪且非之者亦复不少。征君意不自安,曰:“吾为此书,不过从朱子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耳,初何敢显背紫阳,以蹈大不韪之罪?”因命咏取《语类》四十七条、《大全集》六条,汇次成编,名《朱子古文书疑》,就京师刻以行世。告咏曰:“夫破人之惑,若难与争于笃信之时,待其有所疑焉,然后从而攻之可也。此欧公语也。欧公又言,孔子者,万世取信,一人而已。余则谓,朱子者,孔子后取信一人而已。今取朱子之所疑告天下,天下人闻之,自不必尽笃其信,所谓有所疑然后出吾《疏证》以相示,庶其有悟乎!”咏叹其循循善诱,不骤以强人,故亦不敢旁溢一语,即录以为序。至征君所以名其书之义,实尝与闻。盖读《汉书》儒林传,孟喜得易家候阴阳灾变书,诈言师田生枕喜膝,独传喜,诸儒以此耀之。同门梁邱贺疏通证明之。颜师古注““疏通”犹言“分别”也,“证明”,明其伪也。”摘取此二字,首曰《尚书》,尊经也。次曰《古文》,传疑也。书凡数十万言,先标出以告天下。庶他日奉征君返山阳,筑礼堂为写定,不致愤于所好,则又征君之志。而小子咏所有事云。康熙甲申端午前三日,太原阎咏撰
尚书古文疏证识 (阎学林)
乾隆乙丑之秋,刻《尚书古文疏证》成。 嗟乎,此先君子之志也。今而后,学林得稍慰先君子于地下矣。先大父穷经博学,海内所仰。遗书未出,学者引领望之。先君子在中翰时,尝商于 辇下故旧,欲板行之以公海内,而工费浩繁,未有成局,经营于心者十馀年,学林敢一日忘先君子之志哉?
癸卯己酉学林两至京师,先人之旧好寥寥数人,无复赞成斯事者。仲弟学机珍重先大父遗书,勤加手录,而天不假年,学林又累于食指。丙辰以来,微秩自效,官卑俸薄,每泫然抱遗书而泣,思欲继先君子之志,如蚉虻负山,精卫之填沧海也。
癸亥春,谒同里夔州程先生。先生雅嗜先大父书,慨然捐赀,始议开雕。而淮扬士大夫更多好义者,于是阅二载而遂以藏事。回忆学林之忧思徘徊无所措手者,又二十年于兹矣。举大木者呼邪许,将伯之助实赖同志,念成之之难,愈不敢忘所自也。孙男学林谨识
尚书古文疏证较阅姓氏
大兴黄叔璥玉圃 建德沈 琨宁远
奉天高士钥景莱 维扬马曰璐半查
山左曹 涵巨源 新安程荀龙桐江
武陵王连璧孔庭 阳曲张耀先思孝
绍兴罗 纶静章 仪征萧 理贯夫
淮安吴 泰方岳 新安孙士勉侣安
奉天萧 钦时亮 新安程志仁恕先
湘潭陈树芳佩田 仪正吴殿云嵩生
榆次张星枢子辰 新安程宗扬东启
张掖陈 史金鉴 维扬许华生西存
云南南应心晖东 桐乡江庭坚学山
韩城张 晶干三 江都方梦熊履武
吴门黄 简应中 维扬胡善麟半山
盐渎沈 俨敬存 新安程 涟芾也
新安程振箕泽弓 新安程景深静怡
新安程 崟夔州 新安方 灏湘涛
新安程 锺葭应 新安程时丰孚若
新安程[执金]艺农 新安程志铨原衡
维扬马曰琯秋玉 新安程 佺载南
淮安王家贲素修 新安程春浩淮远
淮安周振采白民 休宁王㧑谦牧亭
淮安梁廷机敬持 淮安杨嘉绅书佩
淮安刘景晦两至 秀水徐高华海文
建德钱 汾晋川 淮安王大章章之
尚书古文疏证目录
卷一
- 第一言两汉书载古文篇数与今异
- 第二言古文亡于西晋乱故无以证晚出之伪
- 第三言郑康成注古文篇名与今异
- 第四言古文书题卷数篇次当如此
- 第五言古文武成见刘歆三统历者今异
- 第六言古文伊训见三统历及郑注者今遗
- 第七言晚出泰誓独遗墨子所引三语为破绽
