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御览 全览1 全览2


  御题太平御览六韵
  太平谁不喜求实非求名必也励干惕还当戒满盈设徒资黼黻终致诩丰亨宋帝怀惭徳三书弭众英搜罗虽已富考证未云精四库翻其目五言写我情












  刻太平御览序
  宋太宗皇帝太平兴国二年三月诏翰林学士李昉等编集太平御览定为千卷自坟典丘索六经子史稗官藂说前言往行并录兼收以天文地理人事卉木昆虫飞走动植类聚群分纲条目贯具载靡遗使玩索者属目了心如指诸掌譬犹驱云雾而仰日月诚古今旷典
  也粤惟宋世右文稽古         为先
  其次为册府元龟         然元龟独
  纪君臣事实             诗赋各有偏弊若御览则探本穷源挈裘举领求端于经究核于史尽变于子推广于诸儒之文集不泛不略无弊无偏不惟学士大夫咸所快睹而实可进之经筵以备睿观者也奈太平兴国迨我圣明龙兴迄今几六百载宋世刻本俱已湮灭近世云间朱氏仅存者亦残缺过半海内钞本虽多传写展转讹舛益甚语曰传之再四必将以白为黒矧鲁之为鱼亥之为豕乎吾锡士大夫有好文者㑹此文明盛世因闽省梓人用活字校刋始事于隆庆二年至五年才印其十之一二浩瀚苦难闽人散去于是浙人倪炳伯文笃信好古居业于锡虑斯工未就毅然谋于郡邑二三大夫士协力鸠工锓诸梨𬃷经之营之三阅寒暑矣度时量力再期可成先是孙国子虞允一元博学能文力任雠校忽于隆庆六年捐馆弗克终事今复苦于舛讹乃吾同年薛宪副应登甲抗志理学㳺心艺文校得善本藏诸家塾其仲子庠生名逢者善继先志邃意典籍方进未止 藏本俾倪氏缮写付刻其公己公人之心讵 想哉余于宪副又属姻谊既嘉仲子能成人之美且喜是书得以板行为天下公器故次数语以弁其端云万历改元春孟上浣之吉赐进士出身亚中大夫太仆寺卿前浙江道监察御史大理寺左寺丞右左少卿侍经筵讲七十准致仕阶进大中大夫资治少尹常郡黄正色序

  太平御览原序
  谨按国朝会要曰太平兴国二年三月诏翰林学士李昉扈𫎇知制诰李穆太子詹事汤悦太子率更令徐铉太子中允张洎左补阙李克勤左拾遗宋白太子中舎陈鄂光禄寺丞徐用宾太府寺丞吴淑国子监丞舒雅少府监丞李文冲阮思道等同以群书类集之分门编为千卷先是帝阅前代类书门目纷杂失其伦次遂诏修此书以前代修文御览艺文类聚文思博要及诸书叅详条次分定门目八年二月书成诏曰史馆新纂太平编类包罗万象总括群书纪历代之兴亡自我朝之编纂用垂永世可改名为太平御览帝每听政之暇日读御览三卷有故或阙即追之虽隆冬短景必及其数大臣请少息帝曰朕开卷有得不以为劳也凡诸故事可资风教者悉记之及延见近臣必援引谈论以示劝戒焉

  祖宗圣学其书之大者有二曰太平御览曰资治通鉴资治通鉴载君臣治道之安危明天人庶徴之休咎威福盛衰之本规模利害之端无一不备而其书公传于天下久矣太平御览备天地万物之理政教法度之原理乱废兴之由道德性命之奥而独以载籍繁伙无复善本其建宁所刋多磨灭舛误漫不可考叔献每为三叹焉洪惟太宗皇帝为百圣立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为古今集斯文之大成为天下括事理之至要四方既平脩文止戈收天下图书典籍聚之昭文集贤等四库太平兴国二年三月戊寅诏李昉扈蒙等十有四人编集是书以便乙夜之览越八年十有二月庚辰书成分为千卷以太平御览目之所以昭我皇度光阐大猷者也圣学宏博皆萃此书宜广其传以幸惠天下况吾蜀文籍巨细毕偹而独阙此书叔献叨遇圣恩将漕西蜀因重加校正勒工镂板以与斯世君子共之以推见太宗圣学之所重明我宋历圣相承之家法补吾蜀文籍之阙而公万世之传云庆元五年七月望日朝请大夫成都府路转运判官兼提举学事蒲叔献谨书














  古书逸者多矣迟任之言南陔之义已弗睹其全托诗书以传者止此耳非幸欤太平御览一书皆纂辑百氏要言凡可帙名者一千六百有九十而一篇一章间见特出者弗与皆承平缣素之盛多人间未见之书朌自宝储出繇中秘书成始得流布世间爰自南渡而来延阁竹帛已费网罗搜采矣是故君子以为舍是书亦无以窥梗概而识仿佛部使者锦屏蒲公被命将输兼提蜀学简册之外澹无经营凡台中寻常之馈弗可却者姑外积焉一日大斥之募工锲木以广斯文之传廷允获与校雠凡金根亥豕皆厘正之字三万八千有奇其义有弗可猝通而无所援据以为质者则亦传疑弗敢臆也书一千卷盖月琯六易而竣事蜀大夫士诧曰蓄眼未有猗欤盛哉迪功郎前阆州阆中县尉䨇流李廷允谨䟦


  钦定四库全书     子部十一
  太平御览总目     类书类
  天 部一卷至十五卷
  时序部十六卷至三十五卷
  地 部三十六卷至七十五卷
  皇王部七十六卷至一百一十六卷
  偏霸部一百一十七卷至一百三十四卷
  皇亲部一百三十五卷至一百五十四卷
  州郡部一百五十五卷至一百七十二卷
  居处部一百七十三卷至一百九十七卷
  封建部一百九十八卷至二百二卷
  职官部二百三卷至二百六十九卷
  兵 部二百七十卷至三百五十九卷
  人事部三百六十卷至五百卷
  逸民部五百一卷至五百一十卷
  宗亲部五百一十一卷至五百二十一卷
  礼仪部五百二十二卷至五百六十二卷
  乐 部五百六十三卷至五百八十四卷
  文 部五百八十五卷至六百六卷
  学 部六百七卷至六百一十九卷
  治道部六百二十卷至六百三十四卷
  刑法部六百三十五卷至六百五十二卷
  释 部六百五十三卷至六百五十八卷
  道 部六百五十九卷至六百七十九卷
  仪式部六百八十卷至六百八十三卷
  服章部六百八十四巻至六百九十八卷
  服用部六百九十九卷至七百一十九巻
  方术部七百二十卷至七百三十七卷
  疾病部七百三十八卷至七百四十三卷
  工艺部七百四十四卷至七百五十五卷
  器物部七百五十六卷至七百六十五卷
  杂物部七百六十六巻至七百六十七卷
  舟 部七百六十八卷至七百七十一巻
  车 部七百七十二卷至七百七十六卷
  奉使部七百七十七卷至七百七十九卷
  四夷部七百八十卷至八百一卷
  珍宝部八百二巻至八百一十三卷
  布帛部八百一十四卷至八百二十卷
  资产部八百二十一卷至八百三十六卷
  百谷部八百三十七卷至八百四十二卷
  饮食部八百四十三卷至八百六十七卷
  火 部八百六十八卷至八百七十一卷
  休徴部八百七十二卷至八百七十三卷
  咎徴部八百七十四巻至八百七十九巻
  神鬼部八百八十卷至八百八十四巻
  妖异部八百八十五卷至八百八十八卷
  兽 部八百八十九卷至九百一十三卷
  羽族部九百一十四卷至九百二十八巻
  鳞介部九百二十九卷至九百四十三卷
  虫鱼部九百四十四卷至九百五十一卷
  木 部九百五十二卷至九百六十一卷
  竹 部九百六十二卷至九百六十三卷
  果 部九百六十四卷至九百七十五卷
  菜 部九百七十六卷至九百八十卷
  香 部九百八十一卷至九百八十三卷
  药 部九百八十四卷至九百九十三卷
  百卉部九百九十四卷至一千卷
  等谨案太平御览一千卷宋李昉等奉敕撰以太平兴国二年受诏至八年书成初名太平编类后改为太平御览宋敏求春明退朝录谓书成之后太宗日览三卷一岁而读周故赐是名也凡分五十五门征引至为浩博故洪迈容斋随笔称太平兴国中编次御览引用书一千六百九十种其纲目并载于首卷案此则今本前列书目乃宋时官本之旧而杂书古诗赋又不能具录以今考之无传者十之七八胡公应麟经籍会通则以为是编所引大抵采自类书非其书宋初尚存力驳迈说之误所言良是然考陈振孙书录解题曰或言国初古书多未亡以御览所引用书名故也其实不然特因诸家类书之旧耳以三朝国史考之馆阁及禁中书总三万六千馀卷而御览所引书多不著录盖可见矣是迈所云云振孙己先驳之矣应麟特剿袭其说耳应麟又曰御览向行抄本十年来始有刻而讹𮘸特甚非老师宿儒即一篇半简莫能句读至姓名颠舛世代鲁鱼初学之士读之或取为诗文用误人不鲜案此本前有万历元年黄正色叙曰太平兴国迄今几六百载宋世刻本俱已湮灭近世云间朱氏仅存者亦残缺过半海内钞本虽多辗转传写讹舛益甚吾锡士大夫有好文者因闽省梓人用活字校刋始事于隆庆二年至五年才印其十之一二闽人散去于是浙人倪炳伯文谋于郡邑二三大夫协力鸠工锓诸梨枣孙国子虞允一元力任校雠忽于隆庆六年捐馆弗克终事今复苦于舛讹薛宪副应登有校得善本蔵诸家塾其仲子名逢者俾倪氏缮写付梓云云所言刋本讹𮘸之故大概与应麟合然此书行世实有二本一为活字印本其板心称共印五百部则正色所云印十之一二散去者其说不确一即倪氏此本二本同出一藁脱误相类而校手各别字句亦小有异同今以二本参校并证以他书正其所可知而仍其所不可知古书义奥文句与后世多殊阙疑犹愈于妄改也宋初去古未逺即所采类书亦皆具有渊源与后来饾饤者迥别故虽蠹蚀断烂之馀尚可据为出典世所传宋以前书可考见古籍佚文者仅六七种曰裴松之三国志注曰郦道元水经注曰刘孝标世说新语注曰李善文选注曰欧阳询艺文类聚曰徐坚初学记其一即此书也残碑断碣剥蚀不完欧阳赵洪诸家尚藉之以订史传况四库菁华汇于巨帙猎山渔海采摭靡穷又乌可以难读废哉乾隆四十五年十一月恭校上
  总纂官纪昀陆锡熊孙士毅
  总 校 官  陆 费 墀




  太平御览经史图书纲目
  周易       周易正义
  周易文言     京房易传
  京房易说     易干凿度
  京房易飞候    周易叅同契
  周易纬      焦贛易林
  郭璞易洞林    管氏易林
  周易稽览图    周易坤灵图
  周易通统图    周易通卦验
  张璠易注序    周易是谋类
  易林变占     周易集林杂占
  扬雄易太𤣥经   尚书
  尚书正义     尚书大传
  尚书说      书叙传
  刘向洪范传    周书时训
  逸书       尚书中候
  尚书纪年     韩书外传
  尚书纬      尚书考灵曜
  尚书帝命验    尚书帝验期
  尚书璇玑钤    禹时钩命诀
  汲冡周书     毛诗
  毛诗正义     毛诗义疏
  毛诗传      毛苌诗注
  毛诗题纲     韩诗内传
  韩诗外传     韦曜毛诗问
  刘祯毛诗义问   郭璞毛诗拾遗
  刘芳诗笺音义正  诗含神雾
  诗推灾度     陆玑诗草木虫鱼
  诗纪历枢     周礼
  大戴礼      礼稽命㣲图
  礼稽命曜     礼含文嘉
  礼斗威仪     仪礼
  礼统       礼记
  礼记正义     礼记外传
  大戴礼      五经异义
  五经通义     五经正义
  三礼义宗     三礼正义
  许愼五经异说   杨方五经钩沉
  邯郸绰五经析疑  邯郸六经析疑驳
  春秋左传     公羊传
  糓梁传      春秋正义
  春秋传      春秋说
  春秋后传     春秋后语
  颖容春秋释例   春秋纬
  春秋内事     春秋说题辞
  春秋考异邮    春秋繁露
  春秋感精符    春秋元命苞
  春秋演孔圗    春秋合诚图
  春秋保乾图    春秋握诚图
  春秋命历序    春秋潜潭巴
  春秋汉含孳    春秋佐助期
  春秋文曜钩    春秋运斗枢
  国语       立后土国语
  讽谏木国语    论语
  论语隐义注    论语撰考䜟
  逸论语      论语摘辅像
  孟子       孝经
  孝经注      孝经说
  孝经纬      孝经内事
  孝经内记     孝经河图
  孝经左契     孝经右契
  孝经援神契    孝经钩命诀
  孝经威僖拒    老子
  庄子       荀子
  杨子       文中子
  列子       淮南子
  鬼谷子      曽子
  墨子       韩子
  鲁连子      管子
  子思子      愼子
  抱朴子      胡非子
  亢仓子      金楼子
  孙绰子      苏子
  鲁仲连子     王孙子
  尉缭子      公孙尼子
  鬻子       周生列子
  楼南子      申子
  随巢子      朝子
  符子       鹖冠子
  燕丹子      刘子
  晏子       田俅子
  商子       幽求子
  孔丛子      任子
  文子       牟子
  尸子       王逸子
  唐子       秦子
  传子       魏子
  阮子       阙子
  尹文子      袁子
  真子       陆子
  陈桓子      范子
  新子       顾子
  邓子       桓子
  董子       夏侯子
  梅子       孔子家语
  见君大韩子    台甲孔丛子
  杀谏庾符子    陆德明经典释文
  梁昭明太子文选  文选人名录
  文心雕龙     徐整三五历纪
  万歳历      皇甫谧帝王世纪
  何集续帝王世   帝王代纪
  帝系谱      史系
  古史考      史记
  前汉书      谢沈汉书
  张璠汉记     孟康汉书音义
  汉代故事     陆贾楚汉春秋
  汉皇德传     汉制度
  汉杂事      汉实录
  和苞汉赵记    汉旧仪
  应劭汉官仪    汉官典职
  汉官解结     汉名臣奏
  汉景帝通纪    汉武故事
  董巴汉中官传   汉武帝内传
  范蔚宗后汉书   华峤后汉书
  谢承后汉书    袁山松后汉书
  薛璧后汉书    袁宏后汉记
  东观汉记     袁煜献帝春秋
  司马彪续汉书   续汉书礼仪志
  三国志      魏春秋
  魏春秋同异    魏世谱
  王沈魏书     魏旧事
  魏文杂事     鱼豢魏典略
  魏武本纪     魏武策军令
  魏武帝内戒令   魏志评
  魏武帝令     魏宋传
  三国典略     魏百名传
  魏略旧志     韦昭吴书
  环济吴纪     张勃吴录
  蜀王本纪     扬雄蜀王记
  三国异同传    晋史
  萧子云晋史草   沈约晋书
  虞预晋书     谢灵运晋书
  桓范要集     左贵嫔集
  陶氏家传     邵氏家传
  桓氏家传     殷氏家传
  江伟家传     商氏家传
  王昶家戒     李膺家录
  颜氏家训     虞氏家记
  陆贾新语     桓谭新语
  裴桓新言     刘歆新议
  刘向新序     挚虞新礼
  贾谊新语     周昭新撰
  贾谊新书鄙谚   项峻始学篇
  王阜老子圣母碑  张华轻薄篇
  孝子       谢氏鬼神列传
  冤报记      萧韶太清记
  郭氏𤣥中记    王韶之神境记
  王浮神异记    王琰冥神记
  汉武帝洞冥记   郭子宜洞冥记
  皇览冡墓记    苏州冡墓记
  干宝捜神记    续捜神记
  王孚安城记    张莹汉南记
  刘谦之晋记    王智深宋记
  阮籍秦记     李穆叔赵记
  宋议书      裴子野宋略
  谢绰宋拾遗    宋元嘉起居注
  宋百官春秋    宋先朝故事
  萧子显齐书    张太素齐书
  沈约齐记     齐职仪
  吴均齐春秋    刘璠梁典
  梁后略      梁元帝纂要
  何元之梁典    假龟𫎇梁典
  崔鸿十六国春秋  崔鸿三十国春秋
  梁四公记     后魏略
  后魏春秋     后魏职令
  车频秦书     范亨燕书
  髙闾燕志     三石伪事
  裴景仁前秦记   后秦记
  隋史       隋大业记
  唐书       旧唐书
  唐新语      唐国史补
  唐开元礼     明皇杂录
  𤣥宗实录     唐㑹要
  续㑹要      开元录
  唐杂制      唐职员令
  五代史      国朝传记
  李肇国史补略   虞世南史略
  十二国史     吕氏春秋
  晏子春秋     𤣥晏春秋
  汉春秋      汉晋春秋
  魏晋春秋     萧方等三十六国春秋司马彪九州春秋  汉魏故事
  春秋后语     春秋外传
  乐资春秋传    乐资春秋后传
  孔演汉魏春秋   赵⿰日𦻏 -- 晔吴越春秋
  春秋齐后语    陶氏百官录
  石氏中官古    干宝司徒仪
  扬雄太史令箴   魏武集选举令
  傅咸御史中丞箴  王粲荆州文学官志周迁车服杂事   徐广车服仪制
  官职六典     舆服杂事
  周穆王传     穆天子传
  梁祚魏国统    吴时外国传
  虞溥江表传    袁希之汉表传
  三齐略记     汉东园秘记
  国精符      越绝书
  西羌传      雒经
  谢承东夷列传   白虎通
  京兆旧事     西河旧事
  山陵故事     东宫旧事
  邺城故事     朱崖故事
  渚宫故事     古今善言
  三辅黄图     三辅决录
  建康实录     刘彦明敦煌实录
  廷尉决事     孙氏瑞应书
  孙氏瑞应图    顾野王瑞应图
  汉宫阁名     汉宫殿疏
  洛阳故宫名    三辅宫殿名
  晋宫阁名     晋宫阁记
  楼观本记     宫阙记
  东方朔别传    陆绩别传
  陆机别传     孟嘉别传
  孟宗别传     董卓别传
  郭泰别传     郭林宗别传
  郭翻别传     华佗别传
  裴楷别传     锺离意别传
  诸葛亮别传    诸葛辂别传
  贾逵别传     梁冀别传
  刘向别传     刘向七略别传
  刘根别传     刘振别传
  马融别传     马明生别传
  马钧别传     司马徽别传
  曹操别传     曹摅别传
  曹瞒别传     曹肇别传
  邴言别传     邴原别传
  王祥别传     王弼别传
  王敦别传     王蕴别传
  王威别传     王濛别传
  王瑕别传     王珉别传
  王廙别传     王处冲别传
  李陵别传     李固别传
  李𤓖别传     李郤别传
  李郈别传     郑𤣥别传
  石虎别传     谢安别传
  雷焕别传     罗含别传
  向秀别传     周处别传
  孙登别传     孙放别传
  孙略别传     祢衡别传
  江祚别传     江蕤别传
  虞翻别传     羊祜别传
  许逵别传     许肃别传
  许迈别传     许逊别传
  班固西戎论    魏文帝集论
  谢灵运论     桓谭新论
  夏侯湛新论    夏侯孝若新论
  杜如体论     阮子正论
  袁子正论     周绍新论
  应璩新论     贾谊书
  董生书      诸葛亮书
  刘向集书     王孙书
  蔡邕书      谢𤣥书
  虞翻书      商君书
  袁子正书     袁宏正书
  陈琳书      应璩书
  崔浩书      邓析书
  王孙子新书    氾胜之书
  潘尼书      皇象书
  陶潜书      扬雄书
  诸葛亮集     张敞集
  诸葛恢集     嵇康集
  荀朂集      冯衍集
  庾翼集      陈思王集
  殷康集      刘毅集
  髙堂隆集     皇甫谧集
  顾含别传     何祯别传
  司马彪注庄子   颜师古匡谬正俗
  郦道元注水经   崔浩汉纪音义
  陶隐居本草注   挚虞决疑要注
  崔豹古今注    伏侯古今注
  郭璞三苍解诂   刘渊材吴都赋注
  义熙起居注    大同起居注
  许愼说文     扬雄方言
  刘义庆世说    郭璞注尔雅
  吕忱字林     裴启语林
  虞喜志林说    服虔通俗文
  何承天纂文    周氏杂字
  张华博物志    韦昭辨释名
  刘熙释名     徐爰辩疑略
  徐广释祭酒    仓颉解诂
  仲长统昌言    张楫广雅
  郭义恭广志    杨松玠谈薮
  杂字诂训     通礼义纂
  张楫埤苍     集韵
  字统       集林
  韵海       桂苑
  解系       典论
  博雅       俗说
  声类       世本
  楚辞       俗说苑
  三礼图      三礼冠弁图
  三礼六服图    礼弓矢图
  张衡𤣥图     谯周丧服图
  长沙耆旧传    陈寿益都耆旧传
  豫章耆旧传    襄阳耆旧传
  苏林广旧传    王歆孝子传
  卢盘估孝子传   萧广济孝子传
  师觉授孝子传   周景式孝子传
  宋躬孝子传    刘向孝子传
  萧绎孝德传    嵇康髙士传
  皇甫谧髙士传   卢盘估髙士传
  皇甫士安髙士传  虞考叔髙人士传
  闽川名士传    交州名士传
  广陵列士传    豫章烈士传
  皇甫谧逸士传   袁叔真隐士传
  王隐晋书处士传  张显逸民传
  孙盛逸人传    鲁国先贤传
  楚国先贤传    海内先贤传
  魏明帝先贤传   周斐汝南先贤传
  张方贤楚国先贤传 㑹稽先贤传
  桂阳先贤传    广州先贤传
  零陵先贤传    徐州先贤传
  陵𦙍广州先贤传  荆州先德传
  庐江七贤传    山东六贤传
  唐髙士传     张隲文士传
  张隐文士传    张鄢文士传
  锺玩良吏传    刘昭幼童传
  陈留风俗传    范晏阴德传
  刘向列女传    列女后传
  南阳李先生传   胡俗传
  关令尹喜内传   真人王褒内传
  五柳先生传    鲁国先贤志
  蔡邕王乔录    姓氏英贤录
  汉魏先贤行状   太史公素王妙论
  曹植汉二祖论   曹植成王论
  王婴古今通论   陈思王魏德论
  陈思辅臣论    曹植辅臣论
  虞昺穹天论    虞喜安天论
  崔元始正论    蒋子万机论
  蔡邕月令论    桓范世要论
  王况释时论    嵇康世要论
  蔡氏化清论    杨伟时务论
  孔融圣人优劣论  张辅名臣优劣论
  桓公世论     曹植辩道论
  杨泉物理论    傅巽奢俭论
  晋鲁褒钱神论   成公缓钱神论
  魏文帝典论    郑𤣥艺论
  陆士衡辨政论   夏侯𤣥辨乐论
  桓寛盐铁论    孔融肉刑论
  孔融周歳论    崔骃博徒论
  刘孝标广绝交论  阮籍通考论
  嵇康养生论    髙湛养生论
  虞世南公子先生论 挚虞文章流别论
  陈郡汝颍士论   戴胜竹林七贤论
  李充翰林论    锺㑹刍荛论
  伏淊正进论    杜笃邉论
  曹植仁孝论    刘昭幼童论
  何晏冀州论    卢毓冀州论
  王昶戏论     蔡邕铭论
  君臣正论     圣政论
  王粲爵论     徐干中论
  何晏九州论    矫世论
  徐伟长中论    范蔚宗西域论
  卫玠别传     陶侃别传
  潘朂别传     潘京别传
  孔融别传     卢植别传
  荀朂别传     徐邈别传
  赵岐别传     杜祭酒别传
  陈寔别传     陈武别传
  桓阶别传     桓彛别传
  桓任别传     桓石秀别传
  樊英别传     傅宣别传
  胡综别传     胡宗别传
  张芜别传     张纯别传
  祖逖别传     鲁女生别传
  蔡琰别传     杨彪别传
  袁宏山涛别传   庾珉别传
  管公明别传    管宁别传
  管辂别传     任嘏别传
  夏仲舒别传    夏仲御别传
  夏统别传     赵云别传
  娄承先别传    边让别传
  顾和别传     顾谭别传
  吴质别传     徐延年别传
  费祎别传     束浚别传
  王隐晋书     臧荣续晋书
  朱凤晋书     徐广晋纪
  于宝晋纪     邓粲晋纪
  檀道鸾晋纪    王昭晋纪
  曹嘉之晋纪    刘谦之晋纪
  张敞晋东宫旧事  傅畅晋故事
  晋朝故事     晋朝杂事
  何法盛晋中兴书  郭颁晋世语
  晋建武故事    晋制
  晋令       晋徴祥说
  晋中兴徴祥说   孙氏汉晋阳秋
  习凿齿汉晋阳   檀道鸾晋阳秋
  孙盛晋春秋    怀帝永嘉官名
  续晋安帝纪    荀绰晋后略
  晋后纪      晋公卿礼秩
  傅畅晋诸公讃   晋咸宁起居注
  晋咸和起居注   晋武太康起居注
  晋建武起居注   晋隆和起居注
  晋宋旧事     南北史
  沈约宋书     宋春秋
  徐爰宋书     王琰宋书
  孙严宋书     王智深宋书
  汉宋英雄记    王粲英雄记
  王羲之兰亭记   何延之兰亭记
  徐灵期南岳记   陶潜桃源记
  谯周三巴记    崔𤣥瀬乡记
  顾恺之启𫎇记   束晢发𫎇记
  竺法真登罗山记  徐浩古迹记
  杜还经行记    孔元舒在穷记
  张茂枢响泉记   抱朴子玉策记
  唐景龙文馆记   阳炫之洛阳伽蓝记梁吴均齐谐记   续齐谐记
  东阳无疑齐谐记  王𤣥谟寿阳记
  王子年拾遗记   戴延之西征记
  伏滔北征记    孟粤北征记
  郭延生述征记   续述征记
  伍辑之从征记   天竺记
  法显记      圣贤记
  刘义庆宣验记   西外记
  任昉述异记    集异记
  录异记      游蜀记
  张掖记      杜预女记
  㑹稽后贤集    南朝宫苑记
  开天传信记    临海水土记
  梁四公子记    突厥本末记
  东园秘记     蔡邕记
  蔡邕独断     蔡邕劝学
  虞浦厉学     王肃议礼
  皇览逸礼     徐浩论书
  傅咸集奏     孙楚集奏
  扬雄解嘲     班固典引
  班彪上事     桓谭上事
  崔骃七依     刘歆七略
  刘梁七举     王粲七释
  刘向七略     孔伟七引
  陆景典语     王建平典术
  禄山事迹     王充论衡
  吕览通号     刘向别录
  杜预自叙     薛孝通谱
  韦氏月录     王朗杂事
  谯周法训     周书时训
  顾子义训     张显祈言
  郭璞洞林     陆氏异林
  刘敬叔异苑    陆机要览
  殷兴通语     李固奏记
  屈原离骚     荀恱申鉴
  刘向说苑     马融遗令
  嵇氏世家     王昶考谋事
  张逸遗令     崔骃逹㫖
  缪袭祭仪     傅𤣥五祀议
  王羲之月仪书   袁昻古今书评
  扬雄客难     东方朔客难
  宋玉对问     王闳本事
  邯郸氏笑林    孙盛异同难语
  颜延之庭诰    皇甫谧自叙
  晋刘𢎞教     姚信士纬
  挚虞杂祀议    卢湛祭法
  崔寔四民月令   齐人月令
  张衡灵宪     墨子守备
  卢公范馈饷仪   俞益期笺
  王逸正部     范汪祠制
  陶侃故事     傅畅故事
  山公启事     桓𤣥伪事
  老君本记     先圣本记
  少神境记     法书要录
  酉阳杂俎     齐民要术
  穷神秘苑     竹书纪年
  时镜新书     白玉图
  玉烛宝典     环济要略
  葛洪西京杂记   中论艺纪
  西河语      战国策
  叙兵通典     兵法七书
  兵书       太公六韬
  古司马兵法    黄石公记
  黄石公三略    太白阴经
  黄石公阴谋秘诀  太公金匮书
  玉匮经      太公阴谋书
  诸葛亮出军表   诸葛亮军令
  诸葛亮兵要    范蔚宗二十八将传论黄帝𤣥女占要   黄帝出军诀
  黄帝占军器诀   武侯兵法
  卫公兵法     兵法秘诀
  魏书曹公令    魏武军令
  军国占候     军䜟
  吴起教战法    司马彪战经
  魏武步战令    𤣥女战经
  何晏韩白论    班叔皮王命论
  赵氏兵书     魏武兵书接略
  魏武帝兵书接要  通典捜才
  曹植求自试表   太公履车轼法
  太公伏符阴谋   太公对敌权变逆顺法赵公王琚教躬经  阴符经
  杜预秦州军士   刘𪩘定军礼
  黄帝素问     黄帝八十一问
  黄帝针灸经    黄帝岐伯经
  神农本草     吴氏本草
  陶𢎞景注本草经  千金方
  张仲景方序    葛洪肘后方
  崔寔太医令箴   龚庆绪遗方序
  玉匮针经     黄帝占书
  杂占书      五姓占
  河图令占     乙巳占
  天官星占     风角要占
  荆州星占     相书占气杂要
  京房别对灾异   京房易妖占
  吴轨占候风气秘诀 京房五星占
  京房风角要诀   师旷占
  风角书      望气经
  解梦书      相印经
  相印书      相具经
  黄子发相雨书   樊氏相法
  马援铜马相法   淮南八公相鹤经
  论墓书      赤岛子葬书
  遁甲𨳩山图    五行休王论
  唐广古今五行记  杂五行书
  历忌择日     遁甲经
  四时纂要     续定命录
  二十四生图    东方朔神异经
  刘义庆幽冥录   广德神异录
  祖台之志怪集   孔氏志怪
  许氏志怪     荀氏灵鬼志
  杂鬼神志     列异传
  神异传      甄异传
  录异传      冲波经
  剧谈录      北戸录
  古辩异      独异志
  百怪书      夏侯𤣥辩乐论
  古乐府歌     太周正乐
  乐府杂录     古今乐录
  乐法图      乐府解题
  洛神赋      阮籍乐论
  乐部       乐书
  乐苑       音律图
  乐府歌      乐说
  京氏律术     刘颜锺律音
  乐动声仪     乐嘉耀稽
  羯鼓录      历代名画记
  古今艺术图    应吉甫华林集
  魏王花木志    古今名画录
  宋炳山画叙    唐画断
  发象算经     一行算法
  石氏星经     黄帝风经
  柳氏龟经     扬雄琴清英
  蔡邕琴操     琴历
  陆羽茶经     李当之药录
  陶𢎞景刀剑录   陶朱公飬鱼方
  淮南万毕术    太清诸卉木方
  韦仲将笔墨方   王羲之笔经
  王右军自叙草书诀 赵一飞草书诀
  成公绥隶势    蔡邕篆势
  魏武四时食制   石崇奴劵
  韩子喻光     蔡邕女戒
  后魏崔浩女仪   水经
  酒经       食经
  妒记       艺经
  作墨法      竹谱
  笋谱       黄帝太乙宻推
  徐整正历     王蕃浑天说
  张衡浑天仪    颜延之浑天仪表
  贺道养天说    大象列星图
  太衍星分图    皇甫谧年历
  天文录      傅𤣥拟天问
  胡冲吴历     刘氏历正问
  符瑞图      河图洛书
  历义疏      河图括地象
  龙鱼河图     河图著命
  河图稽矅钩    河图真钩
  河图录运法    河图秘徴
  河图矩起     河图挺辅佐
  河图帝通记    河图玉板
  河图天灵     洛书录运法
  洛书甄耀度    韩阳天文要集
  郭璞注山海经   白泽图
  应劭风俗通    桂林风土记
  周处风土记    陈留风俗记
  顾野王舆地记   后汉舆地记
  陆澄地理记    荆楚歳时记
  四夷郡国道记   郡国县道记
  张滢汉南记    道书福地记
  晋太康地记    晋元康地记
  宋永初古今山川记 江乘地记
  刘澄之宋永初古今山川记
  后魏兴国土地记  后魏舆地图风土记
  大魏诸州记    晋地道记
  周地图记     越地形记
  梁武帝舆驾东行记 假国沙洲记
  康齐地记     卢植冀州风土记
  伏琛齐地记    丘渊之齐道记
  徐衷南方记    东方朔十洲记
  吴郡沿海四县记  罗含湘中记
  江夏风俗记    晋潘岳闗中记
  华延嶲洛阳记   袁山松冝都山川记
  纪义宣城记    黄恭十二洲记
  黄闵武陵记    张曜中山记
  顾启期娄地记   卢氏嵩山记
  袁山松勾将山记  华山精舎记
  韦述东京杂记   韦述西京新记
  雷次宗豫章记   陆机洛阳记
  杨龙骧洛阳记   陆道瞻吴郡记
  王僧虔吴地记   董监吴地记
  刘道真钱塘记   山谦之南徐州记
  王歆之南康记   邓德明南康记
  刘澄之江州记   陆⿴邺中记
  石虎邺中记    习凿齿襄阳记
  范汪荆州记    庾仲雍荆州记
  盛𢎞之荆州记   张野庐山记
  周景或庐山记   逺法师庐山记
  荀伯子临川记   山谦之丹阳记
  董㳟友交广记   解道处齐记
  裴渊广州记    伍瑞江陵记
  甄烈湘川记    郭仲产湘川记
  庾仲雍湘川记   杨晔徐州记
  孔晔㑹稽记    孔灵符㑹稽记
  夏侯曾先㑹稽记  徐湛鄱阳记
  辛氏三秦记    王韶之始兴记
  刘植京口记    刘澄之扬州记
  皮零武昌记    刘澄之豫章记
  任豫益州记    李膺益州记
  假龟龙凉州记   郭仲产南雍州记
  郑缉之永嘉记   荀绰兖州记
  萧子开建安记   郑缉之东阳记
  阮籍宜阳记    竹芝扶南记
  历代记      历帝记
  梁州记      并州记
  五溪记      上党记
  沅陵记      阳城记
  襄沔记      临海记
  两河记      浔阳记
  陇右记      陇西记
  河北记      衡山记
  泉山记      襄州记
  九江记      华山记
  蜀地记      汉水记
  姑熟记      庐江记
  三齐记      方舆记
  始安记      洽闻记
  林邑记      新安记
  宜春记      瀬乡记
  宜都记      江夏记
  西河记      云南记
  地道记      泰山记
  邹山记      罗浮山记
  嵩髙山记     玉笥山记
  羊头山记     武当山记
  法显山记     乌岭山记
  名山略记     九州要记
  三齐略记     南兖州记
  汉水记      吴郡录海记
  永昌郡记     外国传
  朱崖传      虞溥江表传
  肃慎国记     西城图记
  南蛮獠民格    交州集记
  外国图      徐𠂻南方草木状
  康泰扶南土俗传  支僧载外国事
  西域诸国志    续汉书郡国志
  晋书州郡志    宋书州郡志
  齐州县志     梁氏十道志
  隋区宇圗志    南中八郡志
  阚骃十三州志   元和郡国志
  元和郡县志    江㣲陈留志
  沈怀逺南越志   续南越志
  顾㣲广州志    南兖州志
  萧诚荆南志    释道安西域志
  万震南州异物志  凉州异物志
  临海异物志    杨孝先交州异物志曹叔邪异物志   宋膺异物志
  陈祁畅异物志   常璩华阳国志
  舆地志      游名山志
  临海水土志    临海水物志
  南方志      豫章旧志
  南夷志      十二州志
  地理志      土物志
  巴蜀志      道书福地志
  谢灵运游名山志  五岳真形图
  元和郡国志    滑州白马山开山图
  荆山图      外国图
  长安图      金陵图
  洛阳地图     周地图
  江宁图      地镜图
  括地图      闗山图
  茶陵县图经    淮阴图经
  永嘉图经     夷陵图经
  怀宁图经     南康图经
  旴𣅿图经     寿春图经
  溧阳图经     歙县图经
  衡山图经     江宁图经
  长沙图经     宣城图经
  邺县图经     冀州图经
  九江图经     魏郡图经
  阆山图经     信州图经
  江夏图经     荆州图经
  隋图经      地镜经
  海中经      十道录
  九江录      南荒录
  投荒录      九华山录
  岭表异录     王子年拾遗录
  杜宝大业拾遗录  九士文括略
  袁彦伯罗山疏   竺法真登罗山疏
  本相经      太平经
  涅盘经      智慧经
  𤣥母入门经    阿含经
  盂兰盆经     大荒西经
  髙僧传      续髙僧传
  支遁传      宝林传
  佛图澄传     佛图澄别传
  佛图记      佛骨记
  法显记      佛地论
  毗婆沙论     韩愈论佛骨疏
  太上三洞宝经   太上黄素经
  太上𤣥一真人经  太上三五顺行经
  太上五帝内真经  太上正法经
  太上四明玉经   太上飞行羽经
  太上四灵经    太上三元经
  太上智慧经    太上𤣥真经
  太上太真科经   太上仓元经
  太上经      上清经
  上清变化经    上清紫宸经
  上清九真中经   上清真文玉经
  上清八景经    上清洞真玉经
  上清隐书龙文经  上清八景灵飞经
  太清真经     太乙帝君经
  太乙洞真经    太元真经
  太元上上经    三元品戒经
  三元玉检经    三元真乙经
  三元品经     三元布经
  太清中经     太素王经
  太极隐注宝诀   太霄经
  太㣲董书经    黄庭内景经
  黄庭经      髙𤣥经
  升𤣥经      天真白龟山经
  诸天内音经    天真皇人经
  三皇经      上元宝经
  大洞经      大洞真经
  大洞玉经     空洞灵草经
  𤣥真经      洞𤣥经
  三灮经      大洞玉经
  普曜经      五符经
  九幽经      法轮经
  北帝经      仙经
  道基经      洞真经
  灵书紫文上经   秘要经
  内音玉字经    黄箓简文经
  洞景金𤣥经    八素真经
  四十二章经    外国放品经
  无量经      金𤣥羽章经
  大有经      隐元内文经
  五帝内真经    无为经
  宝𤣥经      金根经
  金根下经     赤城玉诀经
  老子历藏中经   白羽经
  圣纪极      大劫经
  洞天经      海空经
  金房上经     飞行三界经
  回天九霄经    戒文经
  赤书玉诀上经   自然玉字经
  受𤣥丹玉经    定真玉箓经
  三五顺行经    导引三光经
  三华宝曜内真上经 三一经
  神仙众真戒经   神仙中经
  神仙服食经    宝剑上经
  凤赤书经     雌一五老经
  移度经      太平经
  消魔经      指教经
  道德经      灵书经
  本际经      威仪经
  山西经      敷齐经
  灵宝紫文经    法轮经
  洞景金𤣥经    金简玉字经
  五宝经      飞行羽经
  金书玉字上经   本行经
  后大洞经     玉灮八景经
  金液经      九华经
  道经       飬性经
  神仙服经     变化经
  飬生经      玉钤经
  天交上经     天戒经
  五厨经      吐纳经
  玉诀经      神农经
  紫度炎光经    黄老经
  妙真经      𤣥示经
  崆峒经      玉佩金珰经
  传授经      四极眀科经
  灵宝真一自然经  灵宝大戒经
  法轮经      东乡司命经
  𤣥母入门经    金真玉光经
  灵飞六甲经    紫书金根经
  天地纲纪经    众篇经
  道迹经      内音玉字经
  三道顺行经    金羽𤣥草经
  灵宝经      金箓简文经
  神洲七转七变经  神咒经
  定志经      玉清经
  玉京仙山经    七星移度经
  玉晨明镜经    仙翁请问经
  真人传      道学传
  道安传      南真传
  茅君传      刘向列仙传
  葛洪神仙传    裴君传
  魏夫人传     西域真人传
  金阙圣君传    东海青童传
  桂阳列仙传    紫虚南岳夫人传
  文如内传     南岳夫人内传
  无上真人内传   马明生内传
  清虚真人王君内传 太元真人茅盈内传
  葛仙翁别传    道典
  杂道传      太极金书
  太上太霄琅书   上清金阙灵书
  灵宝隐书     灵宝赤书
  太丹隐书     玉清隐书
  定真玉箓     太上丹简墨箓
  太上玉书箓    上真元箓
  上清元箓     上皇玉箓
  玉皇谱箓     皇民谱箓
  集仙箓      太上太真科
  明真科      西极眀科
  四明科      四极科
  𤣥妙内篇     墨箓上篇
  太洞雌一篇    琼文四纪篇
  六纪篇      灵宝真一诀
  登真隐诀     上清九真中经内诀
  八素奔辰诀    龙飞赤素隐诀
  飞龙隐诀     道德经序诀
  太洞玉诀     素林真人诀
  陶渊明道戒    玉简记
  洞冥记      十洲记
  空洞灵章     仙志
  上清列纪     后圣上𤣥道君列纪
  老氏列纪     三洞珠囊
  太上丹简     葛𤣥五千文
  天仙品      像天地品
  真诰       太上真人秘要
  元始序      阴君自序
  脩真入道秘言   三元玉检
  南真说      吉伯阳九仙经
  养生要术     脩真杂诀
  养生要略     养生要集
  三元素语     老子养生要诀
  洞真七圣𤣥记   玉帝七圣𤣥记
  郭季产集异记   述仙记
  右计一千六百九十件外有古律诗古赋铭箴杂书等类不及具录












  太平御览书目
<子部,类书类,太平御览>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御览目录一
  卷一     天部一
  元气       太易
  太初       太始
  太素       太极
  卷二     天部二
  浑仪       刻漏
  卷三     天部三
  日上
  卷四     天部四
  日下日蚀附     月月蚀附
  卷五     天部五
  星上
  卷六     天部六
  星中
  卷七     天部七
  星下       瑞星
  祅星附
  卷八     天部八
  云        霄
  汉        霞
  卷九     天部九
  风        相风
  卷十    天部十
  雨上
  卷十一    天部十一
  雨下       祈雨
  霁
  卷十二    天部十二
  雪        霰
  露
  卷十三    天部十三
  雷        霹雳
  电
  卷十四    天部十四
  霜        雹
  虹霓
  卷十五    天部十五
  气        雾
  霾        曀
  卷十六    时序部一
  律        历
  巻十七    时序部二
  五行       四时
  閠        歳除
  卷十八    时序部三
  春上
  卷十九    时序部四
  春中
  卷二十    时序部五
  春下       立春
  春分
  卷二十一   时序部六
  夏上
  卷二十二   时序部七
  夏中
  卷二十三   时序部八
  夏下       立夏
  夏至
  卷二十四   时序部九
  秋上
  卷二十五   时序部十
  秋下       立秋
  秋分
  卷二十六   时序部十一
  冬上
  卷二十七   时序部十二
  冬下
  卷二十八   时序部十三
  立冬       冬至
  卷二十九   时序部十四
  元日
  卷三十   时序部十五
  人日       正月十五日
  晦日       中和节
  社        寒食
  三月三日
  卷三十一   时序部十六
  五月五日     伏
  七月七日
  卷三十二   时序部十七
  七月十五日    九月九日
  卷三十三   时序部十八
  腊        𦝼
  卷三十四   时序部十九
  热        寒
  卷三十五   时序部二十
  丰稔       凶荒
  旱
  卷三十六   地部一
  地上
  卷三十七   地部二
  地下       土
  壤        块
  尘
  卷三十八   地部三
  叙山       昆仑山
  锺山       玉山
  蓬莱山      方丈山
  瀛洲山      终南山
  卷三十九   地部四
  嵩山       华山
  泰山       恒山
  衡山       霍山
  卷四十    地部五
  王屋山      太行山
  首阳山      龙门山
  岐山       梁山
  太白山      蛾眉山
  岷山       嶓冡山
  鸟鼠山      积石山
  卷四十一   地部六
  㑹稽山      天台山
  茅山       庐山
  罗浮山      蒋山
  九疑山      玉笥山
  卷四十二   地部七
  河南宋郑齐鲁诸山 砥柱山
  邙山       熊耳山
  鼓锺山      陆浑山
  崤山       靑要山
  缺门山      三涂山
  女几山      白马山
  太阴山      金门山
  轘辕山      阙塞山
  牧羊山      九山
  大嵬山      桑山
  半石山      天心山
  小径山      兰岩山
  砀山       历山
  南城山      奚公山
  稽山       曹南山
  峄山       金乡山
  琅瑘山      龟山
  徂徕山      危山
  报山       尼丘山
  羽山       华不注山
  长白山      黉山
  陶山       巫山
  鱼山       谷城山
  劳山       𫎇山
  谢禄山      夹山
  桃山       吠狗山
  卷四十三   地部八
  商洛襄邓淮蔡诸山 白于山
  商山       𤣥扈山
  九閗山      石梁山
  薤山       岘山
  望楚山      髙车山
  桐柏山      武当山
  白马塞山     石鱼山
  苦菜山      大洪山
  大狐山      莫耶山
  云母山      濠塘山
  赤岸山      涂山
  八公山      蔡山
  玉镜山      晥山
  鸡笼山      梁山
  都梁山      斗山
  䑓子山      长围山
  卷四十四   地部九
  闗中蜀汉诸山   吴山
  铜梁山      髙梁山
  九𡽀山      嶻薛山
  骊山       龙首山
  蓝田山      笄头山
  鸡头山      牛首山
  五将山      仇池山
  贺兰山      太白山
  岷山       石镜山
  青城山      卭崃山
  牛头山      董政山
  绥山       覆舡山
  灵䑓山      黄厥山
  彭亡山      鼎鼻山
  金山       五妇山
  灵山       猿门山
  阆山       盘龙山
  玉女山      祁山
  青石山      云南山
  禺同山      吊鸟山
  卷四十五   地部十
  河北诸山     大伾山
  枉人山      鲋鰅山
  天门山      苏门山
  万谷根山     郡山
  婴山       牢山
  介山       静岩山
  风山       管涔山
  五䑓山      谒泉山
  悬瓮山      五指山
  纥真山      元姬山
  白登山      火山
  三山       稷山
  霍山       平山
  发鸠山      抱犊山
  房山       韩信山
  汤山       干山
  言山       黒山
  雷公山      鼓山
  隆虑山      鲜卑山
  大碣石山     白狼山
  鸣鸡山      历山
  川乔山      大翮山
  小翮山      飞龙山
  无终山      燕山
  龙山       孔山
  巻四十六   地部十一
  江东诸山     敬亭山
  盖山       九华山
  帻山       牛渚山
  慈母山      芜湖山
  望夫山      博望山
  陵阳山      白纻山
  中山       三鹤山
  黟山       灵山
  岩山       三山
  横山       鐡研山
  九井山      石城山
  摄山       黄鹤山
  覆船山      北固山
  虎丘山      女山
  秦履山      马鞍山
  中州山      三白山
  马蹄山      蒜山
  㑹骸山      石姥山
  大辟山      花山
  虞山       阳城山
  姑苏山      砚石山
  香山       华山
  包山       石鼓山
  粟山       定山
  封山       岝㠋山
  孺子山      响山
  晚山       百丈山
  流襄山      印渚山
  天目山      卞山
  卷四十七   地部十二
  㑹稽东越诸山   稷山
  麻山       鸡豕山
  浊女山      龟山
  秦望山      嵊山
  涂山       重山
  罗山       鹤山
  陈音山      铜牛山
  土城山      亭山
  洛思山      乌带山
  龙头山      坛宴山
  白石山      小白山
  缙云山      桃都山
  椒山       覆釡山
  石篑山      括苍山
  天姥山      消山
  白鹤山      仙石山
  石新妇山     灵石山
  临海山      崛门山
  石公山      石城山
  金胜山      长山
  毕山       铜山
  昆山       骑石山
  江郎山      石室山
  天階山      太湖山
  孤山       泉山
  梨岭       武夷山
  䦨干山      鸡岩
  乌岭       金泉山
  演仙山
  卷四十八   地部十三
  南楚诸山     静山
  惊矶山      黄鹤山
  烽火山      鸡翅山
  阖闾山      印山
  朔山       望夫山
  翠屏山      九宫山
  角山       钟䑓山
  武昌山      樊山
  西塞山      白雉山
  凤栖山      神人山
  南昌山      松门山
  马当山      钓矶山
  鸡笼山      五女山
  射的山      石印山
  龙虎山      羊山
  罗霄山      锺山
  望凤山      昌山
  石室山      黄唐山
  储潭山      赤石山
  螺亭石山     上洛山
  空山       金鸡山
  峡山       梓潭山
  柴侯峡山     官山
  君山       盘固山
  归美山      莫巨山
  五章山      麻山
  邓公山      明府山
  鹤岭山      石虹山
  洪崖山
  卷四十九   地部十四
  西楚南越诸山   景山
  荆山       荆门山
  勾将山      虎牙山
  孤山       髙筐山
  佷山       宜阳山
  丹山       小酉山
  芋山       嵩梁山
  崇山       武山
  壸头山      天门山
  黄闻山      风门山
  石帆山      虎齿山
  移山       淳于山
  武陵山      平都山
  阳岐山      髙都山
  君山       小庐山
  静福山      方台山
  攸县云阳山    乌龙白骑山
  文斤山      石燕山
  万歳山      黄箱山
  麓山       照山
  五溪山      钱石山
  采玉山      玉山
  临贺山      马岭山
  弹丸山      百丈山
  漓山       隐山
  独秀山      南溪山
  龙蟠山      尧山
  云母山      马鞍山
  虑山       火山
  浮石山
  卷五十    地部十五
  陇塞及海外诸山  陇山
  小陇山      朱圉山
  契吴山      可监山
  石门山      燕然山
  天山       祁连山
  焉支山      勿居山
  临松山      三危山
  羊鹘山      西王母樗蒱山
  九陇山      鸿鹭山
  沙角山      葱岭
  巫咸山      悬度山
  头痛山      铁山
  青山       石崖山
  䟽属山      仑山
  蛇山       东口山
  流波山      钩吾山
  天台山      鹊山
  小次山      长古山
  基山       猥翼山
  蜜山       亶受山
  耆阇窟山     灵鸟山
  卷五十一   地部十六
  石上
  卷五十二   地部十七
  石下
  卷五十三   地部十八
  丘        陵
  阪        陉
  峡        岗
  卷五十四   地部十九
  岩        穴
  谷        岭
  卷五十五   地部二十
  窟        野
  郊
  卷五十六   地部二十一
  陆        京
  阿        岘
  陇        堆
  墟        培𪣻
  卷五十七   地部二十二
  林        麓
  原        隰
  卷五十八   地部二十三
  水上
  卷五十九   地部二十四
  水下       水灾
  救水灾
  卷六十    地部二十五
  海        江
  卷六十一   地部二十六
  河        祥瑞
  沉祭       决塞
  淮        济
  卷六十二   地部二十七
  泾        渭
  㶚        浐
  丰        镐
  涝        潏
  伊        洛
  瀍        涧
  榖        汉
  沔
  巻六十三   地部二十八
  河南诸水     孝水
  槖水       涑水
  菊花水      𣹑
  澧水       汝水
  颍水       丹水
  白水       灌水
  潧水       洧水
  京水       索水
  濮水       陨石水
  吕梁水      濠水
  汳水       睢水
  泗水       洙水
  沂水       潍水
  汶水       沐水
  淄水       渑水
  卷六十四   地部二十九
  河北诸水     淇水
  黄花水      洹水
  清水       滏水
  漳水       易水
  汾水       文水
  浍水       晋水
  妫水       沁水
  鸯浆水      石臼水
  滹沱水      衡水
  白沟水      屯氏水
  鸣犊河水     滭发水
  穷鱼水      漏水
  桑干河水     巨马河水
  五渠水      金河水
  卷六十五   地部三十
  闗中诸水    𭟼水
  漆水       湫水
  鱼龙水      陇蜀诸水
  廉水       孱山水
  巴字水      绵江水
  粉水       泸水
  弱水       黒水
  大柳谷水     洮水
  马池水      湟水
  江南诸水     沮水
  漳水       雷水
  鄱阳源水     葛溪水
  湓浦水      甘泉水
  秦淮水      浙江水
  三江水      縠江水
  若下水      霅水
  紫溪水      公山江水
  不竭水      临水
  靳江水      资水
  枉水       沅水
  沧浪水      湘水
  汨水       五美水
  漓水       修仁水
  慈廉江水
  卷六十六   地部三十一
  湖        潭
  卷六十七   地部三十二
  池        谿
  壑
  卷六十八   地部三十三
  冰        潮
  川
  卷六十九   地部三十四
  涧        洲
  湍濑附      滩
  卷七十    地部三十五
  渊        泉水
  卷七十一   地部三十六
  瀵水       瀑布
  温泉       潢
  津        渚
  潏        沚
  坁        湄
  𣸣        涘
  波
  巻七十二   地部三十七
  薮        泽
  陂
  巻七十三   地部三十八
  桥       堰埭
  卷七十四   地部三十九
  塘        堤
  岛        屿
  浒        岸
  泥        砾
  沙
  卷七十五   地部四十
  沟        渎
  渠        圳
  浍        汛
  湾        浦
  卷七十六   皇王部一
  叙皇王上
  卷七十七   皇王部二
  叙皇王下
  巻七十八   皇王部三
  天皇       地皇
  人皇       有巢氏
  燧人氏      太昊包牺氏
  女娲氏      炎帝神农氏
  卷七十九   皇王部四
  黄帝轩辕氏    少昊金天氏
  颛顼髙阳氏
  卷八十    皇王部五
  帝喾髙辛氏    帝挚
  帝尧陶唐氏
  卷八十一   皇王部六
  帝舜有虞氏
  卷八十二   皇王部七
  夏禹       帝启
  帝太康      帝仲康
  帝相       有穷后羿
  寒浞       帝少康
  帝杼       帝槐
  帝芒       帝泄
  帝不降      帝扃
  帝厪       帝孔甲
  帝皋       帝发
  帝桀
  卷八十三   皇王部八
  殷帝成汤     帝外丙
  帝仲壬      帝太甲
  帝沃丁      帝太庚
  帝小甲      帝雍己
  帝大戊      帝仲丁
  帝外壬      帝河亶甲
  帝祖乙      帝祖辛
  帝沃甲      帝祖丁
  帝南庚      帝阳甲
  帝盘庚      帝小辛
  帝小乙      帝武丁
  帝祖庚      帝祖甲
  帝廪辛      帝庚丁
  帝武乙      帝太丁
  帝乙       帝纣
  卷八十四   皇王部九
  周文王      武王
  成王
  巻八十五   皇王部十
  周康王      昭王
  穆王       共王
  懿王       孝王
  夷王       厉王
  宣王       幽王
  平王       桓王
  庄王       僖王
  惠王       襄王
  顷王       匡王
  定王       简王
  灵王       景王
  悼王       敬王
  元王       贞定王
  哀王       思王
  考王       威烈王
  安王       烈王
  显王       慎靓王
  赧王
  卷八十六   皇王部十一
  秦        昭襄王
  孝文王      庄襄王
  始皇帝      二世皇帝
  秦王子婴     楚义帝
  卷八十七   皇王部十二
  汉髙祖皇帝项籍附  孝惠皇帝
  前少帝      后少帝
  巻八十八   皇王部十三
  汉孝文皇帝    孝景皇帝
  孝武皇帝
  卷八十九   皇王部十四
  汉孝昭皇帝    废帝海昏侯
  中宗孝宣皇帝   孝元皇帝
  孝成皇帝     孝哀皇帝
  孝平皇帝     少帝孺子
  王莽
  巻九十    皇王部十五
  光武皇帝     更始
  卷九十一   皇王部十六
  后汉显宗孝明皇帝 肃宗孝章皇帝
  穆宗孝和皇帝   孝殇皇帝
  恭宗孝安皇帝   少帝北乡侯
  卷九十二   皇王部十七
  后汉敬宗孝顺皇帝 孝冲皇帝
  孝质皇帝     威宗孝桓皇帝
  孝灵皇帝     废帝𢎞农王
  孝献皇帝
  卷九十三   皇王部十八
  魏太祖武皇帝   文皇帝
  卷九十四   皇王部十九
  魏烈祖明皇帝   齐王
  髙贵乡公     陈留王
  卷九十五   皇王部二十
  西晋宣帝
  卷九十六   皇王部二十一
  西晋景帝     文皇帝
  世祖武皇帝
  卷九十七   皇王部二十二
  西晋惠皇帝    赵王伦
  卷九十八   皇王部二十三
  西晋懐帝     愍帝
  东晋元帝     明帝
  成帝
  卷九十九   皇王部二十四
  东晋康皇帝    穆皇帝
  哀皇帝      废帝海西公
  简文皇帝     孝武皇帝
  卷一百    皇王部二十五
  东晋安皇帝    桓𤣥
  恭皇帝