- 第八言左传载夏日食之礼今误作季秋
- 第九言左传德乃降之语今误入大禹谟
- 第十言论语孝乎惟孝为句今误点断
- 第十一言孟子引书语今误入两处
- 第十二言墨子引书语今妄改释
- 第十三言左传引夏训语今强入五子之歌
- 第十四言孟子引今文与今合引古文与今不合
- 第十五言左传国语引逸书皆今有
- 第十六言礼记引逸书皆今有且误析一篇为二
卷二
- 第十七言安国古文学源流真伪
- 第十八言赵歧不曾见古文
- 第十九言安国注论语与今书传异
- 第二十言古文孝经以证书
- 第二十一言古文礼经以证书
- 第二十二言书传用毛诗传
- 第二十三言晚出书不古不今非伏非孔
- 第二十四言史记多古文说今异
- 第二十五言说文皆古文今异
- 第二十六言晚出武成泰誓仍存改元观兵旧说
- 第二十七言君陈以尔有嘉谋嘉猷等语作成王误
- 第二十八言太甲不得稽首于伊尹为误仿洛诰(阙)
- 第二十九言后稷不得称先王毕公不得辅四世为误会国语(阙)
- 第三十言有虞世不得有干舞为误本韩子淮南子(阙)
- 第三十一言人心惟危道心惟纯出荀子所引道经
- 第三十二言古书如此类者颇多
卷三
(此卷全阙)
- 第三十三言大禹谟句句有本
- 第三十四言泰誓武成句句有本
- 第三十五言袭用论语孝经
- 第三十六言袭用周易尚书毛诗
- 第三十七言袭用周礼二记(大戴礼记附)
- 第三十八言袭用左传国语
- 第三十九言袭用尔雅
- 第四十言袭用孟子荀子
- 第四十一言袭用老子文子列子庄子
- 第四十二
- 第四十三
- 第四十四
- 第四十五
- 第四十六
- 第四十七
- 第四十八
卷四
- 第四十九言两以追书为实称
- 第五十言两以错解为实事
- 第五十一言两以孟子引书叙事为议论
- 第五十二言以管子引泰誓史臣辞为武王自语
- 第五十三言武成癸亥甲子不冠以二月非书法
- 第五十四言泰誓上惟十有三年春系以时非史例
- 第五十五言伪泰誓明两载汉志今仍与之同
- 第五十六言尔雅解郁陶为喜今误认作忧
- 第五十七言大禹谟让皋陶不合尧典稷契
- 第五十八言晚出书增帝曰窜佥曰不合唐虞世大公
- 第五十九言重华与放勋皆帝王号伪作者不知
- 第六十言伪作者依书序撰太甲事不合孟子
- 第六十一言伊尹称字于太甲为误仿缁衣亦兼为序误
- 第六十二言周官从汉百官公卿表来不合周礼
- 第六十三言泰誓有族诛之刑为误本荀子
- 第六十四言胤征有玉石俱焚语出魏晋间
卷五上
- 第六十五言今尧典舜典本一为姚方兴二十八字所横断
- 第六十六言今皋陶谟益稷本一别有弃稷篇见扬子
- 第六十七言考定武成未合左传数纣罪告诸侯之辞
- 第六十八言古文毕命见三统历以与巳不合遗末句
- 第六十九言安国传就经下为之汉武时无此
- 第七十言安国传不甚通官制
- 第七十一言颖达疏最下证以武成
- 第七十二言白居易补汤征书久可乱真
卷五下
- 第七十三言五子之歌不类夏代诗
- 第七十四言古人以韵成文大禹谟泰誓不识
- 第七十五言旅獒马郑读獒曰豪今仍本字
- 第七十六言论语譬喻之辞今悉改而正言
- 第七十七言史记有夏书曰今忘采用
- 第七十八言说文有虞书商书周书等曰今忘采用
- 第七十九言左传引夏书作释辞大禹谟不当尔
- 第八十言左传引蔡仲之命追叙其事今不必尔
卷六上
- 第八十一言以历法推仲康曰食胤征都不合
- 第八十二言以历法推尧典传犹未精
- 第八十三言以历法推古文毕命六月朏正合
- 第八十四言以历法推成汤三月丙寅曰正合
- 第八十五言武成认商郊牧野为二地
- 第八十六言泰誓上武成皆认孟津为在河之南
- 第八十七言汉金城郡乃昭帝置安国传突有
- 第八十八言晋省谷城入河南安国传已然
卷六下
- 第八十九言济渎枯而复通乃王莽后事安国传亦有
- 第九十言安国传三江入震泽之非
- 第九十一言安国传华山之阳解非是
- 第九十二言安国传梁岐在雍州解仍是
- 第九十三言蔡传灉沮二水解不属兖州
- 第九十四言蔡传不谙本朝舆地
- 第九十五言禹贡甸服里数所至
- 第九十六言史记荥阳下引河为禹贡后
卷七
- 第九十七言商祀周年亦可互称不必尽如尔雅
- 第九十八言泰誓声纣之罪诟厉已甚必非圣人语
- 第九十九言书之隐见亦有时运古文盛行已久后当废
- 第一百言安国冏命传误合周礼大驭大仆为官本汉表应劭注
- 第一百一言蔡仲之命周公致辟于管叔本王肃金縢辟字解
- 第一百二言(阙)
- 第一百三言大禹谟于四海困穷上插入他语似舜误会尧之言
- 第一百四言太康失国时母已不存五人御母以从乃妄语
- 第一百五言百篇小序伏生所未见然实出周泰之间
- 第一百六言晚出古文与真古文互异处犹见于释文孔疏
- 第一百七言安国大序谓科斗书废已久本许慎说文序
- 第一百八言(阙)
- 第一百九言(阙)
- 第一百十言(阙)
- 第一百十一言东汉时真古文可以正今文之脱误
- 第一百十二言伪孔传以洛书数有九禹因之以成九类之说非
卷八
- 第一百十三言疑古文自吴才老始
- 第一百十四言朱子于古文犹为调停之说
- 第一百十五言马公骕信及古文可疑
- 第一百十六言赧氏敬始畅发古文之伪
- 第一百十七言郑氏瑗疑古文二条
- 第一百十八言王充耘疑古文三条
- 第一百十九言梅氏𬸦尚书谱有宋采者录于篇
- 第一百二十言与石华峙论东汉时今文与逸篇或离或合
- 第一百二十一言姚际恒攻伪古文有胜余数条载于篇
- 第一百二十二(阙)
- 第一百二十三(阙)
- 第一百二十四(阙)
- 第一百二十五(阙)
- 第一百二十六(阙)
- 第一百二十七(阙)
- 第一百二十八言安国从祀宋可废因及汉诸儒
附
《朱子古文书疑》
后序
予幼读经书,悉遵先人遗教,每篇惟从白文章句,寻绎大旨,默会精微,盖不屑屑受后人训诂牢宠也。故凡有所疑,辄为札记,积久成帙,名曰《经学质疑》,而《尚书》之中所疑尤多,《泰誓》《武成》尝疑后人伪托,质之里中,宿儒塾师,靡不目瞪释褐。后携往 京师,质之先达名公,能直抉其所以然者亦少。因叹,偌大乾坤,岂无有能见及此者!为之探访者久之。乾隆壬戌因奉 简命试用江南河工,得交阎公信薮,见其言论丰采,链才于养,全非俗吏者流。询之即百诗先生家孙也。百诗先生之名耳熟已久,每以不见其著作为憾,信薮因出其《尚书古文疏证》示予。予读之如梦初醒,如病新瘥,通身畅快,莫知其然。盖予之所深疑者,先生久为抉之,予之所未疑而将有疑者,先生已早为辨之且其远稽近证,非读破万卷者不能,能不令人心悦而诚服哉!且信薮天性孝友,凡同堂弟侄悉共爨同居,虽官卑禄薄,而刊刻先生各种遗书竭力经营,费至千金以外,不可谓不贤矣。予既幸交信薮,获见此书,且幸三十馀年疑团得解,又幸此书流布天下,俾知予向之所疑者,非仅一人之臆见也,因书数语于后。乾隆乙丑新秋楚南岳阳后学钟灵敬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