  太平御览目录一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御览目录二
  卷一百一   皇王部二十六
  后魏诸帝     太祖道武皇帝
  卷一百二   皇王部二十七
  后魏太宗明元皇帝 世祖太武皇帝
  髙宗文成皇帝
  卷一百三   皇王部二十八
  后魏显祖献文皇帝 髙祖孝文皇帝
  世宗宣武皇帝   肃宗孝明皇帝
  卷一百四   皇王部二十九
  后魏敬宗孝庄皇帝 节闵皇帝
  废帝安定王    孝武皇帝
  文皇帝      废帝
  恭皇帝      东魏孝静皇帝
  卷一百五   皇王部三十
  后周太祖文皇帝  孝闵皇帝
  明皇帝      武皇帝
  宣皇帝      静皇帝
  卷一百六   皇王部三十一
  隋髙祖文皇帝   炀皇帝
  巻一百七   皇王部三十二
  隋恭皇帝     李宻
  王世充      窦建德
  卷一百八   皇王部三十三
  唐髙祖神尧皇帝
  卷一百九   皇王部三十四
  唐太宗文皇帝
  卷一百十   皇王部三十五
  唐髙宗天皇大帝  则天皇后
  中宗孝和皇帝   睿宗𤣥真皇帝
  卷一百十一  皇王部三十六
  𤣥宗明皇帝
  卷一百十二  皇王部三十七
  唐肃宗宣皇帝史思明附 代宗孝皇帝
  卷一百十三  皇王部三十八
  唐德宗孝文皇帝朱泚附顺宗安皇帝
  卷一百十四  皇王部三十九
  唐宪宗章武皇帝  穆宗文惠皇帝
  敬宗昭愍皇帝
  卷一百十五  皇王部四十
  唐文宗昭献皇帝  武宗昭肃皇帝
  宣宗献文皇帝   懿宗恭惠皇帝
  卷一百十六  皇王部四十一
  唐僖宗恭定皇帝黄巢附昭宗景文皇帝
  哀帝
  卷一百十七  偏霸部一
  蜀先主      后主
  卷一百十八  偏霸部二
  吴孙坚      孙策
  孙权       孙亮
  孙休       孙皓
  卷一百十九  偏霸部三
  前赵刘元海    刘渊
  刘聪       刘曜
  卷一百二十  偏霸部四
  后赵石勒     石𢎞
  石虎       石闵
  卷一百二十一 偏霸部五
  前燕慕容廆    慕容皝
  慕容隽      慕容𬀩
  前秦苻洪     苻健
  苻生
  卷一百二十二 偏霸部六
  前秦苻坚     苻丕
  苻登
  卷一百二十三 偏霸部七
  后秦姚弋仲    姚襄
  姚苌       姚兴
  姚泓       李特
  李流       李雄
  李期       李寿
  李势
  卷一百二十四 偏霸部八
  前凉张轨     张宴
  张茂       张骏
  张重华      张祚
  张𤣥靖      张天锡
  西凉李皓     李歆
  北凉沮渠蒙逊   沮渠茂虔
  卷一百二十五 偏霸部九
  后凉吕光     吕纂
  吕隆       后燕慕容垂
  慕容宝      慕容盛
  慕容熙      慕容云
  卷一百二十六 偏霸部十
  南凉秃髪乌孤   秃髪利鹿孤
  秃髪傉檀     南燕慕容德
  慕容超
  卷一百二十七 偏霸部十一
  西秦乞伏国仁   乞伏干归
  乞伏炽盘     乞伏慕末
  北燕冯䟦     冯文通
  夏赫连勃勃    赫连昌
  赫连定
  卷一百二十八 偏霸部十二
  宋刘裕      刘义符
  刘义隆      刘劭
  刘骏       刘子业
  刘彧       刘昱
  刘准
  卷一百二十九 偏霸部十三
  南齐萧道成    萧頥
  萧昭业      萧昭文
  萧宝卷      萧鸾
  萧宝融
  卷一百三十  偏霸部十四
  北齐髙欢     髙澄
  髙洋
  卷一百三十一 偏霸部十五
  北齐髙殷     髙演
  髙湛       髙纬
  卷一百三十二 偏霸部十六
  梁萧衍      萧纲
  萧绎       侯景
  卷一百三十三 偏霸部十七
  梁萧方智     后梁萧察
  萧岿       萧琮
  陈陈霸先
  卷一百三十四 偏霸部十八
  陈陈蒨      陈伯宗
  陈顼       陈叔宝
  卷一百三十五 皇亲部一
  緫序后妃     人皇后
  庖羲母      神农母
  黄帝母      黄帝四妃
  颛顼母      颛顼妃
  帝喾四妃     尧妃
  舜母       舜二妃
  夏禹母      禹妃
  帝相后      桀妃
  殷汤母      汤妃
  帝乙妃      纣妃
  周太王妃     王季妃
  文王妃      武王妃
  宣王后      幽王申后
  褒姒      秦始皇太后
  卷一百三十六 皇亲部二
  汉太上昭灵后   髙祖吕皇后
  髙祖薄皇后    孝惠张皇后
  孝文窦皇后    孝景薄皇后
  孝景王皇后    孝武陈皇后
  孝武卫皇后    孝武李夫人
  孝昭赵皇后    孝昭上官皇后
  卫太子史戾后   史皇孙王悼后
  孝宣许皇后    孝宣霍皇后
  孝宣王皇后    孝元王皇后
  孝元傅皇后    信都冯太后
  孝成许皇后    孝成赵皇后
  孝哀丁太后    孝哀傅皇后
  孝平母卫姬    孝平王皇后
  卷一百三十七 皇亲部三
  东汉光武郭皇后  光武阴皇后
  孝明马皇后    孝章母贾贵人
  孝章窦皇后    孝章梁皇后
  敬隐宋皇后    孝和阴皇后
  孝和邓皇后曹大家附孝德左皇后
  孝德阎皇后    孝安李皇后
  孝顺梁皇后    孝冲母虞贵人
  孝质母陈妃    孝崇匽皇后
  孝桓梁皇后    孝桓邓皇后
  孝桓窦皇后    孝仁董皇后
  孝灵宋皇后    孝灵何皇后
  孝灵王皇后    孝献伏皇后
  孝献曹皇后
  卷一百三十八 皇亲部四
  魏武帝卞皇后   文帝甄皇后
  文帝郭皇后    明帝毛皇后
  明帝郭皇后    晋宣穆张皇后
  景怀夏侯皇后   文明王皇后
  武元杨皇后    武悼杨皇后
  惠帝贾皇后    惠帝羊皇后
  谢夫人     怀帝王太后
  梁皇后      元帝夏侯太妃
  虞皇后荀氏附   明帝庾皇后
  成恭杜皇后    康帝禇皇后
  简文郑皇后    孝武李皇后
  王皇后      安帝陈太后
  恭帝褚皇后
  卷一百三十九 皇亲部五叙后事附
  后魏神元窦皇后  文封皇后
  桓祁皇后     平文王皇后
  昭成慕容皇后   献明贺皇后
  道武慕容皇后   道武刘皇后
  明元姚皇后    明元杜皇后
  太武赫连皇后   太武贺皇后
  景穆郁乆闾皇后  文成冯皇后
  文成李皇后    献文李皇后
  孝文林皇后    孝文废冯皇后
  孝文冯皇后    孝文髙皇后
  卷一百四十  皇亲部六
  后魏宣武于皇后  宣武髙皇后
  宣武胡皇后    孝明胡皇后
  西魏孝武髙皇后  文帝乙弗后
  郁久闾后     废帝宇文后
  恭帝若于后    东魏孝静髙皇后后周文帝元皇后  文帝叱奴后
  闵帝元后     明帝独孤后
  武帝阿史那后
  宣帝杨后     宣帝朱后
  宣帝陈后     宣帝元后
  宣帝尉迟后    静帝司马后
  隋文帝独孤皇后
  炀帝萧皇后
  卷一百四十一 皇亲部七
  唐髙祖窦皇后   太宗长孙皇后徐妃附髙宗废王皇后   中宗赵皇后
  废韦皇后     上官昭容
  睿宗刘皇后    窦皇后
  𤣥宗废王皇后   武皇后
  杨贵妃      杨皇后
  肃宗张皇后    吴皇后
  代宗沈皇后    独孤皇后
  德宗王皇后    韦贤妃
  顺宗王皇后    宪宗郭皇后
  穆宗王皇后    萧皇后
  卷一百四十二 皇亲部八
  蜀先主甘后    穆后
  后主张后     小张后
  吴孙坚吴后    孙权步后
  二王后      潘后
  谢妃       徐妃
  孙亮全后     孙休朱后
  孙皓母何太后   孙皓滕后
  前赵刘渊母呼延后 刘渊张后
  刘聪呼延后    二刘后
  刘曜刘后     后赵石勒刘后
  后燕慕容垂假后  宋刘裕臧后
  胡婕妤      刘义隆袁后
  刘骏母路后    刘骏王后
  刘彧母沈婕妤   刘彧王后
  刘昱江后     刘准母陈昭华
  刘准谢后
  卷一百四十三 皇亲部九
  齐萧道成母陈后  萧道成刘后
  萧昭业母王后   萧昭业何妃
  梁萧衍母张后   萧衍郄后
  丁贵妃      阮修容
  萧经王后     萧绎徐妃
  陈陈霸先章后   陈蒨沈后
  陈顼柳后     陈叔宝沈后
  张贵妃      北齐髙欢娄后
  尔朱太后     髙澄元后
  髙洋李后     髙演元后
  髙湛胡后     髙纬斛律后
  卷一百四十四 皇亲部十
  昭仪       夫人
  婕妤       贵人
  卷一百四十五 皇亲部十一
  嫔        世妇
  御女       美人
  才人       保林
  女侍中      女尚书
  女史
  卷一百四十六 皇亲部十二
  太子一并世子见
  卷一百四十七 皇亲部十三
  太子二
  卷一百四十八 皇亲部十四
  太子三
  卷一百四十九 皇亲部十五
  太子四      太弟
  太孙       太子妃
  良娣       ⿰子
  保林       才人
  家人子
  卷一百五十  皇亲部十六
  诸王上
  卷一百五十一 皇亲部十七
  诸王下      王妃
  卷一百五十二 皇亲部十八
  公主上
  卷一百五十三 皇亲部十九
  公主中
  卷一百五十四 皇亲部二十
  公主下      驸马
  卷一百五十五 州郡部一
  叙京都上
  卷一百五十六 州郡部二
  叙京都下
  卷一百五十七 州郡部三
  叙州       叙郡
  叙县邑乡党闾里坊邻附
  卷一百五十八 州郡部四
  河南道上     开封府
  河南府      陕州
  卷一百五十九 州郡部五
  河南道中     虢州
  汝州       郑州
  宋州       曹州
  亳州       单州
  许州       陈州
  颍州       蔡州
  卷一百六十  州郡部六
  河南道下     滑州
  濮州       济州
  郓州       青州
  齐州       淄州
  莱州       登州
  宻州       徐州
  泗州       兖州
  海州       沂州
  卷一百六十一 州郡部七
  河北道上     怀州
  孟州       卫州
  相州       洛州
  邢州       冀州
  赵州       镇州
  定州       瀛州
  卷一百六十二 州郡部八
  河北道中     魏州
  博州       莫州
  深州       易州
  幽州       顺州
  涿州       蓟州
  燕州       檀州
  妫州       平州
  营州       德州
  棣州       沧州
  贝州
  卷一百六十三 州郡部九
  河北道下     蒲州
  绛州       晋州
  泽州       潞州
  辽州       沁州
  隰州       慈州
  汾州       并州
  石州       岚州
  代州       忻州
  蔚州       朔州
  云州
  卷一百六十四 州郡部十
  闗西道      雍州
  华州       同州
  岐州       耀州
  乾州       陇州
  邠州       泾州
  宁州       庆州
  原州       灵州
  盐州       鄜州
  坊州       延州
  丹州       绥州
  银州       麟州
  夏州       丰州
  胜州
  卷一百六十五 州郡部十一
  陇右道      秦州
  渭州        兰州
  㑹州       河州
  洮州       岷州
  廓州       叠州
  蔀州       凉州
  甘州       肃州
  𤓰州       沙州
  伊州       西州
  庭州
  卷一百六十六 州郡部十二
  剑南道      剑州
  绵州       梓州
  遂州       益州
  汉州       彭州
  蜀州       卭州
  普州       雅州
  泸州       茂州
  翼州       当州
  悉州       静州
  拓州       恭州
  维州       奉州
  嶲州       姚州
  黎州       陇州
  松州       嘉州
  简州       陵州
  眉州       荣州
  资州       戎州
  卷一百六十七 州郡部十三
  山南道上     荆州
  峡州       归州
  复州       郢州
  凤州       成州
  武州       兴州
  宕州       扶州
  文州       利州
  夔州       开州
  合州       忠州
  万州       阆州
  果州
  卷一百六十八 州郡部十四
  山南道下     梁州
  洋州       商州
  金州       房州
  通州       渠州
  渝州       涪州
  朗州       澧州
  巴州       壁州
  蓬州       集州
  唐州       邓州
  襄州       均州
  随州
  卷一百六十九 州郡部十五
  淮南道      扬州
  楚州       濠州
  寿州       滁州
  和州       庐州
  舒州       蕲州
  申州       光州
  安州       黄州
  沔州
  卷一百七十  州郡部十六
  江南道上     池州
  润州       常州
  杭州       升州
  鄂州       眭州
  袁州       吉州
  建州       福州
  泉州       宣州
  湖州       饶州
  江州       苏州
  信州       洪州
  抚州       汀州
  南州
  卷一百七十一 州郡部十七
  江南道下     越州
  歙州       明州
  台州       处州
  温州       婺州
  衢州       潭州
  岳州       衡州
  永州       道州
  郴州       连州
  邵州       黔州
  思州       费州
  辰州       锦州
  溪州       叙州
  施州       播州
  珍州       夷州
  叶州       溱州
  卷一百七十二 州郡部十八
  岭南道      广州
  韶州       冈州
  循州       潮州
  恩州       春州
  贺州       端州
  藤州       新州
  勤州       窦州
  桂州       昭州
  康州       封州
  泷州       髙州
  义州       𫎇州
  富州       梧州
  浔州       龚州
  郁林州      平琴州
  賔州       澄州
  ⿰州       象州
  柳州       融州
  邕州       贵州
  党州       横州
  田州       严州
  山州       淳州
  罗州       潘州
  容州       辨州
  白州       牢州
  钦州       南安都䕶府
  武峨州      粤州
  芝州       爱州
  福禄州      长州
  驩州       峰州
  陆州       廉州
  岩州       雷州
  禺州       汤州
  瀼州       笼州
  环州       古州
  崖州       儋州
  振州       琼州
  万安州
  卷一百七十三 居处部一
  宫
  卷一百七十四 居处部二
  室
  卷一百七十五 居处部三
  殿
  卷一百七十六 居处部四
  堂        堂皇附
  楼
  卷一百七十七 居处部五
  台上
  卷一百七十八 居处部六
  台下
  卷一百七十九 居处部七
  阙        观
  卷一百八十  居处部八
  宅
  卷一百八十一 居处部九
  第邸附      屋
  家        舍
  庐屠苏附     庵
  卷一百八十二 居处部十
  门上
  卷一百八十三 居处部十一
  门下
  卷一百八十四 居处部十二
  戸        枢
  闗        钥
  闱        闺
  阁        阁
  簃        闼
  卷一百八十五 居处部十三
  㕔事       斋
  房        庭
  阶        陛
  墀        序
  廊        塾
  坛        屏
  扆        宁
  卷一百八十六 居处部十四
  厨        灶
  窦        厕
  卷一百八十七 居处部十五
  墙壁       柱
  梁        栋
  卷一百八十八 居处部十六
  窗        槛
  椽        檐
  棁        楶
  枅        铺首
  藻井       鸱尾
  质础       奥
  屋漏       宧
  突        砖
  瓦
  卷一百八十九 居处部十七
  井
  卷一百九十  居处部十八
  仓        囷
  庾
  卷一百九十一 居处部十九
  府库藏      厩
  市
  卷一百九十二 居处部二十
  城上
  卷一百九十三 居处部二十一
  城下郭墩橹附
  卷一百九十四 居处部二十二
  馆驿       传舎
  亭
  卷一百九十五 居处部二十三
  逆旅       道路
  驰道       涂
  阡陌       街
  巷
  卷一百九十六 居处部二十四
  苑囿
  卷一百九十七 居处部二十五
  园圃       圏
  牢        藩篱
  华表
  卷一百九十八 封建部一
  叙封建      爵
  异姓王封
  卷一百九十九 封建部二
  公封       侯封
  伯封       子封
  男封       同姓封
  外戚封
  卷二百    封建部三
  以公相封     功臣封










  太平御览目录二
<子部,类书类,太平御览>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御览目录三
  卷二百一   封建部四
  德行封      讨乱定策封
  奉使封     尊贤继绝封
  死王事子孙封  异域降封
  杂恩泽封    杂名号封
  宧者封     逊让
  诛贬
  卷二百二   封建部五
  妇人封      夫人
  郡君       县君
  乡君锡命附
  巻二百三   职官部一
  緫叙官
  卷二百四   职官部二
  丞相上
  卷二百五   职官部三
  丞相下
  卷二百六   职官部四
  緫叙三师     太师
  太傅       太保
  太宰       緫叙三公
  卷二百七   职官部五
  太尉      司徒上
  卷二百八   职官部六
  司徒下      司空
  卷二百九   职官部七
  大司马     三公府椽属
  卷二百十   职官部八
  尚书令      录尚书
  卷二百十一  职官部九
  左右仆射
  卷二百十二  职官部十
  緫叙尚书
  卷二百十三  职官部十一
  左丞       右丞
  左司郎中     左司员外郎
  右司郎中     右司员外郎
  令史
  卷二百十四  职官部十二
  吏部尚书
  卷二百十五  职官部十三
  吏部侍郎     緫叙尚书郎
  卷二百十六  职官部十四
  吏部四司郎中员外
  卷二百十七  职官部十五
  兵部尚书     兵部侍郎
  兵部四司郎中员外 戸部尚书
  戸部侍郎     戸部四司郎中员外
  卷二百十八  职官部十六
  刑部尚书     刑部侍郎
  刑部四司郎中员外 礼部尚书
  礼部侍郎     礼部四司郎中员外
  卷二百十九  职官部十七
  侍中
  卷二百二十  职官部十八
  中书令      中书监
  中书侍郎
  卷二百二十一 职官部十九
  黄门侍郎     给事中
  卷二百二十二 职官部二十
  中书舎人     起居郎
  起居舎人
  卷二百二十三 职官部二十一
  谏议大夫     补阙
  拾遗
  卷二百二十四 职官部二十二
  散骑常侍     员外散骑常侍
  通直散骑常侍   散骑侍郎
  员外散骑侍郎   通直散骑侍郎
  卷二百二十五 职官部二十三
  御史大夫     御史中丞上
  卷二百二十六 职官部二十四
  御史中丞下    治书侍御史
  卷二百二十七 职官部二十五
  侍御史      殿中侍御史
  监察御史
  卷二百二十八 职官部二十六
  叙卿       太常卿
  卷二百二十九 职官部二十七
  太常少卿     太常丞
  博士       太祝
  协律郎      太庙令
  陵令       太乐令
  太医令      廪牺令
  光禄卿      光禄少卿
  大官令
  卷二百三十  职官部二十八
  卫尉卿      武库令
  守宫令      公车令
  宗正卿      宗正少卿宗正丞
  太仆卿      乘黄令
  厩令       车府令
  卷二百三十一 职官部二十九
  大理卿      大理少卿
  大理正      大理丞
  廷尉监      廷尉评
  卷二百三十二 职官部三十
  鸿胪卿      鸿胪少卿
  典属国      司农卿
  司农少卿     上林苑令
  太仓令      导官令
  大府卿      大府少卿
  市令       平准令
  左右藏令
  卷二百三十三 职官部三十一
  秘书监      秘书少监
  秘书丞      秘书郎
  卷二百三十四 职官部三十二
  著作郎      著作佐郎
  校书郎      正字
  卷二百三十五 职官部三十三
  太史令      殿中监六尚附
  大长秋
  卷二百三十六 职官部三十四
  国子祭酒     司业
  博士少府监    将作监
  卷二百三十七 职官部三十五
  緫叙将军     左右卫将军诸卫将军附左右金吾卫将军  诸卫上将军
  卷二百三十八 职官部三十六
  大将军寮属附    车骑将军
  骠骑将军     骁骑将军
  卫将军      前将军
  后将军      左将军
  右将军
  卷二百三十九 职官部三十七
  征东将军     征西将军
  征南将军     征北将军
  镇东将军     镇西将军
  镇南将军     镇北将军
  安东将军     安西将军
  安南将军     安北将军
  平东将军     平西将军
  平南将军     平北将军
  镇军将军     抚军将军
  征虏将军     冠军将军
  辅国将军     领军将军
  䕶军将军     中军将军
  游击将军     积射将军
  积弩将军     强弩将军
  殿中将军     员外将军
  直阁将军
  卷二百四十  职官部三十八
  建威将军     奋威将军
  奋武将军     振威将军
  扬威将军     建武将军
  轻车将军     伏波将军
  材官将军     折冲将军
  虎威将军     偏将军
  禆将军      虎牙将军
  汉臣将军     讨虏将军
  破虏将军     建义将军
  刺奸将军     辅威将军
  扬化将军     安汉将军
  辅汉将军     都䕶将军
  立义将军     中坚将军
  厉威将军     荡冦将军
  讨逆将军     辅吴将军
  荡威将军     鹰扬将军
  牙门将军     中将军
  中领军      中护军
  北军中候     朱衣直阁
  直寝       直后
  直斋       监军
  卷二百四十一 职官部三十九
  中郎将      五官中郎将
  虎贲中郎将    四中郎将
  都尉       奉车都尉
  骑都尉
  卷二百四十二 职官部四十
  诸校尉      羽林监
  期门仆射     冗从仆射
  卷二百四十三 职官部四十一
  仪同       特进
  总叙大夫     金紫光禄大夫
  光禄大夫     太中大夫
  中大夫      中散大夫
  柱国       奉朝请
  致仕官
  卷二百四十四 职官部四十二
  太子太师     太子太傅
  太子太保     太子少师
  太子少傅     太子少保
  卷二百四十五 职官部四十三
  太子賔客     太子詹事
  太子少詹事    太子中庶子
  太子左右庶子
  卷二百四十六 职官部四十四
  太子左右赞善大夫 太子洗马
  太子司议郎    太子中舎人
  太子舎人     太子通事舎人
  卷二百四十七 职官部四十五
  太子率更令    太子家令
  太子仆射     典膳丞
  侍读       门大夫
  左卫率      右卫率
  前卫率      后卫率
  左右内率府长史
  卷二百四十八 职官部四十六
  王师       王傅
  王友       王侍读
  王文学      郡国相
  国郎中令     国中尉
  国常侍      国侍郎
  府长史      府司马
  卷二百四十九 职官部四十七
  从事中郎     府掾
  府属       咨议𠫵军
  公府舎人     记室𠫵军
  府𠫵军
  卷二百五十  职官部四十八
  司隶校尉     州牧
  卷二百五十一 职官部四十九
  都督       緫管
  都䕶
  卷二百五十二 职官部五十
  尹        少尹
  留守
  卷二百五十三 职官部五十一
  内史       郡丞
  郡𠫵军      督邮
  卷二百五十四 职官部五十二
  刺史上
  卷二百五十五 职官部五十三
  刺史下
  卷二百五十六 职官部五十四
  良刺史上
  卷二百五十七 职官部五十五
  良刺史中
  卷二百五十八 职官部五十六
  良刺史下     酷刺史
  卷二百五十九 职官部五十七
  太守
  卷二百六十  职官部五十八
  良太守上
  卷二百六十一 职官部五十九
  良太守中
  卷二百六十二 职官部六十
  良太守下     酷太守
  卷二百六十三 职官部六十一
  别驾       治中
  长史       司马
  卷二百六十四 职官部六十二
  功曹𠫵军     司仓𠫵军
  司戸𠫵军     司兵𠫵军
  司法𠫵军     五官掾
  卷二百六十五 职官部六十三
  州主簿      从事
  中正
  卷二百六十六 职官部六十四
  令长
  卷二百六十七 职官部六十五
  良令长上
  卷二百六十八 职官部六十六
  良令长下
  卷二百六十九 职官部六十七
  酷令长      县丞
  主簿       县尉
  卷二百七十  兵部一
  叙兵上
  卷二百七十一 兵部二
  叙兵下
  卷二百七十二 兵部三
  将帅上
  卷二百七十三 兵部四
  将帅下
  卷二百七十四 兵部五
  命将       易将
  老将
  卷二百七十五 兵部六
  良将上
  卷二百七十六 兵部七
  良将下
  卷二百七十七 兵部八
  儒将
  卷二百七十八 兵部九
  邉将
  巻二百七十九 兵部十
  威名       信义
  卷二百八十  兵部十一
  抚士上
  卷二百八十一 兵部十二
  抚士下
  卷二百八十二 兵部十三
  机略一
  巻二百八十三 兵部十四
  机略二
  卷二百八十四 兵部十五
  机略三
  卷二百八十五 兵部十六
  机略四
  卷二百八十六 兵部十七
  机略五
  卷二百八十七 兵部十八
  机略六
  卷二百八十八 兵部十九
  机略七
  卷二百八十九 兵部二十
  机略八
  卷二百九十  兵部二十一
  料敌上
  卷二百九十一 兵部二十二
  料敌下
  卷二百九十二 兵部二十三
  用间
  卷二百九十三 兵部二十四
  示缓       务速
  卷二百九十四 兵部二十五
  示弱       示强
  卷二百九十五 兵部二十六
  审察       避锐
  安众
  卷二百九十六 兵部二十七
  法令
  卷二百九十七 兵部二十八
  训兵
  卷二百九十八 兵部二十九
  军制       偏将
  卷二百九十九 兵部三十
  练士       兵众
  队伍
  卷三百    兵部三十一
  卒        骑










  太平御览目录三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御览目录四
  卷三百一   兵部三十二
  阵
  卷三百二   兵部三十三
  先锋       殿
  乡导       伏兵
  卷三百三   兵部三十四
  征伐上
  卷三百四   兵部三十五
  征伐中
  卷三百五   兵部三十六
  征伐下
  卷三百六   兵部三十七
  请征伐      出师
  军行
  卷三百七   兵部三十八
  㑹兵       誓众
  犒师       麾兵
  享士
  卷三百八   兵部三十九
  战上
  卷三百九   兵部四十
  战中
  卷三百十   兵部四十一
  战下       战不顾亲
  战伤
  卷三百十一  兵部四十二
  请战       挑战
  决战上
  卷三百十二  兵部四十三
  决战中
  卷三百十三  兵部四十四
  决战下
  卷三百十四  兵部四十五
  突围       追奔
  乘势
  卷三百十五  兵部四十六
  水战       掩袭上
  卷三百十六  兵部四十七
  掩袭下
  卷三百十七  兵部四十八
  攻围上
  卷三百十八  兵部四十九
  攻围下
  卷三百十九  兵部五十
  拒守上
  卷三百二十  兵部五十一
  拒守下      危急
  卷三百二十一 兵部五十二
  火攻       水攻
  卷三百二十二 兵部五十三
  胜
  卷三百二十三 兵部五十四
  败
  卷三百二十四 兵部五十五
  招        降
  诈降
  卷三百二十五 兵部五十六
  乞师       救援
  擒获上
  卷三百二十六 兵部五十七
  擒获下      掳掠
  卷三百二十七 兵部五十八
  献俘       班师
  罢兵       偃武
  卷三百二十八 兵部五十九
  从军       羽书
  占候
  卷三百二十九 兵部六十
  徴兵       应兵
  神兵
  卷三百三十  兵部六十一
  警备
  卷三百三十一 兵部六十二
  斥候       备边
  塞险
  卷三百三十二 兵部六十三
  据要       漕运
  绝粮道
  卷三百三十三 兵部六十四
  屯田       戍役
  卷三百三十四 兵部六十五
  辎重       戎车
  战舰       亭障
  卷三百三十五 兵部六十六
  营垒       𤇺燧
  京观
  卷三百三十六 兵部六十七
  攻具上
  卷三百三十七 兵部六十八
  攻具下      ⿰
  鹿角       箛枪
  弋
  卷三百三十八 兵部六十九
  角        金鼓
  鞞        鼗
  铙        铃
  铎        刁斗
  柝
  卷三百三十九 兵部七十
  叙兵器      牙
  卷三百四十  兵部七十一
  常        旗
  旃        物
  旗        旟
  旐        旞
  旌
  卷三百四十一 兵部七十二
  斾        帜
  幡        旒
  旄        毦
  麾        幢
  节        钺
  卷三百四十二 兵部七十三
  剑上
  卷三百四十三 兵部七十四
  剑中
  卷三百四十四 兵部七十五
  剑下
  卷三百四十五 兵部七十六
  刀上
  卷三百四十六 兵部七十七
  刀下       匕首
  铗        铍
  卷三百四十七 兵部七十八
  弓
  卷三百四十八 兵部七十九
  弩
  卷三百四十九 兵部八十
  箭上
  卷三百五十  兵部八十一
  箭下       箭筒
  步叉       橐鞬
  射捍       弹
  卷三百五十一 兵部八十二
  戈
  卷三百五十二 兵部八十三
  㦸上
  卷三百五十三 兵部八十四
  㦸下       殳
  矛
  卷三百五十四 兵部八十五
  槊        枪
  鋋        钩镶
  卷三百五十五 兵部八十六
  甲上
  卷三百五十六 兵部八十七
  甲下       兜鍪
  楯上
  卷三百五十七 兵部八十八
  楯下       彭排
  衔枚       棓
  椎
  卷三百五十八 兵部八十九
  鞍        辔
  鞚        勒
  镳
  卷三百五十九 兵部九十
  羁        珂
  鞯        障泥
  防汗       当胸
  鞘尾       鞭
  枊
  卷三百六十  人事部一
  叙人       孕
  卷三百六十一 人事部二
  产
  卷三百六十二 人事部三
  姓        名
  卷三百六十三 人事部四
  字        形体
  头上
  卷三百六十四 人事部五
  头下       顶
  额
  卷三百六十五 人事部六
  面        眉
  卷三百六十六 人事部七
  耳        目
  卷三百六十七 人事部八
  颊        鼻
  頞        口
  舌
  卷三百六十八 人事部九
  唇吻       齿
  牙        咽喉
  頥颔       承浆
  卷三百六十九 人事部十
  颈项       肩
  胛        臂
  腕        腋
  肘
  卷三百七十  人事部十一
  手        掌
  指        爪
  卷三百七十一 人事部十二
  胸        膈
  腹        背
  脊        胁
  肋        脐
  腰
  卷三百七十二 人事部十三
  髀股       臀
  膝        胫
  腓肠       足
  踝
  巻三百七十三 人事部十四
  毛        髪
  鬓        髻
  卷三百七十四 人事部十五
  髭        须髯
  睫        髑髅
  卷三百七十五 人事部十六
  肉        皮肤
  骨        筋
  脉        髓
  脑        血
  膏
  卷三百七十六 人事部十七
  心        肝
  肺        脾
  肾        胆
  胃        肠
  膀胱       尻
  卷三百七十七 人事部十八
  长中国人     长绝域人
  卷三百七十八 人事部十九
  短中国人     短绝域人
  肥        痩
  卷三百七十九 人事部二十
  美丈夫上
  卷三百八十  人事部二十一
  美丈夫下     美妇人上
  卷三百八十一 人事部二十二
  美妇人下
  卷三百八十二 人事部二十三
  丑丈夫      丑妇人
  卷三百八十三 人事部二十四
  寿老
  卷三百八十四 人事部二十五
  幼智上
  卷三百八十五 人事部二十六
  幼智下
  卷三百八十六 人事部二十七
  健        羸
  卷三百八十七 人事部二十八
  黑子       汗
  唾        洟泪
  欠        𡁲
  卷三百八十八 人事部二十九
  声        色
  影        迹
  卷三百八十九 人事部三十
  嗜好      容止
  卷三百九十  人事部三十一
  言语
  卷三百九十一 人事部三十二
  笑
  卷三百九十二 人事部三十三
  吟        啸
  嚬
  卷三百九十三 人事部三十四
  坐        卧
  睡
  卷三百九十四 人事部三十五
  行        步
  趋        走
  跳        蹲
  卷三百九十五 人事部三十六
  沐        浴
  盥        游
  卷三百九十六 人事部三十七
  溺        相似
  偶像
  卷三百九十七 人事部三十八
  叙夣       吉夣上
  卷三百九十八 人事部三十九
  吉梦下
  卷三百九十九 人事部四十
  应夣
  卷四百    人事部四十一
  㓙夣




  太平御览目录四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御览目录五
  卷四百一   人事部四十二
  叙圣
  卷四百二   人事部四十三
  叙贤
  卷四百三   人事部四十四
  道德       阴德
  卷四百四   人事部四十五
  师
  卷四百五   人事部四十六
  賔客
  卷四百六   人事部四十七
  叙交友      交友一
  卷四百七   人事部四十八
  交友二
  卷四百八   人事部四十九
  交友三
  卷四百九   人事部五十
  交友四
  卷四百十   人事部五十一
  交友五      请友不许
  世交       父子交
  绝交
  卷四百十一  人事部五十二
  孝感
  卷四百十二  人事部五十三
  孝上
  卷四百十三  人事部五十四
  孝中
  卷四百十四  人事部五十五
  孝下       禄养
  卷四百十五  人事部五十六
  孝女
  卷四百十六  人事部五十七
  友悌
  卷四百十七  人事部五十八
  忠勇
  卷四百十八  人事部五十九
  忠贞
  卷四百十九  人事部六十
  仁德       仁恻
  卷四百二十  人事部六十一
  义上
  卷四百二十一 人事部六十二
  义中
  卷四百二十二 人事部六十三
  义下       义妇
  卷四百二十三 人事部六十四
  谦        让上
  卷四百二十四 人事部六十五
  让下
  卷四百二十五 人事部六十六
  清廉上
  卷四百二十六 人事部六十七
  清廉下
  卷四百二十七 人事部六十八
  正直上
  卷四百二十八 人事部六十九
  正直下
  卷四百二十九 人事部七十
  公平
  卷四百三十  人事部七十一
  信        谨慎
  卷四百三十一 人事部七十二
  勤        俭约
  俭啬
  卷四百三十二 人事部七十三
  慈爱       恭敬
  智        聪敏
  强记
  卷四百三十三 人事部七十四
  勇一
  卷四百三十四 人事部七十五
  勇二
  卷四百三十五 人事部七十六
  勇三
  卷四百三十六 人事部七十七
  勇四
  卷四百三十七 人事部七十八
  勇五
  卷四百三十八 人事部七十九
  烈士
  卷四百三十九 人事部八十
  贞女上
  卷四百四十  人事部八十一
  贞女中
  卷四百四十一 人事部八十二
  贞女下
  卷四百四十二 人事部八十三
  知人上
  卷四百四十三 人事部八十四
  知人中
  卷四百四十四 人事部八十五
  知人下
  卷四百四十五 人事部八十六
  品藻上
  卷四百四十六 人事部八十七
  品藻中
  卷四百四十七 人事部八十八
  品藻下
  卷四百四十八 人事部八十九
  权谋上
  卷四百四十九 人事部九十
  权谋中
  卷四百五十  人事部九十一
  权谋下
  卷四百五十一 人事部九十二
  谏诤一
  卷四百五十二 人事部九十三
  谏诤二
  卷四百五十三 人事部九十四
  谏诤三
  卷四百五十四 人事部九十五
  谏诤四
  卷四百五十五 人事部九十六
  谏诤五
  卷四百五十六 人事部九十七
  谏诤六
  卷四百五十七 人事部九十八
  谏诤七
  卷四百五十八 人事部九十九
  鉴戒上
  卷四百五十九 人事部一百
  鉴戒下
  卷四百六十  人事部一百一
  游说上
  卷四百六十一 人事部一百二
  游说中
  卷四百六十二 人事部一百三
  游说下
  卷四百六十三 人事部一百四
  辩上
  卷四百六十四 人事部一百五
  辩下       讷
  卷四百六十五 人事部一百六
  讴        歌
  谣
  卷四百六十六 人事部一百七
  嘲戏       骂詈
  卷四百六十七 人事部一百八
  喜
  卷四百六十八 人事部一百九
  乐        忧上
  卷四百六十九 人事部一百十
  忧下       惧
  卷四百七十  人事部一百十一
  贵盛
  卷四百七十一 人事部一百十二
  冨上
  巻四百七十二 人事部一百十三
  冨下
  卷四百七十三 人事部一百十四
  游侠
  卷四百七十四 人事部一百十五
  礼贤
  卷四百七十五 人事部一百十六
  待士
  卷四百七十六 人事部一百十七
  施惠上
  卷四百七十七 人事部一百十八
  施惠下
  卷四百七十八 人事部一百十九
  赠遗
  卷四百七十九 人事部一百二十
  报恩
  卷四百八十  人事部一百二十一
  誓盟       质
  卷四百八十一 人事部一百二十二
  仇雠上
  卷四百八十二 人事部一百二十三
  仇雠下
  卷四百八十三 人事部一百二十四
  怒        怨
  卷四百八十四 人事部一百二十五
  贫上
  卷四百八十五 人事部一百二十六
  贫下
  卷四百八十六 人事部一百二十七
  穷        冻
  饿
  卷四百八十七 人事部一百二十八
  哭
  卷四百八十八 人事部一百二十九
  泣        悲
  啼        涕
  卷四百八十九 人事部一百三十
  别离
  巻四百九十  人事部一百三十一
  僣        骄慢
  怠惰       迷亡
  痴
  卷四百九十一 人事部一百三十二
  惭愧
  卷四百九十二 人事部一百三十三
  贪        虐
  卷四百九十三 人事部一百三十四
  奢
  卷四百九十四 人事部一百三十五
  诡诈
  卷四百九十五 人事部一百三十六
  谚上
  卷四百九十六 人事部一百三十七
  谚下       鬬争
  卷四百九十七 人事部一百三十八
  酣醉
  卷四百九十八 人事部一百三十九
  简傲       揶揄
  卷四百九十九 人事部一百四十
  愚        如愚
  愚怯       知怯
  盗窃
  卷五百   人事部一百四十一
  佣保       奴婢









  太平御览目录五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御览目录六
  卷五百一   逸民部一
  叙逸民一
  卷五百二   逸民部二
  逸民二
  卷五百三   逸民部三
  逸民三
  卷五百四   逸民部四
  逸民四
  卷五百五   逸民部五
  逸民五
  卷五百六   逸民部六
  逸民六
  卷五百七   逸民部七
  逸民七
  卷五百八   逸民部八
  逸民八
  卷五百九   逸民部九
  逸民九
  卷五百十   逸民部十
  逸民十
  卷五百十一  宗亲部一
  祖父母      父母
  继母
  卷五百十二  宗亲部二
  伯叔
  卷五百十三  宗亲部三
  伯叔母      从伯叔
  族父       姑
  卷五百十四  宗亲部四
  兄弟上
  卷五百十五  宗亲部五
  兄弟中
  卷五百十六  宗亲部六
  兄弟下
  卷五百十七  宗亲部七
  姊妺       舅姑
  嫂叔       姨姒
  卷五百十八  宗亲部八
  子
  卷五百十九  宗亲部九
  孙        女
  子婿
  卷五百二十  宗亲部十
  夫妻
  卷五百二十一 宗亲部十一
  慈母保母     乳母
  妾        出妇
  舅舅母      外甥
  姨
  卷五百二十二 礼仪部一
  叙礼上
  卷五百二十三 礼仪部二
  叙礼下
  卷五百二十四 礼仪部三
  祭礼上
  卷五百二十五 礼仪部四
  祭礼中
  卷五百二十六 礼仪部五
  祭礼下
  卷五百二十七 礼仪部六
  郊丘
  卷五百二十八 礼仪部七
  迎气       禘祫
  六宗
  卷五百二十九 礼仪部八
  五祀       四望
  髙禖       祈祷
  卷五百三十  礼仪部九
  斋戒       傩
  卷五百三十一 礼仪部十
  宗庙       神主
  卷五百三十二 礼仪部十一
  社稷       先农
  灵星
  卷五百三十三 礼仪部十二
  明堂
  卷五百三十四 礼仪部十三
  辟雍       灵台
  学校
  卷五百三十五 礼仪部十四
  庠序       释奠立庙附
  养老
  卷五百三十六 礼仪部十五
  封禅
  卷五百三十七 礼仪部十六
  巡狩       籍田
  卷五百三十八 礼仪部十七
  朝
  卷五百三十九 礼仪部十八
  宴㑹       上寿
  贽
  卷五百四十  礼仪部十九
  婚姻上      冠
  卷五百四十一 礼仪部二十
  婚姻下      媒
  卷五百四十二 礼仪部二十一
  拜
  卷五百四十三 礼仪部二十二
  揖        赞
  贺
  卷五百四十四 礼仪部二十三
  丧纪上
  卷五百四十五 礼仪部二十四
  丧纪下
  卷五百四十六 礼仪部二十五
  居丧       奔丧
  讣告       夺情
  卷五百四十七 礼仪部二十六
  丧服       衰
  绖带
  卷五百四十八 礼仪部二十七
  杖履       帼髽
  庐        重
  㓙门       死
  卷五百四十九 礼仪部二十八
  尸        复魂
  唅        绞紟衾冒
  卷五百五十  礼仪部二十九
  殓        柩
  殡        𮚐
  赙        禭
  卷五百五十一 礼仪部三十
  棺
  卷五百五十二 礼仪部三十一
  椁        攒
  刍灵       明器
  明衣       祖载
  翣        绋
  旅        旐
  挽歌       方相
  卷五百五十三 礼仪部三十二
  葬送一
  卷五百五十四 礼仪部三十三
  葬送二
  卷五百五十五 礼仪部三十四
  葬送三
  卷五百五十六 礼仪部三十五
  葬送四
  卷五百五十七 礼仪部三十六
  冢墓一
  卷五百五十八 礼仪部三十七
  冢墓二
  卷五百五十九 礼仪部三十八
  冢墓三
  卷五百六十  礼仪部三十九
  冢墓四
  卷五百六十一 礼仪部四十
  吊
  卷五百六十二 礼仪部四十一
  谥        讳
  忌日
  卷五百六十三 乐部一
  雅乐上
  卷五百六十四 乐部二
  雅乐中
  卷五百六十五 乐部三
  雅乐下
  卷五百六十六 乐部四
  历代乐
  卷五百六十七 乐部五
  鼓吹乐      四夷乐
  卷五百六十八 乐部六
  宴乐       女乐
  卷五百六十九 乐部七
  优倡       淫乐
  卷五百七十  乐部八
  歌一
  卷五百七十一 乐部九
  歌二
  卷五百七十二 乐部十
  歌三
  卷五百七十三 乐部十一
  歌四
  卷五百七十四 乐部十二
  舞
  卷五百七十五 乐部十三
  钟        𬭚于
  卷五百七十六 乐部十四
  磬        瑟
  筝        筑
  准
  卷五百七十七 乐部十五
  琴上
  巻五百七十八 乐部十六
  琴中
  卷五百七十九 乐部十七
  琴下
  卷五百八十  乐部十八
  笛        篪
  管        龠
  卷五百八十一 乐部十九
  箫        笳
  笙        竽
  簧        埙
  卷五百八十二 乐部二十
  鼓        柷敔
  虡
  卷五百八十三 乐部二十一
  琵琶       羯鼓
  卷五百八十四 乐部二十二
  杂乐部      觱栗
  五弦       六弦
  七弦       太乙
  方响       缶
  铎        铙
  镯        角
  壤       舂
  卷五百八十五 文部一
  叙文
  卷五百八十六 文部二
  诗
  卷五百八十七 文部三
  赋
  卷五百八十八 文部四
  颂        讃
  箴
  卷五百八十九 文部五
  碑
  卷五百九十  文部六
  铭        铭志
  七辞       连珠
  卷五百九十一文部七
  御制上
  卷五百九十二 文部八
  御制下
  卷五百九十三 文部九
  诏        策
  诰        教
  诫
  卷五百九十四 文部十
  章表       奏
  劾奏       驳奏
  卷五百九十五 文部十一
  论        议
  笺        启
  书记
  卷五百九十六 文部十二
  诔        吊文
  哀辞       哀策
  卷五百九十七 文部十三
  檄        移
  露布
  卷五百九十八 文部十四
  符        劵契
  鐡劵       过所
  零丁
  卷五百九十九 文部十五
  品量文章     叹赏
  改易       诋诃
  卷六百    文部十六
  思疾       思迟


  太平御览目录六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御览目录七
  卷六百一   文部十七
  著书上
  卷六百二   文部十八
  著书下
  卷六百三   文部十九
  史传上
  卷六百四   文部二十
  史传下
  卷六百五   文部二十一
  笔        墨
  砚        纸
  卷六百六   文部二十二
  简        策
  牍        札
  牒        刺
  板        袠
  函        㨭
  椠        水滴器
  封泥书
  卷六百七   学部一
  叙学
  卷六百八   学部二
  叙经典
  卷六百九  学部三
  易        书
  卷六百十   学部四
  礼        春秋
  孝经
  卷六百十一  学部五
  勤学
  卷六百十二  学部六
  博学
  卷六百十三  学部七
  教学
  卷六百十四  学部八
  幼学       晚学
  好学       废学
  卷六百十五  学部九
  讲说
  卷六百十六  学部十
  读诵
  卷六百十七  学部十一
  谈论
  卷六百十八  学部十二
  图书上      叙图书
  刋正谬误
  卷六百十九  学部十三
  图书下      采求遗逸
  借书       赐书
  冩书       载书负书附
  焚书
  卷六百二十  治道部一
  君
  卷六百二十一 治道部二
  臣
  卷六百二十二 治道部三
  政治一
  卷六百二十三 治道部四
  政治二
  卷六百二十四 治道部五
  政治三
  卷六百二十五 治道部六
  贡赋上
  卷六百二十六 治道部七
  贡赋下
  卷六百二十七 治道部八
  赋敛
  卷六百二十八 治道部九
  贡举上
  卷六百二十九 治道部十
  贡举下制举科附
  卷六百三十  治道部十一
  荐举上
  卷六百三十一 治道部十二
  荐举中
  卷六百三十二 治道部十三
  荐举下
  卷六百三十三 治道部十四
  赏赐
  卷六百三十四 治道部十五
  急假
  卷六百三十五 刑法部一
  叙刑上
  卷六百三十六 刑法部二
  叙刑下
  卷六百三十七 刑法部三
  律令上
  卷六百三十八 刑法部四
  律令科附
  卷六百三十九 刑法部五
  听讼
  卷六百四十  刑法部六
  决狱
  卷六百四十一 刑法部七
  赃货       罪
  卷六百四十二 刑法部八
  囚        徒徒作年数附
  卷六百四十三 刑法部九
  狱
  卷六百四十四 刑法部十
  械        拲
  锁        钳
  卷六百四十五 刑法部十一
  象刑       诛
  轘        烹
  卷六百四十六 刑部十二
  斩        枭首
  弃市       考竟
  卷六百四十七 刑法部十三
  杀        三族刑杂犯死附
  卷六百四十八 刑法部十四
  黥        劓
  膑        刖
  宫割       造肉刑
  除肉刑
  卷六百四十九 刑法部十五
  髡        鞭论肉刑附
  笞        考掠
  卷六百五十  刑法部十六
  杖        督
  流徒
  卷六百五十一 刑法部十七
  除名       免官
  收赎       禁锢
  卷六百五十二 刑法部十八
  赦
  卷六百五十三 释部一
  叙佛
  卷六百五十四 释部二
  奉佛
  卷六百五十五 释部三
  僧        异僧上
  卷六百五十六 释部四
  异僧下
  卷六百五十七 释部五
  经        像
  卷六百五十八 释部六
  戒律       禅
  塔        寺
  卷六百五十九 道部一
  道
  卷六百六十  道部二
  真人上
  卷六百六十一 道部三
  真人下
  卷六百六十二 道部四
  天仙
  卷六百六十三 道部五
  地仙
  卷六百六十四 道部六
  尸解
  卷六百六十五道部七
  剑解
  卷六百六十六 道部八
  道士
  卷六百六十七 道部九
  斋戒
  卷六百六十八 道部十
  养生
  卷六百六十九 道部十一
  服饵上
  卷六百七十  道部十二
  服饵中
  卷六百七十一 道部十三
  服饵下
  卷六百七十二 道部十四
  仙经上
  卷六百七十三 道部十五
  仙经下
  卷六百七十四 道部十六
  理所
  卷六百七十五 道部十七
  冠        帻
  帔        褐
  褵        袍
  裘        衣
  佩        绶
  板        笏
  裙        铃
  杖        节
  履        舄
  帷帐       席
  卷六百七十六道部十八
  简章
  卷六百七十七道部十九
  几案       舆辇
  阙        殿
  堂        台
  阁        楼
  观        宫
  室        房
  舍        窗
  户        门
  庭        坛
  府
  卷六百七十八 道部二十
  传授上
  卷六百七十九 道部二十一
  传授下
  卷六百八十  仪式部一
  太常       旗
  旗        斾
  𣄣        旐
  幡        麾
  旄头       云䍐
  黄𨱆       豹尾警跸附
  卷六百八十一 仪式部二
  卤簿       班剑
  棨㦸       节
  卷六百八十二 仪式部三
  玺        绶
  卷六百八十三 仪式部四
  印
  卷六百八十四 服章部一
  总叙冠
  卷六百八十五 服章部二
  通天冠      进贤冠
  逺逰冠      章甫冠
  牟追       收
  冔        委貎冠
  髙山冠      法冠
  武弁冠      鹖冠
  却敌冠      却非冠
  巧士冠      方山
  长冠       樊哙冠
  卷六百八十六 服章部三
  冕        缨
  弁
  卷六百八十七 服章部四
  帻        帽
  巾接离障日附
  卷六百八十八 服章部五
  貂蝉       簪导
  白笔       帢
  幍        㡎头
  卷六百八十九 服章部六
  衣
  卷六百九十  服章部七
  衮衣       氅衣
  毳衣       𫄨衣
  𤣥衣       袆衣
  褕衣       阙翟
  鞠衣       展衣
  褖衣       袗衣
  朱衣
  卷六百九十一 服章部八
  单衣       中衣
  曲领       袿䙱
  ⿰        鞶囊
  卷六百九十二 服章部九
  佩        环
  玦        笏
  卷六百九十三 服章部十
  袍        褐
  衫        襜褕
  卷六百九十四 服章部十一
  裘
  卷六百九十五 服章部十二
  襦        袴袴褶附
  卷六百九十六 服章部十三
  带        大带
  裳        裙
  裈
  卷六百九十七 服章部十四
  履        舄
  袜
  卷六百九十八 服章部十五
  屦        屐
  屣        靴
  屫        ⿸尸牃 -- 𡳙
  卷六百九十九 服用部一
  帐        幔
  幌        帱
  床幨       青庐
  卷七百    服用部二
  帘        帷
  幄        幕








  太平御览目录七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御览目录八
  卷七百一   服用部三
  屏风       步障
  承尘
  卷七百二   服用部四
  扇        盖
  卷七百三   服用部五
  麈尾       如意
  拂        唾壶
  书台       香炉
  卷七百四   服用部六
  囊        帊幞
  卷七百五   服用部七
  簏        箧
  卷七百六   服用部八
  床        榻
  胡床
  卷七百七   服用部九
  枕        被
  卷七百八   服用部十
  簟        褥
  毡        卧具
  𣰽毺       毾㲪
  卷七百九   服用部十一
  荐席
  卷七百十   服用部十二
  几        案
  杖
  卷七百十一  服用部十三
  箱        巾箱
  笥        笈
  火笼
  卷七百十二  服用部十四
  熨斗       澡盘
  澡灌       伏虎
  卷七百十三  服用部十五
  匣匮附      厨
  卷七百十四  服用部十六
  梳篦       刷
  镊        觹
  剔齿籖
  卷七百十五  服用部十七
  步摇       假髻
  髲
  卷七百十六  服用部十八
  手巾       絮巾
  卷七百十七  服用部十九
  镜        镜台
  奁        合
  多罗       严器
  卷七百十八  服用部二十
  笄        钗
  镊        珰珥
  钏跳脱附     指环
  卷七百十九  服用部二十一
  粉        黛
  脂泽       燕脂
  的        花胜
  卷七百二十  方术部一
  养生
  卷七百二十一 方术部二
  医一
  卷七百二十二 方术部三
  医二
  卷七百二十三 方术部四
  医三
  卷七百二十四 方术部五
  医四
  卷七百二十五 方术部六
  卜上
  卷七百二十六 方术部七
  卜下       蠡卜
  虎卜       鸡卜
  鸟卜       樗蒱卜
  十二棋卜     竹卜
  牛蹄卜
  卷七百二十七 方术部八
  筮上
  卷七百二十八 方术部九
  筮下
  卷七百二十九 方术部十
  相上
  卷七百三十  方术部十一
  相中
  卷七百三十一 方术部十二
  相下
  卷七百三十二 方术部十三
  占候
  卷七百三十三 方术部十四
  占星       占风
  占雨       望气
  卷七百三十四 方术部十五
  巫上
  卷七百三十五 方术部十六
  巫下
  卷七百三十六 方术部十七
  祝        符
  术
  卷七百三十七 方术部十八
  禁        幻
  卷七百三十八 疾病部一
  总叙疾病上
  卷七百三十九 疾病部二
  总叙疾病下    狂
  阳狂       人谓之狂
  癫        痴
  癎
  卷七百四十  疾病部三
  聋        盲
  喑哑       吃
  秃        齆
  龋齿       兔缺
  瘿        伛偻
  疣赘       瘤
  跛躄       偏枯
  尰
  卷七百四十一 疾病部四
  头痛       心痛
  腹痛       咽痛并噎
  烦懑       劳悸
  眩        暍
  卷七百四十二 疾病部五
  疮        痱
  螫毒       蛊
  痈疽       瘘
  癣        瘃
  疥        恶疾
  疫疠
  卷七百四十三 疾病部六
  霍乱       疰
  疟        消渇
  厥逆       咳𠻳
  呕吐       水疾
  肿        疝
  瘕        痹
  痔        痢
  阴痿       阳病
  卷七百四十四 工艺部一
  叙艺       射上
  卷七百四十五 工艺部二
  射中
  卷七百四十六 工艺部三
  射下       御
  卷七百四十七 工艺部四
  书上
  卷七百四十八 工艺部五
  书中
  卷七百四十九 工艺部六
  书下       古文
  篆书       八分书
  隶书       草书
  飞白书      章草书
  行书
  卷七百五十  工艺部七
  数        画上
  卷七百五十一 工艺部八
  画下
  卷七百五十二 工艺部九
  巧
  卷七百五十三 工艺部十
  围棋       投壶
  卷七百五十四 工艺部十一
  博        樗蒱
  塞        藏钩蹴鞠附
  卷七百五十五 工艺部十二
  弹棋       儒棋
  击壤       角抵
  弹        四维
  象戏       夹食
  悁闷       射数
  簸子       抃
  掷砖
  卷七百五十六 器物部一
  器皿       鼎
  卷七百五十七 器物部二
  镬        釜
  鬲        铛
  钨錥       铫
  𬬻        甑
  箄        甑带
  卷七百五十八 器物部三
  盆缶附      瓮
  罃        坩
  瓶        甒
  魁        盘
  卷七百五十九 器物部四
  簠簋       瑚琏
  敦牟       俎豆
  笾        樏
  铏        钵
  洼        瓯
  杯        棬
  𣗋
  卷七百六十  器物部五
  碗        盂
  苏⿰       安𢧑
  匕        箸
  机        毕
  饭帚       炙函
  饭函       淅箕
  筐        𥰠
  箪        爵
  卷七百六十一 器物部六
  觥        觚
  卮        匜
  盏斝       锺
  瓉        𨱔彛
  滑稽       榼
  壶        洗
  卷七百六十二 器物部七
  瓢        勺
  丰        禁
  食架       食厨
  酒台       槽
  杵臼       砧𢷬衣杵附
  碓        磨
  碾
  卷七百六十三 器物部八
  斧        锯
  椎        凿
  卷七百六十四 器物部九
  斤        铲
  鐁        鑢
  镰        锽
  斨        锸
  锄        锥
  钻        钳
  泥镘       橙
  篮        䈪
  笼        籝
  卷七百六十五 器物部十
  箕帚       畚
  斛量附      斗
  升        蓑
  桔槔       椸枷
  梯        把扒
  卷七百六十六 杂物部一
  胶        漆
  蜡        黄屑
  皮        筋角
  齿        羽毛
  籧篨       筣篦
  笪        绳
  卷七百六十七 杂物部二
  板        瓦
  砖        堑
  蒭茭       垩
  竿        钩
  钉        鏁
  砺
  卷七百六十八 舟部一
  叙舟上
  卷七百六十九 舟部二
  叙舟中
  卷七百七十  舟部三
  叙舟下      舰
  艨艟       䑦𦪇
  艑        航
  舫        舠
  舸
  卷七百七十一 舟部四
  艇        舴艋
  筏        楫
  篙        桨
  橹        柁
  缆        笮
  帆樯       五两
  榜        桅
  筌𥶌       牂柯
  溯斗
  卷七百七十二 车部一
  叙车上
  卷七百七十三 车部二
  叙车下
  卷七百七十四 车部三
  辂        舆
  同舆戎舆附    辇
  卷七百七十五 车部四
  指南车      轺车
  画轮车      四望车
  画云车      云母车
  通幰车      象车
  骡车       犊车
  羊车       鹿车
  露车       乘舆杂车
  辕        轮
  轨
  卷七百七十六 车部五
  辙        轴
  毂        辐
  輨        轸
  轼        箱
  辋        轭
  辗        轙
  轊        轘
  釭        辖
  链        輠
  当        盖
  轑        杠
  覆笭       枸心
  较        幰
  䋺        茵
  卷七百七十七 奉使部一
  奉使上
  卷七百七十八 奉使部二
  奉使中
  卷七百七十九 奉使部三
  奉使下
  卷七百八十  四夷部一
  东夷一      叙东夷
  朝鲜       濊㹮
  三韩       辰韩
  弁韩
  卷七百八十一 四夷部二
  东夷二      百济
  夫馀       新罗
  卷七百八十二 四夷部三
  东夷三      倭
  日本国      纻屿人
  虾夷国
  卷七百八十三 四夷部四
  东夷四      髙句骊
  卷七百八十四 四夷部五
  东夷五      豆莫娄
  沃沮       肃慎
  勿吉       扶桑国
  女国       文身
  大汉       琉球
  卷七百八十五 四夷部六
  南蛮一      叙南蛮
  越裳国      黄攴国
  盘瓠       廪君
  板楯蛮      俚
  卷七百八十六 四夷部七
  南蛮二      哀牢
  乌浒       林邑国
  扶南国      真蜡
  参半国      白头国
  卷七百八十七 四夷部八
  南蛮三      赤土国
  蒲罗中国     优钹国
  横跌国      北攎国
  马五洲      薄叹洲
  耽兰洲       巨涎洲
  濵郍专国     乌文国
  期调国      林阳国
  牟奴等七国    蒲林国
  师子国      毗加梨国
  于陁利国     狼牙脩国
  婆利国      诃罗陁国
  呵罗单国     蒲黄国
  婆皇国      婆达国
  阇婆达国     盘盘国
  斤陁利国
  卷七百八十八 四夷部九
  南蛮四      顿逊国
  毗骞国      丹丹国
  东谢       西赵蛮
  南平蛮      罗刹国
  投和国      附国
  邉斗四国     殊奈国
  甘棠国      金利毗逝国
  堕和罗国     陁洹国
  堕婆登国     多蔑国
  多摩国      哥罗舎分国
  杜薄国      乌笃国
  薄刺国
  卷七百八十九 四夷部十
  南蛮五      南诏蛮
  骠国       暴蛮等部落
  勿邓       大赕
  南泸       量水川
  弥诺国      弥臣国
  昆仑国      小婆罗门国
  夜半国      女王国
  独锦国      弄栋蛮
  清泠蛮      长禅蛮
  施蛮       磨些蛮
  扑子蛮      寻传蛮
  裸形蛮      苴望子蛮
  望蛮       黒齿金齿银齿绣脚
  绣面蛮      穿鼻蛮
  长鬃拣锋     茫蛮
  棠魔蛮
  卷七百九十  四夷部十一
  南蛮六      结胸国
  羽民国      讙兜国
  厌火国      三苗国
  臷国       交胫国
  不死国      攴舌国
  三首国      僬侥国
  长臂国      三身国
  一臂国      奇肱国
  丈夫国      巫咸国
  女子国      轩辕国
  白民国      长股国
  无启国      一目国
  和利国      深目国
  无肠国      聂耳国
  跂踵国      大人国
  君子国      青丘国
  黒齿国      𤣥服国
  毛民国      劳民国
  氐人国      姑射国
  蜮国       沃国
  反风国      林郍国
  无论国      句稚国
  歌营国      加陈国
  师汉国      扈利国
  姑奴国      察牢国
  类人国      雕题国
  狼胭国      儋耳国
  黄头国      瓮人国
  穿胸国      西屠国
  金邻国      决辽国
  屈都干国     波延洲
  究原民国     奴后国
  炎人国      黄孙
  落头民      鲛人
  松外诸蛮
  卷七百九十一 四夷部十二
  南蛮七      西南夷
  夜郎       滇
  卭        筰
  嶲        冉𩧪
  白马       白狼夷
  禅国       牂柯
  濮        尾濮
  木绵濮      文面濮
  祈要月濮     赤口濮
  墨僰濮      朱提
  昆弥国      西□
  东女国
  卷七百九十二 四夷部十三
  西戎一      总序西戎
  婼羌       鄯善
  于阗       大秦
  龟兹       天竺
  卷七百九十三 四夷部十四
  西戎二      罽賔
  条支       安息
  大月氐      大宛
  䟱勒       康国
  副货       安国
  乌长       乌郍曷
  渇盘陀      钵和
  大夏       米国
  邓至       安息
  乙佛献      伏卢尼
  石国       宕昌国
  䥽汗       色知显
  伽色尼      白兰
  乾陀       史国
  师子       穆国
  奄蔡       何国
  嚈哒
  卷七百九十四 四夷部十五
  西戎三      羌无戈
  湟中月氐胡    氐支
  车师       髙昌
  吐谷浑      波斯
  卷七百九十五 四夷部十六
  西戎四      乌孙
  悦般       迷蜜
  党项       焉耆
  小月氐      佛䔉
  吐火罗      尼婆罗
  大食
  卷七百九十六 四夷部十七
  西戎五      莎车
  波知       栗弋
  悉居半      越底延
  波路       三童
  蒲山       劫国
  獠        丁令
  且弥       陁罗伊罗
  赊弥       泽散
  女国       呼得
  曹国       何国
  短人       小人
  轩渠       温宿
  朱俱波      尉头
  滑国       姑黙
  叠伏罗      阿钩羌
  葱茈羌
  卷七百九十七 四夷部十八
  西戎六      蒲类
  小宛       精绝
  渠勒       依耐
  难兜       无雷
  孤胡       山国
  乌贪       卑陆
  郁立师      却国
  乌弋山离     拘弥
  德若       髙附
  东离       移支
  者舌       㧞豆
  乌利       者至㧞
  朱居       权乌摩
  伽色尼      薄知
  牟知       阿弗太汗
  呼似蜜      诺色波罗
  卑伽至      伽不单
  伽倍       折薛莫孙
  ⿰敦       弗敌沙
  临儿       赀虏
  盘越       监长
  奇恒       石尖
  扶伏       可兰
  鹄国       无不逹
  无继民      录民
  无首民      纳民
  狗夷       波罗秦斯
  䑕王       摩诃赖
  波丽越      鸡城
  和诃条      播黎白
  舍卫       维耶离
  迦维罗越     郍诃维
  碓国       拘郍舍
  波罗奈国     拘宋婆
  𦋺宻       拘私郍竭
  摩竭提
  卷七百九十八 四夷部十九
  西戎部七     吐畨
  大羊同      悉立
  章求㧞      且末
  乌耗       西夜
  哈蜜
  卷七百九十九 四夷部二十
  北狄一      总叙北狄上
  卷八百    四夷部二十一
  北狄二      总叙北狄下










  太平御览目录八
<子部,类书类,太平御览>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御览目录九
  卷八百一   四夷部二十二
  北狄三      托䟦氏
  稽胡       慕容氏
  宇文莫槐     髙车
  乌洛侯      库莫奚
  轲比能
  卷八百二   珍宝部一
  宝        珠上
  卷八百三   珍宝部二
  珠下
  卷八百四   珍宝部三
  玉上
  卷八百五   珍宝部四
  玉下
  卷八百六   珍宝部五
  圭        璧
  卷八百七   珍宝部六
  璋        琮
  璜        瓉
  瑁        珊瑚
  玳瑁       贝
  卷八百八   珍宝部七
  琥        琥珀
  玛瑙       琉璃
  车渠       玻璃
  水晶       云母
  瑟瑟       玕琪
  卷八百九   珍宝部八
  琅玕       火齐
  碧        璇瑰
  玫瑰       碔砆
  瑶        瑊
  珉        木难
  碝石       金上
  卷八百十   珍宝部九
  金中
  卷八百十一  珍宝部十
  金下
  卷八百十二  珍宝部十一
  银        黄银
  水银       铅
  锡
  卷八百十三  珍宝部十二
  铜        铁
  金钢       𨱎石
  卷八百十四  布帛部一
  丝        素
  缯        缬
  彩        染
  卷八百十五  布帛部二
  锦        绣
  卷八百十六  布帛部三
  罗        绮
  织成       绫
  縠        纱
  绡        绨
  𦋺        䌷
  卷八百十七  布帛部四
  绢
  卷八百十八  布帛部五
  缣        帛
  卷八百十九  布帛部六
  绵        絮
  牵离       纨
  组        纳
  纶        缟
  𫄨绤
  卷八百二十  布帛部七
  布        火浣布
  纻        白叠
  卷八百二十一 资产部一
  田
  卷八百二十二 资产部二
  农        耕
  卷八百二十三 资产部三
  耒耜       黎耦
  种植       耘
  ⿰        耨
  鎒        耰
  铚        铫
  铸
  卷八百二十四 资产部四
  获        穑
  捃        架
  园        圃
  卷八百二十五 资产部五
  蚕        缲
  繀车       籰
  络车       柅
  机杼       梭
  卷八百二十六 资产部六
  织        纺绩
  漂        浣
  卷八百二十七 资产部七
  市
  卷八百二十八 资产部八
  屠        酤
  卢        肆
  店        买卖
  驵侩
  卷八百二十九 资产部九
  商贾       负贩
  佣赁       檐
  舂
  卷八百三十  资产部十
  尺寸       量
  秤        剪刀
  衣轴       管
  针        医
  钻        缝
  卷八百三十一 资产部十一
  猎上
  卷八百三十二 资产部十二
  猎下       弋
  罗        罝
  罦        罿
  罻        罼䍐
  罞        羉
  磻        缴
  卷八百三十三 资产部十三
  陶        冶
  鍜        牧
  渔
  卷八百三十四 资产部十四
  钓        筌
  罛        网罟
  罶        罺
  罩        ⿱
  罾        笱
  欚        梁
  軥        罠
  罨        ⿱
  𥵷        铦
  卷八百三十五 资产部十五
  钱上
  卷八百三十六 资产部十六
  钱下       赀财
  卷八百三十七 百谷部一
  谷
  卷八百三十八 百谷部二
  米        麦
  卷八百三十九 百谷部三
  禾        稻
  粳        秫
  卷八百四十  百谷部四
  稷        粟
  卷八百四十一 百谷部五
  豆        麻
  卷八百四十二 百谷部六
  黍        穂
  粱        东蔷
  卷八百四十三 饮食部一
  酒上
  卷八百四十四 饮食部二
  酒中
  卷八百四十五 饮食部三
  酒下
  卷八百四十六 饮食部四
  嗜酒       使酒
  卷八百四十七 饮食部五
  食上
  卷八百四十八 饮食部六
  食中
  卷八百四十九 饮食部七
  食下
  卷八百五十  饮食部八
  饭        飧
  黍
  卷八百五十一 饮食部九
  稯        䉽
  䭔
  卷八百五十二 饮食部十
  䴺𪌜       甘脆
  安干特      𩛿
  卷八百五十三 饮食部十一
  𩜌        馓
  麹蘗       麸
  卷八百五十四 饮食部十二
  糟        糠
  卷八百五十五 饮食部十三
  䜴        韲
  卷八百五十六 饮食部十四
  茹        苴
  瓮
  卷八百五十七 饮食部十五
  蜜        沙饧
  卷八百五十八 饮食部十六
  酪酥       䬫糊
  卷八百五十九 饮食部十七
  糜粥       膏糜
  糁        𥻨
  䵄蕡       麮
  肺䐣       血⿰
  热洛河      羌煮
  胡饭
  卷八百六十  饮食部十八
  饼        𩝠糒
  饵粢       粔籹
  寒具
  卷八百六十一 饮食部十九
  羮        臛
  饮        浆
  卷八百六十二 饮食部二十
  脍        脯
  鲭        鲊
  八珍
  卷八百六十三 饮食部二十一
  肉        炙
  卷八百六十四 饮食部二十二
  脂膏       油
  卷八百六十五 饮食部二十三
  盐        酱
  卷八百六十六 饮食部二十四
  酰        醢
  卷八百六十七 饮食部二十五
  茗
  卷八百六十八 火部一
  火上
  卷八百六十九 火部二
  火下
  卷八百七十  火部三
  灯        烛
  炬
  卷八百七十一 火部四
  庭燎       烟
  炭        灰
  卷八百七十二 休徴部一
  叙休徴      日
  月        星
  风        雨
  云        雾
  露        雷
  气        光
  人        神
  卷八百七十三 休徴部二
  地        山
  湖        河
  海        雒
  水        醴泉
  井        池
  土        社
  石        草
  ⿱莆       华苹
  朱草       蓂荚
  嘉榖       秬鬯
  福草       福卉
  威蕤       屈轶
  延嘉       紫逹
  芝        兰
  茅        蒿
  木        賔连
  润逹       平露
  卷八百七十四 咎徴部一
  叙咎徴      天
  天裂       天开
  天光       天崩
  天鸣       四时
  卷八百七十五 咎徴部二
  五星       客星
  孛        天狗
  枉矢       蚩尤旗
  狱汉       五残
  国星       格泽
  旬始       营头
  汉        蓬星
  卷八百七十六 咎徴部三
  风        暴风
  黑风       赤风
  雷        冬雷
  霹雳       无云而雷
  卷八百七十七 咎徴部四
  云        五色云
  青云       黄云
  赤云       黑云
  气        白气
  赤气       黑气
  雨        无云而雨
  雨土       雨沙
  雨灰       雨血
  雨肉       雨毛
  雨水       雨花
  雨草       雨榖
  雨鱼       雨螽
  雨钱       雨水银
  雨金       雨续
  雨帛
  卷八百七十八 咎徴部五
  雪        不时雷
  赤雪       霜
  昼霜       雹
  雾        黄雾
  赤雾       黒雾
  白虹       虹霓
  紫霓
  卷八百七十九 咎徴部六
  昼昏       阴
  旱        寒
  疫
  卷八百八十  咎徴部七
  地震       地裂
  地陷       地凶
  土踊       地生毛
  卷八百八十一 鬼神部一
  神上
  卷八百八十二 鬼神部二
  神下
  卷八百八十三 鬼神部三
  鬼上
  卷八百八十四 鬼神部四
  鬼下
  卷八百八十五 妖异部一
  怪
  卷八百八十六 妖异部二
  魂        𩲸
  精
  卷八百八十七 妖异部三
  重生       变化上
  卷八百八十八 妖异部四
  变化下
  卷八百八十九 兽部一
  叙兽       猛兽
  狮子       麒麟
  卷八百九十  兽部二
  獬豸       驺虞
  犀        兕
  象
  卷八百九十一 兽部三
  虎上
  卷八百九十二 兽部四
  虎下       豹
  驳
  卷八百九十三 兽部五
  马一
  卷八百九十四 兽部六
  马二
  卷八百九十五 兽部七
  马三
  卷八百九十六 兽部八
  马四
  卷八百九十七 兽部九
  马五
  卷八百九十八 兽部十
  牛上
  卷八百九十九 兽部十一
  牛中
  卷九百    兽部十二
  牛下


  太平御览目录九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御览目录十
  卷九百一   兽部十三
  驴骡       槖驼
  卷九百二   兽部十四
  羊
  卷九百三   兽部十五
  豕
  卷九百四   兽部十六
  狗上
  卷九百五   兽部十七
  狗下
  卷九百六   兽部十八
  鹿        麋
  麂        麈
  麑
  卷九百七   兽部十九
  獐        麇
  兔
  卷九百八   兽部二十
  貔        熊
  罴        猰窳
  𤠾        貘
  𫘦𬳿       猩猩
  𥜿𥜿       风母
  豻        蹷
  卷九百九   兽部二十一
  狼        狐
  貉
  卷九百十   兽部二十二
  猿        猴
  猱        玃
  果然
  卷九百十一  兽部二十三
  䑕
  卷九百十二  兽部二十四
  狸        貂
  貀        ⿰
  猫        獭
  卷九百十三 兽部二十五
  杂兽      弹𫘬
  昆蹄      𫎇颂
  贙       魋
  蜼       鼰
  豦       驨
  㚟       石谷
  犹       㹠
  竹㹠      原
  天狗      獜
  𤡷獀      鹿蜀
  类       猼𫍙
  狸力      土蝼
  讙讙      幽頞
  足訾      那父
  天马      ⿰
  朏       文
  开明      穷奇
  ⿰襄      彘
  羬羊      嚣
  长古      谿邉
  玃       犱徐
  浑沌      梼杌
  㺊       无损
  绸       啮⿰
  飞骸兽     破镜
  猯       狖
  𤢹       麡狼
  两头兽     獑猢
  黄要      含利
  兹白      虎豹
  聆䑕      野羊
  猛氏      飞遽
  射干       獌狿
  蒲劳
  卷九百十四  羽族部一
  鸟
  卷九百十五  羽族部二
  凤        𬸚𬸦
  鹓鶵       鵕䴊
  卷九百十六  羽族部三
  鸾        鹤
  鸿        鹄
  鹍鸡
  卷九百十七  羽族部四
  雁        五色雁
  白雁       雉
  白雉       射雉
  卷九百十八  羽族部五
  鸡
  卷九百十九  羽族部六
  鹅        鸭
  鹜        凫
  卷九百二十  羽族部七
  乌
  卷九百二十一 羽族部八
  鹊        山鹊
  鸠        鷃
  䳚鴠
  卷九百二十二 羽族部九
  燕        白燕
  赤燕       雀
  舞雀       神雀
  赤雀       黄雀
  青雀       大雀
  卷九百二十三 羽族部十
  鸽        鸜鹆
  仓庚       戴胜
  扈        百舌
  伯劳       斵木
  ⿰鹩       嶲
  鵽        鹗
  鸱        茅鸱
  鸢
  卷九百二十四 羽族部十一
  鹦鹉       白鹦鹉
  赤鹦鹉      五色鹦鹉
  孔雀       翡翠
  鹧鸪       白鹇
  鹖        䳺
  鹑        万春鸟
  舎利鸟      兵曹鸟
  巢衣鸟
  卷九百二十五 羽族部十二
  鸳鸯       㶉𫛶
  䴔䴖       鸥
  鹭        鹡鸰
  鹢        鸊□
  白𪇰       鸨
  鶢鶋       鹈鹕
  鸬鹚       婟泽
  鹳雀       鹙
  鸧        精卫
  水扎鸟
  卷九百二十六 羽族部十三
  鹰        鹘
  鹯        隼
  鹞        雕
  鹫        鹗
  白鷢
  卷九百二十七 羽族部十四
  异鸟       鹏
  鹥        希有
  金翅鸟      意怠
  大风       兼兼
  世乐       瑞琦
  青鸟       治鸟
  木客       恶鸟
  鸮        鵩
  鸲鹆       鴧
  鬼车       不孝鸟
  卷九百二十八 羽族部十五
  众鸟       鸟卵
  鸟巢
  卷九百二十九 鳞介部一
  龙上
  卷九百三十  鳞介部二
  龙下       蛟
  螭
  卷九百三十一 鳞介部三
  龟
  卷九百三十二 鳞介部四
  鳖        鼋
  鼍        吊
  卷九百三十三 鳞介部五
  蛇上
  卷九百三十四 鳞介部六
  蛇下       虺
  卷九百三十五 鳞介部七
  鱼上
  卷九百三十六 鳞介部八
  鱼下       鲤鱼
  鰋鱼       鳣鱼
  鲔鱼       䱉鰽鱼
  卷九百三十七 鳞介部九
  鲂鱼       𫚈鱼
  鯈鱼       魦鱼
  鲿鱼       ⿰鱼
  鲇鱼       鳠鱼
  鳟鱼       鳢鱼
  鲫鱼       嘉鱼
  鰽鱼       𫚖鱼
  鲈鱼       鲻鱼
  鳝鱼
  卷九百三十八 鳞介部十
  鲸鲵鱼     鲮鱼
  䱜鱼      捶额鱼
  海鳅鱼     石⿰鱼
  鲛鱼      鱕鱼
  石首鱼     黄灵鱼
  乌贼鱼     □鱼
  䱥鱼      鳆鱼
  比目鱼     人鱼
  虎鱼
  卷九百三十九 鳞介部十一
  牛鱼       天牛鱼
  水猪鱼      鹿鱼
  鰕鱼       鳐鱼
  珠鳖鱼      赤鱬鱼
  何罗鱼      鳛鳛鱼
  䲃鱼       鮨鱼
  鳙鳙鱼     箴鱼
  缚鱼      鯥鱼
  𩶐鱼      ⿰鱼
  无遗鱼     鳋鱼
  𩶯魮鱼     嬴鱼
  䰽䰽鱼     魮鱼
  𩹴父鱼     师鱼
  文鱼      ⿰鱼
  䲢鱼      飞鱼
  豪鱼      鯸鲐鱼
  鯸𩽷鱼     𬶏鱼
  丹鱼      䖶鱼
  𩹴鱼      望鱼
  班文鱼     萧拆鱼
  䱐䰽鱼     蕃逾鱼
  龙鱼
  卷九百四十  鳞介部十二
  琼鱼       横公鱼
  君鱼       琵琶鱼
  疏齿鱼      斑鱼
  黄雀鱼      髪鱼
  蒲鱼       印鱼
  黄鱼       寄鱼
  燕鱼       鸢鱼
  赤鱼      𤣥鱼
  邵鱼      鱬鰗鱼
  井鱼      镜鱼
  含光鱼     𩷩鱼
  𩸪鱼      吹沙鱼
  伏念鱼     金石鱼
  婢屣鱼     奴𪨗鱼
  𤀸鱼      铜哾鱼
  陶鱼      石斑鱼
  戴星鱼     𩽳鱼
  魿鱼      织杼鱼
  䱦鳍鱼     土奴鱼
  新妇鱼     海稀鱼
  鲲鲍鱼     䰸刀鱼
  虾蟆鱼     鼋鱼
  䑕鱼      弓鱼
  𩽢𩻭鱼     黍鱼
  䲝鱼      馈尾鱼
  土拌鱼     髙鱼
  芦䱐鱼     鼍风鱼
  鲲鱼      海鲲鱼
  鲕鱼      细赤鱼
  鳏鱼      真鱼
  鸡子鱼     竹鱼
  乳穴鱼      𪓺鱼
  卷九百四十一 鳞介部十三
  贝        螺
  蚌
  卷九百四十二 鳞介部十四
  蛤        蛱燮
  三⿰       车螯
  移角       姑劳
  羊蹄       蛤利
  芦雉       蚶
  乌头       下来𧍧
  越王       蛎
  蚬        蟹
  卷九百四十三 鳞介部十五
  拥剑       鳅蝥
  彭螖       竭朴
  沙狗      招潮
  椅望      石硱
  蜂江      芦虎
  石华      蚐𧓄
  □       瑟𩻮
  海蛰      鼂类
  越王算     石岐
  阳遂足     □𪓹
  土肉      虾
  海月      玉䖴
  陵龙      石矩
  玳瑁      蟕𧓈
  水母      海镜
  卷九百四十四 虫豸部一
  虫       蝉
  蝇
  卷九百四十五 虫豸部二
  蚊       䖟
  蚋       蜉蝣
  蠛蠓      蝴蝶
  卷九百四十六 虫豸部三
  莎鸡      螽斯
  蜙蝑      蝙蝠
  守宫      𧏙螂
  白鱼      螗螂
  蝍蛆
  卷九百四十七 虫豸部四
  蚯蚓      䗂蝓
  蚁       蝎
  卷九百四十八 虫豸部五
  蜘蛛      缢女
  马蚿      蝔
  竹虫      蓼虫
  蛴螬      尺蠖
  卷九百四十九 虫豸部六
  蟾蜍      虾蟆
  蟋蟀      虭蟧
  䑕负      蠹
  强⿰      啮桑
  守𤓰      蜒蚰
  蜰       蜚廉
  蚃       蛷螋
  尘虫      蛇公
  螲蟷      金花
  兹母
  卷九百五十  虫豸部七
  蜻蛉      青蚨
  蜂       蝝
  蝗       蠋
  水马      水蛭
  短狐      沙虱
  十二时
  卷九百五十一 虫豸部八
  蚤       虱虮
  螕       蟭螟
  蛔       叩头
  食尸      蛲
  蜕       蛾
  蛹       蛓
  蟥蛢      班猫
  地胆      蛤蚧
  庞降      蛆
  卷九百五十二 木部一
  木上
  卷九百五十三 木部二
  木下      松
  卷九百五十四 木部三
  柏       槐
  卷九百五十五 木部四
  桑
  卷五百五十六 木部五
  榆       桐
  杨柳上
  卷九百五十七 木部六
  杨柳下     桂
  杉       枫
  豫章
  卷九百五十八 木部七
  楠       桧
  柞       檀
  柘       杞
  梓       楸
  枞       椒
  木兰      夜合
  甘棠      𣗋
  栎       橡
  卷五百五十九 木部八
  楛       灵寿
  樗       荆
  棘       君子
  长生      万年
  黄蘗      栀子
  无患      栟榈
  卷九百六十 木部九
  皂荚      辛夷
  茱萸      榖
  茑       合欢
  白银      𣏞
  桄榔      穰
  莎木      木绵
  杭       魄
  𣙙朴      檴托
  栾       文木
  韶       平仲
  君迁      古度
  柜       具多
  射干      时好
  摩厨      榕
  夫漏      都桶
  都咸      千歳
  慎火      胜火
  橎移
  卷九百六十一 木部十
  交让      建木
  若木      姑繇
  丹木      蓂灵
  椿       迷谷
  帝休      雒常
  返魂      如何
  仙树      棆
  机       木鹿
  椵       椋
  橝       繋弥
  杭梁      乙木
  求那卫     男青
  寻木      玉树
  疏麻      樠
  琅玕      卢头
  櫰       桬棠
  䡤       帝屋
  六驳      漆
  槲       桦
  柟       石楠
  牧婆罗     青田
  都念      娑罗
  儿树      酒树
  都勾      乌文
  比闾      制木
  卷九百六十二 竹部一
  竹上
  卷九百六十三 竹部二
  竹下      桂竹
  箭竹      桃枝竹
  篁竹      䈥竹
  钩端竹     笻竹
  种龙竹     云母竹
  㰚竹      𥯨竹
  狗竹      篃竹
  由梧竹     斑皮竹
  筼筜竹     苦竹
  射筒竹     沙麻竹
  石麻竹     苞竹
  芦𥯨竹     䈄竹
  莽竹      粼竹
  ⿱竹      仲竹
  𥵀竹      汉竹
  利竹      林于竹
  晋竹      沛竹
  棘竹      䈏竹
  弓竹      簜竹
  笋
  卷九百六十四 果部一
  果        栗
  卷九百六十五 果部二
  枣
  卷九百六十六 果部三
  柑        橘
  卷九百六十七 果部四
  桃
  卷九百六十八 果部五
  杏        李
  卷九百六十九 果部六
  梨        楂
  樱桃
  卷九百七十 果部七
  梅        石榴
  㮈
  卷九百七十一 果部八
  柿        橙
  林檎       椑
  枇杷       㯽榔
  豆蔲       胡桃
  荔枝
  卷九百七十二 果部九
  葡萄      橄㰖
  椰       杨梅
  沙棠      枸椽
  益智      桷子
  檖
  卷九百七十三 果部十
  龙眼      楂栌
  馀甘      蒟子
  木𤓰      郁
  杜梨      㮕枣
  榛       柚
  椵       椹
  卷九百七十四 果部十一
  枳椇      棎
  蒳       木威
  榞木      朹
  棪       杨桃
  杨榣      冬熟
  猴闼      闗桃
  土翁      枸槽
  鸡橘      猴揔
  多南      王⿰
  三廉      鬼目
  甘蔗      甘薯
  燕薁       廉姜
  卷九百七十五 果部十二
  甘焦       扶留
  芋        菱
  芡        莲
  藕
  卷九百七十六 菜部一
  菜        韭
  卷九百七十七 菜部二
  葱       薤
  蒜       茄
  姜       苏
  卷九百七十八 菜部三
  𤓰
  卷九百七十九 菜部四
  瓠       壶卢
  蓼       葵
  芜菁
  卷九百八十  菜部五
  芦菔      芥
  莼       蘘荷
  紫菜      苦买
  芹       荠
  蕨       堇
  荇       邪蒿
  芸台      姜葇
  鹿角      葫荽
  优殿      雍菜
  冬风      络葵
  蔊       荶
  波薐
  卷九百八十一 香部一
  香       麝
  葳       郁金
  鸡舌      龙脑
  雀头
  卷九百八十二 香部二
  苏合      安息
  薰陆      流黄
  青木      旃檀
  甘松      艾纳
  霍香      枫香
  栈香      木蜜
  栟香      都梁
  沉香      迷送
  零陵      芸香
  卷九百八十三 香部三
  槐香      兰香
  𧃲芜      蕙草
  䔾车      杜蘅
  白芷      荃香
  熏香      兜末香
  反生香     惊精香
  白⿰狸     藳本香
  神精香     龟甲香
  卷九百八十四 药部一
  药
  卷九百八十五 药部二
  丹       芝上
  卷九百八十六 药部三
  芝下
  卷九百八十七 药部四
  石药上     紫石英
  白石英     青石英
  赤石英     黄石英
  黒石英     石流黄
  石流青     石流赤
  石胆      石肺
  石脾      青石脂
  赤石脂     黄石脂
  白石脂     黒石脂
  凝水石     阳起石
  石锺乳      孔公蘗
  礜石
  卷九百八十八 药部五
  石药下禽兽药附  馀粮
  硝石       芒硝
  朴硝       雄黄
  雌黄       磁石
  石膏       滑石
  矾石       曾青
  空青       白青
  扁青       长石
  石蜜       玉泉
  水银       决明
  赭代赭附      白垩
  卤咸       龙骨
  牛黄       阿胶
  海蛤       犀角
  羚羊角      鹿茸
  鹿脂       雁肪
  䳒头并尾
  卷九百八十九 药部六
  天门冬      麦门冬
  术        茯苓
  猪苓       卷柏
  甘草       厚朴
  黄精       胡麻
  当归       逺志
  细辛       续断
  肉苁蓉      薯藇
  地黄
  卷九百九十 药部七
  附子       天雄
  乌头      提母
  五味      雷丸
  䔧卢      虎掌
  贯仲      冶葛
  伏𫎇      白头翁
  枸杞      白芨
  芎䓖      泽泻
  升麻      芍药
  泽兰      荜藓
  狗⿱兆目 -- 脊
  卷九百九十一 药部八
  人参      丹参
  𤣥参      沙参
  紫参      苦参
  茱茰      山茱茰
  占斯      杜仲
  黄耆       黄连
  防己       王不留行
  徐长卿      奄闾
  闾茹       漏卢
  萎萎       离南
  白莵藿      旋覆
  爵麻       小华
  女苑       丹草
  鬼督邮     白鲜
  薇蓹      翘根
  荩       卢精
  屈草      陆英
  𥼆菜      木香
  杜衡      蠡实华
  䑕李
  卷九百九十二 药部九
  款冬       芫花
  羊踯躅      旋华
  黄芩       恒山
  蜀漆       芜荑
  秦皮       枳实
  防风       大黄
  石斛       半夏
  射干       蓪草
  牛膝      牡丹
  茵芋      独活
  紫威      大㦸
  括楼      蕤核
  地肤      贝母
  海藻      豕首
  商陆      败酱
  纶布      石龙苪
  蛇床       云实
  卷九百九十三 药部十
  桔梗       巴豆
  鬼臼       莽草
  忍冬       淫羊藿
  狼牙       香蒲
  爵李       腐婢
  落石       鬼箭
  房葵       麻黄
  茈胡       亭苈
  紫苑       女萎
  蓍实       地椹
  黄环       莵丝
  石芸       甘遂
  马刀       女青
  王孙       茵尘
  淮木       百部
  千歳垣中肤皮□盆 蒲阴实
  卷九百九十四 百卉部一
  草        薜荔
  石兰       胡绳
  霸薰       楚薰
  楚蘅       秦蘅
  龙须       狼尾
  燕麦       荆葵
  蜀葵       莵葵
  凫茈       乌韭
  鹿豆       鹿䓗
  卷九百九十五 百卉部二
  麻        葛
  藤        女萝
  莵𤓰       乌把
  羊齿       牛蘈
  狗毒       马帚
  羊桃       羊蹄
  䑕耳       䑕尾
  芄兰
  卷九百九十六 百卉部三
  菊        若
  萱        苜蓿
  菅        茅
  紫草       蓝
  蒨
  卷九百九十七 百卉部四
  荼        䓞
  蒿        青蒿
  莪蒿       蒌
  王刍       蓍
  蓬        萧
  艾        王𤓰
  薇        莎
  蒺藜
  卷九百九十八 百卉部五
  䔰        苹
  商蕀       窃衣
  芣苢       王萯
  藋        成火
  胡枲       卷施
  蔷薇       茿
  鬼目       覆盆
  酢酱       稂
  莠        绶
  台        皋芦
  翘摇       土𤓰
  菌        承露
  扶老
  卷九百九十九 百卉部六
  芙蕖       蒲
  菖蒲       菰
  马藻       凫葵
  马蓼       蕣
  卷一千    百卉部七
  萍        苔
  䔷        莞
  荔挺       雕胡
  苕        蒹
  薍        萑苇
  芦荻       蘩缕
  纶组       帛布
  离南       地榆















  太平御览目录十
<子部,类书类,太平御览>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御览卷一
  宋 李昉等 撰
  天部一
  元气       太易
  太初       太始
  太素       太极
  天部上
  元气
  三五历记曰未有天地之时混沌状如鸡子溟涬始牙濛莫孔切鸿胡孔切滋萌岁在摄提元气肇始
  又清轻者上为天浊重者下为地冲和气者为人故天地含精万物化生
  河图曰元气闿音开阳为天
  又元气无形汹汹𫎇𫎇偃者为地伏者为天
  礼统曰天地者元气之所生万物之所自焉
  孝经左契曰元气混沌孝在其中
  汉书律历志曰黄锺黄者中之色锺者种也阳气施种于黄泉孳萌万物为六气元故以黄色名元气焉又太极运三辰五星于上元气转三统五行于下家语曰夫礼必本之太一太一分为天地转为阴阳变为四时列为鬼神太一谓元气也
  淮南子曰道始于虚霩虚霩生宇宙宇宙生元气无有涯垠清阳者薄音博音摩而为天
  又古未有天地之时唯象无形幽幽冥冥茫茫昧昧幕幕闵闵鸿濛澒洞莫知其门有二神混沌生高诱注曰二神经天营地之神经天营地深乎莫知其中滔乎莫知其所止息于是别为阴阳离为八极刚柔相成万物乃形
  遁甲开山图曰有巨灵者偏得元神之道故与元气一时生混沌
  又南溟之山金堂玉室上含元气实滋神化
  又丽山氏分布元气各以次序产生山谷
  帝系谱曰天地初起溟涬濛鸿即生天皇始万八千岁以木徳王
  十洲记曰崑陵昆仑山也上有金台玉阙亦元气之所合天地之居治处
  六韬曰天之为天逺矣地之为地久矣万物在其间各自利何世莫之有乎乃若溟涬濛鸿之时故莫之能有七十六圣发其趣使世俗皆能顺其有所系天下岂一日哉
  杨泉物理论曰扬雄非浑天而作盖天图其盖左转日月星辰随而东方桓谭难之雄不解此盖天者诚难知也元气浩大则称皓天皓天元气也皓然而已无他物焉
  扬雄檄灵赋曰自今推古至于元气始化古不览今名号迭毁请以诗春秋言之
  又解嘲曰太𤣥五千文支叶扶疏独数十馀万言深者入黄泉高者出苍天大者含元气纎者入无间
  班固东都赋曰万乐备百礼暨皇情浃群臣醉降烟煴调元气
  又汉颂论功歌诗曰后土化育兮四时行修灵液养兮元气复冬同云兮春霡霂膏泽泠兮殖嘉榖
  张衡𤣥图曰𤣥者包含道徳构掩乾坤橐龠元气禀受无原
  陈思王魏徳论曰元气否塞𤣥黄相薄星辰逆行阴阳舛错国无完邑陵无掩椁四海鼎沸萧条沙漠
  又七启曰有形必朽有端必穷茫茫元气谁知其中孙楚石人铭曰大象无形元气为母杳兮冥兮陶冶众有陆机云赋曰摅神景于八幽合洪化于烟煴充宇宙以播象协元气而齐勲
  潘岳西征赋曰古往今来邈矣悠哉寥廓恍惚化一气而甄三才
  太易
  老子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易干凿度曰夫有形者生于无形故有太易者未见气也
  帝王世纪曰天地未分谓之太易
  列子曰夫有形者生于无形则天地安从生自然而生故有太易太初太始太素此有物之始自㣲至著变化自相因袭太易者未见气也易者不穷滞之称凝寂于太虚之域将何见乎即如易系之太极老氏之混成太初者气之始也阴阳未判下句所谓浑沦太始者形之始也阴阳既判品物流形太素者质之始也质性也既为物矣则方圆刚柔静躁各有其性气质具而未相离此直论气之形质不复说太易太易为三者宗主下句别自明之故曰浑沦浑沦者言万物相浑沦而未相离也虽浑然一气不相离袭而三才之道实潜兆乎其中也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循之不得故曰易也易无形埒老子曰视之不见名曰希而曰易希简之别称也太易之义如此而已故为万物宗主冥一而不变也易变而为一所谓易者窈冥恍惚不可变也一气持之而化变化寄名变也一变而为七阴阳五行为七七变而为九阴阳各分老少与五行合为九九变者之究也究穷也乃复变而为一一者形变之始既归于有形之域理数既终乃复反而为一反而为一形变而始也此盖明变化往复无极
  太初
  易干凿度曰太初者气之始也
  帝王世纪曰元气始萌谓之太初
  诗推度灾曰阳本为雄阴本为雌物本为魂宋均注曰本即原也变阴阳为雌雄魂也亦言未有形也皆无兆朕故谓之气雄生八月仲节号曰太初行三节节犹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必知生八月仲者据此时菱荠生以为验也阳生物行三节者须雌俱行物著也
  广雅曰太初气之始也清浊未分
  庄子曰太初有无言太古之初上下未形所有者无无有无名既无有形又无有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一谓道也物得以生谓之徳淮南子曰稽古太初人生于无当太初天地之始人生于无形无形生有形也成形于有有形而制于物为物所制
  扬雄檄灵赋曰太易之始太初之先冯冯沉沉奋转无端
  王阜老子圣母碑曰老子者道也乃生于无形之先起于太初之前行于太素之元浮逰六虚出入幽冥观混合之未别窥清浊之未分
  陈思王魏徳论曰在昔太初𤣥黄混并浑沌濛鸿兆朕未形
  阮籍孔子诔曰养徒三千升堂七十潜神演思因使作书考混元于无形本造化于太初
  又大人先生𫝊曰太初真人惟太之根専气一志万物以存
  又驰骛乎太初之中休息乎无为之宫太初何始无后无先
  太始
  易干凿度曰太始者形之始也
  又雌生戌仲号曰太始雄雌俱行三节俱行起自戌仲至亥帝王世纪曰气形之初谓之太始
  楚辞天问曰䆳古之初谁传道之王逸注曰初始也太始之元虚廓无形神物未生谁传此道上下未形何由考之言天地未分混沌无根谁考述而知也张衡𤣥图曰𤣥者无形之类自然之根作于太始莫之与先
  阮籍大人先生传曰登乎太始之前览乎沕漠之初虑周流于无外志浩荡而遂舒
  太素
  易干凿度曰太素者质之始也
  又雄含物魂号曰太素雌雄行故能含物魂而生物也独言雄雄主于阳故也帝王世纪曰形变有质谓之太素太素之前幽清寂寞不可为象惟虚惟无盖道之根道根既建由无生有太素始萌萌而未兆谓之庞洪盖道之干道干既育万物成体于是刚柔始分清浊异位天成于外而体阳故圆以动盖道之实
  礼斗威仪曰二十九万一千八百四十岁而反太素冥茎盖乃道之根也
  礼含文嘉曰推之以上元为始起十一月甲子朔旦夜半冬至日月五星俱起牵牛之初郑𤣥注上元太素已来至所永年广雅曰太素质之始也已有素朴而未散也
  乐动声仪曰作乐制礼时五音始于上元戊辰夜半冬至北方子郑𤣥注曰戊辰土位土为宫宫为君故作乐尚之以为始也夜半子为天时之始礼稽命徴起于太素十一月阏逢之月岁在摄提格之纪是云作乐制礼盖作乐则有礼通其反耳
  张衡灵宪注曰太素之前幽清𤣥静寂寞冥黙不可为象厥中惟灵如是者永久焉斯谓冥茎盖乃道根道根既建由旡生有太素始萌萌而未兆并体同色坤屯不分坤屯音浑沌
  陈思王髑髅说曰昔太素氏不仁劳我以体苦我以生今也幸变而之死是反吾真也
  又魏徳论曰不能贯道义之精英穷混元于太素亦以明矣
  又魏文帝诔曰皓皓太素两仪始分冲和产物肇有人伦
  又大暑赋曰壮皇居之瑰玮兮步八纮而为宇节四运之常气兮逾太素之仪矩
  阮籍通老论曰圣人眀于天人之理达于自然之分通于治化之体审于大慎之训故君臣垂拱完太素之朴百姓熙怡保性命之和
  又诗曰焉得松乔熙神太素逍遥区外登我年祚又老子讃曰阴阳不测变化无伦飘飖太素归虚反真陆机孙权诔曰皇圣应期有命太素承乱下萌清难天步
  又浮云赋曰集轻浮之众采厕五色之藻气贯元虚于太素薄紫㣲而竦戾
  又诗曰太素卜令宅希㣲启奥基𤣥冲纂懿文虚无承先师
  又诗曰澄神𤣥漠流栖心太素域弭节欣髙视俟我大梦觉
  顾公直答陆机曰恢恢太素万物初裁在昔哲父观众济时
  太极
  易系辞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汉书律历志曰太极元气函三为一
  又太极中央元气故为黄锺
  又元以统始易太极之首也
  帝王世纪曰质形已具谓之太极
  乐动声仪曰神守于心逰于目穷于耳往乎万里而至疾故从胸臆之中而彻太极援引无际人神皆感神明之应音声相和
  班固典引曰太极之先两仪始分𬘡𬘡缊缊有沉而奥有浮而清
  陈思王七启曰夫太极之初混沌未分万物纯纯与道俱运
  又画讃叙曰上形太极混元之前却列将来未萌之事阮籍通老论曰道者法自然而为化侯王能守之万物将自化易谓之太极春秋谓之元老子谓之道
  陆机云赋曰览太极之初化判𤣥黄于乾坤考天壤之灵变莫嫓美乎庆云
  傅𤣥风赋曰嘉太极之开元美天地之定位乐雷风之相薄恱山泽之通气
  张华诗曰混沌无形气奚从生两仪元一是能分太极焉得离𤣥为谁翁子道是谁家儿天形自西回日月曷东驰
  陆士龙答士衡诗曰伊我世族太极降精昔在上代轩虞笃生
  天部上
  释名曰天显也在上髙显也天坦也坦然髙而逺也易曰天垂象见吉凶圣人则之
  又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又立天之道曰阴与阳
  又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又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
  又天地之道贞观者也
  又天道亏盈而益谦
  又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
  又乾为天
  又时乘六龙以御天
  又天尊地卑乾坤定矣
  又在天成象在地成形
  又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
  书曰髙明柔克沉潜刚克髙明谓天也
  又乃命羲和钦若昊天
  又皇天无亲惟徳是辅
  又皇天震怒命我文考肃将天威
  诗曰畏天之威于时保之
  又天歩艰难之子不犹
  又维天之命于穆不已
  又谓天盖髙不敢不跼谓地盖厚不敢不蹐跼曲也蹐累足也笺云跼蹐者天髙而有雷电地厚而有沦陷此民疾苦王政上下皆可畏怖之言
  礼曰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髙也明也悠也久也今夫天斯昭昭之多及其无穷也日月星辰系焉万物覆焉又天则不言而信天无私覆是天道也无为而物成又天秉阳垂日星秉持也
  又天不爱其道故天降甘露
  又著不息者天也圣人作乐以应天
  又天有四时春夏秋冬风雨霜露无非教也
  又燔柴于泰坛祭天也
  又孟冬之月天气上腾地气下降
  又祭天于南郊就阳之义也祭天扫地而祭于其质而已矣
  又清明象天
  传曰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六气者阴阳风雨晦明
  又叔孙穆子梦天压己弗胜
  又公孙归父㑹楚子于宋宋人告急于晋晋侯欲杀之伯宗曰不可天方授楚未可与争虽晋之强能违天乎
  又晋侯赐毕万魏卜偃曰毕万之后必大万盈数也魏大名也以是始赏天启之矣
  尔雅曰穹苍天也天形穹隆其色苍苍因名云春为苍天万物苍苍然生夏为昊天言气皓旰秋为旻天旻犹愍也愍万物凋落冬为上天言时无事在上临下而已
  语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
  又惟天为大惟尧则之
  又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
  易干凿度曰天动而施曰仁地静而理曰义
  又天有阴阳地有刚柔人有仁义为三才
  京房易传曰地动阴有馀天裂阳不足此臣下盛强害君上之变也景帝三年天东北有赤气广长十馀丈或曰天裂其后七国兵起
  春秋说题辞曰天之为言镇也居髙理下为人镇也白虎通亦云群阳精也合为太一分为殊名故立字一大为天礼统曰天地者元气之所生万物之祖也天之为言镇也神也珍也施生为本运转精神功效列陈其道可珍重也
  尚书考灵曜曰中央钧天其星角亢东方皥天吕氏春秋曰苍天广雅曰上天其星房心东北变天其星斗箕北方𤣥天其星须女西北幽天其星奎娄西方成天吕氏春秋曰皓天其星胃昴西南朱天其星参狼南方赤天吕氏春秋广雅皆曰炎天其星舆鬼柳东南阳天其星张翼轸吕氏春秋曰天冇九野东方曰苍天西方曰皓天南方曰炎天其馀悉同周书神农之时天雨粟神农耕而种之
  尚书中候曰天地开辟甲子冬至日月若悬璧五星若编珠
  诗纪历枢曰箕为天口主出气
  大戴礼曰放勲其仁如天其智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
  春秋感精符曰人主与日月同明四海合信故父天母地兄日姊月父天于圆丘之礼也母地于方泽之祭也兄日于东郊也姊月于西郊也
  春秋繁露曰天有十端天为一端地为一端阳为一端阴为一端水为一端土为一端人为一端金为一端木为一端火为一端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春喜气故生秋怒气故杀夏乐气故养冬衰气故藏四者天人同有之
  春秋内事曰天有十二分以日月之所躔也
  春秋元命苞曰天不足西北阳极于九故周天九九八十一万里
  孝经援神契曰周天七衡六间相去一万九千八百三十三里三分里之一合十一万九千里从内衡以至中衡从中衡以至外衡各五万九千五百里
  史记曰叔虞母梦天谓武王曰今命汝生子名虞余与之唐及生子有文在手曰虞遂因命之
  汉书东方朔答客难曰以管窥天以蠡测海岂能考其文理哉
  又汉惠帝二年天眼开北广十馀丈
  后汉书曰和熹邓皇后尝梦扪天荡荡正青有若锺乳状乃仰嗽饮之以讯诸占梦言尧梦攀天而上汤梦及天而䑛之斯皆圣王之前占吉不可言
  蜀志曰吴使张温来聘秦宓在诸葛亮座温曰何人亮曰学者温问曰天有头乎宓曰有诗曰乃眷西顾天若无头何以顾之又曰有耳乎曰有诗云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无耳何以闻之天有足乎曰有诗云天步艰难若无足何以步天有姓乎曰有曰何姓曰姓刘何以知之曰其子姓刘故以知之温大敬之
  晋书曰世祖登阼探䇿得一群臣失色吏部郎中裴楷进曰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王侯得一为天下贞上大悦又惠帝末天裂为二无云有声如雷
  晋中兴书徴祥说曰大兴二年天鸣东南有声如水相薄三年又鸣后哀帝废
  后魏书曰圣武耕于野见辎軿自天而下至则见美女曰天使我偶君遂寝宿旦乃还期周年复㑹于此既而以所生男授帝曰善养之世为帝王子即始祖也齐书曰王摛史学博闻永明中天忽黄色照地众莫能解摛云是荣光世祖大悦用为永阳郡守
  陈书曰髙祖梦天开数丈有一人朱衣捧日令帝张口纳之及觉犹热后二百日为帝










  太平御览卷一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御览卷二
  宋 李昉等 撰
  天部二
  天部下      浑仪
  刻漏
  天部下
  老子曰天得一以清天无以清将恐裂
  又域中有四大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
  庄子曰天之苍苍其正色耶其逺而无所至极耶文子曰朴至大者无形状道至大者无度量故天圆不中规地方不中矩天明日明然后能照四方君明臣明然后能照万物域中四明故能乆
  又髙莫髙于天下莫下于泽天髙泽下圣人法之又天爱其精地爱其平人爱其情天之精日月星辰雷电风雨也地之平水火金木土也人之情思虑聪明喜怒也
  列子曰𣏌国有人忧天崩坠身无所寄废于寝食又有忧彼之忧者因晓之曰天积气耳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柰何忧崩坠乎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辰不当坠耶晓者云日月星辰亦积气之光耀者长庐子闻而笑曰虹霓也云雾也风雨也四时也此积气之成乎天者也知积气也何以不壊夫天地空中之细物有中之最巨也难穷终始此固然矣忧其壊者诚为大逺言不壊者亦为未是天地不得不壊则㑹归于壊遇其壊时奚为不忧哉子列子闻而笑曰言天地壊亦谬矣言不壊亦谬矣壊与不壊吾所不知也虽然彼一也此一也故生不知死死不知生来不知去去不知来壊与不壊吾何容心哉
  又汤问夏革曰四海之外奚有乎曰犹齐州也汤曰汝奚以实之革曰朕东行至营人民犹是也问营之东复犹营也西行之豳人民犹是也问豳之西复犹豳也朕以是知夫四海四荒四极之不异是也故大小相含无穷极也含万物者亦如含天地含万物也故不穷含天地也故无极朕亦焉知天地之表不有大天地者乎亦吾所不知也然则天地亦物也物有不足故昔者女娲氏链五色石以补其阙断鳌之足鳌巨龟也以立四极其后共工氏与颛顼争为帝淮南子曰与神农争怒触不周之山折天柱绝地维故天倾西北日月星辰就焉地不满东南故百川水潦归焉
  抱朴子曰宣夜之书亡而郄萌记先师相传宣夜说云天了无质仰而视之髙逺无极眼瞀睛极苍苍然也譬旁望逺道之黄山而皆青俯察千仞之谷而黝黒夫青非真色黒非有体也日月众星相浮空中行止皆须气焉故七曜或住或逝或顺或逆伏见无常进退不同由无所根繋故各异也辰极常居其所北斗不与众星西没焉七曜皆东行日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迟疾任性若缀附天体不得不尔也
  又良将刚则法天可望而不可干柔则象渊可观而不可入
  淮南子曰四时天之吏日月天之使星辰天之期虹霓彗星天之忌
  又天有九野九千九百九十里四隅去地五万里扬子法言曰唯天为聪唯天为明夫能髙其目而下其耳者匪天也夫
  又或问天曰吾于天而见无为之为矣或曰雕刻众形者匪天欤曰以其不雕刻也如物物刻而雕之焉得力而给诸
  又天可度则覆物浅矣
  申子曰天道无私是以恒正天常正是以清明
  管子曰天或维之地或载之莫之维天已坠矣况于人乎曽子单居问于曽子曰天圆而地方诚有之乎曽子曰天之所生上首地之所生下首上首之谓圆下首之谓方始识天圆而地方则是四角而不揜也参尝闻之夫子曰天道曰圆地道曰方方曰幽圆曰明明者吐气是故外景幽者含气是故内景
  墨子曰飘风苦雨溱溱而至此天之所以罚百姓不上同于天也
  孔丛子曰魏王问子顺曰寡人闻昔者上天神异后稷而为之下嘉榖周遂以兴
  吕氏春秋曰天道圆地道方圣人所以立天下天圆谓精气圆通周复无杂故曰圆地方谓万物殊形皆有分职不能相为故曰方主执圎臣处方方圆不易国乃昌又天地车轮轮转也终则复始极则复反
  又天地大矣生而不子成而不有万物皆被其泽得其利莫知其所由始三皇五帝之徳也
  太𤣥经曰九天一为中天二为羡天三为从天四为更天五为睟天六为廓天七为咸天八为沉天九为成天又天以不见为𤣥地以不形为𤣥人以心腹为𤣥天奥西北郁化精也地奥黄泉隠营魄也人奥思虑含至精也
  说苑曰齐景公问子贡曰仲尼贤乎曰贤又问曰奚若曰不知也公怪之子贡曰今谓天髙无少长贤愚皆知若问其髙几何皆曰不知仲尼之贤犹天之髙也奚得以知之又曰臣事仲尼犹杯就江海饮莫知浅深也
  又齐桓公问管仲曰王者何贵对曰贵天桓公仰视天管仲曰所谓天者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君人者以百姓为天
  蔡邕天文志曰言天体者有三家一曰周髀二曰宣夜三曰浑天宣夜之学绝无师法周髀术数具存考验天状多所违失故史官不用唯浑天者近得其情今史官所用候台铜仪则其法也立八尺圜仪之度而具天地之象以正黄道名察发敛以行日月以歩五纬精㣲深妙百世不易之道
  异苑曰陶侃梦飞翔冲天天门九重已入其八馀一门不得进以翼搏天一翅致折惊而坠下左腋肿痛后威果震主欲有窥拟之志每忆折翅之祥抑心而止徐整三五历纪曰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髙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髙地数极深盘古极长后乃有三皇数起于一立于三成于五盛于七处于九故天去地九万里
  广雅曰太初气之始也清浊未分太始形之始也清者为精浊者为形太素质之始也已有素朴而未散二气相接剖判分离轻清者为天重浊者为地中和者为万物
  五经通义曰神之大者为昊天上帝即耀魄宝也
  又天皇大帝亦曰太一其佐曰五帝东方青帝灵威仰南方赤帝赤熛怒西方白帝白招拒北方黑帝叶光纪中央黄帝含枢纽
  又天所以有雷霆风雨霜雪雾露何欲以成岁润万物因以见灾异也
  又邹衍大言天事曰谈天衍
  虞昺穹天论曰天之形穹隆如笠而冒地之表浮元气之上譬覆奁以抑水而不没者气充其中也日绕辰极没西而还东不入地中也
  天文录曰古人言天地之形者有三一曰浑天二曰盖天三曰宣夜宣夜之说未尝闻也后有虞昺作穹天论姚信作昕天论虞喜作安天论众形殊象参差其间盖天之说又有三体一云天如车盖游乎八极之中一云天形如笠中央髙而两边下一云天如欹车盖南髙北下
  桓谭新论曰通人扬子云因众儒之说以天为盖常左旋日月星辰随而东西乃图画形体行度叅以四时历数昏明昼夜欲为世人立纪律以垂法后嗣余难之曰春秋昼夜欲等平旦日出于卯正东方暮日入于酉正西方今以天下人占视之此乃人之卯酉非天卯酉天之卯酉当北斗极北斗极天枢枢天轴也犹盖有保斗矣盖虽转而保斗不移天亦转周匝斗极常在知为天之中也仰视之又在北不正在人上而春秋分时日出入乃在斗南如盖转则北道近南道逺彼昼夜数何从等乎子云无以解也后与子云奏事坐白虎殿廊庑下以寒故背日曝背有顷日光去背不复曝焉因以示子云曰天即盖转而日西行其光彩当照此廊下而稍东耳无乃是反应浑天家法焉子云立壊其所作则儒家以天为左转非也
  广雅曰天圆广南北二亿三万三千五百里七十五歩东西短减四歩周六亿十万七百里二十五歩从地至天一亿一万六千七百八十六里半下地至厚与天髙等又九天之际曰九垠垠堮也九天之外次曰九垓垓阶也言其阶次九也
  纂要曰天地四方曰六合四方上下谓之宇古往今来谓之宙
  白虎通曰男女总名为人天地所以无总名何天圆地方不相类也天左旋地右周犹君臣阴阳相向也又天所以有灾变何所以谨告人君觉悟其过欲令悔慎思虑也
  黄帝素问曰积阳为天故曰清阳
  河图挺佐辅曰百世之后地髙天下不风不雨不寒不暑民复食土皆知其母不知其父如此千岁之后而天可倚杵汹汹隆隆曽莫知其始终
  汲冡纪年书曰懿王元年天再旦于郑
  东方朔神异经曰昆仑有铜柱焉其髙入天谓之天柱皇览冡墓记曰好事者谓黄帝乘龙升云登朝霞上至列闗倒影天体如车盖日月悬著何可上哉
  张衡灵宪曰天有九位自地至天一亿一万六千三百五十里悬天之晷薄地之仪皆千里而差一寸
  孙氏瑞应图曰舜时后稷播植天降秬秠故诗曰天降嘉种惟秬惟秠秬音巨秠音丕
  论衡曰天门在西北又日月五星随天而西移行迟天耳譬若硙石之上蝼蚁行迟硙转疾内虽异行外犹俱转
  又天行三百六十五度凡积十三万里也其行甚疾无以为验傥与陶钧之运弩矢之流相类似乎
  又天平与地无异若覆盆之状
  洛书甄耀度曰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夫一度为千九百三十二里则天地相去六十七万八千五百里
  闗令内传曰天地南午北子相去九千万里东卯西酉亦九千万里四隅空相去九千万里天去地四千万里又天有五亿五万五百五十里地亦如之各以四海为脉伏侯古今注曰成帝建始三年七月夜有青黄白气长十馀丈明照地或曰天裂或曰天剑
  杨泉物理论曰天者旋也均也积阳纯刚其体回旋群生之所大仰
  又儒家立浑天以追天形从车轮焉周髀立盖天言天气循边而行从磨石焉斗极天之中也言天者必拟之人故自脐以下人之阴也自极以北天之阴也所以立天地者水也成天地者气也水土之气升而为天天者君也夫天有形而天无体譬如火焉烟在上灰在下也浑天家说谓天如车轮而转日月旦从上过夜从下过故得出卯入酉或以斗极难之故作盖天言天左转日月右行皆縁边为道就浑天之说则斗极不正若用盖天则日月出入不定夫天元气也皓然而已无他物焉姚信昕天论曰若使天裹地如卵含鸡地何所倚立而自安固若有四维柱石则天之运转将以相害使无四维因水势以浮则非立也若天经地行于水中则日月星辰之行将不得其维是以有两地之说下地则上地之根也天行乎两地之间矣今地形立于下天象运乎上譬如人頥前侈临胸而项不覆背近取诸身故知天体南低入地北则髙也冬至极低天运近南故日去人逺斗去人近北天气至故冰寒也夏至极起天运近北故斗去人逺日去人近南天气至故蒸热也极之髙时日所行地中浅故夜短天去地髙故昼长极之低时日所行地中深故夜长天去地下故昼短然则天行寒依于浑夏依于盖也
  楚辞天问曰圜则九重孰营度之言天圆九重谁度短之惟兹何功孰初作之言此天九重谁功始之筦维焉繋天极焉加筦转也维纲也言天日夜转徙宁有纲维其际极安所加乎八柱何当东南何亏言天有八山为柱皆何直东南不足谁能缺也
  古乐府诗曰天上何所有历历种白榆
  浑仪
  说文曰浑者制器仪也
  书曰正月上日受终于文祖在璇玑玉衡以齐七政范应注曰璇为衡玑者转也衡者平也若今浑天矣王者所以正天文之器
  尚书考灵曜曰观玉仪之旋昏明主时以玉为浑仪故曰玉仪也文耀钩曰髙辛受命重黎说天文唐尧即位羲和立浑仪
  孝经援神契曰后偷任威折其玉斗失其金椎
  刘氏历正问曰说云颛顼造浑仪黄帝为盖天皆以天象盖也
  浑天仪曰天如鸡子地为中黄居于天内天大地小表里有水天地各乘气而立载水而浮日月星辰绕地下故二十八宿半见半隠天转如车毂之运
  王蕃浑天说曰浑天之作由来尚矣考之于天信而有徴旧说天地之体状如鸡卵天包地外犹壳之裹黄圆如弹丸故曰浑天浑天言其形体浑浑如也周天三百六十五度五百八十九分度之百四十五东西南北展转周规半覆地上半在地下故二十八宿半见半隠以仪准之其见常一百八十三度有奇是以知其半覆地上半在地下也黄赤二道相与交错其间相去二十四度以仪准之俱三百六十五度有奇赤道见者常百八十二度半强又南北考之天见者亦一百八十二度半强是知天之体圆如弹丸北极出地三十六度是知南极入地亦三十六度两极相去百八十二度半强也虞喜安天论曰太史令陈季胄以先贤制木为仪名曰浑天又言天体者三家浑盖之术具存而宣夜之法绝灭有意续之而未遑也近见姚元道造昕天论又睹族祖河间相立穹天论鄙意多嫌喜以为天髙无穷地深不测地居卑静之体则天有常安之象形相覆冒无方圆之义浑盖之家依易立说云天运无穷或谓浑然包地或谓浑然而盖愚谓若必天裹地似卵含黄则地是天中一物圣人何别为名而配天乎古之遗语日月行于飞谷谓在地中也不闻列星复流于地又飞谷一道何以容此且谷有水日体为火精冰炭不共器得无伤日之明乎此盖天所以为臣难也或难曰周礼有方圆之丘祭天地则知乾坤有方圆体也答曰郊祭大报天而主日配以日月日月体圆圜丘似之非天体也祭方丘者别之于天尊卑异位何足怪哉周髀之术多是盖天盖天虽与浑异而星辰有常数今陈氏见髀上观周因言周浑周髀宣夜或人姓名犹星家有甘石也盖天之体转四方体卑不动天周其上故云周髀宣明也夜幽数其术兼之故云宣夜
  贺道养浑天记曰昔记天体者有三浑仪莫知其始书以齐七政盖浑体也二曰宣夜夏殷之法也三曰周髀当周髀之所造非周家术也近世复有四术一曰方天兴于王充二曰昕天起于姚信三曰穹天由于虞喜皆以臆断浮说不足观也唯浑天之事徴验不疑
  晋阳秋曰呉有葛衜字思真改作浑天使地居中以机转之天转而地止衜古道字
  义熙起居注曰十四年相国表曰间者平长安获张衡所作浑仪土圭历代宝器谨遣奉送归之天府
  梁书曰陶𢎞景尝造浑天象髙三尺许地居中央天转而地不动以机动之悉与天相㑹
  虞僧诞㑹稽馀姚人以左氏教授听者亦数百人该通义例当世莫及先是儒者论天平执浑盖二义论盖不合浑论浑不合盖崔灵恩立义以浑盖为一焉
  隋书曰耿询见其故人髙智宝以𤣥象直太史询从之受天文算术询创意造浑天仪不假人力以水转之施于暗室中外候天时合如符契
  唐书曰将军李守中奏三殿上所安置浑天仪铜鼎上津流
  董卓别传曰卓治铸候望施机仪
  益都耆旧传曰汉武帝时洛下闳明晓天文于地中转浑天定时节
  风土记曰璇衡即今浑仪云古者以玉为之转运者为机持正者为衡一说言以良玉为管中有光盖取明以助逺察也
  张衡浑天仪曰赤道横带天之腹去极九十一度十九分度之五黄道邪带其腹出赤道表里各二十四度故夏至去极六十七度而强冬至去极百一十五度亦强也然则黄道邪截赤道者则秋分春分之去极也今此春分去极九十一度秋分去极九十一度少者就夏至晷景去极之法以为率也
  王蕃浑天说曰浑天遭周秦之乱师徒断绝而䘮其文唯浑仪常在候台是以不废故其扬㩁可得而言至于纎㣲委曲阙而不传蔡邕以为精㣲深妙百世不易之道
  扬子法言曰或问浑天曰洛下闳营之鲜于妄人度之耿中丞象之请问盖天曰盖哉盖哉未几也李轨注曰几近也桓子新论曰扬子云好天文问之于黄门作浑天老工曰我少能作其事但随尺寸法度殊不晓达其意我稍稍益愈到今七十乃甫适知己又老且死矣今我儿子受学作之亦当复年如我乃晓知己又且复死焉其言可悲可笑也
  颜延之上立浑天铜仪表曰臣昔奉使入闗值大军旋师浑仪在路肆观奇秘绝代异宝
  刻漏
  周礼夏官挈壶氏掌挈壶以令军井谓军穿井成挈壶悬其上令军中士众皆见望见知下有井也壶所以盛饮故以壶表井也凡军事悬壶以序聚𢷌凡丧悬壶以代哭者皆以水火守之分以日夜郑司农曰悬壶以为漏也以序聚𢷌以次更聚击𢷌备守也𤣥谓击𢷌两木相□行夜时也䘮礼未大敛代哭以水守壶者为㓇漏也以火守壶者夜则火视刻数分以日夜者异昼夜漏也
  诗序曰东方未明刺无节也朝廷兴居无节号令不时挈壶氏不能掌其职焉
  汉书曰董贤为郎传漏陛下上见恱之
  又哀帝纪曰诏大赦天下以建平二年太初元将元年曰陈圣刘太平皇帝韦昭曰敷陈圣刘之徳也漏刻以百二十为度师古曰漏昼夜共百刻今増其二十也
  续汉书律历志曰建武十年诏施行漏刻以日长短为数率日南北二度四分而増减一刻一气永元十年太史霍融上言官漏刻率九日増减一等不与天相应不如夏历
  东观汉记曰樊英每当直奏事常晨驻车待漏
  汉杂事曰鼓以动众钲以止众夜漏尽鼓鸣则起昼漏尽钲鸣则息
  吴录曰呉范字文则善占候于时闗云长将败孙权问范范期日中权立表下漏以待之及中不至权问其故范曰未正中也顷之有风动帷范曰期至矣斯须外称万岁传言得胜
  齐书曰武帝时宫内深隠不闻端门鼓漏声置钟于景阳楼上应五鼓及三鼓宫人闻钟声早起妆饰
  后魏书曰自魏初大将行兵长孙嵩拒宋武奚斤征河南俱给刻漏
  隋书曰耿询作马上刻漏世称其妙炀帝即位进欹器帝善之
  东方朔别传曰武帝饮酬以八月九月中禾稼方盛熟夜微行漏下水十刻乃出
  桓子新论曰漏刻燥湿寒温辄异度昼日叅以晷景暮夜叅以星宿则得其正
  陆机漏刻赋曰激悬泉以逺射跨飞途而遥集伏阴虫以承波吞絙流其如挹
  王廙洛都赋曰挈壶司刻漏樽㵼流仙叟秉尺随水沉浮
  孙绰刻漏铭曰近取诸物逺赞自然累个三阶积水成渊渊满则盈承虚赴下灵虬吐注阴虫承泻个竹策也









  太平御览卷二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御览卷三
  宋 李昉等 撰
  天部三
  日上
  日上
  说文云日者实也太阳之精不亏字从○一象形也又君象也
  易曰离为日
  又日中则昃
  又日以暄之
  又日月运行一寒一暑
  又阴阳之义配日月
  又悬象著明莫大乎日月
  又日月之道贞明者也
  又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
  又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又日昃之离不鼓缶而歌则大耋之嗟凶
  又丰卦曰丰亨王假之勿忧宜日中宜照天下也又日月丽乎天
  又日月得天而能乆照
  书曰寅賔出日平秩东作日中星鸟以殷仲春
  又日永星火以正仲夏日短星昴以正仲冬
  又寅饯纳日平秩西成宵中星虚以殷仲秋
  诗曰其雨其雨杲杲出日
  又谓予不信有如皎日
  又嗈嗈鸣雁旭日始旦
  又日之夕矣羊牛下来
  又日居月诸照临下土
  又春日迟迟采蘩祁祁
  礼曰二月中气祀朝日于东郊
  又𤣥端而朝日于东门之外
  又天无二日土无二王
  又季冬是月也日穷于次月穷于纪
  又五月中气是月也日长至十一月日短至
  周礼春官视祲掌十辉之法以观妖祥辨吉凶一曰祲二曰象三曰䥴四曰监五曰暗六曰瞢七曰弥八曰叙九曰𬯀十曰想
  又大司徒以土圭之法测土深正日景以求地中日南则景短多暑日北则景长多寒
  传曰酆舒问于贾季曰赵衰赵盾孰贤对曰赵衰冬日之日也赵盾夏日之日也注曰冬日可爱夏日可畏又哀公六年楚有云如众赤鸟夹日以飞三日楚子使问周太史曰其当王身若禜之可移于令尹司马王曰除腹心之疾置之股肱何益王弗禜而死孔子曰昭王其不失国也宜哉
  尔雅曰觚竹北户西王母日下谓之四荒也郭璞注曰日下在西方昏荒之国也
  又岠齐州以南戴日为丹穴岠去也齐中也东至日所出为泰平西至日所入为泰𫎇
  易坤灵图曰至徳之萌日月若连璧
  易叅同契曰日为流珠青龙之俱日为阳阳精为流珠青龙东方少阳也尚书考灵曜曰黑帝亡二日并照
  又仲春仲秋日出于卯入于酉仲夏日出于寅入于戌仲冬日出于辰入于申
  又日光临照四十万六千里
  春秋感精符曰群臣恣则日黄无光群臣争则日裂人主排斥则日夜出
  春秋元命苞曰阳数起于一成于三故日中有三足乌又一岁三百六十五日四分度之一言阳布散立数合一故立字四合其一
  又日左行周天二十三万里
  又七政度日月明
  春秋内事曰日者阳徳之母也
  礼统曰日者实也形体光实人君之象
  礼斗威仪曰政太平则日五色政公平则日黄中而赤晕政和平则日黄中而黒晕政象平则日黄中而白晕政升平则日黄中而青晕
  孝经援神契曰天地至贵精不两明注天精为日地精为月又日中则光滥
  又日神五色明照四方
  又黄气抱日辅臣忠徳至于天日抱戴
  易传曰圣王在上则日光明而五色备
  又日者众阳之精内明𤣥黄五色无主以象人君精精似青翼翼似黒𤣥𤣥似赤缟缟似白煌煌似黄光照无主不可以一色名也
  刘向洪范传曰日者昭明之大表光景之大纪群阳之精众贵之象也故曰日出而天下光明日入而天下𠖇晦此其效也故日者天之象凡君父夫之类中国之应也明王之践位群贤履职天下和平黎民康宁则日丽其精明扬其景耀抱珥重光以见吉祥君获庆贺刘昭幼童传曰晋明帝讳绍元帝子初元帝为江东都督镇扬州时中原丧乱有人从长安来帝问洛下消息澘然流涕帝年数岁问泣故具以东渡意告之因问帝汝意谓长安何如日逺答曰不闻人从日边来只闻人从长安来居然可知帝异之明日集群臣筵㑹说以此答明帝又以为日近帝动容问何故异昨日之言答曰举头不见长安只见日以是知近帝大悦
  搜神记曰吴孙坚夫人懐孙策梦日入懐
  解道康地记曰齐有不夜城盖古者有日夜中照于东境故莱子立此城以不夜为名
  七圣记曰郁华赤文与日同居结邻黄文与月同居郁华日精结邻月精
  庄子曰阳燧见日则燃为火金也摩拭令热便置日中以艾就之火生又孔子围于陈蔡太公任吊之曰子其昭昭如掲日月而行故不免
  又日出东方入于西极有目有距者待是而后成功又至人神矣乘云气骑日月
  淮南子曰日出于旸谷浴于咸池拂于扶桑是谓晨明登于扶桑之上扶桑东方之野爰始将行是谓朏音斐明至于曲阿曲阿山名是谓朝明临于曽泉曽重也早食时在东方多水之地故曰曽泉是谓早食次于桑野是谓晏食臻于衡阳是谓禺中对于昆吾昆吾丘在南方是谓正中靡于鸟次鸟次西南方之山也是谓小迁至于悲谷悲谷西南方之大壑是谓晡时回于女纪女纪西方阴地是谓大迁经于隅泉是谓髙舂言尚未𠖇上蒙先舂曰髙舂顿于连石是谓下舂连石西北山名言将欲𠖇下𫎇悉舂故曰下舂爰止羲和爰息六螭是谓悬车六螭即六龙也薄于虞泉是谓黄昏沦于𫎇谷是谓定昏日入崦嵫经细桞细桞西方之野入虞泉之池曙于𫎇谷之浦𫎇谷𫎇汜之水西垂景在树端谓之桑榆言其光在桑榆树上又日中有踆七论切踆者趾也谓三足乌
  又若木在建木西末有十日其华照地髙诱注曰末端也若木端有十日状如连珠华光照其下地
  又日者阳之主是以春夏则群兽除角
  又尧时十日并出草木焦枯尧命羿仰射十日其九乌皆死堕羽翼
  又曰积阳之热气生火火气之精者为日
  列子曰宋有田夫曝日于野美之不识广厦绵缟之属谓其妻曰吾负日之暄以献吾君将获重赏
  又穆王驾八骏之乘西观日所入处
  又日积气之中有光耀者
  又孔子晨游见两小儿争辩而斗孔子问其故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日中时去人逺一儿曰我以为日初出时逺而日中时近曰尔何以知曰日初出大如车轮及中才如盘盂此不为逺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苍苍凉凉及其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逺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两儿笑曰孰谓汝多知乎文子曰日出于地万物蕃息
  尸子曰日五色阳之精象君徳也五色照耀君乘土而王
  又少昊金天氏邑于穷桑日五色互照穷桑
  又圣人以日圆盈尺光满天下圣人居室而所烛弥纶六合
  又火在井中不能烛逺目在足下不可以视远君之于国也犹天之有日居不髙则不明视不尊则不逺又圣人身犹日也夫日圜尺光盈天地圣人之身小其所烛逺矣
  任子曰日月为天下眼目人不知徳山川为天下衣食人不能谢
  符子曰盛魄重轮六合俱照非日月能乎
  吕氏春秋曰白水之南建木之下日中无影盖天地中也
  贾谊书曰周文王问鬻子曰敢问君子将入其职则于其民何如对曰君子将入其职则于其民也旭旭然如日之始出也既入其职则于其民也暵暵然如日之正中也既去其职则于其民也暗暗然如日之已入也故君子将入而旭旭者义先闻也既入而暵暵者民保其福也既去而暗暗者民失其教也文王曰受命矣暵音汉又曰汤曰学圣王之道譬其如日静居而独思譬其若火夫舍学圣王之道而静居独思譬其去日之明于庭而就火之光于室也然以小见不可以大知
  山海经曰东南海之外甘水之间有羲和之国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浴日于甘渊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郭璞注言生十子各以日名名之故言生十日尧因此立羲和之官以主四时
  又曰大荒之中有谷曰温源谷温源即汤谷也汤谷上有扶木扶桑在上一日方至一日方出言交㑹相代也皆载于乌中有三足乌又曰明星山日月所出
  又曰猗天山苏门山日月所出
  又曰汤谷上有扶桑扶桑木也十日所浴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
  又曰夸父逐日渇饮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渇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又曰泑泑音黝黒之黝山神蓐收居之是山也西望日之所入其气员日形员故其气象亦然也神红光之所司也未闻其状
  汲冡周书曰本有十日迭次而出运照无穷尧时为妖十日并出
  太𤣥经曰日动而东天动而西天日错行阴阳更巡错违也巡行也
  又曰日一南而万物死日一北而万物生升北而万物虚升南而万物盈升之南也右行而左还升之北也左行而右还或左或右或死或生
  纂要曰日光曰景星月之光通谓之景日影曰晷出气曰𬀪𬀪乃见切诗见𬀪曰消𬀪日气日初出曰旭日昕曰晞大明曰昕诗曰匪阳不晞晞干也言日所干湿物也日温曰煦在午曰亭午在未曰昳日晩曰旰日将落曰薄暮日西落光返照于东谓之反景景在上曰反景在下曰倒景
  白虎通曰日行迟月行疾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十九分度之七日月径皆千里
  杂占书曰日冠者如半晕也法当在日上有冠又有两珥尤吉
  广雅曰日名辉灵一名朱明一名东君一名大明亦名阳乌日御曰羲和
  范子计然曰日者寸也月者尺也尺者纪度而成数也寸者制万物阴阳之短长也
  又曰日者火精也火者外景主昼居昼而为明处照而有光
  又曰日者行天日一度终而复始如环无端
  说苑曰师旷对晋平公曰少而学者如日出之光壮而学者如日中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



  太平御览卷三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御览卷四
  宋 李昉等 撰
  天部四
  日下日蚀附晷附   月月蚀附
  日下
  帝王世纪曰文王梦日月著身
  又汉文帝时日中有王字
  望气经曰日有黄气君喜下有黄气君永福
  徐整长历曰众阳之精上合为日径千里周围三千里下于天七千里
  谈薮曰魏文帝为王时梦日坠地分为三已得一分而内懐中邓析子曰君者当如冬日之阳夏日之阴万物归之莫之使也
  王充论衡曰日不入地也譬如把火夜行平地去人十里火光藏矣非灭也
  又夫日月不圆视之如圆者去人逺也夫日火精也在地火不圆在天火何故独圆日月在天犹五星五星犹列星不圆何以明之春秋之时星陨宋都视之石也不圆是知日月五星亦不圆也
  又儒书言鲁阳公与韩战战酣日暮援戈而以麾之日为之反三舎此言虚也凡人能以精诚感动天者専心一意委务积神通天天为变动然尚未可谓然鲁阳公志在于战为日暮一麾安能令日反使圣人麾日日终不反鲁阳公何人而使日返
  又儒言日中有三足乌日者火也乌入火中燋烂安得而立然乌日气也
  又日中近出入逺日中小者光明故也出入时大者光暗故也
  夏桀无道两日并照在东者将起在西者将灭费昌问冯夷曰何者为殷何者为夏冯夷曰西夏也东殷也于是费昌徙族归殷殷果克隆
  又儒者论日出扶桑暮入细柳扶桑东方之地细柳西方之野
  又日昼行千里夜行千里骐𩦸昼行亦千里然则日行舒疾与骐骥歩相类
  崔豹古今注曰汉明帝为太子乐人作歌诗四章一曰日重光云天子之徳光明如日太子比徳焉故云重光周髀曰日光外照径八十一万里
  徐干中论曰文王遇姜公于渭阳若披云见白日物理论曰日者太阳之精也夏则阳胜阴衰故昼长夜短冬则阴盛阳衰故昼短夜长气引之也行阳之道长故出入卯酉之北行阴之道短故出入卯酉之南春秋阳阴等故日行中平昼夜等也
  地说书曰日照四十五万里
  皇甫谧年历曰日者众阳之宗阳精外𤼵故日以昼明名曰曜灵
  龙鱼河图曰阳精为日
  汲冡书曰彻甲居于河西天有妖孽十日并出又言本有十日迭次而遣运照无穷
  金匮曰三苖之时三月不见日
  黄帝占书曰日中三足乌见者其所居分野有白衣㑹楚辞曰十日并出流金铄石
  战国䇿曰聂政刺韩相荆轲刺秦王并白虹贯日史记曰汉景帝王夫人妊娠梦日入懐以生武帝又尧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
  汉书曰李寻上疏曰夫日者众阳之长晖光所烛万里同晷人君之表也故日将旦清风𤼵群阴伏
  又文帝时新垣平上言日再中臣以𠉀知之居顷之际日却复中乃更十七年为后元年
  又邹阳上书说梁孝王曰昔荆轲慕燕丹之义白虹贯日太子畏之
  后汉书曰张重字仲笃明帝时举孝廉帝曰何郡小吏答曰臣日南吏帝曰日南郡人应向北看日答曰臣闻雁门不见垒雁为门金城郡不见积金为郡臣虽居日南未尝向北看日
  杂兵书曰天月无度借日度为度天月无光借日光为光经星亦然故日者实也君主之象也凡天象以日为主
  应劭汉官仪曰太山东南名曰日观日观鸡鸣时见日魏志曰程立梦登太山捧日立以白太祖太祖遂加日于立上因改名昱
  晋书曰荀爽曰日下荀鸣鹤
  晋阳秋曰建武元年三日并出
  三齐略曰秦始皇作石桥于海上欲过海看日出处有神人驱石去不速神人鞭之皆流血今石桥犹赤色李尤九曲歌曰年岁晩暮日已斜安得壮士翻日车
  日蚀
  书曰乃季秋月朔辰弗集于房瞽奏鼔啬夫驰庶人走凡日食天子鼔于社责上公也啬夫主币之官驰取币礼众人走供敕日食之百役也
  礼记昏义曰男教不脩阳事不得谪见于天日为之蚀是故日蚀则天子素服而修六官之职荡天下之阳事左传曰鲁昭公十七年日有蚀之祝史请用币叔孙昭子曰日有蚀之天子不举伐鼓于社诸侯用币于社伐鼓于朝礼也
  又庄二十五年曰夏六月辛未朔日有蚀之鼓用牲于社非常也唯正月之朔慝未作日有蚀之于是乎用币于社伐鼓于朝注曰日蚀历之常也然食于正阳月则诸侯用币于社请救于上公伐鼓于朝退而自责以明阴不宜侵阳臣不宜掩君
  公羊传曰六月辛未朔日有蚀之以朱丝萦社或曰恊之或曰为暗恐犯之故萦之社者土地之主日者土地之精上敷于天而犯日故朱丝萦之助阳抑阴
  榖梁传曰天子救日置五麾陈五兵五鼓诸侯置三麾三兵三鼓大夫撃橛凡有声者皆阳事也所以厌阴气也
  论语云日月之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汉书曰黄琬祖父香为魏郡太守时日蚀而京师不见魏郡乃表日食之状帝问日所食多少香乆而无对琬年七岁在傍谓香曰何不言日食之馀如月之初遂用其言纳诏
  汉书曰日者徳也故日蚀则修徳
  又刘宠郑𢎞徐昉赵喜虞延并无事以日食免官淮南子曰麒麟斗则日月蚀许慎注曰麒麟独角之兽故与日相符
  
  释名曰日晷规也如规画也
  说文曰晷日影也
  周礼地官曰大司徒以土圭之法测土深正日景以求地中日南则景短多暑日北则景长多寒日东则景夕多风日西则景朝多阴日至之景尺有五寸谓之地中天地之所合也四时之所交也风雨之所㑹也阴阳之所和也土圭所以致四时日月之景测犹度也不知广深故曰测郑司农云测土深谓南北东西之深也日南谓立表处太南近日日北谓立表处太北逺日景夕谓日昳景乃中立表处太东近日景朝谓未中而景中立表处太西逺日郑𤣥谓昼漏半而置土圭表阴阳审其南北焉景短于土圭谓之日南是地于日为近南景长于土圭谓之日北是地于日为近北东于土圭谓之日东是地于日为近东西于土圭谓之日西是地于日为近西如是则寒暑阴阳风雨偏而不和是未得其所求凡日景于地千里而差一寸
  易通卦验曰冬至晷长丈三尺郑𤣥注曰晷者所立入地表阴也丈三尺长之极春分晷长七尺二寸四分夏至晷长尺有四寸八分秋分晷长二寸四分
  又冬至日树八尺之表日中视其晷晷如度者则岁美人民和顺晷不如度者则岁恶人民为伪言政令不平晷进则水晷退则旱
  晋太康记曰河南阳城县是为土中夏至之景尺有五寸所以为候
  南越志曰日南至月立表望之日在圵景居南
  山海经曰长留之山其神白帝少昊居之是神也主司反景日西入则景反东照言司察之也
  淮南子曰都广南方山名众帝所自上下日中无景盖天地之中日中时立表无晷故曰地中
  风土记曰郑仲师以为夏至之日立八尺之表景尺有五寸谓之地中一云阳城一云洛阳郑康成谓移一寸于千里景尺五寸于南戴日下万五千里然则千里寸景已课不效交州大抵去洛九千馀里盖水陆曲非论景度径意也推直考实其五千乎昔交州主簿李士孙悚云己常立表效景景在表南岂古郡以日南为名者其斯义乎此郡又有比景县北比二字既相似音又相近加以蛮土舌软声浅事在可疑
  月蚀附
  释名曰月阙也言满则复缺也
  又曰朔月之名也朔苏也月死复苏生也晦尽之名也晦灰也火死为灰月光尽似之也弦月半之名也其形一旁曲一旁直若张弓弦也望月满之名也日月遥相望也
  说文曰朏月未成明也魄月始生魄然也承大月月生二日谓之魄承小月月生三日谓之朏朏音斐
  易曰坎为月
  书曰月之从星则以风雨
  又哉生明哉始也始生明月三日也
  又哉生魄魄生明死十六日之夜也
  诗曰月离于毕俾滂沱矣
  又如月之恒
  又日居月诸下土是冒
  礼曰大明生于东月生于西此阴阳之分夫妇之位也又天秉阳垂日星言天持阳气施生照下土也地秉阴窍于山川播五行于四时和而后月生也是以三五而盈三五而阙窍孔也言地持阴气出日于山川以舒五行于四时也此气羲和乃后月生而上配日君臣功成进爵位一盈一阙此屈伸之义也必三五者播五行于四时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合为十五之成数也又月者三日而成魄三月而成时是以有三让建国必立三卿三賔者政教之本礼之大叅也言礼者阴也大数取法于月也又天子与后犹日之与月阳之与阴相须而后成又秋分之日祀夕月于西郊
  又祭日于坛祭月于坎以别幽明以制上下幽明者谓日照昼月照夜
  又太阴之精上为月月者天地之阴金之精也
  传曰楚晋将战吕锜梦射中月退入于泥占之曰姬姓日也异姓月也必楚王也及战射恭王伤目吕锜死之京房易飞候曰正月有偃月必有嘉王
  尚书大传曰晦而月见西方谓之朓朓佻也佻逹行疾貎朓则侯王其舒朔而月见东方谓之侧匿侧匿行迟貌侧匿则侯王其肃肃急也日君象也月臣象也君政急则日行疾月行徐臣逡巡不进舒缓也君政缓则日行徐月行疾臣放恣诗推度灾曰月三日成魄八日成光蟾蜍体就穴鼻时萌宋均注曰穴决也决鼻兔
  礼斗威仪曰政太平则月多耀政颂平则赤明政和平则黑明政象平则白明政升平则青明
  又君乘土而王其政平则月圆而多晕
  春秋考异邮曰诸侯谋叛则月生爪牙后族専政则日月并照
  春秋感精符曰月者阴之精地之理
  又人主兄日姊月
  春秋演孔图曰蟾蜍月精也
  春秋元命苞曰阴精为月日行十三度常朏任而受明受阳精也精在内故金水内景
  又月之为言阙也两设以蟾蜍与兔者阴阳相居明阳之制阴阴之倚阳
  帝王世纪曰尧时有草夹阶而生每月朔日生一荚至月半则生十五荚至十六日后日落一荚至月晦而尽若月小馀一荚王者以是占历唯盛徳之君应和气而生以为尧瑞名曰蓂荚一名历荚一名瑞草
  㑹稽先贤传曰阚泽年十三梦见名字炳然在月中搜神记曰孙坚妻懐权梦月入懐告坚曰妾昔懐䇿梦日入懐今又梦月坚曰子孙兴矣
  文子曰百星之明不如一月之光
  又日月欲明浮云盖之丛兰欲秀秋风败之
  淮南子曰水汽之精为月
  又月者太阴之精
  又蛤蟹珠龟与月盛衰月晦则鱼脑减
  又曰一名夜光月御曰望舒亦曰纎阿
  又曰月天之使也积阴之寒气大者为水水汽之精者为月
  又画芦灰而月晕阙许慎注曰有军事相围守则月晕以芦灰随晕环阙其一面则月晕亦阙于上
  又方诸见月则津而为水髙诱注曰方诸阴燧大蛤也手摩拭令热以向月则水生许慎注曰诸珠也方石也以铜盘受之下水数升
  又日不知夜月不知昼日月为明而不能兼也
  又月之光可以逺望而不可细书
  抱朴子曰昔帝轩候鳯鸣调律唐尧观蓂荚以知月数又王生云月不圆望之圆者月初生及既亏之后视之宜加三寸镜稍稍转大初如破环渐渐满也
  又俗士多云今月不及古月之朗
  又月之精生水是以月盛而潮涛大
  又金华和丹其光上与日月相连丹金为盘碗以承月得神液如方诸
  又曰黄帝医经有虾蟆图言月生始二日虾蟆始生人亦不可针灸其处
  范子计然曰月水精内影
  又月行疾二十九日三十日间一与日合取日之度以为月节
  吕氏春秋曰月群阴之本月望则蚌蛤实群阴盈月缺则蚌蛤虚群阴揪夫月形乎天而群阴化于渊
  张衡灵宪曰羿请不死药于西王母羿妻姮娥窃以奔月托身于月是为蟾蜍
  又月者阴精积而成兽象蟾兔焉其数偶
  荆州占曰月珥且戴不出百日主有大喜
  山海经曰大荒之中有方山日月所自出也
  风俗通曰吴牛望月则喘之苦于日见月亦怖而喘焉河图令占篇曰地沦月散必有立主
  龙鱼河图曰帝淫佚则奎有角月有足
  又月有九行黒道二出黄道北赤道二出黄道南白道二出黄道西青道二出黄道东立春春分月从东青道立秋秋分从西白道立夏夏至从南赤道立冬冬至从北黒道天有四表月有三道圣人知之可以延年益寿
  白虎通曰月所以有缺何归功于日也三日成魄八日成光十六日转而归功晦至朔旦受符复行也月有小大何天左旋日月右行日行迟月行疾月及日为一月至二十九日未及七度即三十日者过行七度日不可分故乍大乍小明有阴阳也月有闰馀何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岁十二月日过十二度故三年一闰五年再闰明阳不足阴有馀闰者阳之馀也
  军国占候曰若月三珥者大臣有喜若有冠而复晕者天下有喜
  广雅曰夜光谓之月
  五经通义曰月中有兔与蟾蜍何月阴也蟾蜍阳也而与兔并明阴系于阳也
  孙氏瑞应图曰君不假臣下之权则日月扬光
  又曰景星者大星也其状如半月生于晦朔助月为明王者不私人则见
  虞喜安天论曰俗传月中仙人桂树今视其初生见仙人之足渐以成形桂树后生焉
  京房易说云月与星至阴也有形无光日照之乃有光喻如镜照日即有影见月初光见西方已后望光见东方皆日所照也
  皇甫谧年历曰月者群阴之宗月以宵曜名曰夜光遁甲开山图荣氏解曰女狄暮汲石纽山泉水中得月精如鸡子爱而含之不觉而吞遂有娠十四月生夏禹
  论衡曰月行一日一夜二万六千里与凫飞相类地说书曰月行四十五万里
  徐整长历曰月径千里周围三千里下于天七千里楚词天问曰夜光何德死而又育厥利维何顾兔在腹言月中兔何所贪利而居月之腹顾望也
  运斗枢曰后族擅权月生足芒主势夺于后族群妃之党横僭则月盈并出小月承大月群奸在宫主若赘旒大承小近臣起䜛人横陪臣执命三公望风
  崔豹古今注曰汉明帝作太子乐人歌四章以赞太子之徳一曰日重光二曰月重轮三曰星重曜四曰海重润汉书曰月穆穆以金波盖光彩貎
  又元后母梦月入懐而生元后
  又髙帝七年月晕围参毕七重占曰毕昴间天街也街北胡也街南中国也昴为匈奴参为赵毕为边兵是岁髙祖自将至平城为冒顿所围七日迺解
  又李寻上书曰月者众阴之长妃后大臣诸侯之象也晋书曰谢太傅庭中夜坐月色无玷叹以为佳谢景重率尔曰意谓不如㣲云㸃缀太傅曰卿居心不净乃欲滓秽太清耶
  又徐孺子年九岁月下戏人或曰若月中令无物当极愈明徐曰不尔譬如眼中无瞳子何必不暗
  后魏书曰天兴五年十月月晕左角太史令晁宗奏曰角虫将死牛果大疫鹿亦多死
  扬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雄长杨赋曰西压月窟窟月所出入也东震日域
  传𤣥拟天问曰月中何有玉兔𢷬药
  传咸诗曰团团三五月皎皎濯清辉
  陆机诗曰安寝北堂上明月入我牖照之有馀耀揽之不盈手
  宋谢灵运怨晓月赋曰卧洞房兮当何悦灭华烛兮弄晓月照三五兮既满今二八兮将缺浮云褰兮收泛滥明舒照兮殊皎㓗墀除兮镜鉴房栊兮澄澈
  宋谢庄月赋曰陈王初䘮应刘端忧多暇悄焉疚懐弗怡中夜于时斜汉左界北陆南躔白露暧空素月流天沉吟齐章殷勤陈篇抽毫进牍以命仲宣仲宣跪而称曰臣闻日以阳徳月以阴灵擅扶光于东沼嗣若英于西溟引𤣥兔于帝台集素娥于后庭若夫气霁地表云敛天末洞庭始波木叶㣲脱列宿掩缛长河韬映柔祗雪凝圆灵水镜连观霜缟周除冰净歌曰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
  宋鲍照玩月诗曰始见西南楼纎纎如玉钩未映东北墀姢姢似蛾眉蛾眉蔽珠栊玉钩隔璅窗三五二八时千里与君同夜移衡汉落徘徊帷幌中
  梁沈约咏月诗曰月华临静夜夜静灭氛埃方晖竟户入圆影隙中来髙楼切思妇西园游上才网轩映珠缀应门照绿苔洞房殊未晓清光信悠哉
  周王褒关山月诗曰关山夜月明愁色照孤城半形同汉阵全影逐胡兵灰寒色转白风多晕欲生寄言亭上吏游客解鸡鸣
  月蚀
  易曰月盈则蚀
  诗曰彼月而食则维其常
  礼曰妇顺不修阴事不得谪见于天月为之蚀故月蚀则后素服而修六宫之职荡天下之阴事
  淮南子曰麒麟斗则日月食
  又月望日夺其光十五日与日相望东西中绝则月蚀夺光也
  刘向说苑曰秦胡亥立日月薄蚀荧惑袭月
  荆州占曰月蚀后自提鼔阶前把槌撃鼓者三中良人诸御者宫人皆撃橛救之月已蚀后乃入斋服缟素三日不从乐以应其祥此先王之所以免天地之诛而解四境之患也
  晋书曰永嘉元年月蚀赤如血二月王敬则反

  太平御览卷四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御览卷五
  宋 李昉等 撰
  天部五
  星上
  星上
  释名曰星散也列位布散也宿宿也星各止宿其所也说文曰万物之精上为列星
  三五历记曰星者元气之英水之精也
  易曰日中见斗幽不明也
  又在天成象在地成形
  书曰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又日中星鸟以殷仲春
  书曰庶民惟星星有好风星有好雨星民象故庶民惟星箕星好风毕星好雨月之从星则以风雨月经于箕则风离于毕则雨政教失常以从民欲所以乱也诗曰晥彼牵牛不以服箱注晥星明貎河鼓谓之牵牛也
  又维南有箕不可以簸扬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维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浆又东有启明西有长庚
  又嘒彼小星三五在东
  又子兴视夜明星有烂
  又三星在戸
  又定之方中作于楚宫
  又维南有箕载翕其舌维北有斗西柄之掲
  又昏以为期明星煌煌
  礼曰八月中气是月也命有司享寿星于南郊
  又十二月是月也日穷于次月穷于纪星回于天又幽宗祭星也
  又天秉阳垂日星
  又宿离不忒无失经纪注二十八宿为经七曜为纬
  周礼曰保章氏掌天星以志星辰日月之变动以观天下之迁辨其吉凶以星土辨九州之地所封封域皆有分星以观妖祥
  左传曰鲁庄公七年夏四月辛卯夜恒星不见夜中星陨如雨
  又鲁僖公五年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问于卜偃曰吾其济乎对曰克之童谣云丙之晨龙尾伏辰杜预曰龙尾尾星也
  又十六年春陨石于宋五陨星也
  又鲁襄公二十八年春无冰梓慎曰今兹宋郑其饥乎岁在星纪星纪在丑而淫于𤣥枵𤣥枵在虚危之次星纪斗牛之次以有时灾阴不堪阳蛇乘龙龙歳星木也木为青龙蛇为𤣥武龙失次也龙宋郑之星也宋郑必饥𤣥枵虚中也枵耗名也土虚而民耗不饥何为
  又昔髙辛氏有二子长曰阏伯季曰实沉居于旷林不相能也日寻干戈以相征讨后帝不臧后帝尧臧善也迁阏伯于商丘主辰商丘东地也主祀辰星辰也大火也商人是因故辰为商星商人汤先祖封商丘因阏伯故国祀辰星迁实沉于大夏主参大夏今晋阳县也唐人是因故晋为参星
  又火中寒暑乃退心以季夏昏中而暑退季冬旦中而寒退
  又昭三十二年呉伐越史墨曰不及四十年越其有吴乎越得岁而吴伐之必受其凶
  榖梁传曰列星曰恒星亦曰经星恒经皆常也
  尔雅曰星纪斗牵牛也𤣥枵虚也
  又祭星曰布布散食于四方
  又西陆昴也郭璞曰昴西方之宿别名旄头
  论语曰为政以徳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易是类谋曰五星合狼弧张昼视无日光虹霓煌煌太山失金鸡西岳亡玉羊太山失金鸡者箕星亡也箕者风也风动鸡鸣今箕候亡故鸡亦亡也西岳亡玉羊者星在未为羊鸡失羊亡群臣纵恣人愁不祥
  京房对灾异曰人君不行仁恩破胎伤孕春杀无辜则歳星失度
  尚书考灵曜曰歳星木精荧惑火精镇星土精太白金精辰星水精也
  又歳星得度五榖孳荧惑顺行甘雨时镇星得度地无灾太白出入当五榖成熟人民昌
  又心大星天王也其前星太子后星庶子也
  诗纪历枢曰箕为天口主出气尾为逃臣贤者叛十二诸侯列于庭元命苞曰五诸侯此云十二则兼他星为数也
  礼稽命图曰作乐制礼得天心则景星见也
  礼斗威仪曰镇星黄时则祥风至
  春秋说题辞曰星之为言精也荧也阳之精也阳精为日日为星故其字日生为星
  春秋元命苞曰直狼北有一大星为老人星见则治平主寿亡则君危主亡常以秋分候之
  又商纣之时五星聚于房房者苍龙之精周据而兴又玉衡北两星为玉绳玉之为言沟刻也瑕而不掩折而不伤宋均注曰绳能直物故名玉绳沟谓作器又心三星五度有天子明堂布政之宫
  又尾九星箕四星为后宫之场列为南宫其庭太㣲又蟾蜍阴精流生织女立地候宋均注曰地候镇星别名也
  又三台星色齐君臣和不齐大乖
  春秋合诚图曰天文地理各有所主北斗有七星天子有七政也
  又轩辕主雷雨之神旁有一星𤣥戈名曰贵人旁侧郎位主宿卫尚书
  春秋运斗枢曰北斗七星第一天枢第二璇第三玑第四权第五玉衡第六开阳第七揺光广雅又云枢为雍州璇为冀州机为青兖州权为徐扬州衡为荆州开阳为梁州揺光为豫州第一至第四为魁第五至第七为杓合为斗居阴布阳故称北斗
  又五帝所行同道异位皆循斗枢玑衡之分遵七政之纪九星之法
  又天枢得则景星见衡星得则麒麟生万人寿
  春秋后传曰魏人唐睢对秦王曰専诸之刺王僚彗星笼月色
  春秋文耀钩曰老人星见则主安不见则兵起
  论语䜟曰仲尼曰吾闻尧率舜等游首山观河渚有五老游河渚一老曰河图将来告帝期二老曰河图将来告帝谋三老曰河图将来告帝书四老曰河图将来告帝图五老曰河图将来告帝符龙衔玉苞金泥玉检封盛书五老飞为流星上入昴
  孝经援神契曰岁星守心则年榖丰
  广雅曰太白谓之长庚或谓之太嚣
  又荧惑谓之罚星或谓之执法
  又天宫谓之紫宫参伐谓之大辰太㣲谓之明堂史记天官书曰星者金之散气
  又汉中四星曰天驷旁一星王良王良䇿马车骑满野又星堕至地则石也河济之间时有坠星
  又毕为罕车为边兵主弋猎其大星傍小星为附耳附耳动有䜛臣在侧
  又四镇星所出四隅若月始出也
  又咸池曰天潢五帝车舎
  又中端门门左右掖门门六星诸侯其内五星五帝坐又汉武帝以正月上辛祠太一甘泉夜祠到明忽有星至于祠坛上使童男女七十人俱歌十九章之歌又魁下六星两两相比者曰三能苏林曰能音台又东宫苍龙房心心为明堂为天府
  又国皇星大而赤状类南极徐广注曰南极老人星也又五星皆大其事亦大皆小其事亦小早出为盈盈者为客晩出为缩缩者为主同舎为合相陵为斗
  汉书曰皇甫嵩为太尉以流星免官
  又武帝时中星尽揺占曰民劳也后征伐四夷
  又北斗七星所谓璇玑玉衡以齐七政杓携龙角孟康曰杓斗柄也龙角东方宿也𢹂连也殷衡南斗魁枕参首晋灼曰衡斗之中央殷中也又营室为清庙亦曰离宫
  又河鼔大星上将其北织女织女天女孙
  又髙帝七年月晕围参毕七重占曰毕昴间天街街北胡也街南中国也后有平城之围
  又太微十二星东相西将
  又斗魁戴匡六星曰文昌宫一曰上将二曰次将三曰贵相四曰司命五曰司禄六曰司灾
  又危东六星两两相比曰司寇
  又古人有言曰天下太平五星循度
  又革命创制三章是纪应天顺人五星同轨
  又郊祀志曰汉祖诏御史令天下立灵星祠常岁时祠以牛
  又天文志曰金木水火土五星天之五佐为经纬伏见有时岁星东方春于人五常仁也五事貎也仁亏貎失逆春令伤木气罚见岁星荧惑南方夏礼也视也礼视失逆夏令伤火气罚见荧惑太白西方秋义也言也义亏言失逆秋令伤金气罚见太白太白经天孟康注曰谓出东入西出西入东也太白阴星出东当㐲东出西当伏西过午为经天晋灼曰星昼见午上为经天天下革民更主是谓乱纪人民流亡昼见与日争明强国弱小国强女主昌辰星北方冬智也听也智亏听失逆冬令伤水汽罚见辰星填星中央土主季夏信也仁义礼智以信为主貎视听以心为正四星皆失填星乃为之动又凡五星色皆圜白为䘮为旱赤中不平为兵青为忧为水黒为疾为多死黄吉五星同色天下偃兵百姓安宁歌舞以行不见灾疾五榖蕃昌
  又天星皆有州国分野角亢氐房心豫州之分尾箕幽州之分牵牛婺女扬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州之分虚危青州之分营室东壁并州之分胃徐州之分毕昴冀州之分觜参益州之分东井舆鬼雍州之分柳七星张三河之分翼轸荆州之分析木之津燕之分大火宋之分寿星郑之分鹑尾楚之分鹑首秦之分鹑火周之分实沉魏之分大梁赵之分降娄鲁之分訾即移反于于反卫之分𤣥枵齐之分星纪吴越之分太史掌之以观妖祥
  又秦地于天官东井舆鬼之分野周地柳七星张之分野韩地角亢氐之分野赵地昴毕之分野燕地箕之分野齐地虚危之分野鲁地奎之分野宋地房心之分野卫地营室东壁之分野楚地翼轸之分野呉地斗牛之分野
  汉武故书曰西王母使者至东方朔死上问使者对曰朔是木帝精为岁星下游人中以观天下非陛下臣也汉书音义曰瑞星曰景星亦曰徳星妖星曰孛星偏指曰彗光芒四出曰孛长星亦曰欃枪绝迹而去曰飞星光迹相连曰流星亦曰奔星星光曰芒
  后汉书曰严光字子陵与光武为友后光武登祚忘之光怨帝是时太史云天上有客星恨帝帝曰岂非朕故人严子陵乎遽命徴之夜与子陵共卧光以脚加帝腹太史奏客星侵御座子陵缩脚客星寻退竟不仕又李固对诏陛下有尚书犹天之有北斗北斗天之喉舌尚书陛下之喉舌斟酌元气运于四时出纳王命所谓制气之臣也
  又和帝分遣使者二人各至州郡观采风谣二人当到益州投候馆吏李郃舎郃问曰二君发京师时知朝廷遣二使耶问何以知之郃指星云前有二星向益州分野
  谢承后汉书曰吴郡周敞师事京房房为石显所谮系狱谓敞曰吾死后四十日客星必入天市即吾无辜之验也房死后果如房言
  东观汉记曰光武破圣公与伯叔书曰交𨦟之日辰星昼见太白清明
  蜀志曰汉安二十五年刘豹举上言于先主曰乃年太白荧惑镇从岁汉初兴五星聚岁星主义汉位在西义之上方故汉法常以岁星候人主当有圣主起于此以致中兴顷者荧惑复追岁见在胃昴为天维经曰帝星处之众邪消亡于是先主即位
  续晋阳秋曰桓𤣥生母马氏本袁真之妓也与同列薛氏郭氏夏夜同出月下有铜瓮水在其侧见一流星堕瓮中惊喜共视见星如二寸火珠于水底冏然明净乃相谓曰此吉祥也谁当应之于是薛郭更以瓢接取并不得马最后取星正入瓢中便饮之既而若有感焉俄而懐𤣥𤣥虽篡位不终而数年之中荣贵极矣












  太平御览卷五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御览卷六
  宋 李昉等 撰
  天部下
  星中
  星中
  天文录曰格择星状如炎火下大上锐色黄白起地而上占曰格择星见不种而获不有土功必有大害又归邪如星非星如云非云名曰归邪司马迁天官书曰归邪见必有归国者
  又六甲六星主分阴阳而纪节𠉀故在帝傍所以布政教而授民则也
  又平星论语䜟曰平星主法合诚图曰主建廷评主平天下之狱事若今廷尉之象
  又鱼星主理阴阳事知云雨之期也故讃曰汉中鱼星知云雨也占曰鱼星明大河海水皆出
  又鱼星明大则阴阳之气和鱼星忽不明而在则鱼多鱼星亡则少鱼
  又郎位曰表郎乌府也注曰郎位周官之元士汉官之光禄中散諌议三署郎中是其职也或曰郎位今尚书郎也
  天象列星图曰北极五星一名天极一名北极其第一星为太子第二星最明者为帝第三星为庶子馀二后宫属也并在紫㣲宫中央故谓之中极其占明大则吉若变动则有忧今观象之始始于中极者先尊以及卑自中以周外也其二人为首谓极第二星为首也又四辅四星在紫㣲宫中抱之纽星此为辅臣之位赞于万几其占以小而明则吉若㣲暗则官不理也又勾陈六星在紫㣲宫中华盖之下天帝所居之宫亦䕶军将军之象占以明则吉
  又华盖七星其柱九星合十六星如盖状在紫㣲宫临勾陈以䕃帝座占若正则吉若倾则凶也
  又女史一星在紫㣲宫内柱史北此妇人之官掌记宫中之事占以明则为记史直词若不明则反是
  又柱下史一星在紫㣲宫内近尚书此左右掌记君之过其占以明则为史直词若不明则词不依过无真实也
  又尚书五星在紫㣲宫内东南之隅此八座大臣之象故讃曰尚书纳言夙夜诏谋占以小而明则君臣和又北斗七星近紫㣲宫南在太㣲北是谓帝车以主号令运乎中央而临制四方建四时均五行移节度定诸纪皆系于圵斗其魁四星为璇其杓三星为玉衡故书云在璇玑玉衡以齐七政又其魁第一星为枢亦曰正是主阳徳天子之象二曰璇亦曰法星三阴则女主之位三曰玑亦曰合星主福四曰权亦曰伐星主天理伐无道五曰衡亦曰杀星主中央助四旁杀有罪六曰开阳七曰应星又一主天二主地三主火四主水五主土六主木七主金又一主秦二主楚三主梁四主吴五主隋六主燕七主齐
  又文昌六星在圵斗魁前如匡形故史迁曰斗魁戴匡其第六星名曰司禄此天之府计集所㑹也
  又宦者四星次帝座西南主侍者帝旁阉人也占以不明则吉若明则内臣专权
  又势四星在太阳西南主刑馀人而用事者也占以不明为吉若明则阉宦用权
  又辅一星附圵斗杓第六星大臣之象也占欲其小而明则吉若大而明则臣夺君政若小而不明则臣不任职若明大与斗合者则国兵暴起
  又八榖八星在紫㣲藩之外五军之北其八星一主稻二主黍三主大麦四主大豆五主小豆六主小麦七主粟八主麻子其占明则八榖成若暗则不成若一星不见则一榖不登若八星不见则国人有糊口之忧又房四星去氐十五度为明堂布政之宫占若移徙则国流逆均明则天下大同
  又傅说一星在尾后河中也盖后宫女巫主祝祠神灵祈祷以求子嗣占若大而明则后宫多祈祷
  又杵三星在箕南主舂杵之用占若其纵则为丰若其横则为饥
  又农丈人一星在南斗南主农正官也占明则为丰稔若暗则为歉
  又南斗六星去牵牛二十六度四分之一为天庙丞相太宰之位主荐贤良授爵禄又主兵机魁南二星为天梁中央二星为天相北二星杓曰天厨庭亦为寿命之期将有天子之事其占斗星盛明则王道和平爵禄行若不然反是也
  又河鼓三星在牵牛北主军鼓盖天子三将军也中央大将军也其南左星左将军也其圵右星右将军也所以备关梁而拒难也昔传牵牛织女七月七日相见者则主是也故尔雅云河鼔谓之牵牛又古歌曰东飞伯劳西飞燕黄姑织女时相见其黄姑者即河鼓也为吴音讹而然今之言者谓是列舍牵牛而㑹织女故为此分析令知断其疑焉
  又曰四星在人星东南主舂臼占者覆则岁中人饥荒若仰则天下熟
  又内杵三星在人星旁主军粮若占正月杵对臼口则吉若偏与臼不相当则军粮绝
  又渐台四星属织女左足主晷刻律吕占若明正则阴阳调而律吕和不然则否也
  又弧九星在狼东南谓天方也主备盗贼常属天向狼星
  又天钱十星在北落西北主财帛所聚占若明则府藏盈若不明则为虚耗
  又东璧二星去宫室十六度天子图书之秘府也占若明则图书集道术行小人退君子入若不然则天子好武臣贱文士稽古忠正之臣隐亲党邪曲之人用也又羽林四十五星二三而聚在垒壁南主天军占若星聚明则国安宁若星稀而动揺则兵革出
  又进贤一星在太㣲宫东华门东平之道西主访贤荐士也占若明则贤人进若不明则否也
  又太㣲宫垣十星在翼轸圵主天子之宫庭五帝之佐十二诸侯府也其外藩南二星间名曰端门东门一星为左执法廷尉之象
  又轩辕十七星在七星北如龙之体主雷雨之神后宫之象阴阳交感震为雷激为电和为雨怒为风乱为雾凝为霜散为露聚为云气立为虹霓离为炫矞分为抱珥此十四变皆轩辕主之
  又天街二星在毕昴间主国界也街南为华夏之国街北为戎夷之国
  又玉井四星在参西主水泉
  石氏星经曰卷舌六星在昴圵主䜛佞言语之吏若移动多口舌兵起舌直天下无口舌星繁天下兵乱星少兵废
  又天䜛星在卷舌中亦主诽谤
  又天廪四星在昴南主积聚黍稷供享祀及御膳稷星明丰暗俭
  又天苑十六星在昴毕如环状主天子苑囿五星守苑牛马死
  又叅谋九星在参毕间一曰天弓星不欲明明则白衣㑹边兵动
  又曰阙丘二星在南河主天子门阙诸侯之两观也又曰文昌六星如半月形斗魁前为天府主天下集计事第一星名上将第二名次将第三名贵相第四名司禄第五名司命第六名司法星光润则天下安
  又曰大理星在斗中亦为贵人牢又为执法之宫又曰库楼十五星在左角南器府东一名天库兵车之府星芒角兵起
  又曰招揺一星在梗河北主逺狄芒角则兵起
  又曰贯索九星在七公前为贱人牢牢旦星为门门欲开开即有赦星总见狱事繁
  豫章列士传曰周腾字叔逹为御史桓帝欲南郊平明出叔达仰首曰王者象星今宫中宿策马星不出动帝何出焉四更王子卒遂止
  关令内传曰北斗一星面百里相去九千里置二十四气四宿行四时五方立五星主五岳也
  黄石公记曰黄石镇星之精也
  王子年拾遗记曰禹铸九鼎择雌金为阴鼎雄金为阳鼎太白星见九日不没
  庄子曰夫道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傅说得之以相武丁奄有天下乘东维骑箕尾而比于列星列子曰星积气之中有光耀者
  抱朴子曰辰星水精生𤣥武岁星木精生青龙
  又人初受气皆秉列星之精值圣宿则圣值贤宿则贤也
  尸子曰自井中视星所见不过数星自丘山以望则见始多也非明益也势使然也私井中也公丘上也淮南子曰太㣲者太乙庭也紫宫者太乙之居也轩辕者帝妃之合也咸池者水鱼之囿也天河者群神之𨵗也天河者星名也𨵗犹门也
  又令雨师洒道使风伯清尘髙诱注曰雨师毕星也风伯箕星也
  又岁星之所居五榖丰其对为冲岁乃殃
  又四守者所司赏罚许慎注曰四守紫㣲轩辕咸池天河也
  家语曰巫马期为单父令戴星出入以理人
  刘向说苑曰悬象著明莫大于日月察变之动莫著于五星也
  又秦胡亥立日月薄食山林沦亡枉矢光夜荧惑袭月河圗帝通纪曰彗星者天地之旗也国精符也地为山川山川之精上为星各应其州城分野为国作精神符验也
  五姓占曰君薄徳义懦弱不胜任则太白失度经天作变易之象
  乐汁图曰天宫紫㣲宫也勾陈后宫也大当正妃也大当钩陈末大星也阁道圵斗辅天理贵人牢为贵人作牢狱也文昌宫天五官㑹府也𤣥戈招揺也皆备兵难之星梗河天矛也梗河一名天矛织女连营贱人牢连营贯索咸池五车五车咸池别名天关参旗伐也觜觹天庙也奎天豕也娄天矢也胃天仓也狼弧鱼陵天船天苑卷舌天老人皆西方星名也柳主材木柳星主材木也
  郑𤣥注曰日月遗其珠囊珠谓五星也遗其嚢者盈缩失度也
  黄石公阴谋秘诀法曰荧惑者火之精御史之象主禁令刑罚
  蔡邕月令章句曰天官五兽之于五事也左有苍龙大辰之貌右有白虎大梁之文前有朱雀鹑火之体后有𤣥武龟蛇之质中有大角轩辕麒麟之信
  风俗通曰月与星并无光日照之乃光耳如以镜光照日则影见壁月初见西方至望后光见东日所照也又东方朔太白星精黄帝时为风后尧时为务成子周时为老子越为范蠡齐为䲭夷言其变化无常也祖台之志怪曰吴未亡前常有紫赤气见斗牛之间星官及诸善占者咸忧吴方兴惟张茂先于天文尤精独知为神剑之气非江南之祥









  太平御览卷六
<子部,类书类,太平御览>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御览卷七
  宋 李昉等 撰
  天部七
  星下       瑞星
  妖星
  星下
  河图曰以徳布精上为众星
  龙鱼河图曰太白之精下为风伯之神主司刑星辰之精下为灵星之神主得土
  河图帝征篇曰帝淫佚政不平则奎有角
  异苑曰陈仲弓从诸子侄造荀季和父子于时徳星聚太史奏五百里内有贤人聚
  杂兵书曰春斗为天关轸为地梁夏角为天关参为地梁
  又四帚星四向守之君有徳天下丰熟
  古辛异曰仰观天形如车盖众星累累如连贝
  张衡灵宪曰星者体生于地精成于天列居错峙各有攸属中外之宫常明者百有二十可名者三百二十为星二千五百㣲星之数盖一万一千五百二十庶类蠢蠢咸得系命不然何以总而理
  徐整长历曰大星径百里中星五十小星三十北斗七星间相去九千里皆在日月下
  天文要集曰七公天之相也三公廷尉之象也上星上公也次星中公也星明则七辅强
  天官星占曰岁星其国齐其位东方苍帝之子人主之象也其色明而内实暗天下安宁夫岁星所居国人主有福不可加以兵岁星一曰摄提一曰重华一曰应星一曰经星一曰脩人岁星动人主怒无光仁道失岁星顺行仁徳加也岁星农官也主五榖春不劝农则岁星盈缩所在之国不可以罚小则民多病大则喜
  又曰荧惑主忧位在南赤帝之子方伯之象也为天𠉀主岁成败司察妖孽所往有兵为乱为贼为疾为䘮为饥为兵盖天下不理也东西南北无有常出则有兵入则散周旋止息乃为死䘮
  又曰镇星主徳女主之象也所居国有德不可以军加也
  又曰辰星北之位黒帝之子宰相之祥也一名安调一名熊星一名钧星一名伺晨主徳常行四仲当出不出天下旱色黄五榖熟色白中谋泄色青大臣忧
  又曰太白位在西方白帝之子天将之象也一名天相一名大正一名大臣一名大皓一名明星
  又曰紫㣲者天之帝座也一名天营一名长垣
  又曰圵辰者一名天关一名北极极者紫宫太一座也太㣲者天阖也南端门间十星分为左右掖太㣲之宫天子之庭五帝之座也北斗为帝车运于中央临制四方圵斗魁第一星少㣲一名处士星明大而黄泽即贤士举忠臣用招揺者当阳也一名矛盾胡星也
  荆州星占曰五星天府一名天法主察奸谋
  又轩辕主雷雨之神旁侧郎位主宿卫
  又河鼔一名三武一名天鼓
  又市天子旗帜也大明则籴贱
  又五车一名天库凡十四星五车中有三柱三星若不见兵尽起
  又心为天王其中三星一名天司空
  又箕宿四星第二星一名风后
  又箕舌一星动则大风至不出三日
  又太白出东北为观星出东南为明星出西方为太白杨泉物理论曰星者元气之英水之精也
  又日月之精为星辰星辰生于地
  又星元气之英日精也二十八宿度数有常故谓恒星盐铁论曰常星犹公卿也众星犹万民也列星正则众星齐常星乱则众星坠矣
  崔豹古今注曰汉明帝为太子时令乐人作歌诗曰星重辉云太子七徳故云重辉
  庾阐诗曰𤣥景如映璧繁星如散锦
  瑞星
  易坤灵圗曰至徳之萌五星若贯珠
  尚书中𠉀曰帝尧即位景星出翼
  尚书考灵曜曰天地开辟甲子冬至日月五星俱起牵牛初日月若悬璧仰观天形如车盖众星累累如连贝史记曰黄帝时景星见形如半月可以夜作
  又南极老人星见则天下安
  汉书曰髙祖初入关五星聚于东井秦分野
  司马迁天官书曰景星其状无常常出有道之国朱宣帝王世纪曰神农氏之末少昊氏娶附宝见大电光绕北斗枢星照郊外附宝孕二十月生黄帝于寿丘魏志曰桓帝时有黄星见楚宋之分殷馗言后五十岁当有真人起梁沛间其锋不可当其后五十年曹公破袁绍天下莫敌矣
  晋中兴书曰元帝渡江岁镇辰太白等四星聚于牛女间
  禹时钧命决曰星累累若贯珠炳炳如连璧
  帝命验曰有人雄起戴玉英履赤矛郑𤣥注曰赤矛瑞星名
  河图曰大星如虹下流华渚女节意感生白帝也孙氏瑞应图曰景星者大星也状如半月生于晦朔助月为明王者不私人则见
  又王者承天则老人星临其国
  天文录星占甘氏曰五星同色天下偃兵百姓安宁歌舞以行不见疾疹五榖大昌
  文子曰精诚内形气动于天则景星见
  列子曰流星贯昴脩纪感而生禹
  妖星
  刘向洪范传曰彗者去秽布新者也此天所以去无道而建有徳也
  郑𤣥曰彗星主扫除
  又彗星者君臣失政浊乱三光五星逆错变气之所生也
  左传曰昭公五年冬有星孛于大辰西及汉申须曰彗所以除旧布新也
  又昭二十六年齐有彗星齐侯使禳之晏子曰无益也祗取诬焉天道不謟不贰其命若之何禳之且天有彗也以除秽也君无秽徳又何禳焉诗曰惟此文王小心翼翼昭事上帝聿懐多福厥徳不回以受方国君无违徳方国将至何患于彗
  尔雅曰彗星为欃枪
  春秋考异邮曰鲸鱼死而彗星出淮南子亦云
  尚书帝命验曰天鼔动王弩发天下惊
  史记曰蚩尤旗类彗而后曲象旗见为王者征伐四方之兆
  又齐景公三十二年彗出公坐柏寝叹曰堂乎堂乎谁有此乎群臣皆泣晏子笑公怒晏子曰臣笑群臣谀甚景公曰彗星出东北齐分野寡人以忧晏子曰君髙台深池赋敛如弗得刑罚恐弗胜茀星将出彗星何惧乎公曰可禳乎晏子曰使神可祝而来亦可禳去也百姓苦怨以万数而君今一人禳之安能胜众口乎
  又天官书曰天狗状如奔星有声其下止地类狗望之如火光炎炎冲天其下圆如数顷田处上锐则黄色千里破军杀将
  又长庚如一疋布著天见则兵起
  汉书曰献帝初平四年有流星八九丈西北行有声如雷望如火照地是曰天狗金门之山有赤犬其声下者有兵也
  又哀帝建平二年彗出牵牛日月五星所从起历数之元三正之始彗而出之改更之象也其后王莽篡国又枉矢类大流星蛇行而苍黒望如有毛
  又邹阳上书曰卫先生为秦画长平之事太白食昴昭王疑之
  汉书天文志曰凡月蚀五星其国皆亡岁以饥荧惑以乱镇以杀太白强国以战辰以女乱
  又始皇之时十五年间彗星四见久者八十日长或竟天后秦并六国外攘四夷死者如乱麻
  后汉书曰安帝永初三年正月太白昼见占云为强臣是时邓氏方盛此其应也
  续汉书曰灵帝光和中国星见东南如炬十馀日其后黄巾张角起袁绍董卓乱
  西汉词圃曰项籍之败孛大角
  吴志曰孙权时有长星从东南出群星从之
  又司马宣王围公孙渊夜有大流星长数十丈坠襄平东及渊走当流星处斩之
  晋书曰张华为司空中台星坼少子韪劝华逊位华云天道𤣥逺须修徳以应之
  孙氏晋阳秋曰有星赤而芒角自东北往西南没于诸葛亮营俄而亮卒
  又㑹稽谢敷字庆绪隐若耶山初月犯少㣲星少㣲一名处士星时戴逵名著于敷时人忧之俄而敷死故㑹稽人士嘲曰吴中髙士求死不得死
  宋书曰吴孙休永安元年有诸子群嬉中有异眼光芒爚爚外射诸儿问之曰我荧惑也将示尔三公归于司马言毕乃耸身而跃仰视之若曵一疋练有顷而没后四年蜀亡六年魏废二十一年吴平是归司马也又沈懐文传曰时荧惑守南斗上乃废西州旧馆使西阳王子尚移居东城以厌之懐文曰天道示变宜应之以徳今虽空西州恐无益也
  唐书曰有星孛于虚危历于氐百馀日乃灭太宗谓群臣曰天见彗星是何妖也虞世南曰昔齐景公时有彗星见公问晏婴对曰公穿池沼畏不深起台榭畏不髙刑罚畏不重是以天见彗星为公诫耳景公惧而修徳后十六日而星没臣闻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若徳义不脩虽获麟凤终是无补但政事无阙虽有灾何损于时然愿陛下勿以功髙古人而自矜伐勿以太平渐久而自骄怠慎终如始彗星虽见未足为灾又元和八年太白犯上相历执法占者言今之三相皆不利始轻末重月馀李绛以足疾免明年十月李吉甫以𭧂疾卒九年六月武元衡为盗所害
  又李晟初屯渭桥时荧惑守岁久之方退賔介或劝曰今荧惑已退皇家之利也可速用兵晟曰天子外次人臣但当死节垂象𤣥逺吾安知天道耶至是谓叅佐曰前者士大夫劝晟出兵非敢拒也且军可用之不可使知之常闻五纬盈缩无准晟惧复来守岁则我军不战而自溃矣叅佐叹服皆曰非所及也
  又傅奕相州邺人也尤晓天文历数隋开皇中以仪曹事汉王谅谅反问奕曰今兹荧惑入井是何祥也奕对曰天上黄道所经其中正是荧惑行路所渉不为怪异若荧惑入地上井是为灾也
  郭子横洞冥记曰武帝尝见彗星方朔折星指之木以授帝帝以指彗彗遂没星出之夜野兽皆鸣或讹为兽鸣星
  吕氏春秋曰宋景公时荧惑在心公召子韦问焉子韦曰固当君可移于相公曰相所与理国家也曰可移于百姓曰百姓死寡人将谁为君曰可移于岁公曰岁饥人饿必死焉为人君而杀其人谁以我为君子韦曰君有至徳之言三天必三赏君荧惑必徙三舎后果三徙晏子春秋曰景公时荧惑守虚期年不去晏子曰虚齐之分野当强为善公乃去冤聚之狱振孤敬老行之三日而荧惑迁
  尉缭子曰昔楚将军子正与齐战未合初夜彗星出柄在齐所在胜不可击子正曰彗何知明与齐战大破之天文录曰积尸大陵之尸也石氏曰积尸明有大䘮死人如立丘山也
  又孛星者彗星之属也偏指曰彗芒气四出曰孛孛谓孛孛然也
  又五星反羽其下之国不可久处反羽者光芒上大下小状如反羽也
  又昴者天之耳也主西方故尔雅曰西陆昴也
  星讃曰昴主狱事典治囚也又胡星也一曰旄头旄头者天执罦毕前驱者之所罚也
  河图稽耀钩曰辰为枉矢流射所诛
  又荧惑散为蚩尤旗主惑乱
  又太白散为天狗主兵
  又岁星流为国皇主内难





  太平御览卷七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御览卷八
  宋 李昉等 撰
  天部八
  云        霄
  汉        霞
  云
  释名曰云犹云云众盛意也
  说文曰云大泽之润气也
  又云山川气也从雨云象回转形也霠于金反云覆日也霃音沉于检反云久阴也凄雨云起也雨云貌也诗云有渰凄凄兴雨祁祁
  易曰云行雨施品物流行
  又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
  又召云者龙
  又云上于天需
  又坎为云
  又宻云不雨自我西郊宻静也云静止不渝纣恩泽不加于民也不雨之灾自其君也西郊亦谓文王也
  诗曰荟兮蔚兮南山朝𬯀注曰荟蔚云兴貌南山曹南山𬯀升云也
  又上天同云雨雪雰雰
  又英英白云露彼菅茅英英白云貌露亦有云言天地之气无㣲不著无不覆飬也礼曰天降时雨山川出云
  又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为风雨
  周礼曰保章氏以五色云物辨吉凶之祲祥郑氏注曰占视日旁云气青为虫白为䘮赤为兵荒黒为水黄为丰传曰凡分至启闭必书云物为备故也分谓春秋分至谓冬夏至启立春夏也阳气用事为启闭立秋冬也阴气用事为闭云五云也风气日月星辰也分至启闭天地之大节阴阳之分也故遂登观台望气以审妖祥变乱之气先见于八节书其云物之形言其所致务为之备也鲁哀公五年有云如众赤鸟夹日以飞三日楚使问周太史太史曰其当王身乎日为君妖气守之云在楚境上祸不及他国也禜之可移于令尹司马也王曰除心腹之疾而置诸股肱何益终不禜孔子曰楚昭王知天道矣不失国宜哉又黄帝氏以云纪官故为云师而云名有景云之瑞
  公羊传曰触石而出肤寸而合不崇朝而遍雨乎天下者惟泰山云尔
  语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易通卦验曰冬至阳云出箕如树木之状小寒合冻苍阳云出氐大寒降雪黒阳云出心立春青阳云出房如积水雨水黄阳云出亢惊蛰赤阳云出翼春分正阳云出轸如积白鹄清明白阳云出奎榖雨大阳云出张如车盖立夏初阳云出觜赤如朱小满上阳云出七星芒种长阳云出罗夏至少阴云如水波萃萃小暑云五色出大暑阴云出南赤圵苍立秋浊阴云出如赤缯处暑赤云出白露黄阴云出秋分白阴云出寒露正阴云出如冠缨霜降大阴云出上如羊下如蟠石立冬阴云出而黒大雪降阴云出而分冬至日谨𠉀见云送迎从其乡来岁美民和
  京房易飞𠉀曰凡𠉀雨有黒云如群羊奔如飞鸟五日必雨
  又视四方常有大云五色其下贤人隐也青云润泽蔽日在西北为举贤良黄云如覆车大丰也
  又凡候雨以晦朔弦望有苍黒云起细云如杼轴蔽日月五日必雨
  尚书中候曰尧沉璧于河白云起回风揺漾
  又周成王举尧舜礼沉璧于河白云起而青云浮至乃有苍龙负图临河也
  尚书大传曰舜为賔客禹为主人百工相和而歌卿云于时八风循道卿云藂藂注言和气应也藂或为簇又五岳皆触石出云肤寸而合不崇朝而雨
  又舜时卿云见于时百工和歌舜歌曰卿云烂兮糺缦缦兮或以为云出岫回薄而难名状也
  礼统曰云者运气布恩普博也
  礼斗威仪曰人君乘水而王其政和平则景云见也又景明也言云气光明也
  又周成王治平观于河青云浮于河也
  春秋文耀钩曰楚有苍云如霓围轸七蟠中有荷斧之人向轸而蹲于是楚唐史画遗灰而云灭故曰唐史之策上灭苍云宋均注曰轸楚分也云水汽灰火气画遗灰故云灭
  春秋元命苞曰阴阳聚为云
  春秋说题辞曰云之为言运也触石而起谓之云含阳而起以精运也
  春秋合诚图曰帝尧之母曰庆都生而神异常有黄云覆上
  春秋孔演图曰舜之将兴黄云升于上
  又汤将兴白云入房白云金精入汤房也
  孝经援神契曰王者徳至山陵则景云见
  史曰天子孝则景云见
  史记曰若烟非烟若云非云郁郁纷纷萧索轮囷是谓卿云卿云喜气也
  又髙祖过沛击筑自为歌曰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又范増云髙祖之上有云为龙虎之形此天子气也又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常有五色云金枝玉叶止于帝上有花葩之象因作华盖
  汉书郊祀志曰武帝封太山夜有光昼有白云起于封中
  又封泰山后云气成宫阙
  汉书曰相如作大人赋帝览之飘飘有凌云之气又武帝迎汾阴鼎至甘泉宫黄云盖其上
  又宣帝祠甘泉宫有顷紫云从西北来散于前
  范蔚宗后汉书曰樊英隠壶山之阳曽有暴风从西方起英谓学者曰成都市火甚盛因含水西向噀之时客有从成都来者云是日大火有黒云卒从东方起须臾大雨火灭
  魏志曰文帝生于沛国谯县上有云气青色而圆盖终日不解望气者以为至贵人之证非人臣之气
  蜀志曰先主为儿戏于桑树下上有云覆童童如车盖晋书曰乐广有风姿卫瓘曰此人若披云雾而睹青天又阮咸性旷达不拘颜延年五君咏曰仲容青云器又咸和元年云鬬声如暴风雨
  宋书曰大明八年宣太后陵前后数有光及五色云芳香四满又五彩在松如车盖
  又孝康建元二年二月乙未日上有云如锦文光色润泽
  又世祖在江州起义建军有紫云二假落于身上穆天子传曰天子觞西王母于瑶池之上王母为谣曰白云在天丘陵自出道路悠逺山川闲之
  东方朔别传曰凡占长吏下车当视天有黄云来覆车五榖大熟青云致兵白云致盗乌云多水赤云多火
  长沙耆旧传曰祝阳为洛阳令时大旱告诫引罪紫云忽起
  汉武帝内传曰帝登寻真之台齐戒到七月七日夜忽见天西南如白云起直来趣宫须臾闻云中箫鼓之声复半食顷西王母至乘紫云之辇临发云气勃郁尽为香气
  汉武帝故事曰上幸梁父祠地主其日山上有白云又有呼万岁声封禅之上肃然白云为盖
  东方朔十洲记曰天汉三年月氏音支国献神香使者曰国有常占东风入律百旬不休青云干吕连月不散意中国将有好道君故捜奇蕴而贡神香也
  西京杂记曰瑞云曰庆云曰景云云五色曰庆或曰卿云云外赤内青谓之矞云云三色曰矞亦瑞云也矞以律反雨云曰油云孟子曰油然作云沛然下雨雪云曰同云诗曰上天同云雨雪雰雰同云谓云阴竟天同为一色云师曰屏翳吕氏春秋曰屏翳曰雨师云将亦云之师司马彪注荘子将云之主师
  刘澄之扬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州记曰娄县有马鞍山天将雨辄有云来映此山山出云应之乃大雨
  抱朴子玉策记曰千岁之龟五色具焉浮于莲叶之上或在藂蓍之下其上时有云
  风土记曰乌程县⿰音卞山望气云有黄气紫云人无敢卜葬焉
  王子年拾遗记曰昆仑山有九层其上每一层有云气五色从下望之皆有城阙之象
  又昆仑之西方曰须弥山九层其第七层有景云出以映朝日
  又烂石色红似肺烧之有香烟闻数百里烟气升天则成香云香云遍润则成香雨
  捜神记曰蓟子训至洛见公卿数十处去后皆白云起王韶之始兴记曰尧山长岭望之如云
  张野庐山记曰有白云冠带峰嵓呼为上带
  洞冥记曰吉云之国俗常以云占吉凶有吉事则满室五色照人著草木皆成五色露
  庄子曰广成子谓黄帝曰汝治天下云气不待族而雨草木不待黄而落奚足云至道
  又华封人谓尧曰夫圣人鹑居而鷇饮鸟行而无章迹也天下有道与物皆昌千岁厌世去而上仙乘彼白云至于帝乡
  抱朴子曰俗有见逰云西驰而谓月之东行
  孟子曰油然作云沛然下雨
  又汤一征自葛始天下信之人望之若大早之望云霓淮南子曰周室之云巃力孔反七孔反力交反士交反歩光反薄而为雨周室宻也尞摷彭薄蕴积之貌
  又伯益作井而龙登𤣥云龙在黄泉下恐害及故云
  又山云蒸柱润础
  又八极之云是雨天下
  吕氏春秋曰山云草莽水云鱼鳞旱云烟火雨云水汽无不比类其所生以示人
  又至乱之世君臣相贼其云有若犬马若白鹄
  遁甲开山图曰辽东有襄平山多饶鬼目之菜生而有神虎龙蛇大鱼守之云气覆之食之令人不饥荥氏注曰鬼目菜形似鱼守之常有气如龙虎蛇鱼之状
  河图帝通纪曰云者天地之本也
  河图始开曰黄泉之埃上为黄云青泉之埃上为青云赤泉之埃上为赤云白泉之埃上为白云𤣥泉之埃上为𤣥云
  河图括地象曰昆仑山出五色云气
  兵书曰有云如丹蛇随车后大战杀将
  又韩云如布赵云如牛楚云如日宋云如车鲁云如马吴云如犬越云如龙头蜀云如囷言当处云似之
  又云如雄雉或如雄鸡临城其城必降
  魏武兵书按要曰孙子称司云气非云非烟非尘非雾形似鸟兽客吉主人忌
  韦颖秦书曰苻坚时有黄云五色时以为瑞赐民酺五日黄子𤼵相雨书曰四方有濯鱼云疾者立雨迟者少雨虽至江汉云疾者即日雨
  洛书曰苍帝起青云扶日赤帝起赤云扶日黄帝起黄云扶日白帝起白云扶日
  军国占𠉀曰有黒云似一疋布者其国兵起
  天文要集曰河有黒云状似船若一疋布维河不出十日大雨
  又北斗者不欲云覆之有黒云覆之天大雨
  地图曰望石气如浮云其珠玉之精也
  京房风角要诀曰候雨法有黒云如一疋帛向日中即日大雨二疋为二日大雨三疋为三日大雨
  黄帝岐伯经曰岐伯乘绛云之车驾十二白鹿㳺于蓬莱之上
  徐干中论曰文王遇姜公于渭阳灼然如披云见白日孙氏瑞应图曰景云者太平之应也一曰非气非烟五色氤氲谓之庆云
  瑞应图曰矞云也有状外赤内黄
  归藏曰有白云自苍梧入大梁
  论衡曰龙无云雨不能叅天
  吴范占候风气秘诀曰有青云如雉兔临城营军散走山海经曰符阳之山怪云所出
  陆贾新语曰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蔽日月也
  宋玉髙唐赋叙曰楚襄王与宋玉逰云梦之台髙唐之观上有云气须臾之间变化无穷问曰此何气也玉曰朝云也昔者先王尝逰髙唐怠而昼寝梦见妇人曰妾巫山之女也为髙唐之客闻君逰髙唐愿荐枕席王因幸之去而辞曰妾在巫山之阳髙丘之岨朝为行云莫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旦朝视之如言故为立庙号曰朝云
  孙卿云赋曰圎者中规方者中矩
  又托地而㳺宇反风而下雨
  楚辞曰青云衣兮白霓裳
  又冠青云之崔巍
  汉武帝秋风辞曰秋风起兮白云飞
  司马相如封禅颂曰自我天覆云之油油
  魏文帝诗曰西北有浮云亭亭似车盖
  应玚诗曰清朝浮四海日暮归故山
  张孟阳诗曰流波恋旧浦行云思故山
  傅𤣥诗曰浮云合愁气悲风坐自叹
  又𤣥歌诗曰青云徘⿰彳回 -- 徊为我愁肠
  又云为车兮风为马玉为山兮兰在野云无期兮风有止思心多端谁能理
  陆机云赋曰望九畿以逺肆明皇极而永舒蔽阳光于旸谷间天文于帝居齐濛荒于无极等浑昧于太初又浮云赋曰若层台髙观重楼叠阁或如钟首之郁律乍似塞门之寥廓若灵园之列树攅宝耀之炳粲金柯分玉叶散龙逸蛟起熊厉虎战鸾翔凤翥鸿惊鹤奋成公绥云赋曰舒则弥纶覆四海卷则消液入无形狎猎鳞次参差交错状崔巍其不安吁可畏而欲落龙伸蠖屈蜿蜒逶迤连翩凤飞虎转相随或绣文锦章依㣲要妙绵邈凌虚轻翔浮漂
  陶潜归去来辞曰云无心而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释名曰霄青天也无云气而青碧者也又曰近天气也关令尹喜内传曰当喜在胎之始其母梦綘霄流绕其旁有长人谓曰汝咽之既觉口盈味既生双光若日飞流满堂良久不知所在
  抱朴子曰凌厉九霄
  淮南子曰阴阳为驺乘云霄与造化俱
  广雅曰赤霄常霄气与造化俱
  杂字诂训曰霄摩天赤气也
  楚辞曰若王乔之乘云载赤云而凌青霄
  扬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雄甘泉赋曰腾青霄而轶浮景
  孙楚鹤赋曰假使此鸟生自昆仑长于丹穴遨逰𤣥圃缥霄之际
  左思蜀都赋曰干青霄而秀出舒丹气而为霞
  郭璞逰仙诗曰寻仙万馀日今乃见子乔振髪载翠霞解褐披绛霄
  
  诗曰倬彼云汉昭回于天倬明也
  又倬彼云汉为章于天
  传曰昭公四年星孛及汉水祥也贾逵解曰天汉水也或曰天河尔雅曰析木谓之津箕斗之间津也郭璞注曰津汉津也箕犹尾斗有斗天汉之津梁
  大戴礼曰夏小正秋七月汉案户汉天河也案户言直南北也孝经援神契曰河者水之伯上应天汉
  史记天官书曰汉者金之散气其本曰水汉星多则多水少则旱孟康曰汉河汉也水生于金也
  汉书曰项羽封髙帝为汉王帝不恱萧何谋曰语曰天汉其称甚美愿大王王汉抚其民还定三秦天下可图也
  捜神记曰谢端少䘮父母为邻人所养年十七未婚后感天汉中白水素女潜为其炊以备饮食端后怪而潜候之得见言曰天哀汝孤贫恭顺使我相为守舍今既见便去留不可
  博物志曰旧说云天河与海通近世有居海者年年八月有浮槎去来不失期人有多赍粮乘槎而去芒芒忽忽不觉昼夜奄至一处有城郭屋舎甚严遥望多织妇见一丈夫牵牛渚次饮之牵牛人乃惊问曰何由至此此人具道来意即问为何处答曰君还至蜀访严君平则知之乃与一石而归后至蜀问严君平君平曰此织女支机石也某年月日有客星犯牵牛宿正此人到天河时也
  抱朴子曰天河从西北极分为两头经于南极其一经南井中过其一经东井中过河者天之水也随天而转入地下过
  张衡灵宪曰水精为天汉
  河图括地象曰河精上为天汉
  三辅黄图曰始皇都咸阳端门四逹以则紫宫渭水贯都以象天河横桥南渡以法牵牛
  物理论曰星者元气之英水之精也气发而升精华上浮宛转随流名之曰天河一曰云汉众星出焉
  古诗曰河汉清且浅相去讵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傅𤣥拟天问曰七月七日牵牛织女特㑹天河
  唐史宋之问明河篇曰明河可望不可亲愿得乘槎一问津更将织女支机石还访成都卖卜人
  
  释名曰霞白云映日光而成赤色假日之赤光而成也故字从雨遐声
  汉武内传曰上元夫人谓西王母曰阿琼有六甲之术用之可以逰景云之宫登流霞之堂
  十洲记曰昆仑山之上有琼华之室紫翠丹房景云烛目朱霞九光
  王子年拾遗曰燕昭王二年海人乘霞舟然龙膏又昆山第八层有五色霞
  抱朴子曰咀六气于丹霞
  楚辞曰漱正阳而含朝霞
  河图曰昆仑山有五色水赤水之气上蒸为霞而赫然论衡曰河东蒲坂项曼都好道学仙去三年而反家问其状都曰欲饮食仙人辄饮我以流霞每饮一杯数日不饥
  扬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雄甘泉赋曰吸青云之流霞兮饮若木之露英王延寿鲁灵光殿赋曰霞皎云蔚若阴若阳
  魏文帝辞曰丹霞蔽日彩虹垂天
  曹子建洛神赋曰逺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
  阮籍清思赋曰厌白玉以为面霏丹霞以为裳
  左思蜀都赋曰舒丹气而为霞
  陆机列仙赋曰即绛阙于朝霞
  陆机云赋曰外聚紫霞
  郭璞江赋曰抚陵陂而凫跃吸翠霞而夭矫
  孙绰天台山赋曰赤城霞起以建标
  张孟阳诗曰朝霞迎白日丹霞临旸谷
  郭璞逰仙诗曰朝霞升东山朝日何晃朗
  嵇含恱情诗曰朝霞炙琼林夕影映灵芝









  太平御览卷八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御覧卷九
  宋 李昉等 撰
  天部九
  风        相风
  
  易曰挠万物者莫疾乎风
  又风以动之
  又风行天上小畜君子以懿文徳
  又巽为风
  又云从龙风从虎
  又风行地上曰观
  尚书金縢曰周公居东二年则罪人斯得于后公乃为诗以遗王名之曰䲭鸮王亦未敢诮公秋大熟未获天大雷电以风禾尽偃大木斯㧞邦人大恐王与大夫尽弁以启金縢之书乃得周公所自以为功代武王之说王执书以泣曰其勿穆⺊昔公勤劳王家惟予冲人弗及知今天动威以彰周公之徳惟朕小子其新迎我国家礼亦宜之王出郊天乃雨反风禾则尽起
  又舜典曰纳于大麓烈风雷雨弗迷
  又洪范休徴曰圣时风若咎徴曰𫎇恒风若孔安国曰君能通理则时风顺之君行𫎇暗则恒风顺之
  诗曰终风且曀终日而风为终风
  又大风有隧贪人败类
  又习习谷风以阴以雨
  又凯风自南吹彼棘心南风谓之凯风
  又冬日烈烈飘风𤼵𤼵
  礼记月令曰秋行春令则暖风来至
  又立春之日东风解冻
  又孟春行秋令则其民大疫猋风𭧂雨总至
  又孟夏行秋令则虫蝗为灾𭧂风来格
  曲礼曰前有尘埃则载鸣鸢注鸢鸣则风生
  礼运注䟽曰飨帝于郊而百神受职谓风雨节寒暑时而无咎徴五帝主五行五行之气和而庶徴得其序也
  左传曰襄公十年楚侵郑甚雨及之楚师多冻役徒几尽晋人闻有楚师师旷曰不害吾骤歌北风又歌南风南风不竞注曰歌者吹律以咏八风南风者㣲故曰不竞师旷骤歌南北风者听晋楚之强弱也又僖公十年春六鹢退飞过宋都风也
  又昭公四年申丰曰夫冰以风壮而以风出其藏之也周其用之也遍则冬无愆阳夏无伏阴春无凄风秋无苦雨今藏川池之冰弃而不用则风不越而杀
  尔雅曰祭风曰磔今俗当道中磔狗以止风此其象也
  又南风谓之凯风诗曰凯风自南东风谓之谷风诗曰习习谷风北风谓之凉风诗曰北风其凉西风谓之大风诗曰大风有隧焚轮谓之颓暴风从上下也扶揺谓之焱暴风从下上也风与火为庉庉庉炽盛之貌回风为飘旋风日出而风为暴诗曰终风且暴风而雨土为霾诗曰终风且霾阴而为曀诗曰终风且曀
  又四时和平通正道平畅也谓之景风所以致景风也
  论语云曽㸃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又君子之徳风小人之徳草草上之风必偃
  又迅雷风烈必变
  易稽覧图曰太平时阴阳和风雨咸同海内不偏地有险易故风有迟疾虽太平之政犹有不能均同也唯平均乃不鸣条
  易通卦验曰冬至广莫风至诛有罪㫁大刑立春条风至赦小罪出稽留春分明庶风至正封疆修田畴立夏清明风至出币帛礼诸侯夏至景风至辨大将封有功立秋凉风至报土功祀四乡秋分阊阖风至解悬垂琴瑟不张立冬不周风至修宫室完边城八风以时则阴阳正治道成万物得以育生王当顺八风行八政当八卦也
  京房易候曰何以知圣人隐也风清明其来长久不动揺物此有龙徳在下也
  易纬曰八节之风谓之八风立春条风至东北方风春分明庶风至东方风立夏清明风至东南方风夏至景风至南方风立秋凉风至西南方风秋分阊阖风至西方风立冬不周风至西北方风冬至广莫风至北方风又吕氏春秋说八风东北曰焱风髙诱注曰亦曰融风东方曰弱风东南曰薫风南方曰巨风西方曰飕风西圵曰厉风北方曰寒风
  尚书大传曰舜将禅禹八风循通
  又王者徳及皇天则祥风起
  又成王时越裳重译而来朝曰久矣天之无烈风澍雨意中国有圣人乎
  大戴礼曰正月时有浚风浚者大也大风南风也何大于南风也曰合冰必于北风解冰必于南风故大之也礼稽命徴曰出号令合民心则祥风至
  礼说曰风萌也养物成功所以八风象八卦也
  礼斗威仪曰人君政颂平则祥风至宋均注曰即景风也
  春秋考异邮曰八风杀生以节翺翔距冬至四十五日条风至条者达生也距犹起也自冬至后四十五日而立春此风应其方而来生万物四十五日明庶风至明庶迎惠春分之后言庶众也阳以施惠之恩徳迎众物而生之四十五日清明风至精芒挫收立夏之后也挫犹止也时荠麦之属秀出已偹故挫止其锋芒收之使成实四十五日景风至景风强也强以成之夏至之𠉀也强言万物强盛也四十五日凉风至凉风者寒以閇也立秋之𠉀也閇收也言阴寒收成万物也四十五日阊阖风至阊阖者当寒天收也秋收之𠉀也阊阖盛也时盛收物盖藏之阊或为当四十五日不周风至不周者不交也阴阳未合化也立冬𠉀也未合化言消息纯坤无阳也月令曰天地不通而闭塞成冬也四十五日广莫风至广莫者精大满也冬至之𠉀也言冬物无见者风精大满美无偏风之为言萌也其立字虫动于几中者为风虫动于几中言阳气无不周也明昆虫之属得阳乃生遇阴则死故风为阴中之阳者也
  春秋元命苞曰阴阳怒为风
  春秋繁露曰恩及金石则凉风出王者与臣无礼身不肃敬则木不曲直而夏多暴风风者木之气其音角故应
  孝经援神契曰徳至八方则祥风至
  史记曰项王围汉王三匝于是风从西北起折木发屋扬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沙石楚军大乱而汉王乃得与数十骑遁去
  又曰蚩尤氏能徴风召雨与黄帝争强帝灭之于冀又庶女者齐之寡妇飬姑姑女利母财而杀母以告寡妇妇不能自解以冤告天而大风袭于齐殿
  又荆轲入秦燕太子丹送别易水上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汉书曰燕王都蓟大风㧞宫中树七围已上十六株壊城楼后王诛
  又髙祖过沛击筑自歌曰大风起兮云飞扬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魏志管辂传曰辂过清河傀太守时大旱辂言树上已有少女㣲风树间又有阴鸟和鸣其雨应至矣果如其言
  晋书曰永和元年大风㧞柳树百馀株若风从八方来者时王敦害刁协周𫖮等故风从横㧞树非一处也又贾谧家数有妖异飘风吹其朝服上数百尺大蛇出被中后果及祸
  晋阳秋曰袁宏为东郡守谢安执宏手授扇宏曰谨当奉扬仁风慰彼黎庶
  宋书曰明帝猜虑肥体憎风夏月常著小皮衣拜左右二人为司风令史风起方面辄先启闻
  又宗悫字元干徴士炳兄子也少时问悫所志答曰愿乘长风破万里浪
  前秦录曰术士盖钦符坚召至长安因宴㑹以其惑众将诛之酒酣将执钦钦化为旋风飞去
  前凉录曰永嘉五年抱罕令严羌妾产一龙一鹫鹫寻飞去龙十五日雷雨迎之大风吹㧞张掖郡大树经宿还立
  赵录曰石勒时忽有旋风下属地隐隐雷声良久视之见大石
  神仙传曰老子将去周而出关以升昆仑关令尹喜占风逆知当有神人来过乃扫道见老子老子知喜命应得道乃停关下以长生之事授之
  又葛元行过神庙乘车不下湏臾有大回风逐元埃尘涨天元大怒曰小邪敢尔即举手指风风便止
  益都耆旧传曰蜀扬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由善风云占候文学令丰持鸡酒以奉由时有客不言客去丰起欲取鸡酒由止之曰向风吹削柿当有持鸡酒来者度是二人丰曰实在外湏客去乃取尔
  王子年拾遗记曰伏羲坐于方坛之上听八风之气乃画八卦
  又昆山有四面风又有祛尘之风若衣服尘污风至吹衣则净
  又瀛洲时有香风泠然而来张袖受之则历纪不歇著肌肤必软滑
  十洲记曰南海中有炎洲洲上有风生兽形似狗青色状如狸以鐡椎捶其头数十下乃死张口向风湏臾即起
  风土记曰南中六月则有东南长风风六月止俗号黄雀长风时海鱼变为黄雀因为名也
  庾仲雍湘州记曰零陵山有石燕遇风雨则飞雨止还化为石
  交州记曰风山在九真郡风门在山顶上常有风又风母出九徳县风母似猿见人若惭而屈颈若打杀之得风还活
  南越志曰熙安间多飓音贝风飓者具四方之风也一曰惧风言怖惧也常以六七月兴未至时三日鸡犬为之不鸣大者或至七日小者一二日外国以为黒风盛宏之荆州记曰宜都佷山县山有风穴张口大数尺名曰风井夏则风出冬则风入风出之时吹拂左右常净如扫暑月经之凛然有衣裘想宜都山记曰袁山松以六月至此穴便思衣裘
  又沮阳县黄竹山常肃肃有风名曰风门
  西京杂记曰董仲舒曰太平之世风不揺条开甲破萌而已
  老子曰飘风不终朝
  庄子曰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返司马彪曰列子郑人列御寇也御近也泠然凉貌
  又北溟有鱼其名曰鲲化而为鸟其名曰鹏抟扶揺而上者九万里司马彪曰扶揺上行风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
  又大块噫依界反气名曰风是唯无作作则万窍怒号而独不闻之翏翏乎
  又汤之问棘也是已穷髪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太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揺羊角而上者九万里扶揺羊角风也今旋风上如羝羊角也
  列子曰列子师老商氏友伯髙子尽二子之道乘风而归
  管子曰吾不能以春风风人夏雨雨人吾道穷矣又夫两尧不能相王两桀不能相亡木虽蠹无疾风不折墙虽隙无大雨不壊
  淮南子曰物类之相应𤣥妙深㣲论辩不能解故东风至而酒泛溢东风大风也酒泛清酌酒也米物下沈木味酸酸风入酒故酢而沉者沸盖物类相感也
  又乌鹊识岁之多风去乔木而巢扶枝扶傍
  又禹沐淫雨栉扶风扶风奔风
  又腾蛇雄鸣上风雌鸣下风而化成形
  又虎啸而谷风至髙诱注曰虎阳兽也与风同类又人之精通于天故诛𭧂则多飘风
  抱朴子曰用兵之要雄风为急扶揺独鹿之风大起军中军中必有反者风髙者道逺风下者道近风不鸣叶者十里鸣条揺枝百里大枝五百里仆大木千里折大木五千里三日三夕天下尽风二日二夕天下半风一日一夕万里风
  列子曰夫猎叶之风不应八节
  吕氏春秋曰何谓八风东北风曰焱风一曰融风东方曰滔风一曰度风东南曰薫风一曰清明淮南子作景风南方曰巨风一曰凯风西南曰凄风淮南子作凉风西方曰飕风一曰阊阖西北方曰厉风一曰不周风
  风俗通曰风或清明来久长不揺树木枝叶离地三二丈者此有龙徳在其下风或清明不及二三尺者此君子之风也
  又猛风曰颲音列凉风曰浏音刘㣲风曰飉音辽小风曰飕音捜小风从孔来曰䫼呼穴反
  汲冡周书曰小暑之日温风至立秋之日凉风至又小暑之日温风不至国无寛教
  淮南万毕术曰欲致疾风焚鸡羽
  帝王世纪曰尧时厨中自生肉脯薄如翣揺则风生使食物寒而不臭名曰翣脯
  又舜弹五弦琴歌南风曰南风之薫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
  括地图曰锺山之神名曰烛龙视为昼暝为夜吹为冬吁为夏息为风
  又奇肱民能为飞车从风逺行汤时西风吹奇肱车至于豫州汤破其车不以示民十年西风至乃复作车遣赐之去玉门四万里
  黄帝风经曰调畅祥和天之喜气也折扬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奔厉天之怒气也
  山海经曰法岳之山有兽其名曰山𤟤音晖其行如风若见则天下大风
  又大荒之中有山曰鞠陵于天有人名曰折丹神人处东极以出入风
  又符愓之山多怪风
  又大极山东有温水汤不可过也
  河图帝通纪曰风者天之使
  六韬曰人主好田猎射弋则岁多大风禾榖不实纣时如此
  陆机要覧曰列子御风常以立春归于八荒立秋逰乎风穴是风至草木皆生去则揺落谓之离合风
  潜夫论曰排翣阵风揲沙拥河无御也
  又黄帝梦大风吹天下尘土得风后以为相
  汉武帝秋风辞曰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揺落兮雁南归汎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素波
  龙鱼河图曰风者天之使也
  荆山图曰佷山县山下有石床傍生野薤人往乞者神许则风吹偃其界随偃而剪不得过越
  广雅曰风伯谓之飞廉
  法训曰利诱人犹飘风之加庶草也惟有直慎者然后不回
  春秋潜潭巴曰疾风㧞木䜛臣恣忠臣辱
  崔豹古今注曰武王伐纣大风折盖太公因折盖之形而制曲盖
  养性经曰治身之道春避青风夏避赤风秋避白风冬避黒风盐鐡论曰太平之时风不鸣条雨不破块
  又林中多疾风富贵多䛕言
  乐动声仪曰风气者礼乐之使万物之首也物非风不能成熟也风顺则岁美风暴则岁恶
  国语曰海鸟曰爰居止于鲁国东门之外臧文仲使国人祭之展禽曰今兹海岛有灾乎夫广川鸟兽恒知避其灾也是岁也海多大风
  又飘风之末不能举鸿毛
  又火见而清风戒寒清风至而脩城郭宫室
  物理论曰风者阴阳乱气激发而起者也犹人之内气因喜怒哀乐激越而𤼵也故春气温其风温以和喜风也夏气盛其风熛以怒怒风也秋气劲其风清以凄清风也冬气石其风惨以烈固风也此四正之风也又有四维之风东北明庶庶物出幽入明也东南融风其道以长也西南清凉百物备成也西北不周方潜藏也此八风方土异气徐疾不同和平则慎违逆则凶非有使之者也气积自然怒则飞沙扬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砾𤼵屋㧞树喜则不揺枝动草顺物布气天地之性自然之体也
  楚宋玉风赋曰楚襄王逰于兰台之宫宋玉景差侍有风飒然而至王乃披襟而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耶宋玉对曰此独大王之风耳庶人安得而共之夫风生于地起于青𬞟之末侵淫谿谷盛怒于土囊之口缘于太山之阿舞于松柏之下故其清凉雄风则飘忽升降乘凌髙城入于深宫徘徊于桂椒之间翺翔于激水之上猎蕙草离秦衡概新夷被荑杨徜徉中庭北上玉堂跻于罗帷经于洞房故其风也清清泠泠愈病析酲𤼵明耳目宁体便人此所谓大王之雄风也夫庶人之风塕然起于穷巷之间动沙𫭟吹死灰此所谓庶人之雌风也
  楚辞曰光风转蕙泛崇兰些
  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相风
  崔豹古今注曰司风鸟夏禹所作
  王子年拾遗记曰帝与娥皇汎于海上以桂枝为表结芳茅为斾刻玉为鸠置于表端言知四时之候今之相风此遗像也
  晋书曰废帝初即位有野雉集于相风后为桓温所废沈约宋书舆服志曰案周礼辨载法物莫不详究然无相风罼旄头之属此非古制明矣愚谓战国并争师旅数出县鸟之设务察风祲疑是秦制矣
  梁书曰长沙王懿孙孝俨字希庄射䇿甲科除秘书郎太子舍人从幸华林园于坐献相风鸟华光殿景阳山等颂其文甚美帝深赏之
  晋令曰车驾出入相风已前侍御史令史
  淮南子曰故终身隶于人譬若𬘫之走风也𬘫音缓𠉀风者也世所谓五两
  述征记曰长安宫南灵台上有相风铜鸟或云此鸟遇千里风乃动
  郑𤣥相风赋曰昔之造相风者其知自然之极乎其达变通之理乎上稽天道阳精之运表以灵鸟物象其类下凭地体安贞之徳镇以金虎𤣥成其气风云之应龙虎是从观妙之徴神明所通夫能立成器以占志吉凶之先见者莫精乎此乃构相风因象设形宛盘虎以为趾建脩竿之亭亭体正直而无挠度劲挺而不倾栖神鸟于竿首候祥风之来征
  张华相风赋曰太史𠉀部有相风在西城上而作者弗为岂以其托处幽闲违众特立无羽毛之饰而丹漆不为之容乎
  傅咸相风赋曰相风之赋盖已多矣然辞义大同唯中书张令以太史相风独无文饰故特赋之太仆寺丞武君賔树一竹于前庭其上颇有枢机挿以鸡毛于以占事知来与彼无异斯乃简易之至有殊太史相风张氏之赋非其至者也籊籊竹竿在武之庭厥用自然既修且贞挿羽其首丹漆弗营经之营之不日而成
  庾阐扬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都赋曰云虎之门双竿内启祥乌司飙丹犀竟陛











  太平御覧卷九
<子部,类书类,太平御览,卷九>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御览卷十
  宋 李昉等 撰
  天部十
  雨上
  雨上
  释名曰雨羽也如鸟羽动则散
  又雨水从云下也雨者辅也言辅时而生养
  说文曰零徐雨也⿱音斯小雨裁落也⿱林本反霖雨也南阳名霖雨曰霡⿱音酸小雨也⿱子廉反微雨也⿱音资雨声也溟小雨也澍时雨也滑子八反雨下也
  易曰宻云不雨自我西郊
  又匪冦婚媾往遇雨则吉
  又云行雨施又雨以润之
  书曰若岁大旱用汝作霖雨
  又洪范休徴曰肃时雨若
  又纳于大麓烈风雷雨弗迷
  诗曰有渰凄凄兴雨祁祁雨我公田遂及我私渰云兴貎凄凄云盛貎祁祁犹徐徐也
  又月离于毕俾滂沲矣月离阴星则雨
  又我来自东零雨其濛鹳鸣于垤妇叹于室郑𤣥注曰将阴则穴处者先知之鹳好水将雨长鸣而喜也又习习谷风以阴以雨
  礼记月令曰仲春之月始雨水孟春行夏令则雨水不时行秋令则𭧂雨总至行冬令则水潦为败
  又季春行夏令则时雨不䧏行秋令则淫雨早䧏又时雨将䧏下水上腾
  又立夏命有司祀雨师
  又孟夏行秋令则苦雨数来
  又六月中气后五日大雨时行
  又仲秋行春令则秋雨不䧏
  又仲冬行秋令则天时雨汁𠇊 -- 瓜瓠不成
  又诸侯朝天子雨霑服失容则废
  又天䧏时雨山川出云
  又风雨不节则饥
  又疾风迅雷甚雨则必变
  传曰隐公九年三月癸酉大雨
  又宋大水鲁庄公吊焉曰天作淫雨害于粢盛若之何不吊
  又如百谷之仰膏雨焉
  又雨三日以往为霖
  又大旱卜有事于山川不吉甯庄子曰昔周饥克殷而年丰今邢方无道欲使卫讨邢焉从之师兴而雨又臧武仲如晋雨过御叔在其邑将饮酒御叔鲁大夫曰焉用圣人武仲多智时人谓圣人也
  公羊传曰触石而出肤寸而合侧手为肤布指知寸言无有肤寸而不合也不崇朝而遍雨乎天下者惟泰山云尔
  糓梁传曰春正月不雨不雨者勤雨也欲雨之心勤也夏四月不雨一时言不雨者悯雨也一时辄言不雨忧民之至六月雨雨云者喜雨也尔雅曰甘雨时䧏万民以喜谓之醴泉
  又𭧂雨谓之涷小雨谓之霡霂久雨谓之淫谓之霖易稽览图曰䧏阴为雨䧏阴之雨润而破块
  京房易飞𠉀曰凡候雨以晦朔弦望云汉四塞者皆当雨东风曰雷雨𭧂有黑云气如船覆于日下当雨有黑云气如斗牛彘当雨暴有异云如水牛不三日大雨黑云如群羊奔如飞鸟五日必雨云如浮船皆雨北斗独有云不五日大雨四望见青白云名曰天寒之云雨徴苍黒云细如杼轴蔽日月五日必雨云如两人提鼓持桴皆为𭧂雨
  又太平之时十日一雨凡岁三十六雨此休徴时若之应
  尚书说曰淮雨淮暴雨之名也
  尚书大传曰五岳云皆触石而出不崇朝而雨
  又成王时有越裳氏来朝曰久矣天之无烈风东西南北之无澍雨也暴雨也意中国有圣人乎
  礼统曰雨者辅时生养均遍故谓之雨
  大戴礼曰天地之气和即雨
  礼斗威仪曰君乘金而王其政象平则嘉雨时至春秋说题辞曰一岁三十六雨天地之气宣十日小雨应天文十五日大雨以斗运也
  又阳制阴故水为雨
  春秋元命苞曰阴阳和而为雨
  春秋繁露曰木有变则春多雨此徭役聚赋敛重故也史记曰秦始皇时置酒而天雨陛楯者沾寒优旃见而哀之谓之曰汝欲休乎陛楯者曰幸甚优旃曰我即行呼汝疾应曰诺居有顷殿上上寿呼万岁旃临槛大呼曰陛楯郎郎曰诺优旃曰汝虽长何益徒雨立我虽短幸休居于是始皇使陛楯者得半相代
  又夫子尝行命弟子持雨具既而果雨曰昨暮月不宿毕乎
  范蔚宗后汉书曰髙凤字文通家贫好学不休其家曝麦令凤守鸡以竿授其手中凤执竿读书雨大至凤读书不觉执竿如故其妻还麦流甚以为怒凤亦不愧后汉书曰郭林宗尝于陈梁间行遇雨巾一角垫时人乃故折角以为林宗巾其见慕如此
  谢承后汉书曰百里嵩字景山为徐州刺史境旱嵩出巡逰甘雨辄㴻东海祝其合乡等三县父老诉曰某等是公百姓独不䧏乎迨赴雨随车而下
  东观汉记曰王郎追光武自蓟东南驰及至南宫遇大风雨乃引车入道傍舎冯异抱薪邓禹爇火光武对灶燎衣
  又顺帝阳嘉元年立顺帝烈皇后是时自冬至春不雨立后之日嘉㴻沾渥
  又沛献王辅善京氏易永平五年京师少雨上御灵台自为卦以周易林卜之其繇曰蚁封穴戸大雨时至上以问辅辅上书曰蹇艮下为山坎上为水山出云为雨蚁穴居知雨将至故以雨为兴居
  汉书名臣奏曰天阴雨人之病为之先动是阴相应而起也天将阴雨又使人睡卧者阴气也
  魏志曰曹真伐蜀从子午道司马宣王溯汉水当㑹南郑入诸军或从斜谷道或从武威入㑹大霖雨三十馀日栈道绝断诏真还
  又太祖在长安使曹仁攻云长于樊城秋大霖雨汉水溢平地水数丈于禁七军皆没
  晋书曰诏以王雅为太子少傅将拜遇雨请以伞入王珣不许因冒雨拜
  后汉书曰樊英隐壶山有暴风从西南起英谓学者曰成都失火甚盛因含水西向噀之乃令记其时日后有从蜀郡来者曰是日大火有云从东起须㬰大雨
  神仙传曰栾巴蜀人徴为尚书入朝得酒不饮西南噀之诏问巴巴曰臣夲县成都大火臣以酒为雨救之帝惊驿问咸云是时雨从北来犹有酒气
  襄阳耆旧传曰巫山神女朝为行云暮为行雨
  西京杂记曰董仲舒曰太平之时雨不破块津茎润枝而已
  又董仲舒曰阴阳二气之初蒸也若有若无若实若虚团攒聚合其体稍重乘虚而坠风多则合速故雨大而踈风少则合迟故雨细而宻
  湘州记曰零陵山有石燕遇风雨则飞止还为石王采安城记曰萍乡西城津有玉女冈天当雨辄先涌五色云于石间俗谓玉女披衣
  搜神记曰武王伐纣至河上雨甚疾雷晦冥扬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波于河众甚惧武王曰余在天下谁敢干志者风波立霁述异记曰庐山有康王谷北岭上有一城号刘城天毎有雨辄闻山上有鼓角笳箫之声村人常以为𠉀武昌记曰武昌东南有金牛冈西有石鼓山上有三石鼔石鼔鸣天必雨
  罗浮山记曰山有龟渊渊有神龟龟鼻贯铜镮若有人秽此渊即注雨
  周处风土记曰榆荚雨春雨黄雀风濯枝雨六月之风雨也又六月有大雨名濯枝雨
  荆楚岁时记曰六月必有三时雨田家以为甘泽邑里相贺曰贺嘉雨
  王子年拾遗记曰甘雨濛濛似露委草木则滴沥雨也又香云成香雨
  帝王世纪曰黄帝逰洛水上见大鱼杀五牲以醮天乃甚雨七日七夜鱼流始得图书今河图是也
  孔子家语曰将行遇雨不假盖于子夏䕶其短也又齐有一足之鸟集于殿前舒翅而跳齐侯异之使聘鲁访于孔子曰此鸟名曰商羊昔童儿有屈一脚振两臂而跳且谣曰天将大雨商羊鼓舞今齐有之其应至矣急告民趣治沟渠修堤防将有大雨水为灾果有霖雨水溢汎诸国伤害人民唯齐有备不败景公曰圣人之言信而有徴矣
  老子曰𭧂雨不终日
  庄子曰宋景公时大旱三年卜云以人祀乃雨公下堂顿首曰吾所求雨者为人今杀人不可将自当之言未卒天大雨方千里
  又尧让天下于许由由曰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其于光也不亦难乎时雨降矣而犹浸灌其于泽也不亦劳乎文子曰若与俗处犹走逃雨也无之而不濡
  列子曰赤松子神农时雨师也
  广成子曰黄帝时云不待族而雨
  尸子曰神农理天下欲雨则五日为行雨旬为谷雨旬五日为始雨万物咸利故谓之神雨
  孟子曰油然作云沛然下雨
  抱朴子曰军始发大风甚雨起于后大胜之徴也军始出雨沾衣者是谓润兵军有功雨不足沾衣裳是谓泣军必败
  又曰无云而雨是谓雨血将军当扬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兵讲武以应之雨军中尤甚者将军战必无功也
  管子曰冬作土功发地藏则夏多暴雨秋霖不止又曰春秋察五政一曰论㓜孤赦有罪二曰赋爵列授禄位三曰脩沟洫复亡人四曰治封疆正阡陌五曰无杀麑卵无绝华萼五政徇时春雨乃来
  淮南子曰失火遇雨祸中有福
  又曰人莫鉴于沫雨而鉴于止水者以其净也沫雨雨潦上沫起覆盖也言其浊扰不见人形也
  又曰朱鳖浮于水上必大雨
  又曰天且雨也鱼已噞噞音宜脸反
  又曰黑蜧神虬潜泉而居将雨而跃蜧音丽
  邹子曰朱买臣孜孜脩学不觉雨之流粟
  韩子曰荆人伐陈吴救之军间三十里雨十日夜左史倚相谓子期曰雨十日甲辑兵聚吴人必至宜备之乃为阵未成而吴人至见荆有戒而反
  傅子曰昔者伯牙子游于㤗山之阴逢𭧂雨止于岩下援琴而鼓之为淋雨之音更造崩山之曲每奏锺期辄穷其趣曰善哉子之听也
  孔丛子曰子思答县子曰以子产仁爱譬夫子犹浸水之与膏雨夫浸所及则生不及则死民皆知焉膏雨之所生也广莫大焉民之受赐也普矣莫识其由也吕氏春秋曰武王伐纣至渭水纣使胶鬲候周师问武王曰西伯何时至曰将以甲子日至胶鬲行矣大雨日夜不休武王疾行不辍军吏谏武王曰吾疾行以救胶鬲之死也
  扬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子法言曰震风凌雨然后知夏屋之帡幪震疾凌暴也夏大也帡障也幪覆也
  广雅曰雨师谓之屏翳
  纂要曰疾雨曰骤雨徐雨曰零雨久雨曰苦雨亦曰愁霖雨晴曰霁雨水曰潦雨云曰渰云亦曰油云
  战国策曰文侯与虞人期猎是日大雨文侯将出左右谏曰吾与虞人期猎不可失也乃往魏于是始强易林变占曰雷公出装隠隠西行霖雨不止流为江河周易集林杂占曰占天雨否外卦得阴为雨得阳不雨其爻发变得坎为雨得离不雨坎化为㢲先雨后风博物志曰太公为灌坛令武王梦妇人当道夜哭问之曰吾是东海神女嫁与西海神童今为灌坛令当道废我行我行必有大风疾雨大风疾雨是毁君之德也武王觉召太公问之果有疾雨暴风在太公邑外而过六韬曰武王问散宜生卜伐纣吉乎曰不吉钻龟龟不兆数蓍交加而折将行之日雨韬车至轸行之日帜折为三散宜生曰此卜四不祥不可举事太公进曰是非子之所知也祖行之日韬车至轸是洗濯甲兵也师旷占曰候月知雨多少入月一日二日三日月色赤黄者其月少雨月色青者其月多雨常以五卯日候西北有云如群羊者即有雨至矣冬戊巳春辰巳日雨蝗虫食禾稼立春雨伤五禾立秋日雨害五谷常以戊巳日日入时出时欲雨日上有冠云大者即多雨云小者少雨
  天文要集曰北斗之傍有气往往而黑状如禽兽大如皮席不出三日必雨
  又河有云黑状似船若一疋布维河不出十日大雨又辰口守心有水灾一曰大雨不可当
  又北斗者不欲云覆之黑云覆之大雨
  范子计然曰风为天气雨为地气风顺时而行雨应风而下命曰天气下地气上阴阳交通万物成矣
  刘义庆世说曰谢太傅无嗔喜曾送兄征西葬还日暮雨驭人皆醉不可处分公乃于车中手取车柱撞驭人声色甚怒
  刘义庆幽明录曰河南人赵良与其乡人诸生至长安至新安界遇霖雨粮乏相谓曰饥那得美食邪应时美饭备具有人声语云进䟽食
  黄子发相雨书曰常以戊申日候日欲入时日上有冠云不问大小视四方黑者大雨青者小雨候日始出日正中有云覆日而四方有云黑者大雨青者小雨四方有云如羊猪雨立至四方北斗中有云后五日大雨四方北斗中无云唯河中有云三枚相连状如浴狶者三日大雨以丙丁辰之日四方无云唯汉中有者六十日风雨和常以六甲之日平旦清明东向望日始出时日上青云大小贯日中青者以甲乙日雨赤者以丙丁日雨白者以庚辛日雨黑者以壬癸日雨黄者以戊己日雨六甲日四方云皆合者即雨以天方雨时视云有五色黑赤并见者即雹黄白杂者风多雨少青黑杂者雨随之必滂沛流潦
  又四方有濯鱼云游疾者即日雨游迟者雨少难至说苑管仲曰吾不能以春风风人夏雨雨人吾道穷矣又武王伐纣过隧则斩岸过水则沉舟示人无反志也至于有戎之队大风折斾散宜生谏曰此其妖与武王曰非也天落兵也风霁而乘以大雨散宜生又谏曰此非妖与武王曰非也天洗兵也
  风俗通曰雨师为𤣥冥
  山海经曰羽山之上多雨符愓之山多怪雨
  括地图曰谷山有藂云甘雨












  太平御览卷十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御览卷十一
  宋 李昉等 撰
  天部十一
  雨下       祈雨
  
  雨下
  河图帝通纪曰雨者天之施也
  遁甲开山图曰霍山南岳有云师雨虎荣氏解曰云师如蚕长六寸有毛似兔雨虎如蚕长七八寸似蛭云雨之时出在石上肉甘可熟而食
  又郑有不毛山上有无为之君分布云雨于九州之内荣氏曰不毛山不生树木古无为君常处其上布洒云雨九州之内平均
  河图秘徴曰君急恚怒无云而雨
  黄帝素问曰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
  又天气下而为雨
  太公金匮曰武王师到牧野阵未毕而𭧂风疾雨电雷幽冥前后不见太公曰善雷电者是吾军动应天也太公阴符谋曰昔纣尝以六月猎于西土西土之老少相与谋曰君王逆天此其命固不寿也后数日而𭧂风大雨发屋㧞木漂杀人民六畜明年诸侯谋合四方兵起
  又武王兵入商郊前歌后舞甲子进兵乙丑而雨太公兵法曰将有三礼武王曰敢问三礼太公曰将冬日不服裘夏日不操扇天雨不张幔盖名将礼
  太公对敌权变逆顺法曰夫军出逢天无云而雨天泣也军没不还
  魏武帝兵书按要曰大军将行雨濡衣冠是谓洒兵其师有庆
  又三军将行其旗垫然若雨是谓天露三军失徙将军雨甚是谓浴尸先阵者败亡
  杂兵书曰诸云气诸变晕日月蚀风散之云振之雨压之皆解
  又大人之兵如虎如狼如风如雨如雷如震振振暝暝天下尽惊
  又如军营风雨从后来沾衣裳大吉
  又有大云雨军内滂沱甚者军罢无功
  桓寛盐铁论曰孔子大圣也尝居上位相鲁三月不令而行不禁而止沛若时雨之灌万物莫不兴起也王充论衡曰道至天者翔风起甘雨降霁而阴曀者谓之甘雨非谓雨水味甘也
  又太平之时五日一风十日一雨
  又周公时雨不破块风不鸣条旬而一雨雨必以夜丘陵髙下皆熟
  神异经曰西海上有人焉乘白马朱鬛白衣赤冠从十二童子驰马西海如飞名曰河伯使者其所至之国雨水滂沱
  乐动声仪曰焦明至为雨备焦明水鸟
  楚辞曰雷填填兮雨𠖇𠖇
  潘尼苦雨赋曰瞻中堂之浩汗听长溜之涔涔
  成公绥阴霖赋曰沉灶生蛙中庭运舟
  傅咸愁霖诗曰举足没泥泞市道无行车兰桂贱朽腐柴粟贵明珠
  张孟阳杂诗曰云根临八极雨足洒四溟霖沥过二旬散漫亚九龄階下伏泉涌堂上水衣生尺烬重寻桂红粒贵瑶琼
  又诗曰腾云似涌烟宻雨如散丝
  刘桢诗曰和风从东来𤣥云起西山夜中发此气明旦飞甘泉
  应璩与韦诞书曰夫以原宪悬磬之居而値皇天无已之雨室宇渐而作漏堂馆洽而为泥
  祈雨
  礼记月令曰命有司为民祈祀山川百源大雩帝用盛乐乃命百县雩祀百辟卿士有益于人民者以祈谷实雩者祭祁雨之名大雩为用盛乐也
  汉书曰董仲舒为江都相理国以春秋灾异之变推阴阳所以错行故求雨闭诸阳纵诸阴其止雨反是范蔚宗后汉书曰谅辅仕郡为五官椽时夏大旱太守自出祷山川连日而无所降辅乃自暴庭中慷慨咒曰辅为股肱不能进谏纳忠和调阴阳至令天地否隔万物枯焦咎尽在辅今敢有所请若至日中不雨乞以身塞无状于是积薪聚艾茅以自环构火将自焚未及中时天云晦合须㬰澍雨
  谢承后汉书曰戴封字平仲迁西华令其年大旱祷请无获乃积薪坐其上以自焚火起而大雨逺迩叹服迁中山相
  又曰爰延转议郎徐州遭旱延使持节到东海请雨丰泽应时与京师同日俱霈还拜五官中郎将
  又曰周畅性仁慈为河南尹夏旱久祷无应因收葬洛城傍客死骸骨万馀人应时澍雨岁乃丰稔
  又章和元年有诏以郑宏为大尉时旱朝廷百僚皆暴请雨夏炎热小雨郡官即还舎宏弥日不旋大雨如注稼穑遂丰
  又汝南周获善占天文为郡门下椽鲍昱为汝南太守时郡境大旱昱自往问何以致雨获曰急罢三部督邮明府当自北出到四十里亭雨可致也昱从之果得大雨每行县辄轼其闾
  东观汉记曰曹褒为河内大守时自春至六月无雨谷贵百姓颇流离褒到省吏职退去贪残屡得澍雨其秋大熟百姓给足流民皆还
  又和熹邓后永初二年三月京师旱至五月朔太后幸雒阳省狱举冤未还宫澍雨大䧏
  司马彪续汉书曰永初六年张奋代刘方为司空时岁灾旱祈雨无应乃表即时引见口陈时政之宜明日和帝召太尉司徒幸洛阳即大雨三日
  蜀夲纪曰秦王诛蜀侯恽后迎葬咸阳天雨三月不通因葬成都故蜀人求雨祠蜀侯必雨
  王隐晋书曰束晰太康中郡大旱苖稼败晰乃命邑人躬共请雨三日中雨水三尺众人以其有术数精诚于神明百姓欢喜为之歌曰束先生通神明请天三日甘雨零我黍以萌我稷以生何以酬之报束长生
  高闾燕志曰太平十五年自春不雨至于五月有司奏右部王荀妻产妖傍人莫觉俄而失之乃暴荀妻于社大雨普落
  鱼豢典略曰旧制求雨太常祷天地宗庙社稷山川已赛如其常祭牢礼四月立夏旱乃求雨立秋虽旱不祷求雨到七月必赛之秋冬春三时不求雨
  崔鸿春秋前燕录曰建熙七年五月慕容𬀩下书曰朕以寡德莅政多违亢阳三时光阴错绪农植之辰而零雨莫䧏其令有司彻乐大官以菜食常供祭奠既而澍雨
  又前凉录曰张植为西城校尉与奋威将军牛霸率骑救张冲六月至于流沙无水士卒渇甚植乃剪发肉袒徒跣升坛恸泣请雨俄而云起西北雨水成川植杀所乘马祭天而去
  又前秦录曰沙公西域沙门也有秘术毎旱苻坚常使咒龙龙便下钵中天辄大雨
  后魏书曰孝文太和二年京师旱祈天于北苑亲自礼焉减膳避正殿澍雨大洽三年帝祈雨于北苑是日大澍雨
  益都耆旧传曰赵瑶为阆中令遭旱请雨于灵星应时大雨
  葛仙翁传曰吴主曾与仙翁坐于榭上望见道间人民请雨土人累时不得仙翁曰雨可得耳即书符著社庙中日午大雨尺馀水
  长沙耆旧传曰祝良为洛阳令时亢旱天子祈雨不得良暴身阶庭告诫引罪紫云沓起甘雨乃䧏
  佛图澄传曰石虎时自正月至六月不雨澄诣浐口祠稽首暴露即有二白龙䧏祠下于是雨遍数千里干宝搜神记曰汤既克夏大旱七年洛川竭汤乃以身祷于桑林剪其发自以为牺牲祈福于上帝于是大雨即至洽于四海
  又湘东新年县有一穴穴中有黑土岁旱人则共壅水于此穴穴淹则立大雨
  宋永初山川记曰鄱阳长寿山山形似白马云出于鞍中不崇朝而雨
  盛宏之荆州记曰宜都县有一山独立峻绝西北有石穴一独行百歩许二大石其间相去一丈许俗名其一为阳石其一为阴石水旱为灾鞭阳石则雨鞭阴石则晴
  又湘东有雨母山山有祠坛每祈祷无不䧏泽以是名之
  又耒阳县有雨瀬此县时旱百姓同壅之则甘雨普䧏若一乡独壅雨亦偏随方所其信若符刻
  顾微广州记曰郁林郡山东南有一池池邉有一石牛人祭祀之若百姓杀牛祈雨以牛血和泥泥石牛背祀毕则天雨大注
  抱朴子曰使者甘宗所奏西域事云方士能神咒者临泉禹歩吹气龙即浮出长数十丈更吹龙辄缩至长数寸乃掇取著壶中壶中或有四五龙以少水养之闻有旱处便赍龙往卖一龙数值千金发壶出龙著潭中复禹歩吹之长数十丈须㬰而云雨四集
  又历阳有彭祖仙室请雨必得
  晏子春秋曰齐景公时旱欲祠灵山晏子曰山以石为身草木为发天茍不雨发焦身热独不欲雨乎祠之何益公曰祠河伯可乎曰河伯以水为国以鱼鳖为民久旱国将亡民将灭独不欲雨乎君避殿暴露其索雨乎公出野暴露天果大雨
  淮南子曰土龙致雨许愼注曰汤遭旱作土龙以象云从龙也
  又董仲舒请雨秋用桐木鱼
  山海经曰东荒北隅有山名土丘应龙处南极杀蚩尤与夸父不得复上故下数旱旱而为应龙之状乃得大雨今之土龙本此也
  遁甲开山图曰綘北有阳石山有神龙池黄帝时遣云阳先生养于此帝王历代养龙之处国有水旱不时即祀池请雨
  尔雅孙炎注曰摄木生江上有奇枝高三四丈生毛一名枫子天旱以泥涂之即雨
  傅咸自叙曰太始九年自春不雨渉夏节圣皇劳虑分使祈祷余以太子洗马兼司徒祈越三朝雨大䧏退作喜雨赋
  
  说文曰霁雨止也霋雨齐也霩火节反雨止云罢貎魏略五行志曰延康元年大霖雨五十馀日魏有天下乃霁魏将受祚之应也
  晋中兴徴祥记曰咸和四年阴霖五十馀日苏峻灭乃霁
  长沙耆旧传曰文度字仲儒为郡功曹吏时霖雨废人业太守忧悒占度补戸曹度奉教斋戒在社三日夜梦白头翁谓曰尔来何迟翌旦度具白所梦于太守曰昔禹梦青绣文衣男子称苍水使者禹知水脉当若是椽此梦将若此也明果大霁
  扶南日南传曰金陈国入四月便雨六月乃止少有晴日六月不雨常晴岁岁如此






  太平御览卷十一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御览卷十二
  宋 李昉等 撰
  天部十二
  雪        霰
  
  雪
  释名曰雪绥也水下遇寒绥绥然下也
  诗曰北风其凉雨雪其雱
  又上天同云雨雪雰雰雰雰雪貎也丰年之冬必有积雪
  又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又蜉蝣掘阅麻衣如雪
  礼记孟春行冬令则水潦为败雪霜大挚
  传曰隐公九年三月庚辰大雨雪凡平地尺为大雪三月今正月也大雪失时也
  又楚子次于干谿雨雪王皮冠秦复陶秦所遗羽衣也翠被豹舄执鞭以出
  易通卦验曰干得坎之蹇则当夏雨雪
  诗推度灾曰逆天地绝人伦当夏雨雪
  大戴礼曰天地积阴温则为雨寒则为雪
  春秋元命苞曰阴扬而为雪
  史记曰东郭先生久待诏公车贫困饥寒衣弊履不完行雪中履有上无下足尽践地道中人笑之
  汉书曰汉女者居东海养姑姑女䜛之于姑姑诣太守诉而杀之五月下雪
  又苏武使于单于幽武置大窖中绝不与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毡毛并咽之数日不死丐奴因以为神又壶广鞮单于自将领万骑击乌孙㑹天大雪一日深丈馀人民畜产冻死
  续汉书曰赤眉入安定北地逢大雪坑谷皆满多冻死晋书曰王恭衣鹤氅雪中行时人谓之神仙中人又太傅谢安雪骤降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客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道韫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又东瀛公腾公姓司马名腾伐石勒于常山屯营时天大雪有一处方数丈融液怪而掘之得一玉马髙尺许以为晋家之瑞
  晋朝杂事曰太康七年河阴雨赤雪二顷
  宋书曰大明中元日雪花降殿庭右将军谢庄下殿雪暴衣白上以为嘉瑞群臣皆作雪花诗
  崔鸿北凉录曰先酒泉南有铜驼山言犯者大雨雪沮渠䝉逊遣工取之得铜万斤
  宋齐语曰孙康家贫常映雪读书
  唐书曰郭元振为安西大都䕶时西突厥首领乌质勒部落强盛款塞通和元振就其牙帐计㑹军事时天大雪元振立于帐前与乌质勒言议须㬰雪深风冻元振未尝移足乌质勒年老不胜寒苦㑹罢死焉
  录异传曰汉时大雪积地丈馀洛阳令自出案行见民家皆除雪出有乞食者至袁安门无有行路谓安已死令人除雪入戸见安僵卧问何不出安曰大雪人皆饿不宜干人令以为贤举为孝廉
  韩诗外传曰凡草木花多五出雪花独六出雪花曰霙音英
  皇甫谧髙士传曰世莫知焦光所出野火烧其庐光因露寝冬雪大至光袒卧不移人以为死就视知生穆天子传曰日中大寒北风雨雪有冻死人天子作黄竹诗三章以哀之曰我徂黄竹负閟寒閟闭也音秘
  又雨雪天子猎于钘山之西河
  汉武内传曰西王母曰仙之上药有𤣥霜绛雪
  烈士传曰左伯桃羊角哀相与为死友闻楚王好士欲往仕之道遇雨雪计不俱全乃并衣粮与角哀入树而死
  陆机别传曰机诛日平地尺雪时人以为冤
  曹摅别传曰摅为洛阳令于时大雪而宫门夜忽失行马摅曰此非他窃理可保明必是门士以疗寒验之而具服
  王子年拾遗记曰穆王东至大㩬音奇之谷西王母来进嵰丘俨反州甜雪嵰州去玉门三十万里地多寒雪霜露著木石之上皆融而甘可以为菜也
  又周灵王起昆昭之台招致神异有二人乘游龙飞凤之辇王迎之上席时天旱地裂其一人先倡能为霜雪王乃请焉于是引气一吸则云起雪飞
  又广延之国去燕七万里在扶桑东其地寒盛夏之日冰厚至丈常雨青雪冰霜之色皆如绀碧
  沙洲记曰自龙涸至大浸川一千九百里夜肃肃常有风寒七月雨便是雪遥望四山皓然皆白
  西京杂记曰董仲舒曰太平之世雪不封条凌弭毒害而已
  庄子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容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
  曽子曰阴气胜则凝雪
  孟子曰滕文公卒葬有日矣天大雨雪至牛目群臣请弛期太子不许惠公諌曰昔王季葬涡山之尾滦水啮其墓见棺前和文王曰先君欲见群臣百姓矣乃出为帐三日而后葬今太子亦宜白先王欲少留而抚社稷故使雪甚弛期而更为日比文王义也太子曰善又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孟子曰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
  晏子春秋曰景公时雨雪三日公被狐白之裘见晏子公曰怪哉雨雪三日不寒晏子曰古之贤君饱而知人饥温而知人寒公曰善乃脱裘发粟以与饥寒者秦子曰今欲骋光日下显白雪中不可得也
  孙子曰昔卫君重裘累茵而坐见路有负薪而哭之者问何故也对曰雪下衣薄是以哭之于是卫君惧见于颜色曰为君而不知民孰以我为君于是散府金出仓粟以赈贫
  淮南子曰欲灭迹而走雪中
  金匮曰武王伐纣都洛邑阴寒雨雪十馀日深丈馀甲子平旦不知何五大夫乘马车从两骑止门外王使太师尚父谢五大夫賔幸临之失不先闻方修法服太师尚父使人持一器粥出进五车两骑曰走生大夫在内方对天子寒故进热粥却寒粥皆毕使者具以告尚父尚父问武王曰客可见矣五车两骑四海之神与河伯雨师耳王曰不知其名尚父曰南海神曰祝融东海神曰勾芒北海曰𤣥冥西海曰蓐收河伯雨师请使谒者于殿下门内以名召之神皆惊相视而叹
  语林曰王子猷居山阴大雪夜开室命酌四望皎然因咏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在剡乘兴棹舟访之经宿方至既造门而返或问之对曰乘兴而来兴尽而返何必见戴安道
  氾胜之书曰取雪汁渍原蚕屎五六日待泽手挼之和谷种之能御旱故谓雪为五谷之精也
  山海经曰由首之山小咸之山空桑之山冬夏有雪论衡曰云雾雨之征也夏则为露冬则为霜温则为雨寒则为雪雨露冻凝者具由地发不从天降
  琴操曰曾子耕太山下雨雪不得归思父母作梁山操广志曰云南郡四月犹积皓雪代郡至五月山阴犹宿雪八月末复雪
  宋玉对问曰客有歌于郢中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及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是故其曲弥髙其和弥寡
  宋谢惠连雪赋曰岁将暮时既昏寒风积愁云繁梁王不恱游于兔园乃置旨酒命賔友召邹生延枚叟相如末至居客之右俄而微霰零密雪下王乃歌北风于卫诗咏南山于周雅相如于是避席而起逡巡而揖曰臣闻雪宫建于东国雪山峙于西域岐昌发咏于来思姬满申歌于黄竹曹风以麻衣比色楚谣以幽兰俪曲盈尺则呈瑞于丰年袤丈则表沴于阴德其为状也散漫交错氛氲萧索蔼蔼浮浮瀌瀌奕奕聨翩飞洒徘徊委积始缘甍而冒栋终开帘而入隙既因方而为圭亦遇圆而成璧眄隰则万顷同缟瞻山则千岩俱白于是台如重璧逵似连璐庭列瑶阶林挺琼树皓鹤夺鲜白鹇失素
  楚辞九辩曰雪霰纷糅女救反
  又魂兮来归兮北方不可止些层冰峨峨飞雪千里些峨鲜苛反
  又霰雪纷其无垠些云霏霏承宇些
  司马相如美人赋曰时既西些元阴晦冥凉风萧然素雪飘零
  伏元之雪赋序曰结阴凝雪皎如帔素
  谢灵运诗曰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
  乐府歌诗曰皑如山上雪皎如云间月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
  庾肃之雪赞曰皎如天汉色逾玉粲
  李颙悲四时曰云霮徒敢反徒对反以时兴雪聨翩而聚密枯林皦如琼翰空岫即若玉室
  王昭之咏雪离合曰霰先集兮雪霏霏散空中兮被檐庭曲室寒兮朔风厉川陆涸兮百籁鸣
  
  释名曰霰星也冰雪相抟补各反如星而散
  说文曰霰积雪也从雨散声
  诗曰如彼雨雪先集维霰
  尔雅曰雨霰为消雪郭璞注云霰冰雪杂下故谓消雪
  又雨雪相和为霰
  尚书洪范五行传曰盛阴雨雪凝滞而冰寒阳气薄之不相入则散而为霰故沸汤之在闭器而湛于寒泉则为冰及雪之消亦水解而散此其验也
  韩诗薛君注曰霰霙也
  曽子曰阴之专气为霰
  
  释名曰露虑也覆虑物也
  许愼说文曰露润泽也从雨路声
  诗曰厌于接反浥行露岂不夙夜谓行多露
  又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又湛湛露斯匪阳不晞
  又野有蔓草零露漙徒官反
  又野有蔓草零露瀼瀼如章反
  礼曰立秋后十五日白露降
  又季冬行秋令则白露早降
  又天不爱其道故天降甘露
  又春雨露既濡君子履之必有怵惕之心焉如将见之感时念亲
  又王所以为顺而弗悖也天降甘露
  易通卦验曰立秋白露下
  尚书中候曰尧时甘露降
  诗含神雾曰阳气终白露为霜宋均曰白露行露也阳终阴用事故曰白露凝为霜也
  大戴礼曰露阴阳之气也夫阴气胜则凝为霜雪阳气胜则散为雨露
  礼斗威仪曰君治政则轩辕之精散为甘露
  春秋繁露曰恩及于物顺于人而甘露降
  春秋序曰桀无道露冬下
  春秋元命苞曰霜以杀木露以润草
  又阴阳散为露
  五经通义曰和气津液凝为露露从地出
  吴越春秋曰子胥谏吴王王怒暮归举衣出宫宫中群臣皆曰天无霖雨宫中无泥相君举衣行髙何为子胥曰吾以越谏王王心迷不听吾言宫中生草棘雾露沾吾衣群臣闻之莫不悲伤
  汉书曰宣帝元康元年甘露降未央宫大赦天下后汉书曰桓帝永康元年秋八月魏郡言嘉禾生甘露降
  谢承后汉书曰吴郡沈丰为零陵太守至官一年甘露降膏润草木
  范蔚宗后汉书曰明帝永平十七年梦见先帝光烈皇后梦觉悲不能寐明旦上陵其日甘露降于陵树帝令百官采之帝伏御床流涕也
  又成帝幸河东祠后土甘露降京师
  东观汉记曰光武时甘露降四十五里
  魏志曰明帝铸承露盘茎长一十二丈铜龙绕其根立于芳林园甘露乃降
  又明帝与东阿王诏曰昔先帝时甘露屡降于仁寿殿前灵芝生芳林园中自吾建承露盘已来甘露复降于芳林园仁寿殿前
  晋书曰皇甫谧㓜时有甘露降其柳树谧母以食之谓蜜也
  晋中兴书曰王者敬养耆老则甘露降于松柏尊贤容众则芹苇受之甘露者仁泽也其凝如脂其美如饴宋书曰文帝元嘉中甘露频降状如细雪
  隋书曰李徳林赵郡柏人人也性至孝丁父忧单缞徒跣后甘露降其树白鸠巢其庐
  豫章耆旧传曰太守陈蕃临郡二年甘露降
  汝南先贤传曰新蔡郑敬都尉髙懿㕔前槐树有白露类甘露懿问掾属皆言是甘露敬曰明府德政未致甘露但树汁耳懿不悦因称疾而去
  洞冥记曰勒毕国人长三寸有翼善言语戏笑因名语国饮丹露为浆丹露者日初出有露如珠也
  又东方朔游吉云之地汉武帝问朔曰何名吉云曰其国俗常以云气占吉凶若占乐之事则满室云起五色照着于草木皆成五色露露味甘帝曰吉云五色云可以得否朔乃东走至夕而还得元黄青露盛之琉璃器以授帝帝遍赐群臣得露尝者老者少疾病皆愈又元封二年数过国献能言龟一头长一尺二寸东方朔曰唯承树露以饮之
  王子年拾遗记曰昆仑山有甘露望之色如丹著木石赭然如朱雪洒焉以瑶器承之如饴
  周处风土记曰白鹤性警至八月露降流于草上滴滴有声则鸣
  述仙记曰八月一日作五明囊盛取百草头露以之洗眼眼明也
  老子曰天地相合以降甘露人莫之令而自均出书林事类庄子曰姑射之山有神人焉不食五谷吸风饮露鹖冠子曰圣徳上及太清下及太宁中及万灵则膏露下
  苏子曰夫子殆若露之托桐叶耳其与几何
  吕氏春秋曰伊尹说汤曰水之美者有三危之露三危西极山名和之美者楬雩之露其色紫
  淮南子曰方诸取露于月髙诱曰方诸阴燧也
  东方朔神异经曰西北海有人长二千里两脚中间相去千里腹围一千六里但日饮天酒五斗张华云天酒甘露也又黄父以雾露为浆
  古史考曰太古之初民吮露精食草木实
  刘向说苑曰吴欲伐荆王令曰敢有谏者死舎人有少孺子者欲谏懐弹于后园露霑其衣如是三朝王曰子求何苦露霑衣如是对曰园中有树其端有蝉蝉髙居悲鸣饮风噏露不知螗螂在其后曲跗方无反欲取其蝉而螗螂又不知黄雀居其后延颈欲啄之然黄雀又不知臣操弹丸在其下臣但捕其黄雀不觉露霑衣此者为窥其利而不思其后患王闻之遂不伐荆
  又腾蛇游于雾露千里不止
  汉武帝故事曰帝作金茎擎玉杯以承云表之露拟和玉屑服之以求仙
  又作铜承露盘上有仙人掌以承露也
  蔡邕月令章句曰露者阴液也释为露凝为霜
  白虎通曰甘露者美露也降则物无不盛
  又露者霜之始寒即变为霜
  论衡曰甘露味如饴王者之应则降
  地镜图曰视山川多露无霜其下有美玉
  徐整长历曰北斗当昆仑山气运注天下春夏为露崔豹古今注曰薤露䘮歌言人命如薤上露易晞灭也其一章曰薤上露何易晞露晞明朝更复落人死何时归
  瑞应图曰露色浓甘者谓之甘露王者施德惠则甘露降其草木
  又甘露者美露也神灵之精仁瑞之泽其凝如脂其甘如饴一名膏露一名天酒
  又王者徳至于天和气感则甘露降于松柏
  山海经曰轩丘降甘露人常饮之
  又诸沃之野揺山之民甘露是饮不寿者八百岁列星图曰天乳一星在氐北主甘露占若明而润则甘露降不然则否也
  楚辞曰朝饮木兰之坠露夕餐秋菊之落英
  张衡奏事曰飞尘増山雾露増海
  曹植魏徳论曰𤣥德洞幽飞化上蒸甘露以降蜜淳水凝睹旸弗晞琼爵是承献之帝朝以明圣征
  曹植承露盘铭叙曰夫形能见者莫如高物不朽者莫如金气之清者莫如露盛之安者莫如盘乃诏有司铸铜建承露盘于芳林园
  束晰集曰薄冰凝池非宗庙之宝零露垂林非缀冕之饰
  张载羽扇赋曰濯以云精拂以芝露






  太平御览卷十二
<子部,类书类,太平御览>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御览卷十三
  宋 李昉等 撰
  天部十三
  雷        霹雳
  
  雷
  释名曰雷者如转物有所硠音郎雷之声也
  说文曰霆雷馀声铃铃所以挺出万物
  易曰雷电皆至丰君子以折狱致刑
  又震为雷
  又动万物者莫疾乎雷
  又鼓之以雷霆
  又洊慈见反雷震君子以恐惧修省
  又震来虩虩许逆反
  又雷出地奋豫先王以作乐崇徳
  又雷电噬嗑先王以明罚敕法
  又云雷屯君子以经纶
  又雷在地中复先王以至日闭关商旅不行后不省方又天地解而雷雨作雷雨作而百果草木皆甲坼又震惊百里惊逺而惧迩也
  又雷以动之
  又雷雨之动满盈
  又雷风不相悖
  又雷风相薄
  又泽中有雷随君子以向晦入宴息
  书曰纳于大麓烈风雷雨弗迷
  诗曰殷其雷在南山之阳
  又曰虺虺其雷
  礼曰仲春日夜分雷乃发声先雷三日奋铎以令兆民曰雷将发声有不戒其容止者生子不备必有凶灾主戒妇人有娠者容止犹动静
  又曰君子若有疾风迅雷甚雨则必变虽夜必兴衣服冠而坐谓敬天之怒
  又曰秋分之日雷始收声
  传曰藏冰以时则雷出不震弃冰不用则雷不发而震穀梁传曰阴阳相薄感而为雷激而为霆
  尔雅曰疾雷为霆郭璞注曰疾雷谓雷之急激者论语曰迅雷风烈必变
  京房易传曰当雷不雷阳徳弱也
  又曰五星占雷电杀人何雷天拒难折冲之臣也君承用节度即雷以节𭧂人威福则雷电杀人
  易妖占曰天冬雷地必震教令挠则冬雷民饥
  书洪范曰雷于天地为长子以其首长万物与其出入也雷出地百八十三日而复入入则万物亦入入地百八十三日而复出出则万物亦出此其常经也
  又曰秦二世元年天无云而雷雷阳也云阴也有云然后有雷象君臣也故云雷相托阴阳相合也今二世不恤人人臣叛之故无云而雷也
  又曰凡大风雷雨为不敬也
  又曰春后十日雷乃发声
  又曰正月雷微动而雉雊
  又曰夫雷人君相也入能除害出能兴利
  尚书中候曰秦穆公出狩天震大雷下有火化为白雀衔丹书集公车
  大戴礼夏小正曰雷震雉鸣雊鼔其翼也正月必雷不必闻唯雉必闻之
  春秋元命苞曰阴阳合为雷
  春秋合诚图曰轩辕星主雷雨之神
  论语䜟曰雷震百里声相附宋均注云雷动百里故因以制国也雷声谓诸侯之政教所至相附也
  史记曰髙祖母刘媪常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见蛟龙于其上已而有娠遂产髙祖汉书曰迅雷妖风怪云变气此皆阴阳之精夲在地而上发于天
  续汉书曰桓帝建和三年六月己邜雷震宪陵寝室是时梁太后听兄冀诛李固杜乔
  晋书曰晋人王裒母生时畏雷至母终后天雷辄绕墓曰裒在此裒在此
  齐书曰永明八年六月十日晡时雷有黄光照地状如金色占曰人君有德或谓之荣光
  周裴汝南先贤传曰蔡顺母平生畏雷自亡后每有雷震顺辄环冢泣曰顺在此
  韩诗外传曰东海之上有勇士曰菑丘䜣音忻以勇游于天下过神渊饮马马沈䜣去朝服㧞剑而入三日三夜杀二蛟一龙而出雷神击之十日十夜眇其左目王歆孝子传曰竺弥字道纶父生时畏雷每至天阴辄驰至墓伏坟哭有白兔在其左右
  搜神记曰义兴人姓周永和中出都日暮路傍小屋中有女子留宿一更后有唤阿香者女应诺唤者曰官唤女推雷车女遂辞周云有官事须去俄而大雷既明周自异其处返寻惟见一新冢塜上有马迹
  东方朔神异经曰八方之荒有石鼔其径千里撞之其音即雷也天以此为喜怒之威
  盛宏之荆州记曰朝阳县樊重母畏雷重为母立石室以避之悉以文石为阶砌至今犹存
  孟奥北征记曰凌云台南角一百歩有白石室名曰避雷室
  又曰临贺有石方十二丈有磨刀斧迹春夏常明净其迹甚新秋冬则苔秽故为雷公磨石
  庄子曰阴阳交争为雷
  文子曰夫耳调金石之音而不闻雷霆之声目察秋毫之末而不见太山之形小有所恋大有所忘
  曾子曰阴阳之气俱则为雷
  淮南子曰阴阳相薄感而为雷
  又䕃不祥之木为雷霆所扑
  又庶女叫天雷电下击景公台殒支体伤折海水大出庶贱之女齐之少寡妇人也无子不嫁事姑谨敬姑无男有女女利母财令母嫁妇妇终不肯女杀母以诬寡妇妇不能自明冤结叫天天为作雷电下击景公之台殒壊之也伤毁景公支体水为之溢
  又雷霆之声可以钟鼓写也风雨之变可以音律和也抱朴子曰雷天之鼓也
  鹖冠子曰昔者有道之君取政非取于耳目也夫耳之生听目之生明两叶蔽目不见太山两豆塞耳不闻雷霆
  孙子曰掣电无停光疾雷无馀声
  河图帝通纪曰雷天地之鼓
  河图曰玉虎晨鸣雷声也
  又黄帝以雷精起
  六韬曰武王伐纣雨甚雷疾武王之乘雷震而死周公曰天不祐周矣太公曰君秉徳而受之不可如何也伏侯古今注曰成帝建始四年无云而风天雷如击连鼓音可四五刻隆如车声
  山海经曰羭音榆次之山有凫名橐𩇯服之不畏电𩇯音肥匪备三音
  又飞鱼如豚赤文无羽食之辟兵不畏雷
  师旷占曰春雨初起其音恪恪霹雳者所谓雄雷旱气也其鸣依依音不大霹雳者谓之雌雷水汽也
  又春分有音如雷非雷音在地中其所住者兵起其上无云而雷名曰天狗行不出三年其国亡
  又初雷从金门起上田旱下田熟一曰岁终兵革起风俗通曰雷不盖酱俗说令人腹中雷鸣
  世说曰曹爽将诛梦二虎御雷公若二升碗放著中庭华阳国志曰曹公从容谓先主曰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夲初之徒不足数也先主方食尖匕箸㑹雷大震先主曰圣人言迅雷风烈必变良有以也一震之威乃可致此曹公亦悔失言
  郦炎对事曰或曰雷震惊百里何以知之炎曰以其数知之夫阳动为九其数三十六阴静为八其数三十二一阳动二阴故曰百里雷
  杂兵书曰雷电霹雳破军中树木屋舎者徙去吉也雷电风所从来不可逆而伐宜慎之也
  物理论曰积风成雷
  王充论衡曰子路感雷精而生尚刚好勇亲渉卫难结缨而死孔子闻而覆醢每闻雷鸣则中心恻怛亦复如之故后人忌焉以为常也
  又盛夏之时雷电疾击杀人谓之有阴过饮食不洁则天怒杀之隆隆之声天怒之音也此虚言也道士刘春楚王英使食不㓗春死必遇雷也建武四年六月夏雷击㑹稽鄞鱼巾反县羊五头羊有何阴过而雷击之乎俗以为天取龙杀人罚阴过与取吉凶不同非实道也又图画之工图雷之状累累如连鼓形于其旁别画一人状貎若力士之容谓之雷公使之左手引连鼔右手推之世人信之莫不谓然始复原之虚妄之象也
  霹雳
  释名曰霹雳折也震战也所击辄破若攻战也
  说文曰震霹雳折物也
  穀梁传曰疾雷为霆霓为急雷为霹雳
  尔雅曰疾雷为霆霓郭璞曰雷之急激者为霹雳
  春秋繁露曰王言下不从则金不从革而秋多霹雳霹雳者金气其音商故应霹雳
  五经通义曰震与霆皆霹雳也
  晋安帝纪曰义熙二年六月震太庙鸮尾彻壁柱若有文字
  晋朝杂事曰元康七年霹雳破城南髙禖神石中宫求子祠也贾后将诛之应
  曹嘉之晋纪曰诸葛诞以气量称常倚柱读书霹雳震其柱诞自若
  列女后传曰河南李叔卿为功曹应举孝廉同时应人害之使婢宣言叔卿淫其寡妹同举人诣尹以骨肉相奸不合应孝廉叔卿杜门自绝女妹伤被淫之名遂到府门自杀叔卿亦自杀明已无𠎝也后三年霹雳害叔卿者以其死尸置叔卿冢前其家收而葬之秋又震发其冢
  𤣥中记曰玉门之西有一国国中有山山上有人岁岁出石⿰字林反数千输庙中名曰霹雳砧给霹雳用从春雷出砧日减至秋而尽
  搜神记曰扶风杨道和于田中霹雳击之道和以锄格折其左股遂落地不得去色如丹目如镜角长三尺状如六畜似猕猴
  续搜神记曰吴兴人章荀者五月中于田耕以饭萝置菰里晩于菰中伺之见一大蛇偷其食食荀即以鉟少悲切斫之蛇便走去荀乘船逐之至一坂有穴蛇便入穴但闻号哭云人斫伤某甲或云当如何或云付雷公令霹雳杀奴须㬰云雨冥合震电伤荀荀于是跳梁大骂云天公我贫穷展力耕垦蛇来偷食我饭罪在蛇反来霹雳我是无知雷公若来当以鉟斫汝腹破须㬰云雨辄开乃更霹雳向穴中诸蛇死者数十
  庄子曰阴阳错行天地大骇于是有雷有霆
  刘义庆世说曰夏侯𤣥字太初尝倚柱读书时暴雨霹雳破所倚柱衣服焦然𤣥神色无变读书如故
  异苑曰狒狒虏凶虐暴忍常自言国名狒狒则是狒中之狒寻被震而死既葬而后就冢中霹雳其柩引身出题背四字表其凶逆而然也
  又滕放太元初夏枕文石枕卧忽暴雨雷震其枕枕四解傍人莫不怖慑而放微觉有声不足为惊
  又元嘉十九年京口霹雳杀人亦自题背
  世说曰王丞相见郭景纯君可试为作一卦卦成郭意恶云公有震厄王问可有消伏理否郭曰公能命驾西出数里得一柏树截短如公长置寝处灾可消王悉依其言数日中果震柏树碎门内子弟皆称庆
  桓谭新论曰天下有鹳鸟群国皆食之三辅俗独不敢取之或取即雷霹雳起原夫天不独左彼而右此杀鸟适与雷遇耳
  博物志曰九真有狸牛出谿上或鬬岸上家牛皆怖或遮捕即霹雳号曰神牛
  山海经曰半石之上有草名曰加荣服之不畏霆琴操曰楚膏梁子出游九皋之泽览渐水之台张罛置罟于荆山临曲池而渔疾风霣音殒雹雷电奄冥天火四起霹雳下臻𤣥鹤翔其前白虎吟其后乃援琴而歌作霹雳引
  正论曰俚语云州县符如霹雳得诏书但挂壁
  
  释名曰电殄也乍见则灭也
  说文曰电阴阳激耀也从雨甲声
  易曰离为电
  又曰雷电皆至丰君子以折狱致刑
  诗曰𤍞𤍞震电
  传曰隐九年三月癸酉大雨震电
  易稽览图曰阴阳和合为电辉辉也其光长
  春秋元命苞曰阴阳激为电
  史记天官书曰电者阴阳之动也
  帝王世纪曰黄帝有熊氏母曰附宝有蟜音乔氏之女也见大电光绕北斗枢星照郊野感附宝而孕
  汉书李寻传曰寻说王根曰窃见往者盛冬电潜龙为孽
  晋书曰王戎㓜而颖悟神彩秀彻视日不眩裴楷目之曰戎眼烂如岩下电
  神异经曰东王公与玉女投壶枭而脱误不接者天为之笑开口流光今电是也
  汉武内传曰西王母曰东方朔为太山仙官太仙使至方丈坐三天司命朔但务山水游戏擅弄雷电激波扬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风风雨失时
  西京杂记曰董仲舒曰太平之世电不眴许绢反目宣示光辉而已
  庄子曰阴气伏于黄泉阳气上通于天阴阳分争故为电
  文子曰肾为电主鼻
  曾子曰阴阳交则电
  抱朴子曰良将去如收电可见不可追立如丘山可瞻不可动
  淮南子曰电以为鞭策电击气也
  物理论曰风清热之气散为电
  扬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雄河东赋曰奋雷鞭骖雷辎鸣洪钟建五旗
  楚辞曰凌惊雷轶骇电
  张衡思𤣥赋曰凌惊雷之砊苦浪反苦大切兮弄狂电之淫裔
  傅𤣥诗曰童女掣电
  夏侯孝若电赋曰攒云间而飞火綘烟起于云中曹毗霖雨诗曰紫电光牖飞迅雷中天奔
  顾恺之电赋曰天怒行令云赤光发
  李颙诗曰黮徒感反䨴重云阴碎棱震电𥒈徒家反














  太平御览卷十三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御览卷十四
  宋 李昉等 撰
  天部十四
  霜        雹
  虹霓
  霜
  释名曰霜䘮也其气惨毒物皆䘮也
  说文曰⿱都念切早雪皑雪霜之白者
  易坤卦曰履霜坚冰至象曰履霜坚冰阴始凝也驯致其道至坚冰也
  诗曰纠纠葛屦可以履霜郑𤣥注曰魏俗至冬犹谓葛屦可用履霜利其贱也
  又曰九月肃霜肃缩也霜降而收缩万物也
  又曰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礼曰季秋之日霜始䧏则百工休郑𤣥注曰谓胶漆之作休
  又曰孟冬行秋令则霜雪不时
  又曰孟春行冬令则霜雪大摰
  又曰霜露既降君子履之必有凄怆之心非其寒之谓也郑𤣥云感时念亲也
  又曰天子大社必受霜露以逹天地之气也
  京房易传曰诛不原情有霜附木不下地不教而诛其霜反在草下
  又曰兴兵妄诛厥灾不霜圣贤遭害其霜附木不下也大戴礼曰霜是阴阳之气也阴气胜阳则凝而为霜春秋元命苞曰阴阳凝为霜
  又曰霜以杀木露以润草
  春秋考异邮曰霜者阴精冬令也四时代谢以霜收杀霜之为言亡也物以终身也
  又曰僖公即位陨霜不杀草臣威强也
  春秋感精符曰霜杀伐之表季秋霜始䧏鹰隼击王者顺天行诛以成肃杀之威
  孝经援神契曰霜以挫物
  五经通义曰寒气凝而为霜霜从地升也
  五经钩沉曰天霜树落叶而鸿雁南飞
  家语曰霜降而妇功成嫁娶者行焉季秋霜降娶者始也诗曰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国语曰驷见而霣子敏反霜霣霜而冬裘具贾逵曰驷房星也
  汉武内传曰西王母云仙之上药𤣥霜绛雪
  又曰嵰立严反州霜甘
  又曰贠峤之山名环丘有冰蚕以霜雪覆之然后作茧其色五采织为衣裳入水不濡以投火经宿不燎唐尧之代海人献以为黼黻
  王子年拾遗记曰广延国有霜色绀碧
  庄子曰马蹄可以践霜雪毛可以御风寒
  曾子曰阴气胜则凝为霜
  淮南子曰芝兰之芳未尝见霜先霜之卉
  又曰圣人行于水无迹众人行于霜有迹
  又曰至秋三月青女乃出以降霜雪高方注曰青女天神青天玉女主霜雪也
  又曰邹衍事燕惠王尽忠左右譛之王王系之狱仰天哭夏五月天为之下霜
  地镜图曰视屋上瓦独无霜者其下有宝
  山海经曰丰山有九钟霜降其钟即鸣
  命历序曰桀无道夏陨霜
  师旷占曰春夏之日有霜雪者君治政太严刻大杀天以示之宜损威杀重人命
  崔豹古今注曰鹧鸪常向日而飞畏霜露夜栖则以树叶覆其背上
  蔡邕月令章句曰露凝为霜
  徐整长历曰北斗当昆仑山气运注天下秋冬为霜雪唐书曰宁王宪疾时京城寒甚凝霜封树时学者以为春秋雨木冰即此是亦名树介言其象介胄也宪见而叹曰此俗谓稼者也谚曰树稼逹官怕必有大臣当之吾其死矣十一月薨
  琴操曰履霜操伯奇之所作也伯奇者尹吉甫之子也吉甫听其后妻之言疑其孝子伯奇遂逐之伯奇编水荷而衣采停音亭山梨木也花而食之清朝履霜自伤无罪见放逐乃援琴而鼓之
  楚辞曰秋既戒之以白露秋又申之以严霜
  古艳歌辞曰秋霜白露下霜叶郁为黄
  何瑾悲秋夜曰霜凝条兮璀璀露霑叶兮泠泠
  
  释名曰雹炮疋巧反又音雹也其所中物皆摧折如人所蹙炮也
  许慎说文曰雹雨冰也从雨包声
  礼曰仲夏行冬令则雹动伤谷
  传曰昭四年正月大雨雹季武子问于申丰曰雹可御乎对曰圣人在上无雹虽有不为灾古者日在北陆而藏冰西陆朝觌而出之其出入也时今藏川池之冰弃而不用风不越而杀雷不发而震雹之为灾谁能御之榖梁传曰僖公二十九年秋大雨雹雹者阴胁阳臣侵君之象也京房易传曰飞雹下尽树木之枝害五榖者君赋敛刻民也
  焦赣易林曰阴气泥塞当冰不结凌人惰怠大雹为灾尚书洪范五行传曰阴阳相胁而为雹霰盛阴雨雪凝滞而冰寒阳气薄之不相入则散而为霰盛阳雨水温暖而汤热阴气胁之不相入则转而为雹霰者阳胁阴也雹者阴胁阳也
  又曰人君妒贤疾善在下谋上则日蚀雨雹杀走兽春秋感精符曰大臣擅法雨雹
  又曰九月十月日色青则寒有雹雪
  春秋考异邮曰阴阳专精凝合成雹雹之言合也春秋汉含孳曰专一精并气凝为雹宋均注曰谓若鲁僖公胁于齐以妾为妻尊重齐媵无回曲之心感阴水汽乃使结而不解散
  史记曰景帝二年秋雨雹大者五寸深二尺
  又曰凡雹皆冬之愆阳夏之伏阴也
  汉书曰成帝河平二年甲午四月楚国雨雹大如斧飞鸟皆死
  又曰宣帝地节四年乙邜五月山阳济阴雨雹如鸡子深二尺五寸杀二十人飞鸟皆死
  又汉书五行志曰武帝元封三年癸酉雹大如马头后汉书曰灵帝时青龙见于御座轩前又大风雨雹霹雳㧞树张奂上疏曰臣闻风为号令动物通气水生于火相湏乃明蛇能屈伸龙能腾蛰顺至为休征逆来为殃咎阳气转则精凝为雹故大将军窦武大传陈蕃或志宁社稷或方直不回前以谗胜并伏诛戮海内嘿嘿人懐愤震昔周公葬不如礼天乃动威今武蕃忠贞未被明宥妖𤯝之来皆为此也宜急为改葬徙还家属其从坐禁锢一切蠲除又皇太后虽居南宫而恩礼不接朝廷莫言逺近失望宜思罔极之义顾复之报天子深纳其言
  又曰时频有地震陨雹蔡邕上封事曰臣闻天降灾异縁象而至霹雳雹数发殆刑诛繁多之所生也
  又曰安帝延光二年夏京师及郡国三日大雨雹又曰献帝初平二年五月雹如扇如斗
  东观汉记曰和帝永元五年六月郡国大雨雹大如雁子
  又曰韩棱字伯师除为下邳令亲事未期吏民爱慕时邻县皆雹伤稼棱县界独不雹
  晋书曰太光二十一年四月雨雹时道子专政奸佞竞进烈宗不能禁终至大乱
  晋中兴书曰大兴二年海盐雨雹大如鸡子
  崔鸿前赵录曰刘曜光初三年四月长安雨雹大如鸡子
  后魏书曰鲜卑兵没鹿俟从匈奴三年其妻在家有子怪欲杀之妻言常行仰天视而雹入口吞之而生子号檀石槐后遂为鲜卑大人
  郭子𤣥中记曰东方有柴都焉在齐国有山山有泉如水井状深不测至春秋时雹从井中出常败五榖人常以柴塞之不塞柴则出也故号为柴都
  陈留风俗记曰雍丘县夏后公祠有神井能兴雹雾伏琛记曰安丘城南三十里有电都渊其雹或出亦不为灾异
  西京杂记曰鲍敞问董仲舒曰雹何物也曰阴气胁阳也
  凉州异物志曰有一大人生于北边在丁令北千五百里偃卧于野其髙如山䪺脚成谷横身塞川长万馀里䪺脚之间乃成大谷近之则有尖铜雹击旃注曰旃之也所谓大人惟可遥看不可至下若至则有雷电流铜鐡之丸以击人
  曾子曰阳之专气为雹雹者气之化也
  淮南子曰北方之极有九泽有积雪雹
  孔丛子曰永初二年夏河西县大雨雹皆如杯棬大者或时杀牲畜雉兔折树木于是天子责躬省过
  风俗通曰成帝问刘向曰俗说文帝时天下断狱三人米一斗一钱有此事否对曰不然后元年雨雹如桃李深三尺寻景帝代之不可为升平
  历代纪曰石遵袭位于邺暴风雨震电雹如斗大真武殿及两厢端门光焰照天金石皆消为火月馀乃灭纪年曰夷王七年冬雨电大如砺
  白虎通曰自上而下曰雨雹
  风角占曰征动羽有雹霜
  陈陆琼和张湖孰雹诗曰惟徴动羽惟阴胁阳雨冰作冷凝气为祥
  虹霓
  释名曰虹攻也纯阳攻阴气故也阴阳不和婚姻错乱淫风流行男女好相奔随则此气盛霓啮也其体断绝见于非时此灾气也伤害于物如有所食啮也
  说文曰霓屈虹青赤或白色阴阳气也
  河图稽耀钩曰镇星散为虹霓主内淫又霓者气也起在日侧其色青赤白黄
  周书曰清明后十日虹始见小雪日虹藏不见虹不收藏妇不专一
  诗曰䗖𬟽在东莫之敢指䗖𬟽虹也夫妇过礼则虹气盛君子见戒而讳之莫之敢指
  礼曰小雪之日虹藏不见
  又曰气如白虹天也
  又曰清明后十日虹始见
  尔雅曰䗖𬟽虹也霓为挈贰
  易通卦验曰虹不时见女谒乱公虹者阴阳交接之气阳唱阴和之象今不时见似君心在房内不修外事废乱失义夫人淫恣而不敢制故曰女谒乱公
  诗含神雾曰瑶光如霓贯月感女枢生颛顼
  尚书考灵曜注曰日傍白者为虹日傍青赤者为霓春秋演孔图曰霓者斗之乱精也斗失度则投霓见宋均注曰投应也
  春秋元命苞曰阴阳交为虹霓
  春秋运斗枢曰枢星散为虹霓
  蔡邕月令章句曰虹䗖𬟽也阴阳交接之气著于形色者也雄曰虹雌曰霓虹常依阴云昼见于日冲无云不见大阴亦不见霓常以𫎇浊见日旁白而直曰白虹凡日旁者四时常有之唯雄虹起季春见至孟冬乃藏虹映日成质故朝西暮东
  汉书曰荆轲慕燕丹之义白虹贯日太子畏之如淳注曰虹臣象日君象
  烈士传曰荆轲发后太子见虹贯日不散曰吾事不成矣后闻轲死事不立曰吾知之矣
  汉书曰武帝逰东莱临大海是岁虹气苍黄色若飞鸟集棫阳宫上
  又曰上官桀谋废昭帝迎立燕王是时天雨虹下属宫中饮水井水竭
  又天文志曰虹霓者阴阳之精也如淳注曰雄曰虹雌曰霓
  张蕃汉记曰灵帝和光元年虹昼见御坐殿庭前色青赤上引蔡邕问之对曰虹霓小人女子之祥
  又汉名臣蔡邕奏曰有黑气堕温徳殿庭中如车盖腾起奋𨑙五色有头体长十馀丈形似龙占者以虹霓对虹著于天而䧏于庭以臣所闻则天所投虹也
  吴志曰诸葛恪攻新城不克引军出往东兴有蛇见其船还拜蒋陵白虹复绕其车吴录云恪曰虹何为来此哉果为孙峻所诛晋阳秋曰建武元年虹长弥天
  晋安帝纪曰义熙二年七月夜彩虹出西方蔽月前凉录曰张骏六年有彩虹五里隆隆如钟鼓之声沈约宋书曰刘义庆在黄陵有疾而白虹贯城野麇入府心甚恶之因自陈求退
  庄子曰阳炙阴为虹
  文子曰天地二气即成虹人二气即生病
  淮南子曰昔者冯夷大丙之御也皆古得道能御阴阳乘雷车驾云虹
  又曰太古二皇得道之柄立于中天二皇伏羲神农神与化逰以抚四方是故虹霓不出贼星不行贼星妖星含徳之所致也含懐也
  又曰虹霓者天之忌也
  孟子曰汤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民之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
  战国策曰唐睢谓秦王曰聂政刺韩傫白虹贯日捜神记曰孔子修春秋制孝经既成孔子斋戒向北斗星而拜告备于天乃有赤气如虹自上而下化为黄玉上有刻文孔子跪而受之
  又曰庐陵巴丘民陈济者作州吏其妇姓秦独在家忽疾病恍惚发狂后渐差常有一丈夫长大仪貎端正著绛碧袍彩色炫耀来从之常相期于一山涧之旁寝处不觉有人道感接忽忽如眠耳如是积年春每往期㑹不复畏难比邻人观其所至辄有虹见秦云至水侧丈夫金瓶引水共饮后遂有娠生儿如人多肉不觉有手足济寻假还秦惧见之乃内儿著瓮中因见此丈夫以金瓮与之令覆儿济时醉眠在牖下闻与秦语声至怆济亦不疑也又丈夫语秦云儿小未可得将去不湏作衣我自衣之即以綘囊与之令可时出与乳于时风雨晦冥邻人见虹下其庭秦常能办佳食肴馔丰美有异于常丈夫复少时将儿去亦风雨晦冥人见二虹出其家从此遂踈
  异苑曰古语有之曰古者有夫妇荒年菜食而死俱化成青虹故俗呼为美人虹
  又曰晋陵薛愿义熙初有虹饮其釡中吸响便竭愿辇酒灌之随投便竭吐金满器于是灾弊日祛而丰富岁臻
  述异记曰有黒虹下乐辑营少日辑病卒
  纪年曰晋定公十八年青虹见
  瑞应图曰大虹竟天握登见之意感生舜于姚墟太𤣥经曰紫霓围日其疾不割
  杂兵书曰日晕有白虹贯内出外者从所止战胜华阳国志曰李特生长子荡字仲平少子雄字仲隽特妻罗氏妊雄梦双虹自地升天一虹中断罗曰吾二儿有先亡者有贵者后雄王蜀
  黄帝占军诀曰攻城有虹从南方入饮城中者从虹攻之胜白虹绕城不匝从虹所在击之胜谨守其缺贼乃从其地破走
  文子曰父无䘮子之忧兄无哭弟之哀童子不孤妇人不孀虹霓不见盗贼不行含徳之所致也
  楚辞曰青云衣兮白霓裳
  楚辞天问曰白霓婴茀胡为此堂王逸注曰霓而云有色似龙者茀白云逶迤也霓者言有此白霓茀气逶迤相婴何为于此堂乎盖屈原祠堂所见也安得夫良药不能固臧臧善也崔文子学仙于王子乔子乔化为白虹而加婴茀持药与崔文子惊怪引戈击中之因堕其药俯而视茀王子乔之尸也故言得药之善也
  扬雄甘泉赋曰曵虹采之流离
  左思吴都赋曰虹霓回带于云馆
  潘尼雨赋曰收綘霓于汉阴
  杨文云赋曰浮素霓之逶迤












  太平御览卷十四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御覧卷十五
  宋 李昉等 撰
  天部十五
  气        雾
  霾        曀
  气
  释名曰气犹忾也忾然有声而无形也
  易曰天地氤氲万物化醇
  又潜龙勿用阳气潜藏
  又精气为物游魂为变精气氤氲聚而成物聚极则散而游魂为变
  又天地定位山泽通气
  礼曰仲春行秋令则其国大水寒气总至
  又三月之节是月也生气方盛阳气发泄勾者毕出萌者尽逹
  又三月之节是月也命国傩九门磔攘以毕春气季春行冬令则寒气时发草木皆肃
  又孟秋行冬令则阴气大胜行春令则其国乃旱阳气复还
  又八月之节是月也天子乃傩以达秋气杀气浸盛阳气日衰
  又九月之节霜始降则百工休乃命有司曰寒气总至人力不堪其皆入室
  又季秋行春令则暖风来至人气懈惰
  又小雪之日后五日天气上腾地气下降
  又孟冬行春令则冻闭不宻地气上泄
  又地气沮泄是谓𤼵天地之房诸蛰则死
  又十二月中气命有司大傩旁磔出土牛以送寒气又社祭土而主阴气也
  又乡饮酒礼曰天地严凝之气始于西南而盛于西北此天地之义气也天地温厚之气始于东北而盛于东南此天地之仁气也
  周礼曰视祲掌十辉之法以观妖祥辨吉凶妖祥善恶之徴郑司农云辉谓日光之气
  又视祲之官春分望气
  传曰节宜其气
  尚书中候曰尧沉璧于河休气四塞
  春秋繁露曰气之清者为精人之精者为贤治身以积精为道
  春秋元命苞曰阴阳聚为云气
  史记曰海旁蜃气象楼台广野气成宫阙
  又项羽本纪曰范增说项羽曰沛公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彩此天子气也宜急击勿失又秦纪曰始皇东逰望气者云五百年后金陵有天子于是始皇东游以厌之改金陵为秣陵厌之以绝其气汉武故事曰上巡狩河间见紫云青气自地属天望气者云下有奇彩女求之得拳夫人后生昭帝
  汉书曰宣帝号曰皇曽孙生数月遭巫蛊事曽孙虽在襁褓犹坐收系郡邸狱邴吉为廷尉监治巫蛊怜曽孙无辜至后元二年武帝疾望气者言长安狱中有天子气上遣使者分条中都官狱系者轻重皆杀之内谒者令郭攘夜至郡邸狱吉拒使者不得入曽孙赖吉得全应劭汉官仪曰世祖封禅夕有青气上与天属遥望不见山巅
  又髙祖在沛隐芒砀山每出游上辄不欲令吕后知常在深僻处后亦常知所在髙祖问曰何以知之后曰君所居处上有紫气
  又孝灵熹平八年八月辛未白气如疋练冲北斗第四星为大兽状明日扬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州刺史臧旻攻盗贼斩首数千级东观汉记曰和帝永平十二年癸酉夜白气长三丈起国东北指军市十日是月西域䝉奇踈勒二国归义谢承后汉书曰郎𫖮上书曰去年閠月白气从天汉入玉井西将有叛戾之患金精之变太尉所掌宜责以灾异
  汉书五行志曰永兴二年光禄勲舍壁下有青气视之得玉钩玦
  汉光武封禅仪曰元年封禅昼有白气夜有赤光又建武三十二年二月十九日之山此日山上云气成宫阙百官皆见之二十一日夕牲时有白气广一丈东南极望二十二日礼毕正直坛所有气与天属遥望不复见山
  楚汉春秋曰亚父谋曰吾望沛公其气冲天五色相绕或似龙或似蛇或似虎或似云或似人此非人臣之气也
  王隐晋书曰武帝咸宁元年洛阳太祖庙中有青气占之者以为东莞音官王后当有天子后改封琅邪江东之应也
  又鲁胜字叔时以岁日望气乃长叹知将来多故便称疾去官中书令张华敬之欲用之遣二子谕意竟不起又张华察牛斗间有紫气乃丰城之劔气也
  吴志曰朝宫井上旦有五色气孙坚令浚之得汉传国玺
  又孙坚葬富春城东塜有光上属天蔓数里皆曰非凡气也孙氏其兴乎
  蜀志曰建安二十五年刘豹等上言二十二年中数有气如旗从西竟东中天而行图书曰必有天子出其方南中八郡志曰永昌郡有禁水水有恶毒气中去声下同物则有声中树木则折名曰鬼弹中人则奄然溃烂宋永初山川记曰宁州瘴气莽露四时不绝
  列仙记曰老子西出关关令尹喜占气知神仙过荆州记曰夷道县有望州山山下有泉欲雨泉中有赤气上腾于天
  庄子曰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辨以逰于无穷者彼恶乎待哉郭象曰御六气之辨即是逰变化之涂也
  又人之生气聚则为生散则为死
  列子曰太初者气之始也
  又天积气之所成
  孙卿子曰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
  抱朴子曰军上气黑如楼将军移军必败其将勇则气如火炎势如张弩云如日月赤气绕之所见之地大胜不可攻也
  又或问登步之道曰或用棘心为飞车存念则五蛇六龙至乘之上升三十里名为太清其气甚刚胜人也师言鸢飞渐髙直舒两翅而自渐进乘刚气也
  淮南子曰土地各以类生人是故山气多男泽气多女水汽多喑于金反风气多聋林气多癃木气多伛髙诱曰自此上至山气多男皆生子乃有此疾也下气多尰岸下下虚肿足曰尰石气多力象石也险阻气多瘿暑气多夭音夭寒气多寿谷气多痹丘气多狂广气多仁下平者其聚为广陵气多贪象陵积聚也轻土多力利疾也重土多迟清水音小浊水音大湍水人重湍急流悍水也中土多圣人皆应其类也
  又太清之始世天覆以徳地载以乐四时不失其序风雨不降其虐日月淑清而扬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光五星循轨而不失其行此气之至休者也
  吕氏春秋曰天圎谓精气圎通周复无杂故曰圎魏子曰北夷之气象群羊南夷之气类船山海之气象楼台宫阙都邑气象林木
  家语曰食气者神眀而寿
  洽书曰有气象人青衣无手在日西天子之气象也遁甲开山圗曰巨灵者偏得元气之道故以元气一时生混沌
  又自老子生周清气凌迟俗儒道士无所通验
  河圗曰昆仑山有水水汽上蒸为霞
  地镜圗曰望百姓家有黄气蘖栀子树也山有白气而郁郁中有神龙
  三辅旧事曰汉作灵台以四孟月登而观黄气为疾病赤兵黑水
  荆州图曰宜都郡望周山袁山松宜都记曰锺山山根有涌泉成溪溪水清天阴欲雨辄有赤气故名曰丹溪
  论衡曰陈留虞延字君人夜生母见其气如一疋绢径上天以问人人曰吉气与天通后位至司徒
  楚辞曰飡六气而饮沆瀣兮漱正阳而含朝霞王逸曰飡吞也吞日精气也凌阳子曰春日朝霞朝霞者日始出赤气也秋日沦汉瀹汉者日没后赤黄气也冬日沆瀣沆瀣者北方半夜气也夏飡正阳正阳者南方日中气也
  又天问曰伯强安处惠气安在注曰伯强是大疫鬼也所至恣恶气伤和气
  
  释名曰雾冒也气𫎇冒覆地物也昏暗之时则为妖灾明王圣主则为祥瑞
  礼记月令曰仲冬行夏令则其国乃旱氛雾冥冥尔雅曰地气发天不应曰雾
  尚书中候曰桀无道地吐黄雾
  春秋元命苞曰雾阴阳之气也阴阳怒而为风乱而为雾
  汉书曰袁盎谏文帝勿迁淮南王恐其逢雾露而死又王氏五侯同日俱封其日黄雾四塞
  又汉髙祖至平城匈奴围上七日天大雾汉使人还往胡不觉后得逸平城之难
  又孝成帝建始元年夏四月黄雾四塞上问杨兴等曰阴盛侵阳之气也
  东观汉记曰马援谓官属曰吾在浪泊西里间下潦上雾毒气薫蒸仰视乌鸢站站都泰牒泰二音堕水中
  谢承后汉书曰河南张楷字公超性好道术能作五里雾于时关西华阴人裴优亦能作三里雾
  魏略曰刘雄鸣每出雾中识道不迷惑时人因谓能为云雾
  王隐晋书曰乐广为尚书令卫瓘见而奇之因令诸子造焉曰此人之水镜每见令人莹然若开云雾睹青天又大宁元年黄雾四塞王敦之应也
  宋元嘉起居注曰旴𣅿民王彭先丁母艰居䘮至孝元嘉之始父又䘮亡彭兄弟二人土工未就乡人助彭作砖砖事须水济值天旱穿井尽力不得水彭号穷无计一旦天雾雾消之后于砖灶前自然生水
  沈约宋书曰后汉正月朝天子临徳扬殿受朝贺舍利从南方来戏于殿前激水化成比目跳跃𠻳水作雾翳日
  燕书烈祖后纪曰元玺六年烈祖遣侍中缪髙太子詹事刘猗赍传国玺诣晋求救猗负引行数百里黄雾四塞迷荒不得进乃还易取行玺始得去
  帝王世纪曰凡重雾三日必大雨雨未䧏雾不可冒行又帝沃丁八年伊尹卒年百有馀岁天雾三日沃丁葬以天子之礼祀以太牢亲自临䘮三年以报大徳焉又黄帝时天大雾三日帝逰洛水之上见大鱼杀三牲以醮之天乃甚雨七日七夜鱼流始得图书今河圗也世传大雾三日必有甚雨自此始也
  汉武内传曰东方朔乘云飞去仰望大雾覆之不知所在刘向列女传曰陶答子妻者陶大夫答子之妻也答子化陶三年名誉不兴家富三倍其妻数谏曰夫子能薄而官大是谓婴害无功而家富是谓积殃昔楚令尹子文之化家贫而国富福结于子孙名垂于后代今夫子贪富务大不顾后害妾闻南山有𤣥豹雾雨七日不下食者何也欲以泽其衣毛而成其文章故藏以逺害今君与此背不无后患乎
  葛洪神仙传曰栾巴为尚书郎一旦天大雾对坐不相见失巴所在后问其故乃是巴还成都与亲故别也又淮南王闻有道术士必卑辞厚币以致之于是八公乃往一人能坐致风两立起云雾王试之无不效李先生传曰先生名广字祖和本南阳人先主遣军欲取先生先生起雾半天骑自相杀先主因此乃入呉宜都山川记曰郡西北三十里有丹山天晴山岭忽有雾起回转如烟不过再朝雨乃降
  王烈之安城记曰县人有谢廪者行田归路中忽遇云雾雾中有一人乘龟而行廪知为神人拜请随去此人曰汝无仙骨不得去也
  湘州记曰曲江县有银山山常多素雾
  嵩髙山记曰有猎师在山见浮圗奇妙异常有金象比来寻求白雾忽起不知寺处
  东方朔十洲记曰汉武帝天汉中西胡国献猛兽使者曰猛兽之出生昆仑或生𤣥圃食气饮雾解人语当其神也立起风云吐𠻳雾露百邪并走因名猛兽
  王粲英雄记曰曹公赤壁败行至云梦大泽中遇大雾迷失道路
  王子年拾遗记曰平沙千里色如金细如丝风吹起如雾亦曰金雾
  西京杂记曰太平之代雾不塞望浸淫被泊而已又东海人曹公立兴云雾坐成山河
  假龟龙凉州记曰吕光幸天渊池时天清朗忽然起雾有五色云在光上
  陈留风俗记曰雍丘县有祠名夏公后祠有神井能致雾雹
  博物志曰王尔张衡马均者昔俱冒雾行一人无恙一人病一人死无恙者饮酒病者食死者空腹
  庄子曰腾水上溢故为雾
  抱朴子曰白雾四面围城不出百日大兵至城下又与善人逰如行雾中虽不濡湿潜自有润
  又通天犀角有白理如线自本彻末者以此角大雾重云之夜置中庭终不沾濡
  苏子曰蜀郡邓公呼吸成雾
  韩子曰飞龙乘云腾蛇㳺雾云罢雾散与蚁蚓与蚓字同同矣
  淮南子曰甚雾之朝可以细书不可望寻丈之外又腾蛇㳺雾困于蝍蛆
  又昔者冯夷大丙之御也皆得古道能御阴阳逰㣲雾经霜雪而无迹照日光而无影
  魏子曰雾之盛须㬰而讫暴雨之盛不过终日是以人君喜怒不见于容
  龙鱼河圗曰山有大雾十日以上不除者山崩之候也
  京房妖占曰大雾君迷或云雾四时则时多隐士伏侯古今注曰汉元帝竟宁元年大雾树皆白
  春秋潜潭巴曰大雾三日群猾起上下承𫎇上少下多故曰群猾也
  志林曰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蚩尤作大雾弥三日军人皆惑黄帝乃令风后法斗机作指南车以别四方遂擒蚩尤
  望气经曰十月癸巳雾赤为兵青为殃
  又六月三日有雾则岁大熟
  地镜图曰古王之千岁者行游诸国其所居国必三日变为日中之雾
  汉武帝故事曰武帝葬茂陵芳香之气异常积于坟埏之间如大雾
  黄帝𤣥女战法曰黄帝与蚩尤九战九不胜黄帝归于太山三日夜夜雾冥有一妇人人首鸟形黄帝稽首再拜伏不敢起妇人曰吾𤣥女也子欲何问黄帝曰小子欲万战万胜遂得战法焉
  徐干中论曰文王遇姜公于渭阳执竿而钓文王得之灼若披云而见白日霍若开雾而睹青天
  温峤与陶侃笺曰雾气过差则君道幽晦
  
  释名曰霾晦也如物尘晦之色也
  诗曰终风且霾惠然肯来
  尔雅曰风而雨土为霾
  崔豹古今注曰汉昭帝元鳯三年天雨黄土白昼昏霾
  
  说文曰曀天阴沉也
  诗曰终风且曀不日有曀
  又曀曀其阴
  尔雅曰阴而风为曀













  太平御览卷十五
<子部,类书类,太平御览>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御览卷十六
  宋 李昉等 撰
  时序部一
  律        历
  
  吕氏春秋曰黄帝命伶伦作为律伶伦自大夏之西乃之阮隃之阴山取竹于嶰谷以生空窍厚均者断两节间长三寸九分而吹之以为十二筒听凤鸣以别十二律其雄鸣为六雌鸣亦六故曰黄锺之宫律之本也鳯有雌雄故律有阴阳
  书曰肆觐东后恊时月正日同律度量衡
  又帝曰䕫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寛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声谓五声宫商角徴羽律谓六律六吕十二月之气言当依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伦理也八音能谐理不错夺则神人咸和命䕫使勉之
  又予欲闻六律五声八音在治忽以出纳五言汝听孔氏曰言欲以六律和声音察天下治理及忽怠者又以出纳仁义礼智信五徳之言汝当听审之也礼曰孟春之月律中太蔟蔟凑也言万物始大而凑也周礼曰大司乐以六律六吕五声八音六舞六代舞大合乐致鬼神
  又注曰律吕相生者上生者三分益一下生者三分减一黄锺律长九寸下生林锺六十律也
  左传曰六律七音八风九歌以相成也清浊大小长短疾徐哀乐迟速髙下出入周流以相济也君子听之以平其心
  尔雅曰律谓之分郭璞注曰律管可以分气者也
  易是类谋曰圣人兴起不知姓名当吹律听声以别其姓律者六律也
  春秋元命苞曰律之为言率也所以率气令达也率犹导也春秋孔演圗曰孔子曰丘援律吹命阴得羽之宫孝经援神契曰圣王吹律有姓
  汉书张苍传曰张苍自秦时为柱下御史明习天下圗书计籍又善用算律历故令苍以列侯居相府领主郡国上计
  又张苍代灌婴为丞相汉兴二十馀年天下定公卿皆军吏苍为计吏时正绪律历故汉家言律历者法张苍苍好书无所不通而尤䆳音律䆳深也
  又京房传曰房字君明东郡顿丘人好锺律知音声房本姓李推律自定为京氏
  又律历志曰五音生于阴阳分为十二律转生六十律皆所以纪斗气效物类也天效以景地效以响即律也阴阳和则景至以律气应则灰除是故天子常以日冬夏至御前殿合八能之士陈八音听乐均度晷影𠉀锺律权土炭校阴阳冬至阳气应乐均清影长极黄锺通土炭轻而衡仰夏至阴气应乐均浊影短极蕤賔通土炭重而衡低进退于先后五日之中八能各以候状闻太史令封上效则和否则占候气之法为室三重户闭涂衅必周宻布缇缦室中以木为案每律各一内卑外髙从其方位加律其上以葭莩灰抑其内端案历而𠉀之气至者灰去其为气所动者灰散风所动者其灰聚殿中𠉀用玉律十二唯二至乃𠉀灵台用竹律六十
  又凡律度量衡用铜铜为物之精不为燥湿寒暑变其节不为风雨曝露改其形介然常似于君子之形是以用铜也用竹为引者事之宜也
  又至治之世天地之气合以生风天地之风气定十二律
  王隐晋书曰荀朂以魏杜䕫所制律吕校定大乐总章鼓吹八音与律吕乖错始知后汉至魏度渐长于古四分馀而䕫依为律吕故致不韵不和部著作郎刘恭依周礼制尺所谓古尺也依古尺作新律吕以调声韵以律量黍以尺度古器皆与本铭尺寸无差失故家得古玉律锺声亦与新律暗合遂班下太常使大乐緫章鼓吹清商施用朂遂典知乐事
  晋诸公讃曰世祖时以荀朂所造律颁示朝臣散骑侍郎阮咸倡议谓朂所造声髙必由古今尺有长短所致然朂亦黙案经典笇下而制之又求古器得周时玉律比校正同荀朂奏曰中所出御府铜竹律二十五具部太乐郎刘秀等校试其三具与杜䕫左延年法同其二十二具视其铭题尺寸是笛律也同恊律中郎将列和云昔魏明帝时令和丞受一笛声以作此律欲使学者别居一坊歌咏讲习依此律调至于都合乐时但识其尺寸之名则丝竹歌咏皆得均合歌声浊者用长笛长律歌声清者用短笛短律凡弦歌调张清浊之制不依笛尺寸名之则不可知也
  赵书曰刘曜筑建徳殿取土城西南郭内得圎石状若水碓其铭曰律权石重四钧同律度量衡有莘氏造议者未之详或以为瑞叅军事续咸曰莽时物
  东方朔十洲记曰武帝时有西胡月氐国遣使曰臣国去此三十万里国有常占若东风入律百旬不休青云干吕连月不散者阎浮国将有好道之君矣
  孟子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
  淮南子曰䕫合六律调五音通八风
  又天文曰帝张四维帝天帝也运之以斗运提月徙一辰复反其所正月指寅十一月指子一岁而匝终而复始寅则万物蚓蚓也蚓虫也律受太蔟太蔟者凑而未出也太蔟正月律指邜邜则茂茂然律受夹锺夹锺者始夹也夹锺二月律指辰辰则振振之也律受姑洗姑洗者陈去而新来也姑洗三月律指己巳则生巳定也律受中吕中吕者中充大也中吕四月律指午午者忤也律受蕤蕤賔者安而服也蕤賔五月律指未未者味也律受林锺林锺者引而正之也林锺六月律指申申者伸也律受夷则夷则者易其则也徳去矣夷则七月律也徳已去生气尽也指酉酉者饱也律受南吕南吕者任苞大也南吕八月律指戌戌者灭也律受无射无射者入之无厌也无射九月律指亥亥者阂也律受应锺应锺者应其锺也应锺十月律指子子者兹也律受黄锺黄锺者已锺也黄锺十一月律指丑丑者纽也律受大吕大吕者旅旅而去也大吕十二月律
  又一律而生五音十二律而为六十音因而六之六六三十六故三百六十音以当一岁之日故律历之数天地之道
  国语曰王将铸无射王景王也问律于伶州鸠律锺律也对曰律所以立均出度也律谓六律六吕也均钟木长七尺有弦系之以均钟者度钟大小清浊也汉太予乐官有之也纪之以三三天地人也平之以六六六律也成于十二十二律吕也天之道也天之大数不过十二夫六中之色也故名之曰黄锺六者天地之中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天有六母地有五子十一而天地毕矣而六为中故六律六吕而成天道也所以宣养六气九徳也宣遍也六气阴阳风雨晦明也九徳九功之徳水火金木土榖正徳利用厚生也由是第之由从也第次也次其月也二曰太蔟所以金奏赞阳出治也三曰姑洗所以修洁百物考神纳賔也四曰蕤賔所以安靖神人献酬交酢也五曰夷则所以咏歌九则平民无贰也六曰无射所以宣布哲人之令徳示民规仪也为之六间以扬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沉伏而黜散越也六间六吕在阳律之间沉滞也黜出也越扬也吕阴律所以间阳律成其功发扬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滞伏之气而去越散者也元间大吕助宣物也二间夹锺出四隙之细也四时之间气微细者三间中吕宣中气也四间林锺和展百事俾莫不任肃纯恪也五间南吕赞阳秀也六间应锺均利器用俾应复也律吕不易无奸物也
  蔡邕月令曰律率也声之管也中应也太蔟锺名上古本阴阳别风声清浊别风声不可以文载口传也故铸金作锺以正十二月之声然后以效升䧏之气而锺不可用乃截竹为管曰律为清浊之率也以律长短为制正月律与太蔟相中也言皆出于黄锺之律乃置深室葭莩为灰以实其端其月气既至则灰飞管通古以锺律齐其声后人不能则数以正其度度正则音亦正仲春中夹锺管长七寸四分夹孚甲也言孚甲类分也季春中姑洗管长七寸一分强姑故也洗鲜也言万物去故就新莫不鲜明也孟夏中中吕管长六寸二分阳气将极故复中难之也仲夏中蕤賔管长六寸三分小分二强蕤下也賔敬也阳气上极阴气始賔敬之季夏中林锺管长六寸九分林众也万物成熟种类众多孟秋中夷则管长五寸六分夷伤也则法也万物始被刑法也中秋中南吕管长五寸三分小分三强南任也言阳气尚有任也季秋中无射管长四寸八分小分三强射终也言万物随阳终也孟冬中应锺管长四寸八分锺动也言万物应阳而动下藏也中冬中黄锺管长九寸锺动也言阳气于黄泉下动季冬中大吕管长八寸吕距也言阳气欲出阴不许也京氏律术曰律难以度调故作准以代之准之状如瑟长丈而十三弦隐间九尺中共一弦下画分寸均中其弦使应黄锺之声苐按分寸以求诸律则皆如画而应矣然自上古有锺其次有律近古有准皆稍简易之意其相生也黄锺下生林锺林锺上生太蔟太蔟下生南吕南吕土生姑洗姑洗下生应锺应锺上生蕤蕤賔下生大吕大吕下生夷则夷则上生夹锺夹锺下生无射无射上生中吕中吕上生黄锺上下相生终六十执始以下四十八律文多不载孟春之月则太蔟为宫姑洗为商蕤賔为角南吕为征应锺为羽大吕为变宫夷则为变征他月仿此也
  六韬曰武王问太公曰辨律之音声何以知三军之消息胜负之决乎公曰深哉王之问也夫律管十二其音以五宫商角徴羽此其正声也万代不易五行之神道之常也金木水火土可以其胜攻之其法以天清净无阴云风雨夜遣轻骑往至敌人之垒去九百步外遍持律管当耳大呼惊之有声应管其来甚微角声应管当以白虎徴声应管当以𤣥武商声应管当以朱雀羽声应管当以勾陈五管声皆不应者宫也当以青龙此五行之符佐胜之徴咸则之也
  白虎通曰十一月律谓之黄锺何黄中和之色锺者动也言阳于黄泉之下动养万物也十二月律谓之大吕何大者太也吕者距也言阳气欲出阴不许也正月律谓之太蔟何太者大也蔟者凑也言万物始大凑地而出也二月律谓之夹钟何夹孚甲也言万物孚甲种类分三月律谓之姑洗何姑者故也洗者鲜也言万物去故就新莫不鲜明也四月律谓之中吕何言阳气将极故复中难之也五月律谓之蕤賔何蕤者下也賔者敬也言阳气上极阴气始起故賔敬之六月律谓之林锺何林者众也万物成熟其类众多也七月律谓之夷则何夷伤也则法也言万物始伤被刑法也八月律谓之南吕何南任也言阳气尚有任也九月律谓之无射何射终也言万物随阳而终也当复随阴起无有终也十月律谓之应锺何锺者动也言万物应阳而动下藏也
  蔡邕月令章句曰锺以斤两尺寸中所容受升之数为法律亦以寸分大小长短为法故也黄锺之管长九寸孔径三分围九分其馀皆稍短为大小围数无增减以度量者可以文载口传与众共知然不如耳决之明也周官曰太师掌六律六吕文以五声播以五教以六诗六徳为之本以六律为之音也
  刘向别录曰邹子在燕燕国有谷地美而寒不生五榖邹子居之吹律而温气至今名黍谷
  论衡曰孔子吹律自知殷之苗裔
  杨泉物理论曰听清浊五音之和然后制为锺律取𢎞农宜阳县金门山竹为管
  夏侯𤣥辨乐论曰阮生云律吕协则阴阳和音声适则万物类天下无乐而欲阴阳和调灾害不生亦已难矣此言律吕音声非徒化治人物乃可以调和阴阳荡除灾害也夫天地定位刚柔相摩盈虚有时尧遭九年之水忧民阻饥汤遭七年之旱欲迁其社岂律吕不和音声不通哉此乃天然之数非人道所协也
  扬雄太𤣥经曰调律者度竹为管芦莩为灰列之九则之中漠然无动寂然无声㣲风不起纎尘不形冬至半夜黄锺以应矣
  
  世本曰容成作历容成黄帝之臣
  易曰君子以治历明时
  书曰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又天之历数在汝躬
  又协用五纪又五曰历数
  易干凿度曰尧以甲子天元为推术注云甲子为蔀首起十一月朔又历原名握先纪曰甲子握先为历始之名始言无前者也七十六岁为一纪而一蔀首
  易是类谋曰师旷触耀而出历推首算以知将来触耀而出谓师旷得圣人之一体故触耀而生其人能历数枢机之事又能推五音知将来之事
  汉书律历志曰历数之起上矣传述颛顼命南正重司天火正黎司地其后三苗乱徳二官咸废而闰馀乖次孟陬殄灭摄提失方摄提星名随斗杓所指建十二月若历误春三月当指辰乃指已是为失方也尧复育重黎之后使纂其业后以授舜舜亦以命禹至周武王访箕子言大法九章而五纪明历法并岁月日星辰为五纪也五霸之末史官䘮纪畴人子弟分散李奇曰同类之人俱明历者也如淳曰家业世世相传为畴或在夷狄故其所记有黄帝颛顼夏殷周及鲁历战国扰攘秦兼天下未遑暇也亦颇推五胜五行相胜秦以周为火用水胜之也而自以为获水徳乃以十月为正色尚黑汉兴方纪纲大基庶事草创袭秦正朔以北平侯张苍言用颛顼历比于六历踈阔中最为㣲近然正朔服色未睹其真而朔晦月见弦望满亏多非是至武帝元封七年汉兴百二岁矣大中大夫公孙卿壶遂太史令司马迁等言历纪壊废宜改正朔遂诏卿遂迁与侍郎尊大典星射姓等师古曰姓射名姓也议造汉历迺定东西立晷仪下漏刻以追二十八宿相距于四方举终以定朔晦分至躔离弦应劭曰躔径也离逺也瓒曰离历也日月之所历也姓等奏不能为算愿募治历者更造宻度各自增减以造汉太初历乃选治历邓平及长乐司马可酒泉𠋫宜君侍郎尊与民间治历者凡二十馀人方士唐都巴郡洛下闳与焉晋灼曰史记历书云唐都分天部而巴郡洛下闳运算推历也都分天部谓分二十八宿为躔度也而闳运算转历罢废尤踈者淳于陵渠复覆太初历晦朔弦望皆最宻日月如合璧五星如连珠谓太初上元甲子夜半朔立冬至时七曜皆㑹聚斗牵牛中如合璧连珠也陵渠奏状遂用邓平历以平为太史丞后二十七年元鳯三年大史令张寿王上书言历者天地之大纪上帝所为传黄帝调律历汉元年以来用之今阴阳不调宜更历之过也诏下主历使者鲜于妄人请与治历大司农中丞麻光等二十馀人杂候月日晦朔弦望八莭二十四气钧校诸历用状奏可诏与丞相御史大将军右将军史各一人杂𠉀上林清台诸历踈宻凡十一家以元鳯三年十一月朔旦冬至尽五年十二月各有第寿王课踈逺按汉元年不用黄帝调历寿王非汉历逆天道非所宜言大不敬有诏勿劾复𠉀尽六年太初历第一即墨徐万且长安徐禹治太初历亦第一寿王及待诏李信治黄帝调历课皆踈阔寿王历迺太史官殷历也至孝成世刘向总六历列是非作五纪论向子歆究其㣲眇作三统历及谱
  又路温舒从祖父受历数天文以为汉厄三七之间张字曰三七二百一十岁也自汉初至哀帝元年二百一十年也至平帝崩二百一十一岁也上封事以豫戒成帝时谷永亦言如此
  又王莽传曰莽见盗贼多乃令太史推三万六千岁历纪布天下书曰紫阁圗曰太一黄帝皆仙而上天张乐昆仑处山之上后世圣主得瑞者当张乐秦终南山上长安南山诗所谓终南以故秦地故言秦予之不敏奉行未明乃今谕矣又孝武纪曰夏五月正历以正月为岁首郑𤣥曰先是以十月为岁首色上黄数用五张晏曰汉据土徳土数五定官名恊音律
  又历谱有序四时之位正分至之节以㑹日月五星之辰以考寒暑杀生之实故圣王必正历以深知五星日月之㑹凶厄之患其术皆出焉此圣人知命之术也续汉律历志曰自太初元年始用三统历施行百馀年历稍后天朔先于历朔或在晦月或朔见建武八年中太仆朱浮大中大夫许叔等数上书言朔历不正宜当改更时分度觉差尚㣲上以天下初定未遑考正至永平五年官历署七月十六日月蚀待诏杨岑见时月蚀多先历即缩用算因上言月当十五日蚀官历不中诏书令岑普𠉀与官历课起七月尽十一月弦望凡五官历皆失岑皆中庚寅诏书令岑署弦望月蚀官复令待诏张盛景防鲍业等六四分法与岑课岁馀盛等所中多岑六事
  又曰黄帝造历元起辛邜而颛顼用乙邜虞用戊午夏用丙寅殷用甲寅周用丁巳鲁用庚子汉初用乙邜至武帝中元以丁丑王莽之际刘歆作三綂追太初前世一元得五星㑹庚戌之岁以为上元太初历到章帝元和旋复踈阔征能术者课劾诸历定朔稽元追汉四十五年庚辰之岁退朔一日乃与天合以为四分历又曰昔者圣人之作历观璇玑之运三光之行道之发敛影之长短斗纲所建青龙所纒参伍以变错综其数而制术焉日月相推日舒月速当其同所谓之和合舒速先后近一逺三谓之弦相与为衡分天下之中谓之望以逺及速光尽体伏谓之晦晦朔合离斗建移辰谓之朔
  魏略曰太史上言汉历不及天时因更推步弦望朔晦为太和历帝以髙堂隆学问优深于天文又精乃诏使隆与尚书郎杨伟太史待诏骆禄参共推校更相劾岁馀禄得日蚀而月晦不尽隆不得日蚀而晦尽诏从太史隆所推不得而逺近犹知其精㣲
  又曰景初元年山茌县上言有黄龙见有司奏以为魏得地宜以建子月为正乃定历年改大和历为景初历呉志曰孙权黄武二年改四分历用乾象历
  王隠晋书曰张载弟前乌程令元依蔡邕注明堂月令中台要缀诸说历数而为历讃秘书监茍菘见讃异之谓可该罗历义
  唐书曰王勃聪警绝众于推步历笇尤精尝作大唐千岁历言唐徳灵长千年合承周汉运历不合承周隋短祚其论大㫖云以土王者五十代而一千年金王者四十九代而九百年水王者二十代而六百年木王者三十代而八百年火王者二十代而七百年此天地之长期符历之大数也自黄帝至汉并是五运贞主五行之匝土运复归唐徳承之宜矣魏晋至于周隋咸非正统五行之沴气也故不可承之大率如此
  洪范五行传曰圣人所以揆天行而纪万国也孔子作春秋正春正秋所以重历也五家之历多踈阔惟颛顼历为㣲近故张苍用颛顼历元封中立太初历测弦望皆最宻
  益都耆旧传曰巴郡洛下闳汉武帝时改颛顼历更作太初历曰后八百岁此历差一日当有圣人定之风土记曰自黄帝颛顼下逮三王治历十有一家考课损益各有变衰非运之错考察异意故也
  尸子曰造历者羲和之子也
  杨泉物理论曰畴昔神农始治农功正节气审寒温以为早晚之期故立历日
  董巴议曰武王作周历周公作鲁历
  蔡邕议曰邕以为历数精㣲去圣人乆逺得失更迭术无常是汉承秦正历用颛顼元用乙邜百有二岁孝武皇帝始改正朔历用太初元用乙丑行之百八十九岁孝章皇帝用清河李梵之言改从四分元用庚辰今冯先陈晃各以庚申为非甲寅为是按历法黄帝颛顼夏殷周鲁凡六甲家各自有元先晃所据则殷历元也他元虽不明图䜟各自一家之术皆当有效于当时昔太初始用丁丑之后六家纷错争议是非太史令张寿王挟甲寅元以非汉历杂𠉀清台课在下第卒以踈阔连见劾奏太初效验无所漏失是则非图䜟之元而有效于前者也及用四分以来考之行度宻于太初是知新元有效于今者也延光元年中谒者亶诵亦非四分庚申上言当用命历序甲寅元公卿百寮叅议正处竟不施行且三光之行迟速进退不必若一术家以笇追而求之取合于当时而已故有古今之异而今术不能上通于古犹古术不能下通于今也由此言之有文于䜟无验于今未必为是有验于今无文于䜟未必为非




  太平御览卷十六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御览卷十七
  宋 李昉等 撰
  时序部二
  五行       四时
  闰        岁
  岁除
  五行
  释名曰五行者言五气于其方各施行也
  尚书洪范曰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皆其生数水曰润下火曰炎上言其自然之常性也木曰曲直金曰从革木可以操曲直金可以改更者土爰稼穑种曰稼敛曰穑土可以种可以敛也润下作咸水卤炎所生上作苦焦气之味曲直作酸木实之性从革作辛金之气味稼穑作甘甘味生于百榖五行以下箕子之所陈也
  礼曰五行之动迭相竭也五行四时十二月还相为本也又曰五行之秀气也
  传曰秋龙见于绛郊魏献子问于蔡墨蔡墨对曰古有豢龙氏有御龙氏献子曰今何故知之对曰五行之官是谓五官实列受氏姓封为上公祀为贵神社稷五祀是尊是奉木正曰勾芒正官长也取木生勾曲而有芒角火正曰祝融融明见也金正曰蓐收初秋摧蓐而可收也水正曰𤣥冥水正而阴幽𠖇也土正曰后土土为群物之主故曰后土献子曰社稷五行祀谁氏之官也对曰少皥氏有四叔曰重曰修曰该曰熙实能理金木水火土使重为勾芒该为蓐收脩及熙为𤣥冥二子相代为水正也世不失职遂济穷桑此三祀也穷桑少昊之号四子能治其官颛顼氏有子号曰黎为祝融共工氏有子曰勾龙为后土此其二祀也后土为社稷田正也掌播殖也有烈氏之子曰柱为稷自夏以上祀之周弃亦为稷成周之始祖能播百榖汤既胜夏废柱而以弃代之也自商以来祀之
  汉书曰五行者五帝之形气也
  又律历志曰天以一生水地以二生火天以三生木地以四生金天以五生土
  魏略曰诏以汉德为火忌水故去洛水而加佳魏于行次为土水得土而流土得水而软故除佳加水变雒为洛
  家语曰季康子问于孔子曰旧闻五帝之名而不知其实请问何谓孔子曰昔丘也闻诸老耼天有五行金木水火土分时化育以成万物一岁三百六十日五行行至七十三日化生长育万物莫不成也其神谓之五帝五帝五行之神佐天理物者也而说皆谓之名字亦为妖怪而妄也古之王者易代改号取法五行更王终始相生亦象其义也法五行更王终始相生以木徳王天下其次所生之行转相承故其生为明王者死配五行是以太皥配木炎帝配火少皥配金颛顼配水黄帝配土康子曰太皥氏其始之木何也孔子曰五行用事先起于木木东方也万物之始皆出焉是故王者则而首以木徳王天下则以所生之行转相承也康子曰吾闻勾芒为木正祝融为火正蓐收为金正𤣥冥为水正后土为土正此则五行之主也而不称何孔子曰凡五正者五行之官名也言但正五行之官名安得即名为帝五行佐成上帝而称五帝太皥之属配焉亦云帝从其号昔者少皥氏之子有四叔曰重曰该曰修曰熙实能理金木水火土使重为勾芒该为蓐收修及熙为𤣥冥颛顼氏之子曰黎为祝融共工氏子曰勾龙为后土此五行者各以所能业为官职生为上公死为贵神别称五祀不得同地也五祀上公之神耳故不得称帝五正不及五帝五帝不及天地也
  遁甲开山图荣氏解曰五龙受爰皇后君也兄弟四人皆人面龙身长曰角龙木仙也次曰羽龙水仙也父曰宫龙上仙也父子同得仙治在五方今五行之神也白虎通曰五行者何谓也谓金木水火土言行者犹言为天行气之义也地之承天犹妇之事夫臣之事君也其位卑卑者亲事是故自周于一行尊于天也尚书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位在北方者阴气在黄泉之下任飬万物水之为言准也阴化沾濡任生木木在东方者阳气始动万物始生木之为言触也阳气动跃火在南方阳在上万物垂枝火之为言委随也万物布施火之为言化也阳气用事万物变化也金在西方者阴始起万物禁止金之为言禁也土在中央者主吐𠲒万物土之为言吐也
  乐记曰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土所以不名时者地土之别名也比于五行尊故自居部职也
  白虎通曰万物懐任交易变化始起先有太初然后有太始形兆既成名曰太素混沌相连视之不见听之不闻然后剖判清浊既分精出曜布度物施生精者为三光号者为五行五行生情性情性生汁中汁中生神明神明生道徳道徳生文章
  四时
  释名曰四时四方各一时时期也不失期也
  书曰以闰月定四时成岁
  礼曰天有四时春秋冬夏无非教也
  周礼曰典瑞掌玉器之藏土圭以致日月四时度其影至不至也
  尔雅曰四时和为玉烛
  又曰春为青阳夏为朱明秋为白藏冬为𤣥英
  论语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
  汲冡周书曰凡时成岁有春秋冬夏各有孟仲季以名十有二月月中气以著时应春三中气雨水春分榖雨夏三中气小满夏至大暑秋三中气处暑秋分霜䧏冬三中气小雪冬至大寒闰无中气斗指两辰之间万物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天地之正四时之极不易之道
  春秋繁露曰四时天之四选春者少阳之选夏者太阳之选秋者少阴之选冬者太阴之选四时之行父子之道也天地之至君臣之义也阴阳之理圣人之法也尔雅曰四时者四方各一时时期也物之生死各应节期而止也
  又曰时空也司空主也各主一方物之生死
  京房易妖占曰海燕自来众燕随之榖不登失春政则苍燕见于邑民多流亡失夏政则赤燕见于邑失秋政则白燕见于邑失冬政则黑燕见于邑皆如春占管子曰岁有四秋而分四时故曰农事即成农夫赋其耜鐡此之谓春之秋大夏且至丝纩之所作此之谓夏之秋秋成五榖之所㑹此之谓秋之秋营室中女事纺绩缉缕之所作也此之谓冬之秋
  又曰东方曰岁星其时曰春其气曰风风生木南方曰荧惑其时曰夏其气曰阳阳生火西方曰辰其时曰秋其气曰阴阴生金北方曰月其时曰冬其气曰寒寒生水
  淮南子曰六合孟春与孟秋为合仲春与仲秋为合季春与季秋为合孟夏与孟冬为合仲夏与仲冬为合季夏与季冬为合孟春始盈孟秋始缩盈长也缩短也仲春始出仲秋始内出二月播殖也内八月收敛也季春大出季秋大内孟夏始缓孟冬始急缓四月阳安急十月寒肃仲夏至修仲冬至短季夏徳毕季冬刑毕徳毕阳施穷也刑毕阴杀尽也
  又曰阴阳之専精为四时四时之散精为万物四时者天之吏也
  又曰以天为盖以地为舆四时为马
  又曰日回而月周时不与人游
  徐整三五记曰历北斗当昆仑气运注天下春夏为露秋冬为霜
  晋张华诗曰四气鳞次寒暑环周
  晋陆机诗曰年往信劲矢时来谅急弦
  
  说文曰馀分之日五岁再闰也告朔之礼天子居宗庙门中故其字从王在门中也
  白虎通曰月有闰何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十二月日过十二度是故三年一闰五岁再闰也明阴不足阳有馀闰者阳之馀也
  书尧典曰帝曰咨汝羲暨和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咨嗟暨及也匝四时曰期一岁十二月月三十日三百六十日除小月六日是为一岁三岁足得一月则置闰焉以四时之节气成一岁之历象
  传曰闰月不告朔非礼也先王之正时也履端于始举正于中归馀于终杜预注曰歩历之始以为述之端首也日月之行有迟有速必分十二月举中气以正月也馀日则归于终积为闰也履端于始序则不愆举正于中人则不惑归馀于终事则不悖
  又曰闰月戊寅济于阴阪注以为门五百盖误以门字与五字合为闰月也
  公羊传曰闰月不告朔曷为不告朔天无是月也闰月者何以谓之天无是月月非常月也所在无常故非正也
  榖梁传曰闰月者附月之馀日也一岁三百六十日馀六日又有小月积五岁得六十日而再闰故曰附月之馀日也积分而成于是月者也天子不以告朔而䘮事不数也
  礼玉藻曰听朔于南门之外诸侯听朔于庙天子听朔于明堂诸侯告朔于天子则天子告朔于文武也闰月则阖门左扉立乎其中闰无中气无全时故不听于堂也门谓庙门立其中当亲朝也
  周礼春官曰闰月太史诏王居门终月门谓路寝门也郑司农云月令十二月分在青阳明堂总章𤣥堂左右之位惟闰月无所居于门故于文王在门谓之闰
  春秋元命苞曰三年一闰以起纪宋均注曰纪法也三年加以一闰以㑹成岁也
  史记曰黄帝起消息正闰馀
  汉书音义曰岁之馀为闰
  文士传曰陆续字公纪作浑天说曰闰月无中气斗斜指二辰
  荆楚岁时记曰周礼云王出居寝门故为闰字门中从王也是月也不举百事以中气也
  
  释名曰岁越也越故限也年进也进而前也祀已也新气生故气已也载载生也
  白虎通曰岁者以纪气物据日为岁据月言年载之为言成也载成万物终始也五帝言载三王言年
  世本曰后益作占岁
  易曰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洪范曰恊用五纪一曰岁孔安国曰所以纪四时也
  礼曰日穷于次月穷于纪星廽于天数将㡬终岁且更始岁者四时一终日一周天之名也言前至孟春之月日复在营室月复见寅昏复参中旦复尾中故日月更始也
  尔雅曰太岁在甲曰阏逢在乙曰旃𫎇在丙曰柔兆在丁曰强圉在戊曰著雍著孙炎音猪赂切郭璞音义曰著者或作祀黎是也在己曰屠维在庚曰上章在辛曰重光在壬曰𤣥(⿰黑戈)郭璞音翼在癸曰昭阳太岁在寅曰摄提格在邜曰单阏在辰曰执徐在巳曰大荒落在午曰敦牂郭璞音孑郎反在未曰恊洽在申曰涒滩郭璞曰涒音汤昆反滩音汤干反在酉曰作噩孙炎音愕在戌曰阉茂在亥曰大渊献在子曰困敦在丑曰赤奋若又曰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郭璞注曰岁取星行一次也祀取四时一终也年取禾一熟也载取物终更始也
  史记曰天官书腊之明日人众卒岁一㑹饮酒发阳气故曰初岁
  魏略曰董遇好学读书常惜三馀冬岁之馀夜日之馀阴雨时之馀
  晋书曰博士张亮议曰俗谓腊之明日为初岁秦汉以来有贺此古昔之遗语也
  易干凿度曰孔子曰岁三百六十日而天气周八卦用事各四十五日而备岁用事
  尚书大传曰凡六沴之作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后王受之岁之中月之中日之中则正卿受之岁之夕月之夕日之夕则庶民受之郑𤣥曰自正月尽四月为岁之朝后志曰凡六气相伤谓之沴
  尚书考灵曜曰天地开辟元历纪名月首甲子冬至日月五纬俱起牵牛初日月若悬璧五星若编珠青龙甲子摄提格孳青龙岁也岁在寅曰摄提格孳犹生也
  春秋元命苞曰岁之为言遂也遂出也出行事于所直辰也
  淮南子曰太阴治春则欲行仁惠温良木徳仁故柔良太阴治夏则欲布施宣明火徳阳故布徳遍明太阴治秋则欲修备缮兵金徳刚断故脩兵也太阴治冬则欲猛毅刚强三岁而改节六岁而易常故三岁而一饥六岁而一衰衰疫疾也十二岁而一康
  淮南子曰见一叶之落知岁之将暮
  吕氏春秋曰天行不信莫能成岁
  师旷占曰黄帝问子野曰吾欲知岁苦乐吾恶可以知否子野对曰岁欲丰甘草先生荠也岁欲饥苦草先生葶苈也岁欲恶恶草先生水藻也岁欲旱旱草先生蒺藜也岁欲溜溜草先生蓬也岁欲疫病草先生艾也广志曰青龙天一太阴太岁也
  袁子正书语曰岁在申酉乞浆得酒岁在辰巳嫁妻卖子夫盛衰更代丰荒相半天之常道也
  楚辞曰献岁发春兮献进也
  又曰开春发岁兮承阳施惠养百姓也
  岁除
  吕氏春秋注曰前岁一日击鼓驱疫疠之鬼谓之逐除亦曰傩论语曰乡人傩孔子朝服立于阼阶张衡东京赋曰新岁大傩
  荆楚记曰岁暮家家具肴䔩诸宿岁之储以迎新年相聚酣饮
  又曰岁前又为藏钩之戏辛氏三秦记曰昭帝母钩弋夫人手卷而国色帝披之即时伸人学藏钩亦法此钩亦作𫸩
  又曰留宿岁饭至新年十二月则弃之街衢以为去故内新也
  唐太宗文皇帝守岁诗曰暮景斜芳殿年华丽绮宫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阶馥舒梅素盘花卷烛红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
  又曰岁阴穷暮纪献节启新芳冬尽今朝促年开明日长冰消出镜水梅散入风香对饮欢经夜倾壶待曙光又于太原召侍臣赐宴守岁诗曰四时运灰琯一夕变冬春送寒馀雪尽迎岁早梅新
  梁庾肩吾岁尽应令诗曰岁序已云殚春心不自安聊开柏叶酒试殿五辛盘金箔圗神燕朱泥印鬼丸梅花应可折惜为雪中看
  隋薛道衡岁穷应教诗曰故年随夜尽初春逐晩生方验从军乐饮至入西京














  太平御览卷十七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御览卷十八
  宋 李昉等 撰
  时序部三
  春上
  春上
  说文曰春之为言蠢也万物蠢然而生
  释名曰正月少阳建寅寅者演也律中太蔟律之为言率也所以率气也太者大也蔟者凑也言万物始大凑地而出也书曰每岁孟春遒人以木铎徇于路注云遒人宣令之官木铎金铃木舌所以振文教也
  又曰分命羲仲宅隅夷曰旸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谷平秩东作日中星鸟以殷仲春
  诗曰春日迟迟采蘩祁祁注曰祁祁舒缓也
  又曰有女懐春吉士诱之
  又曰春日载阳爰求柔桑
  又曰嗟嗟保介维暮之春亦又何求如何新畬田二岁曰新三岁曰畬笺云保介车右也
  月令曰正月之节日在虚立春为正月之节谨按春秋传曰履端于始谓节也举正于中谓气也归馀于终谓闰也既有闰则立春进退不但在正月朔日故不谓孟春之月但得立春则是正月之节可以行春令矣昏昴中晓心中凡记昏昴晓心中为人君南面而听天下观时𠉀以受人事也日入后二刻半为昏日未出二刻半为晓也斗建寅位之初地有十二辰斗柄杓常右旋指地位故立春正月初之节则斗建寅位之初书云璇玑玉衡以齐七政是也其日甲乙春秋传曰天有十日谓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甲乙属木旺春故云其日甲乙也其帝太皥其神勾芒昔太皥氏以木徳继天而王故为春帝髙辛氏有天下置五行之官木正月勾芒故勾芒为木神佐太皥于春律中太蔟立春之日东风解冻后五日蛰虫始振后五日鱼上冰昔在周公作诗训定二十四气辨七十二𠉀每𠉀相去各五日以明天时将验人事言圣人奉顺天时则万物及节𠉀也命有司祭风师立春后五日祭风师于国城东地正月中气日在危雨水为正月中气凡中气前后去节十五日以明天时举正于中此之谓也昏毕中晓尾中斗建寅位之中雨水之日獭祭鱼后五日候雁北后五日草木萌动天子乃以元日祈榖于上帝元吉也谓上亲祈榖如祀昊天上帝于圜丘以髙祖神尧皇帝配坐以五方帝从祀于坛春秋传曰启蛰而郊郊而后耕此之谓也命乐正习舞春秋尚舞故命习之禁止伐木无麛无卵无伤萌㓜之类掩骼埋胔为死气逆生气骨枯曰骼肉腐曰胔
  释名曰二月之夹锺何夹者孚也言万物孚甲种类分也
  礼曰二月之节日在营室惊蛰为二月之节昏东参中晓箕中斗建邜位之初律中夹锺惊蛰之日桃始华后五日鸧鹒鸣后五日鹰化为鸠省囹圄去桎梏上丁释奠于国学释谓置也置牲币之奠于文宣王上戊释奠于太庙亦用牲币之奠
  又曰二月中气日在奎春分为二月中气昏东井中晓南斗中斗建卯位之中春分之日𤣥鸟至雷乃发声祀朝日于东郊春分日祭之献羔开冰谓立春藏冰在春分方温故献羔以祭司寒而后开冰春秋传曰日在北陆而藏冰西陆朝觌而出之先荐寝庙祠髙禖昔髙辛氏之代𤣥鸟遗卵简狄吞之而生髙辛后王以为禖官嘉祥而立其祠焉祭马祖仲春祭马祖于大泽无竭川泽无漉陂池无焚山林始电
  又曰三月之节日在娄清明为三月之莭昏桞中晓南斗中斗建辰位之初律中姑洗
  又曰清明之日桐始华田鼠化为鴽后五日虹始见天子居青阳右个是月也天子乃荐鞠衣于先帝天子始乘舟荐鲔于寝庙聘名士礼贤者
  又曰三月中气日在胃榖雨为三月中气昏张中晓南斗中斗建辰位之中榖雨之日萍始生后五日鸣鸠拂其羽后五日戴胜䧏于桑命有司无伐桑柘乃脩蚕器择吉日大合乐大合乐者吉行射礼
  又曰季春之月蚕事既登分茧称丝效功以供宗庙之服
  又曰季春之月天子乃为麦祈实郑𤣥注曰于含秀求其成也
  又曰春生夏长仁也秋敛冬藏义也
  又曰天子五年一巡狩二月东巡狩至于岱宗柴望祀山川柴祭名望祭山川也觐诸侯问百年者就见之命大师陈诗以观民风命市纳贾以观民之所好恶志淫好辟周礼曰媒氏掌万民之判判半也合成夫妇也仲春月㑹男女成春礼是时奔者不禁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
  又曰仲春诏后率内外命妇蚕于北郊帅六宫之夫人生穜稑之种而献之于王
  又曰罗氏仲春献鸠以养国老郑𤣥注云春鹰化而为鸠变旧为新宜以飬老助生气
  又曰司烜氏掌仲春以木铎脩火禁
  又龠章掌仲春昼击鼓歌豳风诗以逆之
  又四时皆有疠疾春时有痟首疾
  传曰春蒐夏苖秋狝冬狩皆于农隙以讲事也
  榖梁传曰鲁桓公十有四年春正月无冰无冰时燠也又曰四时之田皆为宗庙之事也春曰田取兽于田夏曰苗因为苖除害故曰苗秋曰蒐冬曰狩
  论语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尔雅曰春为青阳一曰𤼵生
  又曰春猎为蒐
  又曰春祭曰祀
  大戴礼曰三代之礼天子春朝朝日秋暮夕月祭日东坛祭月西坛故以别外曰坛端其政位所以明有敬也教天下之臣也
  又曰司徒典春以教民之不时不若不全成长㓜老疾孤寡以时通于四疆有阖而不通有烦而不治则民不乐生不利衣食凡民之藏贮以及山川之神明加于民者发圗功谋斋戒必敬㑹时必节日历巫祀执之以侍官俟命而作祈王年祷民命及畜榖蜚征庶虞草方春三月缓施生育动作百物于时有事享于皇祖皇考朝孤子八人以成春事
  又曰二月祭鲔鲔者鱼之先至也
  又曰三月参则伏不见
  又曰古者天子孟春论吏之徳行能法者为有行能理得法者为有能任得法者为有功故论吏而法行事治而功成季冬正法孟春论吏治国之要也
  又曰诸侯相见治卿为介以其教士毕行使仁者守㑹朝于天子天子以岁二月为坛于东郊见五色设五兵具五味陈六律品奏五声听明教置离粳大张侯规鹄坚物九卿佐三公三公佐天子天子践位诸侯各以其局就位乃升诸侯之教士执弓挟矢揖让以升履物以射其地以心端色容正时以效之有庆以地不时有让以地天下之有道也
  开元礼曰仲春上丁释奠于大学祀孔宣父为先圣颜子为先师上戊释奠于齐太公以张良配
  易通统圗曰日春行东方青道曰东陆
  易说曰春有白鹤云
  京房易占曰春当退贪残进柔良恤孤㓜赈不足求隐士则万物应节而生随气而长所谓春令也
  尚书大传曰万物非天不生非地不载非春不动非夏不长非秋不收非冬不藏故书禋于六宗此之谓也又曰东方者何也动方也物之动也何以谓之春春出也物之出也故春谓之东方也
  尚书说曰东方春龙房位其规仁好生不贼其帝青表圣明行趋德
  尚书考灵曜曰春佩苍璧乘苍马以出游𤼵令于外春行仁政顺天之常以安国也
  又曰鸟星为春𠉀
  诗含神雾曰齐地处孟春之位海岱之间土地污泥流之所归利之所聚律中太蔟音中宫角陈地处季春之位土地平夷无有山谷律中姑洗音中宫徴
  韩诗外传简子曰夫春树桃李夏得䕃其下秋得食其实春树蒺藜夏不可采其叶秋得其刺焉由此观之在所树也今子所树非其人也故君子择而后种
  又曰天有四时春夏秋冬风雨霜露无非教也
  韩诗章句曰溱与洧方涣涣兮谓三月桃花水下时郑国之俗三月上已于此水招魂续魄祓除不祥之故也三礼义宗曰五行之官也木正曰勾芒者物始生皆勾屈而芒角因用为官名也
  又曰祭六宗之礼寒暑有往来之期可退则祭禳却之命退应至而不至则祭求之命至故春则送寒而迎暑秋则送暑而迎寒
  又曰东岳谓之岱者代谢之义阳春用事除故生新万物更生相代之道故东为岱也
  又曰天子诸侯宫寝之制若春气三月之中居正寝退息之时常居东北之寝三月之末土王之日则居中寝夏之三月则居东南之寝秋之三月则居西南之寝冬之三月则居西北之寝此三时后土王之日亦各居中寝以从时候
  又曰古之学者干戈之舞得从春夏羽龠之职得入秋冬四事之中有文有武故得分之



  太平御览卷十八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御览卷十九
  宋 李昉等 撰
  时序部四
  春中
  春中
  史记曰孝惠帝曽春出逰离宫叔孙生曰古者有春尝果今方樱桃熟愿陛下因取樱桃献宗庙上乃许之诸果献由此兴也
  又曰正月为端月端首也
  又律书曰明庶风居东方明庶者明众物尽出也二月也律中夹钟夹钟者言万物阴阳相夹厕也其于十二子为卯卯之为言茂也言万物茂也其于十母为甲乙甲者万物剖孚甲而出也乙者言万物生轧轧也南至于氐氐者言万物皆至也又曰汉武帝以正月上辛祠太一甘泉以昏祠到明而终常流星经于祠坛上使童子百七十人俱歌春歌青阳夏歌朱明秋歌西灏冬歌𤣥冥
  汉书曰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遒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大师比其音声以闻于天子
  又曰王温舒事张汤为酷吏及为河内太守㑹春温舒顿足曰嗟乎令冬益展一月足吾事矣其不爱人如此又曰宣帝时魏相奏请明经通知阴阳者四人各主一时时至明言所职以和阴阳如髙祖时令谒者赵尧举春李舜举夏倪汤举秋贡禹举冬之类宣帝从之东观汉记曰章帝行幸敕御史司空道桥所过历树木方春日无得有所伐辂车可引避也
  后汉书曰张奂为武威太守其俗多妖忌凡二月五日产子及与父母同日者悉杀之奂示以义方严加赏罚风俗遂改百姓为立祠
  又曰章帝建初三年二月祀五帝于明堂遂登灵台望云物赦天下
  又曰元初二年春正月诏曰令人有产子者复无算三岁诸怀妊者赐月养榖复其夫勿算一岁著以为令又诏三公曰方春生养万物孚甲冝助萌芽以育时物其令有司罪非诛死且勿案验
  又丙午诏曰畿内七十以上暮春赴京师将行养老之礼
  又曰王莽上书曰夫三皇象春五帝象夏三王象秋五霸象冬皇王运德也霸者继帝续之以成历数故其道驳
  谢承后汉书曰郑宏为临淮太守春行有两白鹿随车夹毂而行宏后为太尉
  续汉书曰太守常以春行县至县劝人农桑振救乏绝第五伦为太守因春行见郑宏奇之署督邮郑宏时为乡啬夫律历志曰日行东陆谓之春
  魏略曰孟康为𢎞农守尚寛平群吏二百馀人渉春遣休常四分遣一分无宿诺
  晋书曰郭黁奴敦反西平人也少明于易仕郡主簿张天锡末年符氏每有西伐之问太守赵凝使黁筮之黁曰若郡内二月十五日失囚者东兵当至凉祚必终凝乃申条属县至十五日鲜卑折握送马与凝凝怒其非骏幽之厩内鲜卑惧而夜遁凝以告黁黁曰是也国家将亡弗可复振
  春秋繁露曰春气喜故生
  又曰春之为言偆也偆音蠢者喜乐之貌也
  春秋元命苞曰春者神明推移精华结纽
  又曰春含名蠢位东方动春明达春之言蠢东之言动含此名以自明自达也六合俱生万物应节惟于时为春以其蠢动无节应此时节也五行并起各以名利自六合俱生以通五行各有阴阳交合故能然也其精青龙龙之言萌也阴中之阳也
  老子曰众人熙熙若享太牢如登春台
  庄子曰夫春气发而百草生正得秋而万宝成夫春与秋岂无得而然哉天道已行矣
  又曰春夏先秋冬后四时之序也万物化则萌区有壮盛衰之杀变化之流也
  又曰舜以天下让善卷善卷曰予立于宇宙之中冬日衣皮毛夏日衣葛𫄨春耕夏种形足以劳动秋收冬敛身足以休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吾何以天下为哉
  文子曰政失于春岁星盈缩不居其常春政不失禾黍滋
  又曰因春而生因秋而杀所生不徳所杀不怨则几于道矣
  尸子曰春风瑞风也一名景风一名惠风春为𤼵生夏为长赢𣏹为收成冬为安宁尔雅以为四时之别名也
  又曰春为忠也东方为春春动也是故鸟兽孕荣华生万物遂忠之至也
  鹖冠子曰斗柄指东天下皆春
  列子曰荆之南有冥灵者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
  管子曰孟春之朝君自听朝论爵赏
  管子曰邻人谓展禽曰鲁黜夫子三夫子无忧色何也禽曰春风鼓百草敷蔚吾不知其为茂秋霜降百草零落吾不知其为枯茂枯非四时之悲欣荣辱非吾心之忧喜
  淮南子曰何谓五星东方木也其帝太昊其佐勾芒执规而治春汉书魏相上书太昊乘震执规司春
  又曰日阳之主也是故春则群兽除除冬毛㣲堕也
  又曰太阳治春则欲行柔惠温良
  又曰春为规规之言度也转而不复圆而不垸复过也垸转也复而不纵广大以寛感动有理发通有纪优优简简百怨不起规度不失生气乃理
  又曰孟春与孟秋合孟春始盈孟秋始缩故正月失政七月凉风不至
  又曰仲春始出仲秋始内
  又曰春肃秋荣冬雷夏霜皆贼气之所至
  又曰四时者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取与有节出入有时开阖张歙不失其序歙读曰翕
  又曰春女悲秋士哀知物化矣周礼仲春之月令媒氏㑹男女女当外嫁于夫家骨肉相离故女悲秋金气用事战士执兵胜败未卜故士哀也
  又曰孟春之月东宫御女青色衣青采鼓琴瑟其兵矛其畜羊二月官仓其树杏二月播种故官仓也杏有核在中阴在内阳在外也故其树杏也三月官乡其树李三月折民戸口故言乡也李有核义与杏同
  又曰季春三月丰隆乃出将其雨也丰隆雷也至秋三月地气下藏乃收其杀百虫蛰伏静居闭戸青女乃出以降霜雪十二时之气以至于仲春二月之夕乃布收其藏而闭其寒女夷鼓歌以司天和以长百榖禽兽草木蔡邕月令章句曰季春戴胜降于桑
  又曰仲春之月天子献羔开冰
  又曰仲春𤣥鸟至𤣥鸟燕也
  崔寔四民月令曰二月祀大社之日荐韭卵于祖祢五行志曰于易震在东方为春为木者也兑在西方为秋为金离在南方为夏为火坎在北方为冬为水春与秋日夜分寒暑平是以金木之气易以相变故貌伤则致秋阴常雨言伤则致春阳常旱也至于冬夏日夜相反谓夏日长夜短冬日短夜长也寒暑殊绝水火之气不得相并故视伤常燠听伤常寒者其气然也
  又曰夹锺言阴夹助木节宣四方之气而出种物也位于卯在二月
  东阳记曰山南有春草岩出龙须多药物
  西京杂记曰贾佩兰云在宫时正月上辰出池邉盥濯食蓬饵以去妖形
  荆州记曰陆凯与范晔为友在江南寄梅花一枝诣长安与晔并赠诗云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荆楚岁时记曰正月夜多鬼鸟度家家捶床打户捩狗耳灭灯烛以禳之𤣥中记云此鸟名姑获一名天地文一名隐飞鸟一名夜行逰女好取人女子养之有小儿之家即以血㸃其衣以为志故世人名为鬼鸟荆州弥多斯言信矣
  又曰正月未日夜芦苣火照井厕中百鬼走
  博物志曰宋国有田夫常衣黂分衮反缊仅以过冬暨春东作自曝于日不知天下之有广厦奥室绵丝狐貉顾谓其妻曰负日之暄人莫知者以献吾君将有赏临海异物志曰𫛸鴂一名田鹃春三月鸣昼夜不止音声常自呼俗言取梅子涂其口两边皆赤上天自言乞恩须待梅子熟鸣乃得止耳
  又曰春风生露甘育万物
  吕氏春秋曰天行不信不能成岁地安不信草木不茂春风不信百华不盛果实不生
  又曰仲春之月𤣥鸟至至之日以太牢祠于髙禖蔡邕曰髙禖神明也
  又曰仲春之月先春三日奋铎以令于兆民曰雷且发声有不戒其容止者生子不备必有凶灾耕者少舎晏子春秋曰齐景公夏逰猎又起太台之役晏子谏曰夏春起役㳺猎夺民农时国家空虚不可景公曰吾闻相贤者国成臣忠者主逸吾年无几矣欲遂吾所乐卒即律反吾所好子其息矣晏子曰闻文王不敢盘于逰畋故国昌而民安楚灵不废干谿之役起章华之台而民叛之今君不思将危社稷而为诸侯笑臣闻忠不避死谏不违罪君不听臣臣将逝矣景公曰唯唯
  扬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子法言曰或曰为政先杀后教是欤於戏天先秋而后春乎将先春而后秋乎
  梁元帝纂要曰春亦曰发生芳春青春阳春三春九春风曰阳风暄风柔风惠风景曰媚景和景韶景时曰良时嘉时辰曰良辰嘉辰芳辰节曰芳节嘉节韶节淑节草曰弱草芳草木曰华木华树芳树林曰芳林茂林鸟曰阳鸟时鸟阳禽候鸟时禽好禽
  周礼曰龟人掌六龟攻龟用春时各以其物入于龟室上春衅龟祭祀先卜衅者杀牲以血涂之也筮人上春相筮周书时训解曰惊蛰之日桃始华又五日仓庚鸣又五日鹰化为鸠桃不华是谓阳否又曰仓库灾仓庚不鸣臣不从主鹰不化鸠寇戎数起春分之日𤣥鸟至又五日雷乃发声又五日始电𤣥鸟不至妇人不娠雷不发声诸侯失民又云逺人不服不电君无威震










  太平御览卷十九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御览卷二十
  宋 李昉等 撰
  时序部五
  春下       立春
  春分
  春下
  说苑曰管仲曰吾不能以春风风人夏雨雨人吾道穷矣
  白虎通曰嫁娶以春何春者天地交通万物始生阴阳交接之时也
  京房占曰春当退贪吏进柔良恤孤幼赈不足求隐士万物应节而生随气而长是为春令
  司马法曰春不东征秋不西伐月食班师所以省战谓春生成秋不伐熟夫兵阴象也月食则阴毁故息战也
  颜氏家训曰夫学者犹种树也春玩其华秋取其实讲说文章春之华也修身利行秋之实也
  徐子中论曰夫名之系于时也犹物之系于时也生物者春也吐华者夏也布叶者秋也收成者冬也斯无为而自成者若强为之则伤其性矣
  风俗通曰赤春俗说赤春从人假贷家皆自乏之时谨按诗曰春日载阳有鸣鸧鹒月令衣青衣服苍玉又尔雅春曰青阳凡三春时不得服赤也今俚语曰相斥角牛原其所以言不当角牛春从人求索也斥与赤同
  周生烈曰仁如春风惠如冬日
  汜胜书曰榆荚雨髙地强土可种木
  投荒录曰南方春时晴霁即如夏阴雨即如冬不复有韶光丽景若通四时言之夏多而微有冬春与秋不复辨矣
  陆机要览曰九花树生南岳虽经雪凝寒花必开便落时人谓之应春花
  真诰曰正月庚申上帝杀害日不可请乞百事无益登真隐诀曰正月午天地凶门日不可建造穿凿又曰正月亥地破日不可开山动土
  虞世南史略曰北齐卢士深妻崔林义之女有才学春日以桃花靧儿面靧荒内切洗面也咒曰取红花取白雪与儿洗面作光悦取白雪取红花与儿洗面作光华取雪白取花红与儿洗面作华容
  楚辞曰献岁发春兮汩吾南征
  又曰目极千里兮伤春心
  又曰开春发岁兮承阳施惠养百姓兮
  又曰王孙逰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又曰青春受谢白日昭
  崔骃临洛观春赋曰迎夏之首末春之垂桃之夭夭杨柳依依
  张衡归田赋曰仲春令月景和气清原隰郁茂百草滋荣王睢鼓翼鸧鹒哀鸣交颈颉颃关关嘤嘤于焉逍遥聊以娱情
  湛方生惜春赋曰夫凋荣之兴感由色象之在镜事随化而迁回心无主而虚映盼秋林而情悲逰春泽而心令孰云知其所以乘天感而叩性
  古乐府诗曰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张衡歌曰浩浩阳春发杨柳何依依百鸟自南归翺翔萃我枝
  李充春逰赋曰盖适性莫畅乎逰而时和莫逾乎春陆机乐府诗曰逰春芳草林春芳伤客心和风飞清响鲜云垂薄阴蕙草饶淑气时鸟多好音翩翩拂鸣鸠喈喈鸧鹒吟
  王廙春可乐曰春可乐兮乐孟春之初阳野芳赫而晖绿山翠蒨以发苍
  立春
  礼记月令曰孟春之月是月也以立春先立春三日太史请于天子曰某日立春盛德在木天子乃斋立春之日亲率公卿诸侯大夫以迎春于东郊还乃赏公卿大夫于朝命布德和令行庆施惠下及兆民
  传曰凡分至启闭必书云物为备故也立春为启立冬为闭又曰郯子对孔子曰少皥挚为鸟师而鸟名青鸟氏司启者也青鸟鸧鹒也以立春鸣立夏止
  开元礼曰立春祀青帝于东郊立春后五日祀风师于国城东北
  易通卦验曰立春条风至宋均注曰条风者条达万物之风也
  孝经钩命诀曰先立春七日敕狱吏决词讼有罪当入无罪当出立春初敕门阑无关钥以迎春之精下弓载楯鼓示时声动昆虫也
  孝经纬曰周天七衡六间曰立春后十五日斗指寅为雨水后十五日斗指甲为惊蛰后十五日斗指乙为清明后十五日斗指辰为榖雨
  后汉书礼仪志曰立春之日夜漏未尽五刻京都百官皆衣青郡国县官下至令史皆服青帻立春青幡施土牛耕人于门外以示兆民
  又曰孔子作春秋书正月者敬岁之始也王者则天之象因时之序宜开发德号爵贤命士流寛大之泽垂仁厚之德顺助元气涵养庶类如此则天文昭烂星辰显列五纬循轨四时和睦五纬五星也否则太阳不光天地溷浊时气错违霾雾蔽日自立春以来累经旬朔未见仁德有施但闻罪罚掠拷之声夫天之应人捷于影响而自入岁常有𫎇气月不舒光日不宣曜日者太阳以象人君政变于下日应于天清浊之占随政抑扬天之见异事无虚作或者陛下倦于万几帷幄之政有所阙欤晋书礼志曰太史每岁上年历先立春读五时令服名随方色帝御座尚书以下就席讫赐酒一卮
  唐书曰景龙中中宗孝和帝以立春日宴别殿内出剪彩花令学士赋之
  又曰景龙四年正月八日立春上命侍臣自芳林门经苑东展仗入至望春宫迎春内出彩花树人赐一枝荆楚岁时记曰立春日悉剪彩为燕以戴之帖宜春二字傅咸燕赋有其言矣傅咸燕赋云四时代至敬逆其始彼应运于东方乃设燕以迎至翚轻翼之岐岐若将飞而未起何夫人之工巧式仪型之有似御青书以赞时著宜春之嘉祉周书时训解曰立春之日东风不解冻号令不行蛰虫不振阴气奸阳鱼不上冰甲胄私藏雨水之日獭不祭鱼国多寇贼鸿雁不来逺人不服草木不萌动果蔬不熟
  春分
  齐民月令曰春分不杀生不吊疾君子斋戒衣祫衣导引不食生冷
  白虎通曰明庶风春分至王者修封疆理田畴




  太平御览卷二十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御览卷二十一
  宋 李昉等 撰
  时序部六
  夏上
  夏上
  尔雅曰夏为朱明孙炎曰夏气赤而光明
  又夏为昊天
  又夏祭曰荐荐上帝鱼初薄也夏时百榖未登可荐者薄也
  释名曰五月谓之蕤宾蕤者下也宾者敬也言阳气下阴气上极阴气始宾敬之也
  书曰夏暑雨小民亦唯曰怨咨
  又尧典曰申命羲叔宅南交平秩南讹敬致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厥民因鸟兽希革
  诗曰四月秀葽五月鸣蜩
  又正月繁霜我心忧伤
  又绸缪束楚三星在户今夕何夕见此粲者三星五月中在户也又维此六月既成我服我服既成于三十里
  又六月食郁及薁郁棣属薁蘡薁也
  又六月莎鸡振羽
  又四月维夏六月徂暑
  又冬之夜夏之日
  传曰龙见而雩
  礼曰四月之节日在昴昏翼中晓牵牛中斗建巳位之初其日丙丁其帝炎帝其神祝融其虫羽其音徴律中仲吕立夏之日蝼蝈鸣后五日蚯蚓出后五日王瓜生盛德在火迎夏于南郊命乐正习盛乐中气日在毕昏轸中晓须女中斗建巳位之中小满之日苦菜秀后五日靡草死后五日小暑至挺重囚出轻系无起土功无发大众无伐大树天子初衣暑服无大田猎以含桃先荐寝庙蚕事既登后妃献茧天子饮酎用礼乐
  又五月之节日在参昏角中晓危中斗建午位之初律中蕤宾芒种之日螳螂生后五日鵙始鸣后五日反舌无声絷腾驹班马政蓄百药中气日在东井昏亢中晓营室中斗建午位之中夏至之日鹿角解后五日蜩始鸣后五日半夏生祀皇地祗于方丘日长至阴阳争死生分君子斋戒薄滋味无致和节嗜欲定心气无用火于南方可以居髙明可以逺眺望可以升山陵可以处台榭
  又六月之节日在东井昏氐中晓东璧中斗建未位之初律中林锺小暑之日温风至后五日蟋蟀居壁后五日鹰乃学习中气日在柳昏尾中晓奎中斗建未位之中大暑之日腐草为萤后五日土润溽暑后五日大雨时行命虞人入山行木无有斩伐中央土其日戊己其帝黄帝其神后土其虫裸其音宫律中黄钟之宫其祀中溜祭先心
  又乐正崇四术立四教春夏教以诗书
  又凡学春夏学干戈
  又春诵夏弦太师诏之
  又春作夏长仁也
  又明堂位曰季夏六月以禘礼祀周公于太庙升歌清庙下管象朱干玉戚冕而舞犬武皮弁素积裼而舞大夏
  周礼曰蕤賔午之气五月建焉而辰在鹑首
  又山虞以仲夏斩阴木郑众曰阴木秋火生者郑𤣥曰阴木生山北者冬斩阳夏斩阴也
  又凌人掌冰凌冰室也夏颁冰暑气盛王以冰颁赐也
  又柞氏掌攻草木及林麓夏日至令刋阳木而火之又夏见曰宗宗道也义取主火行人云夏宗以陈天下之议
  榖梁传曰四时之田皆为宗庙之事也夏田曰苗因为苗稼除害故曰苗
  皇覧逸礼曰夏则乘赤辂驾赤骝载赤旗以迎夏于南郊食菽其祭先黍与鸡居明堂正庙启南户
  尚书大传曰南方者何也任方也任方者物之方任何以谓之夏夏者假也吁荼万物而养之外也故曰南方夏
  又主夏者大火大火昏中可以种黍菽上告乎天子而下赋之民
  三礼义宗曰夏大也谓万物长大也夏谓南者南任也又火正曰祝融者祝甚也融明也言夏时物气甚明也又南岳谓之霍霍者护也言阳气用事盛夏之日护养万物故以为称
  又六月小暑为节者此以相形为名形大暑故谓之小暑六月之初暑气热未极故以小为名大暑为中者自十一月一阳爻上从地而出至此之时方始上彻阳气并出以上大暑既极故暑为中
  大戴礼曰夏以教士车甲士执伎论力修四卫强股肱质射御才武聪慧始众长入可以为仪缀于国出可以为卒诱于军旅四方诸侯之㳺士国中贤者充焉方夏三月养长莠蕃庶物于时有事享于皇考爵士之有庆者七人以成夏事
  易通统图曰夏月日行东南赤道曰南陆
  尚书考灵曜曰火星为夏期专阳相同精感符
  诗含神雾曰曹地处季夏之位土地劲急音中徴其声清以急
  春秋繁露曰夏乐气故养也
  孝经说曰斗指午为夏
  鹖冠子曰斗柄南指天下皆夏
  史记曰墨者亦尚尧舜言德行曰夏日葛衣冬日鹿裘又曰田婴有子四十馀人其贱妾有子名文以五日生婴告其母曰勿举也其母窃举生之及长因其兄弟而见其子文于田婴田婴怒其母曰吾令若去此子敢生之何也文顿首因曰君所不举五月子者何故婴曰五月子者长及户齐将不利父母文曰人生受命于天君何忧焉必受命于户则可髙其户耳谁能至户者婴曰子休矣
  汉书曰荧惑南方夏火礼也视也礼亏视失逆夏令伤火气罚见荧惑逆行一舎二舎为不祥居之三月国有殃五月受兵七月半亡地九月地太半亡
  又汉武帝始幸雍郊见五帝以孟夏四月答礼焉又贾谊既已谪居长沙长沙卑湿自以为寿不得长伤悼之乃为赋以自广曰单阏之岁兮四月孟夏岁在卯曰单阏庚子日斜鵩集余舍
  五行志曰秦始皇六年四月大寒人多冻死时嫪毐及大臣二十馀人车裂以徇而灭宗放迁四十馀家于房陵
  又食货志曰晁错曰今农人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代薪樵治官府给役使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无日休息汉书魏相上书曰南方之神炎帝乘离执衡司夏张晏曰火为礼礼者齐平故曰衡也
  又曰鲁昭公十七年六月朔日食说曰正月谓周六月夏四月为正阳纯干之月也慝谓阴爻也冬至阳爻起初故曰复至建巳之月为纯干亡阴爻而阴侵阳为灾重故伐鼓用币责阴之礼刘歆谓六月二日鲁分也又汉元帝永光元年四月日色青白亡影韦昭曰日下无景也无景谓惟质见正中时有影亡光韦昭曰无光耀也是夏寒至九月后乃有光
  续汉书律历志曰日行南陆谓之夏
  后汉书礼仪志曰五月五日朱索五色桃印为门户饰以止恶气
  又仲夏之月阴气萌作恐物不茂其礼以朱索连苇以施门户
  又立夏之日夜漏未尽五刻京都百官皆衣赤衣迎夏于南郊
  后汉书张纯奏仪礼三年一祫五年一禘禘祭以夏四月夏者阳气在上阴气在下四月乾卦用事故曰阳气在上故正尊卑之义也
  谢承后汉书曰羊茂字季实为东郡守夏处单板榻晋书曰魏末有孙登字公和汲郡人无家属时人于汲县北山上土窟中得之夏则编草为裳
  又肃慎国一名抱楼夏则巢居
  晋书曰山涛将去选官举嵇康自代康与涛书告绝且曰性巧而好鍜宅中有一柳树甚茂乃激水圜之夏月居其下以鍜东平吕安服康髙致每一相思千里命驾每鍜向秀为佐
  又五行志云晋义熙时桓𤣥既篡位谣曰草生及马腹鸟啄桓𤣥目及𤣥败走至江陵时当五月被诛
  晋阳秋曰车允字武子家贫读书常不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以夜继日
  沈约宋书云羊欣字敬元父不疑为乌程县令欣时年十二王献之为吴兴守甚知爱之尝夏月入县著新练裳昼寝献之书数幅而去欣本攻书因此弥善
  又刘敬宣八岁䘮母四月八日入寺乃下头上金镜为母灌佛因泣下悲不自胜
  北齐书曰仆射魏收字伯起初习武不成改节读书夏月坐板床随逐树阴讽读累年床为之锐遂工辞令也南史曰梁何逺为武昌太守武昌俗皆汲江水盛夏逺患水温每以钱买人井寒水不受钱者则以水还之其他事率多此类
  陆翙邺中记石季龙于井冰台藏冰三伏之月以冰赐大臣
  赵书曰汲桑六月盛暑而重裘累茵使十馀人扇之患不得清凉斩扇者军中为之谣曰奴为将军何可羞六月重茵被狐裘不识寒暑断人头
  三十国春秋曰燕王慕容熙后符氏尝季夏思冻鱼脍仲冬须生地黄皆下有司切责之不得加之以遣斥焉隋书曰炀帝大业十二年五月上幸玉华宫征求萤火得数斛夜出逰于山西放之光遍岩谷
  续㑹要曰贞元六年五月朔御紫宸殿受朝先是上以五月一阴生臣子道长君父道衰非善月也因创是月朝见之仪
  国语曰鲁宣公夏滥于泗渊渍罟于泗水之渊以取鱼里革断其罟而弃之曰古者大寒降土蛰发寒气下谓季冬建丑之月土蛰𤼵谓孟春建寅之月水虞于是乎讲罛罶取名鱼登川禽而尝之寝庙行诸国人助宣气也水虞渔师也罛鱼网罶笱也言阳气起鱼负冰故令国人取之今鱼方别孕不教鱼长又行罟网贪无蓺也公曰吾过而里革匡我不亦善乎
  吴越春秋曰越王念吴之复夏则握火
  说苑曰赵简子谓阳虎曰春树桃李夏得休息秋得其食树蒺藜者夏不得息秋得其刺今子树蒺藜耳太公金匮曰纣常以六月猎于西土发民逐禽民谏曰盛夏之时地务长养今大雾覆施乃发民逐禽以悬元元于野君残一日之苗而民百日不食天子失道后必无福纣以妖言而诛之后数月天暴风雨𤼵屋折木六韬曰武王伐殷行遇二大夫而问之曰殷国常雨血雨灰雨石小者如鸡子大者如箕常六月雨雪深丈馀武王曰大哉妖也其一人曰是非大妖也殷国大妖三十七章雨血雨灰雨石盛夏雨雪臣不谓妖灾武王踧然而问三十七章之妖对曰殷君好射人以喂虎喜割人心喜杀孕妇喜寡人之妇孤人之子上数事皆三十七章之事又夏不操扇冬不服裘天雨不张盖名曰礼将
  又冬冰可拆夏条可结
  傅子曰夏令披裘冬令披葛虽有严令终不从者逆也世说曰郗嘉賔三伏之月诣谢公炎暑方盛虽复当风交扇犹沾汗流离
  又周镇罢临川还都泊青溪时夏暴雨船舫狭小而漏殆无坐处丞相王导曰胡威之清何以过此
  又刘真长始见王丞相时盛暑之月丞相以腹熨弹棋局曰何如乃渹吴人以冷为渹也音楚敬反刘既出人问见王公如何刘曰未见他异唯作吴语耳
  又胡广本姓黄五月生父母恶之乃置之瓮投于江胡翁见瓮流下闻有小儿啼声往取因长养之以为子遂七登三司流誉当世广后不治其本亲服云我本亲已以为死人也世以为深讥焉
  又谢遏按谢朗小名遏夏月常仰卧谢公清晨卒来未暇着衣跣出屋外方蹑履问讯公曰汝可谓前踞后恭
  语评曰何平叔美姿仪面绝白魏文帝疑傅以粉夏月与热汤饼既啖大汗出随以朱衣自拭色转皎然又陆机夏在洛忽思斋东头竹筱中饮语刘宝曰吾思乡转切矣
  公孙尼子曰孔子有病哀公使医视之医曰子居处饮食如何孔子曰春居葛笼夏居宻阳秋不风冬不炀饮食不匮饮食不勤医曰是良药也
  太𤣥经曰蒙南方也夏也物之修长也皆可得而载也谓长出向上也
  括地图曰天毒国最暑热夏草木皆干
  白虎通曰六月谓之林锺林者众也万物成熟类众多也
  蔡邕月令章句曰百榖各以其初生为春熟为秋故麦以孟夏为秋
  祠令曰季夏土王日祀黄帝于南郊帝轩辕配后土从之
  又季夏迎气日祀中溜







  太平御覧卷二十一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御览卷二十二
  宋 李昉等 撰
  时序部七
  夏中
  夏中
  庄子曰井鱼不可以语海夏虫不可以语冰
  文子曰政失于夏荧惑逆行夏政不失则降时雨列子曰郑思文学琴于师襄当夏而叩羽弦以召黄钟霜雪交下川池暴泙
  管子曰夏日不炀非爱火也冬日不盥非爱水也为不适于身不便于体也夫明王不美宫室非喜小也为伤本也又南方其时曰夏夏气阳阳生火其徳施舍是谓曰徳又春不收枯骨朽胔伐枯木而去之则旱至矣
  邹子曰季夏取桑柘之火
  尸子曰夏为乐南方为夏夏兴也南任也是故万物莫不任兴蕃殖充盈乐之至也
  韩子曰季孙相鲁令五月掘长沟子路辄私饭之孔子覆其饭曰鲁有民焉汝辄爱之何也
  淮南子曰明庶风后四十五日清明风至则出币帛使诸侯立夏长养布恩惠故聘问诸侯
  抱朴子曰洪从祖仙翁每大醉夏辄入源泉底一日许乃出能闭气胎息故耳
  又谓夏必长而蒜麦枯谓冬必凋而竹柏茂曰盛阳宜暑夏天未必无凉日极阴宜寒隆冬未必无暂温也又曰世之豪士暑夏之日露首袒身唯在樗蒲弹棋不离绮纨之侧也
  又曰或问不热之道答曰或以立夏日服六壬六癸之符或服𤣥冰之丸或服飞霜之散
  幽求子曰扇翣彻动凉风夏生
  范子计然曰德取象于春夏刑取象于秋冬
  周书时训曰六月节温风至温风不至即时无寛教蟋蟀居壁若不居壁恒急之暴
  又曰鹰乃学习若不学习寇戎不备
  又曰六月中气后五日腐草化为萤若不化萤即谷实鲜落土润溽暑若不溽暑即急应之罚大雨时行若不时行即恩不及下
  又曰夏取枣杏之火
  符瑞图曰麟夏鸣曰养
  真隠诀曰四月戌日天地凶门日不可入山建创四月十一日地破日不可开山动土
  又曰立夏之日日中玉帝㑹诸仙人于紫微宫见四真人论求道之功罪
  董勋问礼俗曰五月俗称恶月俗多持斋放生案月令仲夏阴阳交死生分君子斋戒止声色节嗜欲
  素问曰岐伯曰夏三月此谓萧季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毋厌于日使志毋怒使英华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冬至重病
  大衍星分图曰五月午日日月㑹于鹑首
  又曰六月日月㑹于鹑火
  岭表录异云枹木屐轻如通草夏月著之隔卑湿地气如杉木今广州诸郡牧守初到任皆有枹履
  又曰南中夏秋多恶风彼人谓之飓南越志云风起则人心恐惧或云风四面具足二义皆有理也坏屋折树不足喻也甚则吹屋瓦如飞蝶或二三年不一风或二年两三风亦系廉帅政德之否臧者然𤼵则自午及酉夜半必止此乃飘风不终朝之义也
  投荒录曰新州男子妇人皆缜发如云每沐以灰投水中遂就水而沐之以彘膏涂其发五六月粳秫未获时民饥尽髡取发鬻于市既髡即复以彘膏涂之至来年五六月又可鬻矣
  投荒录曰岭南方盛夏率一日十馀阴十馀霁虽大雨倾注顷即赫日已复骤雨大凡岭表夏之炎热甚于北土宜州特热又多蒸郁此为甚恶自三月至九月皆蒸热
  梁元帝纂要曰夏曰朱明夏气赤而光明亦曰长赢以征切朱夏炎夏三夏九夏天曰昊天言气浩汗风曰炎风节曰炎节草曰茂草杂草木曰蔚林茂林宻树茂树孟夏亦曰维夏首夏季夏亦曰徂暑徂往也言暑始往
  四时纂要曰四月也是谓乏月冬谷既尽宿麦未登宜赈乏绝救饥穷九族不能自活者救之无固蕴畜而忍人之贫贪货殖之宜忘种福之利君子弗取也
  陆机纂要曰夏树名连阴夏雨名绵雨
  摄生月令曰四月为干生气卯死气酉是月也万物已成天地化生勿冒极热勿大汗后当风勿暴露星宿皆成恶病勿食犬秫勿含生薤勿食鸡肉勿食蛇蝉是月肝脏少气不行火气渐临水力渐衰稍补肾助肺调和胃气无失其时是月八日不逺行宜安心静念沐浴斋戒必得福庆
  齐民月令曰四月八日不宜杀草木始服生衣宜进温酒服温药是月也无坏麛卵伐大树是月也宜以夙兴酉阳杂俎曰俗忌五月上屋言人五月蜕精神如上屋即自见其形魂魄则不安矣
  穷神秘苑幽明录曰汉武帝与群臣宴于未央殿方食枣帝见梁上有一老翁长八九寸仰观屋宇视帝脚东方朔曰此水木之精其名操兼夏乃巢林冬即居河此来诉尔殿名未央仰视者谓未止也下视脚者愿止此也帝乃悉罢诸役
  徐整长历曰北斗当昆仑气注天下春夏为露秋冬为霜
  兵书曰夏出兵赤旗在前执前行
  地镜经曰五月中草木叶有专厚而无汁枝下垂者其地有玉
  师旷占曰春夏一日有霜雪者君父治政大严将以大杀天下人也何以言之霜威杀万草坐大杀也见变如此宜损威重人之命也
  焦赣易林曰仲春孟夏和气所在生我嘉福国无残贼又曰六月种黍岁晩不雨秋不缩酒神失其所
  赵自勉造化权舆云潮者阴阳之气所激五月无潮阴气微也八月最大则阴盛也
  陆机要覧曰昔雨山有神人焉逍遥于中岳与左元放逰蓟子训所坐欲起子训意欲留之一日之中三雨今呼五月三时雨亦为留客雨
  桓谭新论曰汉中逸人王仲都夏大暑使曝日坐又环以十炉火不言热而身不汗出
  五行大义论曰未者昧也阴气已长万物稍衰其体薆昧于未又时物向成皆有气味也
  又曰六月采芑征伐无道张仲方叔克胜饮酒
  五行体性论云土在四时之中处季夏之末阳衰阴长居位之中总于四德谓金木水火积尘成实气则有间有间故水火成实所能持也故土以含散持实为体稼穑为性
  又曰土苞四德故其体兼虚实也
  论衡曰夫虎出有时犹龙见有期也阴物以冬见阳虫以夏出出应其气气动其类参伐以冬出心尾以夏见参伐则虎星心尾则龙象星出而物见气至而类动天地之性也
  又盛夏之时当风而立隆冬之月向日而坐其夏欲得寒冬欲温也或当风鼓翣向日燃炉然而天终不为冬夏气易者寒暑有节不为人变改
  又阳燧取火于五月丙午日中之时消炼五石铸以为器摩励生光仰以向日则火来至此取真火之道也又阳燧取火于天消链五石五月盛夏铸以为器乃能得火今又但取刀剑铜钩之属摩以向日亦得火焉又以夏进炉以冬奏奏亦进也扇此无益人君不遇灾患幸矣
  又方今盛夏雷雨时至龙多登雨云雨兴龙相应乘云雨而行物类相致非有为也
  又夏蜻蛚蟋蟀也鸣寒螀啼感阴气也雷动而雉惊启蛰而蛇出感阳气也
  又世俗之事亦有縁也夫正月岁始五月阳盛子以此月生精盛炽热厌胜父母父母不堪将受其患群相仿效莫不谓然然有空讳之言无实凶之效世俗惑之误谓举正月五月子者子将杀父与母不得举也以举之父母偶死则信而谓之真矣夫正月五月子何故杀父与母人之含气在肠腹之内其生十月而产共元气也正月与二月何殊五月与六月何异而谓之凶世传此言久矣
  又震雷者乃太阳之微气也何以明之正月始雷五月阳盛故五月雷迅冬乃雷潜盛夏之时太阳用事阴气乘之阴阳分争则相激射为毒毒中人辄死中木木折中屋屋壊
  诸葛亮出师表曰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之地
  陶潜集曰潜常言五月六月中北窗下卧凉风暂至自谓羲皇上人
  穆天子传曰季夏丁卯天子北升于舂山之上以望四野曰舂山是惟天下之髙山也孳木蕃不畏霜天子乃取孳木华之实持归种之
  又天子四月休于濩泽今平阳濩县泽是也濩音获于是射鸟获兽宋躬孝子传曰何子平事母至孝年六十有孺子之慕夏避清凉
  永昌郡传曰朱提郡有堂狼山山多毒草盛夏之月飞鸟过之不能得去
  嵇康髙士传曰被裘公者吴人延陵季子出游见道中有遗金顾而谓公曰取彼金公投镰瞋目拂手而言曰何子之髙而视之卑五月被裘而负薪岂取金者哉季子大惊既谢而问姓名公曰吾子皮相之士而安足语姓名也
  襄阳耆旧传曰黄穆字伯开博学为山阳守有德政弟奂字仲开为武陵太守贪秽无行武陵人谚曰天有冬夏人有二黄言不同也
  周处风土记曰仲夏雨濯枝荡川注云此节常有大雨名濯枝
  又梅熟时雨谓之梅雨
  又仲夏长风扇暑注云此节东南常有风至俗名黄雀长风
  盛𢎞之荆州记曰宜都银山县有风穴穴口大数尺名为大风井夏则风出冬则风入樵人有冬过者置笠穴口风吹之经日还涉长阳溪而得其笠
  又橘洲在郡南四里对南津看常如不及至夏水怀山诸洲皆没橘洲独在
  荆楚岁时记曰四月也有鸟名获谷其名自呼农人候此鸟云犁耕岸尔雅曰鸤鸠鴶鞠郭璞云今布谷也江东呼获谷崔寔正论云夏扈趍耕锄即窃脂𤣥鸟鸣获榖则其夏扈也
  又俗忌五月曝床荐席异苑云新野庾寔尝以五月曝席忽见一小儿死在席上俄失之其后寔子遂亡忌始于此或问董勋曰俗五月不上屋云五月人晚上屋见影魂便去勋答曰盖秦始皇自为之禁夏不得行汉魏未改案月令仲夏可以居髙明可以逺眺望可以升山陵可以处台榭注云顺阳在上也今云不得上屋正与礼悖所云见小儿死而禁曝席何以异此乎俗人月讳何代无之但当矫之归于正
  洞冥记曰东方朔母田氏寡梦太白星临其上因有娠田氏叹曰无夫而孕人得弃我乃移向代郡之东方里五月生朔仍以所居为姓
  捜神记曰夫金之性一也以五月丙午日中铸为阳燧以十一月壬子夜半铸为阴燧言丙午日铸为阳燧可取火壬子日铸为阴燧可取水
  又吴猛性至孝小儿时在父母边卧时夏月多蚊虫而不揺扇惧蚊虫去我及父母
  王子年拾遗记曰洞庭之山浮于水上其下有金堂数百间帝女居之四时闻金石丝竹之音彻于山顶楚怀王时与群才赋诗于水濵故云潇湘洞庭之乐听之令人难去虽咸池箫韶之音不能比焉每四仲之节王常绕山以游宴各举四仲之气以为乐章推仲夏律中夹锺乃作轻风流水之诗宴于山南时中蕤賔乃作皓露秋霜之曲
  武昌记曰楚山东有小溪盛夏时凛然常有寒气故谓之寒溪
  洽闻记云驩州安逺县西北百六十里有温山其山冬夏常雨山傍有水冬夏常热至寒时野兽依集水边取其暖气
  西京杂记曰天子夏设羽扇
  宋王元谟寿阳山记曰明义楼南有明义井夏有冷浆甜饮米饮罗羽扇有三浴室上以清王侯宰吏中以凉君子士流下以凉庶类也
  楚辞曰滔滔孟夏兮草木莽莽滔滔孟夏四月纯阳用事煦然蒸万物草木之类莫不莽莽然茂盛伤怀永哀兮汩徂南土徂往也

  太平御覧卷二十二
<子部,类书类,太平御览>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御覧卷二十三
  宋 李昉等 撰
  时序部八
  夏下       立夏
  夏至
  夏下
  淮南子曰中央土其帝黄帝黄帝以土德王天下号曰轩辕氏死纪祀于中央之帝其佐后土执绳而制四方其神为镇星其兽黄龙土色黄也其音宫其日戊己土音也戊己土日也
  又孟夏之月南宫御女赤色衣赤采吹竽笙火生南方故处南宫也竽笙空中象阳故吹之其兵㦸㦸有枝干象阳布散也四月官田其树桃四月勉农事故官田也桃说与杏同五月官相其树榆是月养气长养故官相佐也榆说文枋也季夏之月中宫御女黄色衣黄采其兵剑季夏中央也剑有两刃喻无所不主也
  又贫人则夏被褐带素含菽饮水止暑热冬则羊裘不蔽体短褐不掩形而炀
  又曰邹衍事燕惠王尽忠左右譛之王系之仰天而哭夏五月天为之降霜
  又阳气为火阴气为水水胜故夏气湿火胜故冬至燥八尺之表影脩尺有五寸影脩则阴气胜短则阳气胜阴气胜则为水阳气胜则为旱
  又南方之极自北户孙之外北户孙国名也日所在其处皆为北向之户者也贯颛项之国南至季火炎风之野
  又夏赤帝祝融之所司者万二千里赤帝炎帝少典之子号为神农南方火徳之帝也祝融颛顼之孙一名黎为髙辛氏火正号为祝融死为火帝也其令曰爵有功赏有徳恵贤良救饥渴举力农振贫窘恵孤寡忧罢音疲疾出水火起毁宗立无后建贤辅应阳施也
  又夏行春令则多风春象木气多风
  又孟夏招揺指已盛德在火
  又六月失政十二月草木不脱不脱叶著树不零落也
  又景风至则施爵位赏有功夏至阴气在下阳胜于上象阳布故赏有功封建诸侯
  又夏治以衡衡者所以平万物也衡之为度也缓而不后平而不怨施而不德匝而不责常平民禄以继不足㪍㪍扬扬惟德是行长养化育万物蕃昌以成五谷以实封疆其政不失天地乃明明理也
  吕氏春秋曰杜厉叔事莒闵公以为不知去居海上夏食菱芡冬食橡栗
  续晋阳秋曰季夏之月令渔师伐蛟升龟渔师掌鱼官有蛟能害人难得故言伐龟神可以决吉凶入宗庙尊之故言升蛟则害龟则神也
  傅𤣥述夏曰四月维夏运臻正阳和气穆而扇物麦含露而飞芒凤凰升而王萯秀王萯草名龙辰中而萤火翔魏文帝诗曰夏时饶温和避暑就清凉北坐髙阁下延賔作名倡嘉殽重叠来珍果在一傍棋局纵横陈博奕合双杨功出更平声胜负欢美乐人觞从朝至日夕安知夏节长
  立夏
  礼记月令曰四月之节日在昴立夏为四月昏翼中晓牵牛中斗建巳位之初其日丙丁立夏之日蝼蝈鸣太史以先立夏三日谒于天子曰某日立夏盛德在火天子乃齐立夏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大夫迎夏于南郊还乃赏公卿诸侯大夫于朝庆赐遂行无不欣恱命相赞杰俊遂贤良举长大赞犹扬也遂犹逹也杰俊谓才兼于人者行爵出禄必当其位无虚授也
  易说曰立夏清明风至而暑鹤鸣博谷飞电见龙升天龙心星明
  易通卦验曰蝼蝈鸣
  三礼义宗曰四月立夏为节夏大也至此之时物已长大故以为名小满为中者物之生长小得并满故以小满为名也
  孝经纬曰谷雨后十五日斗指辰东南维为立夏后十五日斗指已为小满
  后汉书礼仪志曰立夏之日夜漏未尽五刻京师百官皆衣赤至季夏衣黄
  淮南子曰春分加四十六日而立夏大风济济止也音中夹锺夹锺二月也万物去阴夹阳气而生也加十五日指已则小满满冒也音中太蔟太蔟正月律也蔟之言阴衰阳发万物蔟而生也
  周书时训曰立夏之日蝼蝈不鸣水潦淫漫蚯蚓不出臣夺后命王瓜不生害于百姓小满之日苦菜不秀仁人潜伏靡草未死国从盗贼若小暑不至是谓阴匿刘元之行军月令曰立夏日得金五谷不成夏旱多风得木夏寒草生得火多妖言兵戈起得土逺臣朝国无政令得水上下相和顺天下安宁
  登真隐诀曰立夏之日日中五帝㑹诸仙人于紫微宫见四真人论求道之功罪五方之帝亦主道者诣太极紫微宫见四真人论按其功罪之多少
  夏至
  周易复卦曰雷在地中复先王以至日闭关商旅不行后不省方冬至阴至复也夏至阳至复也
  左传曰昭二十一年秋七月壬午朔日有食之公问于梓慎曰是何物也祸福何为物事也对曰二至二分二至冬至夏至二分春分秋分日有食之不为灾日月之行也分同道也至相过也二分日夜等故言同道二至长短极故相过其他月则为灾阳不克也故常为水阴侵阳是阳不胜阴
  传曰少昊氏以鸟名官伯赵氏司至者也伯赵伯劳也以夏至鸣冬至止
  周礼地官曰夏至日影尺有五寸郑氏云土圭之长也尺有五寸夏至立八尺表其影适与土圭等谓之地中今颍川阳城地为然
  又春官大司乐曰孤竹之管云和之琴瑟冬至日于地上圆丘奏之丝竹之管空桑之琴瑟夏至日于泽中方丘奏之阴竹之管龙门之琴瑟于宗庙奏之云和空桑龙门山名又曰宗伯以夏至致地祗物鬽音妹以禬国之凶荒民之札䘮禬除也
  又曰柞氏夏至令刋阳木而火之冬至剥阴木而水之薙氏掌杀草夏至日而夷之
  易通卦验曰夏至景风生蝉始鸣螳螂生鹿角解木槿荣又曰夏至小暑反舌无声又曰鹿者兽之阴也贵臣之象鹿应阴解角也夏至太阳始屈阴气始升阴阳相向君之象也今失节不改臣不承君之象故为贵臣作奸也
  又离南方也夏至日中赤气出直离此正气也气出右万物半死气出左赤地千里
  易稽覧图曰夏至后三十日极温夏至景风至蝉始鸣螳螂生
  京房易占曰夏至离王去声景风用事人君当爵有德封有功
  春秋感精符曰冬至日成天文夏至日成地理
  春秋考异邮曰夏至井水跃
  五经通义曰夏至阴始动而未达故寝兵鼓不设政事所以助微气之养也
  三礼义宗曰五月芒种为节者言时可以种有芒之谷故以芒种为名夏至为中者至有三义一以明阳气之至极二以助阴气之始至三以明日之北故谓之至又夏至之时祭昆仑之神于泽之中配于后
  孝经说曰夏至之日日在内衡
  又斗指午为夏至
  续汉书礼仪志曰夏至日浚井改水冬至钻燧改火可去温病也
  宋书元嘉四年断夏至日五丝缕之属
  南史曰沈林子祖父穆夫为沈预所䧟死林子与兄田子还东报雠五月夏至节日至预家正大集㑹子弟盈堂林子兄弟挺身直入斩预首男女无论长㓜悉屠之以预首祭祖父墓
  荆楚岁时记曰夏至日取菊为灰以止小麦蠹按干宝变化论乃云稻成虫麦为蛱蝶其验乎
  舆地志曰郭宏常夏至于射的钓鱼供母将饵闻笳角声鱼跃而出
  管子曰夏而麦熟天子祈天宗其盛以麦盛粢盛也麦者谷之始
  抱朴子曰魏武收左元放左慈字元放桎梏之而自解盖或用夏至日霹雳㰇音杉
  又见潮来去或有早晩辄言有参差非也水从天边来一月之中天再东再西故潮再大再小也夏至天髙故夏潮大也冬时天卑故潮水小也
  范子曰周髀云冬至三光微夏至三光盛
  淮南子曰夏至则斗南中绳阳气极阴气萌故曰夏至为刑刑始杀也
  又夏至则火从之故五月火正而水漏火正火王也故漏水一说水星正中地漏湿也阳气为火阴气为水水胜故夏至湿
  又夏至而流黄泽石精气流黄土之黄也阴气作于下故流泽而出也石精五色之精也蝉始鸣半夏生蚊虻不食驹犊鸷鸟不抟黄口五月㣲阴在下未成驹犊黄口肌血脆弱未成故鸷鸟应阴不食不抟也
  又毛羽者飞行之类也故属于阳故曰夏至日鹿角解又夏至加十五日指丁斗杓指丁则小暑音比大吕加十五日指未则大暑音比太簇加十五日指庚背阳之维则夏节尽
  风俗通曰夏至著五彩辟兵题曰㳺光厉鬼知其名者无温疾五彩辟五兵也按人取新断织系户亦此类也谨按织取始断二三寸帛缀着衣衿以已织维告成于诸姑也后世弥久易以五彩又永建中京师大疫云厉鬼字野重游光亦但流言无指见之者其后岁岁有病人情愁怖复増题之冀以脱祸今家人织新缣皆取著后缣绢二寸许系户上此其验也
  抱朴子曰予祖彬为汲令以夏至日请主簿杜宣赐酒比壁上有悬赤弩照于杯中形如蛇宣恶之及饮得疾后彬知之使于宣旧处设酒于杯中犹见有蛇因谓宣曰此弩影耳宣遂意解
  古今历衍曰夏至之日昼六十五刻夜三十五刻郦道元水经注曰丹水出丹鱼先夏至前十夜伺之鱼浮水赤色上照如火
  神异经曰北方荒中有石湖方千里无凸从吉切校交反平满无髙下岸深五丈馀其冰维夏至左右五十六日解耳
  历䟽曰芒种谓谷芽始出故曰芒种夏至之日其日行天至于艮维东北角言日行极于北故曰夏至
  竺法真罗山䟽曰荔枝以冬青夏至日子始赤六七日可食
  杂记曰百舌鸟一名反舌春则啭夏至则止唯食蚯蚓正月以后冻开则来蚯蚓出故也十月以后则藏蚯蚓蛰故也物之相感不知所由
  酉阳杂俎曰猫目睛旦暮圆及午竖敛如线其鼻端常冷唯夏至一日暖
  蔡邕独断曰夏至阴气始起鹿角解故寝兵鼓身欲宁志欲静不听事送迎五日
  又夏至阴气始君道衰故不贺
  占气曰夏至之日离卦用事日中时南方有赤云如马者离气至也宜黍离气不至日月无光五谷不成人民目疼冬中无冰应在十一月内夏至之日风从离来为顺其年大熟夏至前六日夏至后十日十六日为穷日月令占候图曰夏至朔日夏至并二日三日至六日夏至五谷熟二十二日二十四日夏至不熟二十五日三十日夏至时价平和晦日夏至五谷贵
  天文录曰大寒在冬至后二气积寒而未温也大暑在夏至后二气积暑而未歇也寒暑和乃在春秋分后二气寒暑未即平也譬如火始入室未甚温弗事加薪久而愈炽既迁之犹有馀热也冬至之日日出辰入申昼行地上百四十六度强夜行地下二百一十九度少弱故昼短夜长也夏至之日日出寅入戌昼行地上二百一十九度少弱夜行地下一百四十六度强故昼长夜短春秋之日日出卯入酉昼行地上夜行地下皆一百八十二度半强昼夜长短同也














  太平御覧卷二十三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御覧卷二十四
  宋 李昉等 撰
  时序部九
  秋上
  秋上
  释名曰秋者緧音秋也緧迫万物使时成也
  白虎通曰七月谓之夷则夷者伤也则者法也言万物始伤被刑法也
  又八月谓之南吕何南者任也言阳气尚有任生荠麦也说文曰天地反物为秋字从禾燋省声
  易曰兑正秋也万物之所说也王弼注曰秋万物成所悦也
  书曰分命和仲宅西曰昧谷寅饯纳日平秩西成宵中星虚以殷仲秋厥民夷鸟兽毛毨毨者谓落毛更生整理也
  诗曰秋日凄凄百卉具腓腓病也凉风用事而众草皆病兴也贪残之政行而万民困病
  又七月流火流下也火星中而寒暑退
  又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礼曰七月之节日在翼昏建星中晓毕中斗建申位之初其日庚辛其帝少皥其神蓐收其虫毛其音商律中夷则其数九其味辛其臭腥其性义其事言其祀门祭先肝立秋之日凉风至后五日白露降后五日寒蝉鸣天子居总章左个乘戎辂驾白骆载白旗衣白衣服白玉食稻与鱼其器廉以深太史先立秋三日谒于天子曰某日立秋盛德在金天子乃齐立秋之日天子亲率诸侯大夫以迎秋于西郊还乃赏军帅武人于朝乃命将帅选士厉兵简练俊杰专任有功以正不义诘诛暴慢以明好恶顺彼逺方
  又七月中气日在张昏箕中晓昴中斗建申位之中处暑之日鹰乃祭鸟后五日天地始肃后五日禾乃登修宫室坯垣墙
  又八月之节日在角昏南斗中晓毕中斗建酉位之初律中南吕白露之日鸿雁来后五日𤣥鸟归后五日群鸟养羞是月也养衰老授几杖行糜粥饮食天子乃傩以达秋气命乐正习吹
  又八月中气日在轸昏南斗中晓东井中斗建酉位之中秋分之日雷乃收声后五日蛰虫坯户后五日水始涸是月也祀夕月于西郊命有司享寿星于南郊日夜分则同度量平权衡祭马社
  又九月之节日在角昏牵牛中晓东井中斗建戌位之初律中无射寒露之日鸿雁来賔后五日雀入大水为蛤后五日菊有黄花是月也命有司伐蛟取鼍登龟取鼋
  又九月中气日在氐昏须女中晓柳中斗建戌位之中霜降之日豺乃祭兽后五日草木黄落后五日蛰虫咸俯是月也霜降始则百功休天子尝稻先荐寝庙藏帝籍于中仓祗敬必饬是月也乃伐薪为炭
  又秋敛冬藏义也
  又西方者秋秋之为言愁也愁之以时察守义者也周礼曰大司马之职仲秋教理兵掌建邦之九法以佐王平邦国
  又司裘掌为大裘以供王祀天之服仲秋献良裘季秋献功裘
  又龠章氏掌仲秋击土鼓吹豳诗以迎寒气郑𤣥注曰迎寒以夜来诸侯也
  又司矢仲秋献矢箙弓弩成于秋矢箙成于夏箙盛矢器也以兽皮为之箙音服又南吕酉之气八月建焉而辰在寿星
  又秋见曰觐觐之为言勤也共勤王之事也大行人云秋觐以比天下功也
  又秋献龟鱼
  又司爟音贯掌行火之政令季秋内火九月黄昏心星伏在戌上使民内火传曰岁云秋矣我落其实而取其材
  尔雅曰秋为白藏
  又秋曰收成
  又秋为旻天李巡曰万物成熟皆有文章郭璞云旻愍也万物凋可愍
  又秋猎曰狝狝杀也顺秋气
  汉书曰太白秋西方金义也言也义亏言失逆秋令伤金气罚见太白
  又秋𩏶如淳曰□音焦也物𩏶敛乃成熟
  汉书云八月赐大臣羊酒以助衰气
  汉书曰范式字巨卿与汝南张伯元为友二人春别京师以暮秋为期伯元以九月十五日杀鸡以待巨卿母曰相去千里汝何信之也言未卒而巨卿至相随上堂再拜母极欢悦
  续汉书曰仲秋祀老人星于国南郊
  孟康汉书音义曰春曰朝秋曰请如古诸侯朝聘也师古曰请音才性反吴王濞不朝使人为秋请也
  晋书曰袁宏孤贫运租自业谢尚时镇牛渚秋夜乘月泛江㑹宏在舫中讽咏遣问即其咏史之作尚迎升舟与谈申旦不寐自此名誉日茂
  梁书曰朱异除中书郎时秋日始拜有飞蝉正集异武冠上时咸谓蝉珥之兆
  焦贛易林曰秋风生哀花落悲心
  易通统图曰日行西方白道曰西陆
  尚书大传曰万物非秋不收
  又寅饯纳日平秩西成
  传曰天子以秋命三公将率选士厉兵以征不义决狱讼断刑罚趣收敛以顺天道以佐秋杀
  春秋感精符曰霜杀伐之表季秋霜始降鹰隼击王者顺天行诛以成肃杀之威
  穆天子传曰仲秋甲戌天子东游次雀梁一宿为舍再宿为信过宿为次蠹书于羽陵谓暴书蠹虫因日蠹书也
  圣贤记曰冯夷𢎞农潼乡堤首里人服八石得道为水仙河伯一又说华阴人八月上庚日渡河溺死天帝署为河伯
  荆楚岁时记曰八月十四日民并以朱水㸃儿头名为天灸以厌疾也
  又以绵彩为眼明囊赤松子以八月囊承柏树露为宜服后世以金箔为之递相饷遗
  西京杂记曰贾佩兰云在宫时八月四日出雕房北方竹林下围棋胜者终年有福负者终年疾病
  又汉宗庙八月饮酎用九十日
  王子年拾遗记曰汉武帝以季秋之月泛灵鶂之舟于临池之上穷夜逹昼以昼逹夜于桂台之下以香金为钩缩纫为纶以丹鲤为饵不逾旬钓一白蛟长三四丈若大蛇无鳞甲帝曰非龙也于是付太官为鲊而肉紫骨清香美无伦诏赐臣下时以上为神感所获后更不得
  续齐谐记曰𢎞农邓绍八月朝入华山见一童子以五色囊承取柏叶下露露皆如珠子亦云赤松先生取以明目今八月朝作眼囊象此也
  邓明德南康记曰平固县有湖中有石雁浮在湖中每至秋石雁飞鸣如候时也
  尚书大传曰西方者何也鲜方也鲜讯也讯者始入之貎始入者何以谓之秋秋者愁也愁者万物愁而入也故曰西方者秋也秋收敛貎
  尚书中候曰周文王为西伯季秋之月甲子赤雀衔丹书入丰都止于昌户乃拜稽首受取曰姬昌苍帝子亡杀商纣也
  尚书考灵曜曰虚星为秋候昴星为冬期阴气相位德乃弗邪子助母合子符虚星北方宿也昴星西方宿也阴气在秋冬助子母令符之弗邪也
  又曰政失于秋太白出入不常
  毛诗传曰壮士悲秋感阴气也
  诗含神雾曰秦地处仲秋之位男懦弱女髙了了明也落消切白色音中商其言舌举而仰声清而扬
  三礼义宗曰九月大享帝于明堂之中孝经云宗祀文王于明堂是也
  又秋曰庚辛者庚更也辛新也言物皆改更而新也又周祫以秋者万物新成可以奉荐宗庙故合先祖之神而祭之故祫宜在秋也
  又九月寒露为节者九月之时露气转寒故谓之寒露节霜降为中露变为霜故以为霜降节
  春秋繁露曰秋之为言犹湫湫者忧悲之状又曰秋怒气故杀
  春秋元命苞曰尧为天子季秋下旬梦白帝遗以鸟喙子其母曰扶始升高丘白帝上有云如虎感已生皋陶索扶始问之如梦言又淮南子云皋陶鸟喙
  庄子曰舜以天下让善卷善卷曰余立于宇宙之中冬日衣皮毛夏日衣葛𫄨春耕种足以劳秋收之足以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何以天下为哉入深山莫知其处
  又荆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八千岁为春以八千岁为秋
  管子曰东方曰岁星其时曰春其气曰风风生木南方曰日其时曰夏其气曰阳阳生火西方曰辰其时曰秋其气曰阴阴生金北方曰月其时曰冬其气曰寒寒生水又曰秋三月以庚辛之日发五政一政曰禁博塞二政曰无见五兵之刃三政曰慎旅农趣聚收四政曰补缺塞坼五政曰修垣墙周门闾五政徇时五榖皆入
  又曰歳有四秋春农事既毕农夫赋耜鐡此谓春之秋夏至蚕纩之所作此谓夏之秋秋成五榖之所㑹此谓秋之秋冬营室中女事纺绩之所作此谓冬之秋
  文子曰日月欲明浮云盖之藂兰欲茂秋风败之又政失于秋太白出入无常
  文子曰因春而生因秋而杀所生不德所杀不怨即几于道矣春秋无心生杀有时人主无为赏罚以当逺违其理近合其道
  又唯神化为贵精至为精神之所动若春风之生秋气之杀其生也暄然如春物得其生死也肃然如秋物终于死故生祈其报死无所怨生之死之以其无心也
  幽求子曰南海之中秋风晨厉则惨然多凄
  抱朴子曰南海之中萧丘之上有自生火火常以秋起而秋灭
  邹子曰秋取柞楢之火
  淮南子曰春气𤼵而百草生得秋而万物成实
  又春女悲秋士哀知物化矣
  又至秋三月青女乃出降霜雪青女乃天神青霄玉女主雪霜
  又太阴治秋则欲脩备缮兵阴德断割故修兵也
  又孟秋之月西宫御女白色衣白采撞白钟其兵钺其畜狗八月官尉其树柘九月官候其树槐
  又秋为矩者所以方物也
  又九月失政三月春风秋不济济止也
  又时则曰六合孟春与孟秋为合仲春与仲秋为合季春与季秋为合孟夏与孟冬为合仲夏与仲冬为合季夏与季冬为合孟春始盈孟秋始缩仲春始出仲秋始内出二月播植也内八月收敛也季春大出季秋大内孟夏始缓孟冬始急缓四月阳炎急十月寒肃仲夏至修仲冬至短夏至北极冬至南极季夏德毕季冬刑毕德毕阳施穷也刑毕阴杀尽也
  又西方金也其帝少昊其佐蓐收执矩而至秋其神为太白
  又西方之极自昆仑绝流沙沉羽西至三危之国流沙盖在昆仑之西南也石城金室饮食之民不死之野少昊蓐收之所司者万二千里其令曰审用法诛必辜备贼禁奸邪饬群牧谨积聚修城郭补决窦塞蹊径遏沟渎止水壅谿谷守门闾陈兵甲选百官诛不法应金断也
  鹖冠子曰斗柄西指天下皆秋
  尸子曰秋为礼西方为秋秋肃也万物莫不肃敬礼之至也
  商子曰螟蛉春生秋死出而民失食今一民耕而百人食为螟蛉也大矣
  吕氏春秋曰秋早寒冬必暖春多雨夏必旱
  太𤣥经曰酉西方也秋也物皆成象而就也有形则复于无形故曰冥也谓物终藏















  太平御览卷二十四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御览卷二十五
  宋 李昉等 撰
  时序部十
  秋下       立秋
  秋分
  秋下
  蔡邕月令章句曰仲秋白露节盲风至秦人谓蓼风为盲风
  崔寔政论曰秋风厉而赏武臣
  颜氏家训曰或问何故名治狱参军为长流乎答曰帝王代纪云帝少昊崩其神降于长流之山事出山海经于纪主秋按周礼秋官司寇主刑罚长流之职也汉魏捕贼掾耳晋宋已来始为参军上属司寇故取秋帝所属为嘉名焉
  夏小正曰八月丹鸟羞白鸟羞进也白鸟蚊蚋辰则伏辰房星鴽为鼠九月内火火大火心星也
  汉旧仪曰八月饮酎毕夕牲以绣衣之皇帝暮视牲以阴燧取水于月以阳燧取火于日为明水火左袒以水沃牛右肩手执鸾刀以切牛毛血荐之而即更衣李雕四部曰吊鸟山俗传曰鳯死其上毎至七月九日晦望群鸟常来集其上鸣呼也
  应劭风俗通曰周太常以八月𬨎轩使采异俗方言藏之秘府
  刘歆锺律书曰春宫秋律百卉必雕秋宫春律万物必荣
  魏丁仪刑礼论曰上天垂象圣人则之岁先春而后秋官之为理先礼而后刑
  论衡曰秋气击杀谷草谷草不任雕伤而死此言天时夫物以春生夏荣秋而熟老适自枯死阴气适盛与之㑹遇何以验之物有秋不死者生性未极也
  陆机要览曰秋树名成秋雨名愁
  地镜经曰八月中草木独有枝叶下垂者必有美玉又云八月后草木死者亦有玉
  梁元帝纂要曰秋曰白藏气白而收藏万物亦曰收成万物成而收敛亦曰三秋九秋素秋商秋髙秋天曰旻天旻愍也愍万物之雕风曰商风素风凄风髙风凉风激风悲风景曰朗景澄景清景时曰凄辰霜辰霜辰可施九月节曰素节商节草曰衰草木曰踈木竹曰霜柯霜筠七月孟秋亦曰初秋首秋上秋肇秋兰秋八月仲秋亦曰仲商九月季秋亦曰暮秋末商季商杪秋亦曰授衣此时妇功毕始授衣
  卢公范馈饷仪曰凡八月旦上承露盘赤松子承柏上露为囊以膏面皮古人用㸃炙枝以梨枝为之及银盏中者朱砂银枝子也卢公范者卢怀慎之家法也
  临海异物志曰黄雀常以八月入海化为鱼
  博物志曰旧说天河与河海通近世有人居海渚者年年至八月浮槎来往返不失期其人乃至槎上赍粮食乘槎而去至天河见牵牛饮牛渚
  世说曰张季鹰辟齐王东曹掾在洛见秋风起回思吴中莼菜羮鲈鱼鲙曰人生贵适志耳何能从宦数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驾便归俄而齐王败人皆谓见几而作又王子敬云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若値秋冬之时尤难为怀
  阴阳五行历曰一时为三月一月为一秋三月为三秋又一日为三秋故三月有九秋之名也
  明堂之制曰秋至以矩矩之为度也肃而不勃刚而不匮取而无怨内而无害威厉而不慑令行而不废杀伐既得仇敌乃克矩正不失百职乃服
  乙巳占曰太白主秋人君当秋之时太白以施政则吉逆则凶秋时行冬令则辰星之气干于太白黑色而有芒角阴气太胜戎兵乃来风灾数起国多盗贼边境不宁而地震坼国有大丧重狱秋时行春令歳星之气干于太白青色昩小则国旱君有大忧阳气陵迟五糓不实秋雨不降草木非时生荣矣秋时行夏令则荧惑之气干于太白赤色而怒国多火寒热不节人多疟疾蛰虫不藏矣
  大衍星分图曰八月酉日月㑹于寿星
  天文录曰胃昴赵之分野自胃七度止毕十二度于辰在酉大梁之疆也八月之时白露始降万物坚成而强大故曰大梁
  汉李陵与苏武书曰穷秋九月塞外草衰夜不能寐侧耳逺听胡笳互动牧马悲鸣吟啸成群邉声四起晨坐听之不觉泪下
  楚辞曰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言秋风疾则草木摇湖水波而树叶落矣
  又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揺落而变衰憭栗兮若在逺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泬㵳兮天髙而气清寂寥兮收潦而水清憯凄増欷兮薄寒之中人怆恍旷浪兮去故而就新坎𡒄兮贫士失职而志不平廓落兮羁旅而无友生惆怅兮而私自怜燕翩翩其辞归兮蝉寂寞而无声雁嗈嗈而南游鹍鸡啁哳上章流下陟辖切鸟鸣声也而悲鸣独申旦而不寝兮哀蟋蟀之宵征
  又皇天平分四时兮窃独悲此凛秋白露既下降百草兮奄离披此梧楸去白日之昭昭兮袭长夜之悠悠兮魏曹植秋思赋曰四节更王兮秋气悲遥思惝恍兮若有遗云髙气静兮露凝衣野草变色茎叶稀鸣蜩抱木雁南飞西风凄悷即计切朝夕臻扇箑屏弃𫄨绤捐晋潘岳秋兴赋曰嗟秋月之可哀兮良无愁而不尽野有归燕隰有翔隼逰氛朝兴槁叶夕殒于时乃屏轻箑释纎𫄨藉莞蒻御夹衣庭树槭所责切以洒落劲风戾而吹帏蝉嘒嘒以寒吟兮雁雍雍而南飞天晃朗而弥髙日悠扬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而浸㣲何微阳之短晷觉良夜之方永月朣胧以含光兮露凄清以凝冷熠耀熠熠萤也灿于阶闼兮蟋蟀鸣于轩屏听离鸿之晨吟兮望流火之馀景
  王愆期怀秋赋曰哀时来之惨凄悼秋风之可悲古乐府歌诗曰秋风萧萧愁杀人出亦愁入亦愁胡地多飙风树木何修修离家日趋逺衣带日趋缓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
  魏应璩杂诗曰秋日苦促短遥夜邈绵绵贫士感此时慷慨不能眠
  晋陆机为顾彦先作诗曰肃肃素秋节湛湛浓露凝太阳夙夜降少阴忽东升
  又悼亡诗曰皦皦窗中月照我室南端清商应秋至溽暑随节䦨懔懔凉气升始觉夏衾单
  晋张载诗曰灵象运天机日月如激电秋风兼夜戒㣲霜凄旧院嘉禾殒兰圃芳草悴芝畹嘤嘤南翔雁翩翩辞归燕玉肌随爪素𭊌气应口见敛襟思轻衣出入忘华扇睹物识时移顾已知节变
  晋孙绰诗曰萧瑟仲秋月飙戾风云髙山居感时变逺咏兴长谣踈林积凉气虚岫结凝霄零露洒庭林宻叶辞荣条抚茵悲先落攀松羡后雕
  宋刘铄诗曰昊天清且髙秋风发初凉白露下㣲津明月流素光凝烟泛城阙凄风入轩房朱叶先零落绿草就芸黄织罗还笥箧轻纨改衣裳
  宋江逌诗曰祝融解炎辔蓐收起凉驾长林悲素秋茂草思朱夏鸣雁肃云岭蟋蟀吟深榭寒蝉向夕号惊飙激中夜感物憎人怀凄然无忻暇
  宋谢惠连怀秋诗曰如何乘苦心矧复値秋晏皎皎天月明奕奕河宿烂萧瑟含风蝉嘹唳度云雁寒商动清闺孤灯暧幽幔
  又𢷬衣诗曰衡纪无淹度晷运倏如催白露滋园菊秋风落庭槐肃肃莎鸡羽烈烈寒螀啼夕阴结暮空霄月皓中闺美人式常服端饰相招携簪玉出北房鸣金步南阶檐髙砧响发楹长杵声哀
  宋汤恵休白纻舞歌诗曰秋风袅袅入曲房罗帐含月思心伤蟋蟀夜鸣断人肠长夜思君心飞扬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他人相思君相忘锦衾瑶席为谁芳
  又八变歌曰北风秋初至吹我章华台浮云多暮色似从崦嵫来
  宋鲍照答汤惠休曰枯桑叶易零疲客心易惊今兹亦何早已闻络纬鸣回风灭且起卷蓬息复征怆怆簟上寒凄凄帐里清物色延暮思霜露逼朝荣百物方萧瑟长叹从此兴
  又和王䕶军秋夕诗曰散满秋云逺萧萧霜月寒惊风西北起孤雁夜往还金气方劲杀阳气㣲且殚泉涸甘井竭节后芳草残
  何瑾悲秋夜曰欣莫欣兮春日悲莫悲兮秋夜
  立秋
  易说曰坤西南也主立秋
  京房易占曰立秋坤土王凉风用事
  易通卦验曰立秋日凉风至白露下
  春秋考异邮曰立秋促织鸣女工急促之
  春秋元命苞曰瑶光星散为鹰立秋之日鹰鹯击三礼义宗曰七月立秋秋之言湫言湫聚也缩之意阴意出地始杀万物故以秋为节名
  五经要义曰磬立秋之乐也
  白虎通曰磬者夷则之气象万物之成
  月令占候图曰立秋坤卦用事其神摄提二宫荆州分也晡时申西南凉风至黄云如群羊宜粟糓若晴朗风云不至万物不成望西南坤上有黄云气是正气立秋应节万物皆荣豆糓熟赤气出其右万物半死豆糓半收地动人民不安坤气衰万物不成地频动牛马病应在十二月坤气见于江湖江湖水必竭坤气退则地裂泉涌申时西南有赤黄气或白润厚白泽者粟大熟又立秋日午时竖竿影得四尺五寸二分半五糓熟立秋后四十五日内土气在坤不得修造动土及逺行出军事凶
  汉书曰孙宝为京兆尹请侯文为掾进见如賔礼数月以立秋日署文东部督邮且曰今鹰隼始击当顺天地取奸恶以成严霜之诛掾部讵有其人乎文曰无其人不敢受职宝曰谁也文曰霸陵杜稚季宝问其次文曰豺狼横道不宜复问狐狸
  后汉书曰申屠建等与御史大夫隗嚣合以立秋日䝙𦝼时共劫更始汉书音义曰䝙兽也以立秋日祭兽王者亦以此日出猎用祭宗庙冀州北八月朔作饮食为𦝼其俗谓曰𦝼猎社又䝙音丑于反𦝼音娄
  续汉书曰立秋之日夜漏未尽五刻京都百官皆衣白絁皂领縁中衣迎气于西郊
  又立秋之日西郊毕始扬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威武斩牲于郊东门以荐陵庙其仪乘舆御戎辂白马朱鬛躬执弩射牲牲以鹿麛太宰令谒者各一人载获车送陵庙还宫遣使者赍束帛以赐武官肄兵习战阵之仪斩牲之礼名曰䝙刘如淳曰𦝼汉仪注立秋䝙娄许慎曰俗以二月祭饮食冀州北部或以八月作饮食为娄也
  祠令曰立秋祀白帝于西郊帝少昊配蓐收从祠又立秋后辰祀灵星于国城东南
  登真隐诀曰立秋之日日中五岳诸真人诸黄老于黄房雪庭山㑹仙官于日中定天下神图灵图药图符瑞图曰立秋西方阊阖风至一名飙风
  白虎通曰立秋之日凉风至王者报地德礼西郊周书时训曰立秋之日凉风至又五日白露降又五日寒蝉鸣凉风不至国无严政白露不降民多疾病寒蝉不鸣人臣力争白露之日鸿雁来又五日𤣥鸟归又五日群鸟养羞鸿雁不来逺人背叛𤣥鸟不归室家离散群鸟不羞臣下骄慢秋分之日雷始收声又五日蛰虫坯户又五日水始涸雷不收声诸侯淫汰蛰虫不坯户民靡有赖水不始涸介虫为害
  五行休王论曰立秋坤元兊相干胎坎没艮死震困巽废离休
  陆机要览曰列子御风常以立春归乎八荒立秋游乎风穴是风至草木皆生否则摇落谓之离合风
  秋分
  说文曰龙春分而登天秋分而入渊
  易说曰秋分阊阖风至雷始收声鸷鸟击𤣥鸟归又兊西方也主秋分
  孝经说曰斗指酉为秋分又曰秋分日在内衡
  文子曰阴阳调日夜分故万物春分而生秋分而成生与成必得和之精故积阴不生积阳不化阴阳交化乃能成和此天地之气和平故万物得生成故也
  京房易候曰虹八月出西方粟贵
  又京房易候占曰秋分而人君释钟鼓之悬
  孔安国尚书注曰国虚𤣥武之中星皆以秋分日见以正三秋
  天文录曰仲秋秋分暮出角亢氐房东四舎为汉中周书时训曰秋分八月雷乃收声不收声即人民不安又云诸侯骄逸蛰虫坯戸不坯戸即边方不宁又云人靡有赖水始涸水不始涸即人多疾病又云介虫为害
  历日䟽曰秋分八月之中气也秋分之时日出于卯入于酉分天之中阴阳气等昼五十刻夜五十刻一昼一夜二气也中分故谓之秋分也














  太平御览卷二十五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御览卷二十六
  宋 李昉等 撰
  时序部十一
  冬上
  冬上
  释名曰冬曰上天其气上腾与地绝也故月令曰天气上腾地气下降
  说文曰冬四时尽也字从夊古终字从仌古冰字
  书曰申命和叔宅朔方曰幽都平在朔易日短星昴以正仲冬厥民隩鸟兽氄毛
  又曰冬祁寒小民亦惟曰怨咨
  诗曰我有㫖蓄亦以御冬
  又曰丰年之冬必有积雪
  又曰十月纳禾稼黍稷穜稑上音童下音陆禾麻菽麦
  又曰二之日凿冰冲冲
  又曰冬日烈烈飘风发发
  又曰坎其击鼓宛丘之下无冬无夏植其鹭羽坎其击缶宛丘之道无冬无夏植其鹭翿
  礼月令曰十月之节日在房立冬为十月节昏虚中晓张中斗建亥位之初其日壬癸壬癸属水主冬其帝颛顼其神𤣥冥昔颛顼氏以水继天而王故为冬帝水正曰𤣥冥故𤣥冥为水神佐颛顼于冬其虫介北方𤣥武介虫之长凡有甲之类皆属于水故曰其虫介介甲也其音羽三分音去一以生羽数四十八属水以为最清物之象也冬炁和则羽声调乐记曰羽乱则危其财匮也律中应锺十月气至则应锺之律应应锺者姑洗之所生三分去一管长四寸七分其味咸其臭朽臭味咸朽皆属于水其祀行祭先肾冬阴气充塞于外祀之于行从辟除之类行谓道也祭先肾者谓阴在下肾亦在下凡祀之爼先进肾立冬之月水始冰后五日地始冻后五日野雉入大水为蜃食黍与雁冬味之宜其器闳以奄太史以先立冬三日谒于天子曰某日立冬盛德在水天子乃迎冬北郊迎冬为祀黒帝叶光纪于北郊以颛顼配佐以𤣥冥星三辰七宿从祀可以筑城郭造宫室穿窦窖修囷仓谓改筑城郭创造宫室修囷仓以备积贮天子始裘谓初衣寒衣
  又曰十月中气日在尾小雪十月中气昏危中晓翼中斗建亥位之中小雪之中虹藏不见后五日天气上腾地气下降后五日闭塞而成冬谨闗梁塞蹊径蹊径谓山泽禽兽道又曰十一月之节日在箕大雪为十一月之节昏营室中晓轸中斗建子位之初律中黄锺十一月气至则黄锺之律应黄锺者律之始也管长九寸其日其音其数并同孟冬大雪之日鹖旦不鸣后五日虎始交后五日荔挺出
  又曰十一月中气日在南斗冬至为十一月中气昏东壁中晓角中斗建子位之中冬至之日蚯蚓结后五日尘角解后五日水泉动是月也祀昊天上帝于圜丘命有司祭马步谓仲冬祭马歩于大泽用刚日伐木取竹箭此时坚成可伐取
  又曰十二月之节日在南斗小寒为十二月之节昏奎中晓亢中斗建丑位之初律中大吕十二月气至则大吕之律应大吕者蕤賔之生三分益一管长八寸四分其日其音其数并同孟冬小寒之日雁北乡后五日鹊始巢后五日野雉始雊天子乃命将帅讲武习射角力讲武角力校武士材力所以备畋猎之礼也天子乃厉饰执弓挟矢以猎厉饰谓衣戎服尚威武以猎修祭禽之礼谓所猎得禽兽以供蜡祭
  又曰十二月中气日在婺女大寒为十二月中气昏娄中晓氐中斗建丑位之中大寒之日鸡始乳后五日征鸟厉疾后五日水泽腹坚天子亲往尝鱼时鱼洁美冰方胜取而藏之春秋传曰月在北陆而藏冰计耦耕修耒耜寒气过农事将兴出土牛以示农耕之早晚若立春在十二月望则䇿牛人近前示其农早也立春在十二月晦及正月朔则策牛人当中示其农中也立春近正月朔则策牛人近后示其农晚也天子乃与公卿大夫共饬国典论时令以待来歳之宜周官建寅之月悬法于象魏以示人四时之令皆以此为准故以建丑之月与公卿先饬之命有司大傩旁磔以送寒气大傩为歳终逐除阴疫以送寒气故周官命方相氏率百隶索室驱疫以逐之旁磔磔犬于门春磔九门冬礼大故遍磔于十二门明扶阳抑阴之义犬属金冬金尽春兴春为木故杀金以助木气也
  又曰季冬之月命告民出五种命农计耦耕修耒耜具田器又曰是月也日穷于次月穷于纪星回于天数将㡬终岁且更始专其农人无有所使
  又曰孟冬之月天子乃祈来年于天宗注云天宗日月星辰也
  又曰孟冬命有司循行积聚无有不敛坯城郭戒门闾又曰夫为人子之礼冬温夏凊
  又曰冬之为言中也中者藏也
  又曰国子春夏教诗书秋冬学羽龠
  又曰儒有居处齐庄坐起恭敬言必诚信行必笃敬道途不争险易之利冬夏不争阴阳之和
  又曰昔者先王之未有宫室冬则居营窟夏则居橧巢大戴礼曰季冬听狱论刑者所以正法
  又曰方冬三月草木落庶虞藏五糓必入于仓于时有事燕于皇祖考息国老六人以成冬事
  又曰司空司冬以制度制地事准拨山林规表行次畜水行表灌浸以节四时之事理地逺近以任民力以节民食
  又曰古者天子常以季冬考德以观治乱德盛者治也德不盛者乱也德盛者得之也德不盛者失之也周礼曰小司寇孟冬祀司民献民数于王王拜受之以图国用而进退之司民星谓轩辕角也
  又曰凌人掌冰正岁十有二月令斩冰三其凌正岁季冬火星中大寒寒冰方盛之时春秋传曰火星中而寒暑退凌冰室也三者之为消释度也三其凌三倍其冰又曰占梦职季冬聘王梦献吉梦于王王拜而受之聘问也梦者事之祥凶吉之占在日月星辰季冬日穷于次月穷于纪星廽于天数将㡬终于是发弊而问焉若休度之云耳因献群臣之吉梦于王归美焉诗云牧人乃梦众维鱼矣兆维旟矣此所献吉梦
  又曰天府掌季冬陈玉以贞来歳之媺恶郑𤣥注曰问事之正曰贞问歳媺恶谓问于龟
  又曰大吕丑之气十二月建丑而辰在𤣥枵
  又曰冬官其属六十掌邦事
  又曰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𤣥璜礼北方注曰礼北方谓黒精之帝颛顼𤣥冥配食焉半璧曰璜象冬闭藏地上无物惟天半见
  又曰冬见曰遇遇者偶也义取不期而偶至大行人云冬遇以惕诸侯之虑
  传曰公父定叔出奔卫三年而复曰不可使共叔无后使以十月入曰良月也就盈数焉
  传曰酆舒问于贾季曰赵衰赵盾孰贤对曰赵衰冬月之日赵盾夏月之日冬日可爱夏日可畏
  尔雅曰冬为上天言时无事在上临下孙炎曰冬天藏物物伏于下天清于上又曰冬为𤣥英炁黒而清英
  又曰冬为安宁四时之别名尸子以为太平祥风名
  又曰冬猎为狩狩守也冬物毕成围守取无简择
  易通卦验曰大雪鱼负冰郑𤣥曰鱼上近冰也
  易统图曰日东行北方黒道曰北陆
  京房易曰冬至坎王广莫风用事人君决大刑断狱讼缮宫殿
  尚书大传曰殷以季冬为正月
  又曰周以仲冬为正月
  又曰北方伏方也伏方也者万物伏藏之方伏藏之方则何以谓之冬冬者中也中也者万物藏于中也故曰北方冬也阳胜则吁荼万物而养之外也阴盛则呼吸万物而藏之内也吁荼气出即温呼吸气入则寒温则生寒则杀也故曰呼吸也者阴阳之交接万物之始终
  尚书大传曰冬者𭥦昏中可以收敛盖藏田猎断伐当告乎天子而天子赋之民故天子南面而视四星之中知民之缓急急则不赋籍不举力役籍公家之常徭故曰敬授民时此之谓也
  又曰平在朔易日短朔始也
  传曰天子以冬命三公谨盖藏闭门闾固封境入山泽田猎以顺天道以佐冬固职也
  诗含神雾曰魏地处季冬之位土地平夷
  又曰唐地处孟冬之位得常山太岳之风音中羽其地硗确上苦交切下苦割切而收故其民俭而好畜此唐尧之所起三礼义宗曰冬日壬癸者壬任也癸揆也言万物更任生于黄泉皆有法度也
  又曰十二月小寒为节者亦形于大寒故谓之小言时寒气犹未是极也大寒为中者上形于小故谓之大十一月一阳爻初起至此始彻阴气出地方尽寒气并在上寒气之逆极故谓大寒也
  逸礼曰冬则衣黒衣佩𤣥玉乘𤣥辂驾铁骊载𤣥旗以迎冬于北郊其祭先豕居明堂后庙启北戸
  春秋繁露曰冬气衰故藏
  又曰木有变春凋冬荣此徭役众赋敛重也
  春秋考异邮曰冬风曰广莫风
  春秋感精符曰天统十二月建子天始施之端也谓之天统者周以为正汉书记律黄钟为天统
  史记曰汉髙祖既定天下叔孙通定朝仪群臣朝十月仪于长乐宫执㦸尊卑次序诸侯王已下莫不震恐帝曰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
  前汉书曰魏相书曰北方之神颛顼乘坎执权司冬张晏曰水为智智谋重故为权
  东方朔上书云臣朔年十三读书三冬文史足用又曰冬民既入妇人同巷相从夜绩女工一月得四十五日必相从者所以省费燎火同巧拙而合习俗也
  龚遂为渤海太守劝民冬益收果实菱芡民皆赖之焉续汉书曰严延年字次卿为河南太守冬月传属县囚㑹府下流血数里河南号为屠伯
  又曰宋均为九江守五日一听事冬以日中夏以平旦后汉律历志曰日行北陆谓之冬
  又曰季冬之月星回岁终阴阳以交劳农大享腊先腊一日傩谓之逐疫汉旧仪曰颛顼氏有三子生而亡去为疫鬼一居江水是为虎一居若水是为罔两蜮鬼一居人宫室区隅沤庾善惊人小儿月令章句曰日行北方之宿北方太阴恐为所抑故命有司大傩所以扶阳抑阴也卢植礼记注曰所以逐衰而迎新
  又曰是月也立土牛六头于国都郡县城外丑地送大寒月令章句曰是月之昏建丑丑为牛寒将极故出其物类形象以示送达之且以示升阳也后汉书曰锺离意辟大司徒侯霸掾诏令部送徒诣河内时冬寒徒病不能行路过𢎞农辄移属县使作徒衣县不得已与之上书白状意亦具以闻光武得奏以示霸曰君所使掾何乃仁于用心诚良吏也
  又曰汝南旧俗十月飨㑹百里内县皆赍牛酒到府宴饮
  又曰假颎对桓帝讨先零东羌术略曰三冬两夏足以成之
  又曰黄香举孝廉为郡五官贫无奴仆香身执劳苦冬无袴而亲调滋味
  魏略曰颜裴字文林为京兆尹课民当输租致薪两束为冬寒冰炙笔砚风化大行
  又曰贾逵世为著姓少孤家贫冬常无袴
  又曰吉茂字叔畅从少至长冬则披裘夏则短褐臣役妻子室如悬磬
  又曰邴原就师学一冬讲孝经论语自在龆龀有异及长金玉其行
  又曰董遇好学人从学遇不好教曰当先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从者云苦难得暇日遇曰当以三馀冬岁之馀夜日之馀雨时之馀
  吴志曰左台御史孟宗有孝道母性嗜笋及母亡冬节至宗入林哀泣而笋生得以供祭祀
  晋书曰王敦惮周𫖮每见辄面热虽冬月扇面不休又曰吴隐之冬月无被常盖衣披絮勤苦同于贫庶隠之时为牧守
  又曰公孙凤字子鸾隠昌黎九成山冬夏草布寝处山林弹琴吟咏陶然自得
  又曰刘殷母王氏盛冬思堇而不言食不饱者一旬矣殷怪而问之母言其故殷时年九岁乃于泽中恸哭声不绝者半日于是忽然有人云止声殷收泪视地便有堇生焉因得斛馀而归
  宋书曰朱百年与孔觊友善百年家室素贫母以冬月亡衣并无絮自此不衣绵帛尝寒时就觊宿衣悉夹布饮酒眠觊以卧具覆之百年不觉也既觉引卧具去体谓觊曰绵定奇温因流涕悲痛觊亦为之伤感也齐书曰沈瑀为扬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州从事湖属县方山埭髙峻冬月公私行旅以为难明帝使瑀循行乃开四港断行客就作三日便办
  又曰孝子王虚之庭中杨梅树隆冬三实又毎夜所居白光如烛墓左柰树一冬再实时人咸以为孝感所致梁书曰安成王秀为郢州刺史务行德义每冬月常作袴襦以赐贫冻者
  又曰任昉素清贫卒后其子西华冬月著葛帔练裙道逢平原刘孝标泫然矜之谓曰我当为卿作计乃著广绝交论以讥其旧交也
  吴越春秋曰越王念复吴怨非一旦也苦身劳心夜以接日目卧则攻之以蓼足寒则渍之以水冬常抱冰韩诗外传曰冬不浴非恶水情有馁也
  穆天子传曰季冬甲戌天子冬游饮于留祁射于丽虎读书于菞丘君举必书也菞音犁西王母献酒于天子天子遗其灵鼓乃化为黄蛇周礼曰灵鼓四面洪范以为鼓妖
  嵇康髙士传曰善卷古之贤人也舜以天下让之善卷曰予立宇宙之中冬则衣皮毛夏则衣𫄨葛何以天下为哉
  汝南先贤传曰周举为并州刺史太原一郡旧俗以介子推焚骨有龙忌之禁至其亡月咸言神灵不乐举火由是土人每至冬中辄一月寒食莫敢烟爨老少不堪岁多死者举既到乃作吊书以置子推之庙言盛冬止火残损人命非贤者之意以宣示愚民使还温食于是众惑稍解风俗颇革
  列士传曰孟尝君食客三千人齐市有乞食冯谖至冬无袴而有饥色
  皇甫谧髙士传曰焦先字孝然冬夏不着衣卧不设席祢衡别传曰十月朝黄祖于艨冲舟上㑹设黍臛衡年少在坐黍臛至先自饱食毕抟㺯戏掷其轻慢如此列仙传曰丁次都不知何许人为辽东丁氏佣尝为丁氏置葵问曰冬何有葵云从日南买来
  神仙传曰王仲都汉中人少修道术元帝时常以隆冬单衣载驷马车于上林昆明池环冰而驰御者狐裘犹寒振欲死而都无变色背上蒸气休休然休休气盛貌师觉孝子传曰王祥少有徳行早失母后母憎而譛之祥孝弥谨盛寒河水坚冰网罟不施母偶欲生鱼祥解褐扣冰求之忽冰少开有双鱼出游祥垂纶而获之时人谓之至孝所致也
  宗躬孝子传曰何子平事母至孝母丧年六十有终身之慕夏避清凉冬不衣絮
  盛𢎞之荆州记曰宜都银山有风穴大数尺名风井夏则风出冬则风入樵人有冬过者置笠穴口风吸之经日还长阳溪而得笠






  太平御览卷二十六
<子部,类书类,太平御览>
  钦书四库全书
  太平御览卷二十七
  宋 李昉等 撰
  时序部十二
  冬下
  冬下
  吕氏春秋曰冬之德寒寒不信其地不成刚地不成刚则冻闭不开天地四时犹不能以不信成物又况人乎周书时训曰小寒十二月节雁北乡雁不北乡即臣不怀忠鹊始巢鹊不巢即边方不宁又曰一国不宁野鸡始雊野鸡不雊即国乃大水又云不雊来年雷乃收声
  又曰大寒十二月鸡始乳鸡不乳即媱妇乱男鸷鸟厉疾鸷鸟不厉疾即国不除奸水泽腹坚不腹坚即言无所从梁元帝纂要曰冬曰𤣥英亦曰安宁亦曰𤣥冬三冬九冬天曰上天风曰寒风劲风严风厉风衰风阴风景曰冬景寒景时曰寒辰节曰𤣥节鸟曰寒鸟寒禽草曰寒卉黄草木曰寒木寒柯素木寒条
  又曰十月孟冬亦曰上冬亦曰阳月此时纯阴用事嫌其无阳故曰阳月十二月季冬亦曰暮冬秒冬馀月暮莭暮岁
  风俗通曰夏宫冬律雨雹必降冬宫夏律雷必发声夫音乐至重所感者天故曰知礼乐之情者能作识礼乐之文者能述
  又曰赵仲让为梁冀从事中郎冬月坐庭中向日解衣捕虱
  白虎通曰十月律谓之应锺何锺者动也言万物应阳而动下藏也论衡曰阳气动于下而阴气应之也
  又曰十二月律谓之大吕何大者太也吕者拒也言阳气欲出阴不许也吕之言拒者旅抑拒难之也
  太𤣥经曰罔北方也冬也未有形也罔无也未有形故为罔也言冬万物深藏黄泉也
  庄子曰鲁遽弟子曰我得夫子之道吾能冬爨鼎而夏造冰矣鲁遽曰是直以阳召阴非吾所谓道也
  又曰古者民不知衣服夏多积薪冬则炀之故命之曰知生之民
  又曰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吴人有百金买不龟手之药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令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按絖古纩字絮也洴澼絖漂吹絮于水中也洴扶经切澼普历切
  太公金匮曰夏桀之时有芩山之水桀常以十月发民凿山穿陵通于河民谏曰孟冬凿山穿陵是泄天气发地之藏天子失道后必有败桀杀之期年芩山崩为大泽汤率诸侯伐之
  文子曰冬冰可折夏条可结
  又曰民有饥者食不重味民有寒者冬不被裘与民同苦乐即天下无哀民
  列子曰瓠巴学琴于师襄当冬而叩徴弦以激蕤賔阳光炽烈坚冰立散
  孟子子产听郑国之政以其乘舆济人于溱洧孟子曰子产惠而不知为政歳十一月徒杠音江成十二月舆梁成民未病涉也徒杠独木小桥可通徒行舆梁通车桥十一月夏九月十二月夏十月鹖冠子曰斗柄北指天下皆冬
  邓析子曰为君自当若冬日之阳夏月之阴万物自归莫之使也恬卧而功自成优游而政自治岂在振目扼腕手操鞭朴而后为治欤
  管子曰冬作土功发地藏则夏多暴雨秋霖不止邹子曰冬取槐檀之火
  尹子曰冬为信北方为冬冬终也北伏方也故万物冬皆伏贵贱若一美恶不惑信之至也
  傅子曰夏令披裘冬令披葛虽有严令终不肯从者逆时也
  韩子曰帝尧之王天下冬月鹿裘
  又曰管仲隰朋从桓公而伐孤竹春往冬返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地遂得水
  荀卿子曰天不为人恶寒而辍其冬
  淮南子曰以冬铄胶以夏造冰天道无私就也无私去也能者有馀拙者不足言以非时铄胶造冰难成也天道无私就无私去能行道者有馀不能者不足
  又曰贫人冬则羊裘不蔽体短褐不掩形而炀灶口冬日之阳夏日之阴万物归之而莫使之然冬日人物归阳夏日人物归阴非使之然自有如是也
  又曰稷辟土垦草以为百姓力农然不能使禾冬生岂其人事不至哉其势不可也
  又曰孟冬之月招摇指亥爨松燧火改火也
  又曰冬为权权者所以权万物也
  又曰阊阖风四十五日不周风至四十五日广莫风至坎卦之风不周风至则修宫室缮邉城立冬节土功其始故治宫室缮修邉城偹寇难也广莫风至则闭关梁断刑罚冬象闭藏不通关梁也罚刑之疑者于是顺时而决之
  又曰古之君人者其惨怛于民也凡国有饥者食不重味民有寒者冬不披裘盖与同其饥寒冬伐薪蒸大者曰薪小者曰蒸以为民资资用
  又曰北方水也其帝颛顼颛顼黄帝之孙以水德王号曰髙阳氏死而祀北方也其佐𤣥𠖇执权而治冬
  又曰冬行春令泄象春气有散发泄也行夏令旱旱象阳炎行秋令雾秋气阴故雾乱
  又曰太阴理秋则欲修备缮兵金德断刚故修兵也太阴理冬则欲猛毅刚强纯阳闭故水泽冰故刚强
  又曰北方之极有九泽穷夏晦之极北至令正之谷九泽北方之泽夏大也晦暝也有冻寒积冰雪雹霜霰漂润群水之野颛顼𤣥𠖇之所司者万二千里颛顼黄帝之孙也以水德王天下号为髙阳氏死为北方水徳之帝其神𤣥冥金天氏有适子曰昧为𤣥𡨋临死祀为主水之神也
  月令曰申详禁固闭藏修障塞缮闗梁禁外徒断刑罚守门闾大捜客止交游夜禁乐早闭晏开以索奸人已得报之必固天节已㡬刑杀无赦虽有钦恤之心亲断以法度毋发藏毋释罪应阴杀也
  又曰十月失政四月草木不实实长也
  语林曰羊稚舒冬日酿酒令人抱瓮湏臾复易人速成而味好
  说苑曰卫灵公天寒凿池苑春谏曰天寒起役恐怠民也公曰寒乎春曰公衣狐裘坐熊席是以不寒民寒甚矣公乃罢役
  世说曰石崇为客冬天获萍虀王恺乃宻贿崇帐下都督及御车人问所以对曰萍虀是捣韭杂以麦苗耳殷芸小说曰晋孝武帝即位时年十三四冬天昼日不著复衣但著单衣绢裙五六重夜则累裀褥谢公曰体宜令有常陛下昼过冷夜过热非摄养之术帝曰夜静故也谢公叹曰上理不减先帝
  崔鸿前赵录曰王延九歳事母母冬月思生鱼杖延流血延寻汾河扣凌而哭得鱼而馈母
  山海经曰锺山之神名曰烛阴烛龙也是烛九有因名云视为昼暝为夜吹为冬呼为夏不饮不食不息息则为风息气息也身长千里
  蔡邕月令章句曰冬终也万物于是终也
  崔寔四民月令曰十月农事毕五糓既登家备储畜乃顺时令也
  祠令曰季冬藏冰仲春开冰并用黒牡秬黍祭司寒之神于冰室其开冰加以桃弧棘矢设于神座
  又曰七祀祀行以冬
  汉桓谭新论曰太原民以隆冬不火食五月虽有疾病急缓犹不敢犯为介子推故也
  汉崔寔政论曰仆前为五原太守土地不知缉绩冬积草伏卧其中若见吏以草纒身令人酸鼻吾乃卖储峙得二十馀万诣雁门广武迎织师使巧手作机乃纺以教民织
  汉书于定国饮酒至数石不乱冬月治狱请谳饮酒益精明
  后汉书虞诩祖父经为郡县狱吏案法平正务存寛恕每冬月上床辄流涕随之常称曰东海于公髙为里门其子定国卒至丞相吾决狱六十年矣虽不及于公其庶乎子孙何必不为九卿耶故字诩升卿
  晋皇甫谧𤣥晏春秋曰余家贫昼则愍于作劳夜则甘于疲寐以三时之务卷帙生尘箧不解缄唯季冬末才得一旬学尔
  晋嵇康集序曰孙登于汲郡北山土窟中住夏则编草为裳冬则披髪自覆
  论衡曰夫云出于丘山降散则为雨矣人见从上则谓之天雨冬日天寒则雨凝为雪皆由云气发于丘山不从天降集于地明矣
  瑞应图曰芝草常以六月生春夏紫秋白冬黒
  历义䟽曰小寒月之初气也阴气小极故曰小寒大寒月之中气也言十二月已半阴气大极故曰大寒三辅决录曰孙辰字允公家贫不仕居社城中织箕为业明诗书为郡功曹冬月无被有藁一束暮卧其中旦收之
  㑹稽典录曰盛吉为廷尉每至冬月罪囚当断其妻执烛吉持丹笔相向垂泪
  齐民要术曰孟冬之月天气上腾地气下降天地不通闭塞而成冬劳农以休息之党正属民饮酒正齿位次序也
  荆楚歳时记曰十二月八日沐浴转除罪障
  干宝捜神记汉代十月十五日以豚酒入灵女庙击筑而奏上弦之曲连臂踏地歌赤凤来乃巫俗也
  皇览冢墓记曰蚩尤冢在东郡寿张县阚城中人常以十月朔望见有气如匹绛自上属下号曰蚩尤旗独异志曰晋武帝哭羊祐冬月涕泗交下凝须为冰博物志曰宋国有田夫常衣敝缊仅以过冬暨春每日曝于日不知天下之有广厦奥室𦈡纩狐貉顾谓其妻曰负日之暄人莫知者以献吾君将有重赏
  乙巳占曰人君当以冬时候辰星为政则辰星见伏以时天子当以冬时饬死事恤孤独察阿党谨盖藏修积聚坯城郭戒门闾修键闭慎管龠固封疆备边境完要塞谨关梁塞蹊径饬丧纪不为淫泆命伏藏之处讲武习射御角力战省妇事则辰星顺行矣人君淫泆非道纵恣不禁近习不恤刑狱起众徴发开泄藏气则辰星失行伏见不常而有芒角则民多疾疫随之以丧亡国不昌也人君以冬时行春令则岁星之气干之色青而君忧刑狱变动生死不当地踈不宻人多流亡虫蝗为灾水泉咸竭民多疥疠胎夭多伤国多固疾断狱官凶以冬时行夏令则荧惑之气干之色赤而小昩刑祸并起兵旱荐臻国多暴风方冬不寒气雾𠖇昧雷迺发声以冬时行秋令则太白之气干之色白而有芒野战并作狱讼军旅同时而兴雪霜不时小兵时起土地侵削四鄙入保
  辇下岁时记曰此月戸部奏大阅天下贡物于都堂其日放朝宰相与百官皆赴戸部宴饮一时特盛开元中曾以大阅一日贡物赐李林甫九州任土尽归人臣之家国史书其事也
  晋陆机感时赋曰悲夫冬之为气亦何𢡚懔以萧索天悠悠其弥髙雾郁郁而四幕夜绵邈其难终日晼晚而易落敷曾云之葳蕤坠零露之挥霍冰冽冽而寝兴风谡谡而屡作谡起也所六切
  陆云歳暮赋曰沦重阳於潜戸徴积阴于司寒
  袁宏北征赋曰子时天髙地涸木落冰凝繁霜夜洒劲风晨兴日缓缓其已颓月亭亭而虚升
  鲍照舞鹤赋曰穷阴杀节急景凋年凉沙振野箕风动天悠悠苦雾皎皎悲泉冰塞长河雪满群山既而氛昏夜歇景物澄廓星翻汉廽晓月将落感寒鸡之早晨怜霜雁之违漠临惊风之萧条对流光之照灼
  傅𤣥诗曰季冬时惨烈猛寒不可胜严风截人耳素雪坠地凝林上飞霜起波水自生冰未夕结重衾崇朝不敢兴
  鲍照登岘山诗曰孟冬十月交杀盛阴欲终风冽无劲草寒盛有凋松军井冰昼结士马毡夜重晨登岘山首霜雾凝未通
  王褒岁暮诗曰岁晚悲穷律他乡念索除寂寞灰心尽摧残生意馀产空交道绝财殚宻戚踈空悲赵壹赋还著虞卿书








  太平御览卷二十七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御览卷二十八
  宋 李昉等 撰
  时序部十三
  立冬       冬至
  立冬
  礼记月令曰孟冬之月是月也以立冬先三日太史谒于天子曰某日立冬盛德在水天子乃斋立冬之日亲率公卿大夫以迎冬于北郊还乃赏死事恤孤寡左传曰仲尼问郯子曰丹鸟氏司闭者也立秋来立冬至易通卦验曰立冬不周风至水始冰荠麦生雀入水为蛤
  京房易占曰立冬干王不周风用事人君当兴边兵治城郭行刑决罪
  三礼义宗曰十月立冬为节者冬终也立冬之时万物终成为节名小雪为中者气序转寒雨变成雪故以小雪为中
  家语曰鱼游于水鸟游于云故立冬则燕雀入于海化为蛤
  符瑞图曰八风循通八方之风应时而至也立冬北方广莫风至一名寒风
  周书时训曰立冬十月节水始冰水若不冰即国用匮乏地始冻地若不冻即灾咎之徴野雉化为蜃若不为蜃即时多淫妇
  五行休王论云立冬干王坎相艮胎震没巽死离囚坤废兊休
  冬至
  周易曰先王以至日闭关商旅不行后不省方
  尚书曰日短星昴以正仲冬孔安国注曰日短冬至日也星𭥦西方白虎七宿之𭥦宿并见以正冬之三节也礼记曰仲冬之月日短至阴阳争诸生荡争者阴方盛阳欲起也君子斋戒处必掩身身欲宁去声色禁嗜欲安形性事欲静以待阴阳之所定
  周礼曰冬至日在牵牛景长一丈三尺夏至日在东井景长尺有五寸
  又曰薙氏掌杀草春日生而萌之夏日至而夷之秋绳而芟之冬日至而耜之若欲其化也则以水火变之谓以火烧其所掌薙之草已而水之则其土亦和美矣月令季夏乃烧薙行水利以杀草如以热汤可以粪田畴可以美土疆
  又司徒职曰夏至日之景尺有五寸谓之地中天地之所合也四时之所交也风雨之所㑹也阴阳之所和也然则万物阜安乃建王国为制其畿方千里而封树也春秋左传曰僖公五年春正月辛亥朔日南至公既视朔遂登观台以望而书礼也凡分至启闭必书云物为备故也
  易通卦验曰冬至之日见云送迎从下向来岁大美人民和不疾疫无云送迎德薄歳恶故其云赤者旱黒者水白者为兵黄者有土功诸从日气送迎其徴也又冬至始人主致八能之士或调黄锺或调六律或调五行或调律历或调阴阳或调正德郑𤣥注曰致八能之士者言选于人众之中取习晓者使之调为谐调和之意也
  又冬至始人主与群臣左右从乐五日天下之众亦家家从乐五日以迎日至之礼郑𤣥注曰从者就也冬至君臣俱就大司乐之宫临其肄乐祭天圜丘之乐以为祭事莫大于此
  又冬至成天文郑𤣥注云天文谓之三光运照行天下冬至而数讫于是时也祭而成之所以报也
  又冬至之日立八神树八尺表日中视其晷如度者则歳人和顺晷不如度者歳恶晷入则水退则旱进二寸则月食进尺则日食进谓长于度也
  汉书曰宦者淳于陵渠复覆太初历晦朔弦望皆最密日月如合璧五星如连珠孟康曰谓太初上元甲子夜半朔旦冬至时七曜皆㑹聚斗牵牛分度夜尽如合璧连珠也师古曰言其应𠉀不差也
  又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夏至阴气起君道消故不贺
  司马彪续汉书曰天子常以冬夏至日御前殿合八能之士陈八音聴乐均度晷景候锺律权土炭效阴阳也续汉书礼仪志曰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聴政择吉辰而后省事聴事之日百官皆衣绛后汉书曰傅贤字仲舒迁廷尉每冬至断狱迟廽流涕魏志曰黄初元年冬至日黄雀集于文昌殿前
  后魏崔浩女仪曰近古妇人常以冬至日上履袜于舅姑践长至之义也
  西域诸国志曰天竺国以十月二十六日为冬至冬至则麦秀
  管子曰以冬至之日始数四十六日冬尽春始教民钻燧谨灶泄所以寿人也
  淮南子曰冬至之日北宫御女黑色衣黑采击磬石水王北方故处北宫其器铩其畜彘铩者却内像阴闭彘水畜
  又阳气为火阴气为水水胜故夏至湿火胜故冬至燥燥故炭轻湿故炭重
  又曰冬至井水盛盆水溢鹊始巢八尺之臬日中而景三尺吕氏春秋曰冬至后五旬七日菖蒲生百草之先生者于是始耕髙诱注曰菖蒲水草也
  又冬至日行逺道周四极命之曰𤣥明天
  又仲冬命之曰阳月阳气在上人民空闲无所事作故曰阳月
  太𤣥经曰冬至及夜半以后者近𤣥之象也进而未及往而未至虚而未满故谓之近𤣥也𤣥以子午为昼夜分冬至夜半以前癸亥之日也𤣥道好谦夜半以后天变虽进未及虽往未至犹在中虚而未盈满也是为近𤣥则休也释文曰冬至斗指子夜半时加午者也
  又调律者度竹为管芦莩为灰列之九闭之中漠然无动寂然无声㣲风不起纎尘不形冬至夜半黄锺以应白虎通曰冬至广莫风至断大辟行刑狱也
  又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
  又冬至阳始起反大寒何也阴气推而上故大寒玉烛宝典云十一月建子周之正月冬至日南极景极长阴阳日月万物之始律当黄锺其管最长故有履长之庆
  神农书曰冬至阴阳合精天地交让天为不温地为不冻君为不朝百官为不亲事不可出游必有忧悔符瑞图曰冬至东北方融风至一名炎风
  崔寔四民月令曰冬至之日荐黍羔先荐𤣥𠖇以及祖祢其进酒尊老及谒贺君师耆老如正旦
  又先后冬至各五日买白犬养之以供祖祢
  周书时训曰大雪之日鹖鸟犹鸣者国有讹言虎不交将帅不和荔挺不出卿士专权冬至之日蚯蚓不结君政不行麈角不解冰不藏水泉不动阴不承阳
  历义䟽曰大雪十一月节月之初气也言太阴之气以大水凝为雪故曰大雪冬至十一月之中气也言冬至者极也太阴之气上干于阳太阳之气下极于地寒气已极故曰冬至气当易之是以王者闭关商旅不行以其阳气乘踊君寿益长是以冬贺也亦以日之行天至于巽维东南角极之于此故曰冬至
  颜师古匡谬正俗曰郑氏笺云鹊之作巢冬至加功至春乃成此言始起冬至加功力为巢盖直言耳而刘昌宗周读等音加为架名从以构为义则不应云架功也晋书曰周嵩母李氏常冬至饮酒举觞赐三子曰吾本渡江托足无所不谓尔等并贵列吾目前吾复何忧嵩起曰恐不如尊㫖伯仁志大而才短名重而识暗好乘人之弊此非自全之道嵩性抗直亦不容于世唯阿奴碌碌当在阿母目下耳阿奴谟小字也后果如其言沈约宋书曰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因小㑹其仪似岁朝也
  又冬至朝贺享祀皆如元日之仪又进履袜作赤豆粥荆楚记云共工氏有不才子以冬至日死为人厉爱赤豆故作粥禳之
  南史曰梁傅岐为始新令有囚当死㑹冬至岐乃放其还家曹掾固争曰古者有此今不可行岐曰其若负信县令当坐竟如期而反太守深相叹异遽以状闻梁书曰席阐出为东阳太守在郡有能名冬至悉放狱中囚依期而至
  齐书曰厍狄伏连冬至之日亲表称贺其妻为设豆饼伏连问此豆何因而得妻对曰于马豆分减伏连大怒唐𤣥宗实录曰上御含光殿受朝太史奏曰朔日至历数之先嘉辰之㑹按乐汁图徴云朔日冬至圣主厚祚又按春秋感精符云冬至阴云祁寒有云迎日者来岁大美此并圣德光被上感天心请付有司以彰嘉瑞从之
  洽闻记曰赤土国直崖州南渡海经鸡笼岛冬至之日影在北夏至之日影在南开戸皆向北
  黄帝针灸经云冬至日风从南来者名为虚贼伤人也风角书曰候赦法冬至后尽丁巳之日有风从已上来未满三日以上必有大赦
  养生要集曰南阳张平子云冬至阳气归内腹中热物入胃易消化
  又通历数家算法推考其纪从上古天元讫十一月甲子夜半朔冬至日月若连壁
  晋潘尼长至诗曰浑仪赋四气玉衡运招摇灵晷修期夕日南始今朝
  宋鲍照冬至诗曰景移风度改日至晷迁换眇眇负霜鹊皎皎带云雁长河夜䦨干层水如玉岸哀哀故老容惨惨愁岁晏
  陈新涂妻李氏冬至诗曰灵象寻数回四气平运散阴律鼓㣲阳大明启修旦感与时来兴心随逝化叹式宴集中堂嘉宾盈朝馆
  魏曹植冬至献袜表曰伏见旧仪国家冬至献履贡袜所以迎福践长先臣或为之颂臣既玩其嘉藻愿述朝庆千载昌期一阳嘉节四方交泰万彚昭苏亚岁迎祥履长纳庆不胜感节情系帷幄拜表奉贺并献纹履七緉袜若干副上表献以闻谨献














  太平御览卷二十八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御览卷二十九
  宋 李昉等 撰
  时序部十四
  元日
  元日
  书曰正月上日受终于文祖上日朔日也终谓尧终帝位之事文祖者尧之祖庙又正月朔旦受命于神宗受舜终之事于神宗神宗尧庙也言神尊之也率百官若帝之初顺帝初摄帝位故事奉而行之
  又月正元日舜格于文祖月正正月元日正旦也舜服尧丧三年毕将即政故复至文祖庙告
  汉书正月朔岁首立春四时之首
  又哀帝时正旦日蚀鲍宣上书曰陛下父事天母事地子养黎民即位以来父亏明母震动子讹言今日蚀于三始诚可畏惧小民正月朔日尚恐毁败器物况日亏乎正月一日为岁之朝日之朝日之朝始犹朝也东观汉记曰戴凭字次仲为侍中正旦朝贺百僚毕㑹帝令群臣能说经史更相难诘义有不通辄夺其席以益通者凭遂重坐五十馀席
  后汉书曰陈翔拜侍御史时正旦朝贺大将军梁冀威仪不整翔奏冀恃贵不敬请收治罪时人奇之
  后汉书曰永平四年诏曰比来水旱饥馑加有军旅正旦无陈朝贺之仪
  又曰每岁首为大朝受贺其仪夜漏未尽七刻钟鸣受贺及贽公侯璧中二千石二千石羔千石六百石雁四百石已下雉百官贺正月二千石已上上殿称万岁举觞御座前司空奉羮大司农奉饭奏食举之乐百官受赐宴飨大作乐魏略曰建安中刘邵为计吏诣都太史言正旦当日蚀邵时在荀彧所坐者数十人或云当废朝或云宜却㑹邵曰梓慎禆灶古之良史犹占水火错失天时然则圣人垂制不为变豫废朝礼者或灾消异伏或推术谬误也彧善其言敕朝㑹如故日亦不蚀
  臧荣绪晋书曰熊逺议曰履端元日正始之初有识之士于是观礼乐荣耳目之观崇玩弄之好又曰晋元㑹设白兽樽于殿上樽盖上施白兽若有能献直言者则发此樽饮酒案礼曰白兽樽乃杜举之遗式也为白兽监后代所为示不忌惮也白兽豸也
  晋载记曰南燕慕容超末年正旦㑹群臣于便殿方奏乐超叹曲终不已其年为宋髙祖所擒
  沈约宋书曰旧时岁朔常设苇茭桃梗磔鸡于宫及百司之门以禳恶气
  又孝武帝大明五年正月旦雪江夏王义恭以衣承雪作六出花以为瑞帝大悦
  又元嘉三十年正月旦上朝万国平旦东南有青黒云气非常广数丈过北覆映宫上
  北齐书神武既平并州尔朱兆北保秀营神武扬声讨兆既出而止者数四兆意怠神武揣其岁首当宴㑹遣窦泰以精骑袭之一日一夜行三百里神武继至兆军人因元日宴飨休息惊走遂破之兆自杀
  又张华原为兖州刺史狱有系囚乃谓之曰三元之始念卿幽闭今给假五日足得展谒亲族期尽当还也囚果应期而至
  梁书昭明太子传曰天监十四年正月朔旦髙祖临轩冠太子于太极殿旧制太子著逺㳺冠金蝉翠緌缨至是加金博山
  唐书曰贞元六年正月戊戌朔先是有司奏元日太阳亏遂罢朝㑹至时不食百僚称贺
  又天后朝王方庆议告朔仪曰今每岁首元日通天宫受朝读时令布政事京官九品以上诸州朝集使等咸列于廷此听朔之礼毕而合于周礼玉藻之文矣又新罗俗以元日拜日月神
  易通卦验曰正月五更人整衣冠于家庭中爆竹帖𦘕鸡子或缕五色于戸上厌不祥也
  尚书大传曰正月上日受终于文祖在璇玑玉衡以齐七政璇玑者何也传曰璇者还也玑者几也㣲也其变㣲㣲而所动者大谓之璇玑是故璇玑谓之北极受谓舜也上日元日也
  又夏以孟春为正殷以季冬为正周以仲冬为正夏以平旦为朔殷以鸡鸣为朔周以夜半为朔不以二月为正者万物不齐莫适所立故必以子丑寅三月为岁之三正三正之相承若连环也
  又周以至动殷以萌夏以芽谓三王之政也至动冬至日物动也物有三变故政色有三天有三死三生异时生者怕异时死是故周以日至为正殷以日至三十日为正夏以日至六十日为正天有三统王有三正三统者所以序生也三正者所以统天也是故三统三正正若循环周则又始穷则反本也夏以孟春为正者贵形也
  春秋感精符曰人统月建寅物生之端谓之人统夏以为正汉书云于律太蔟为人统也
  白虎通曰正朔有三何谓有三㣲之月三㣲者何言阳气始施黄泉而未上也十一月阳气始养黄泉之下万物皆赤赤者盛阳之气也故周为天正色尚赤十二月之时万物时芽而白故殷为地正色尚白十三月时万物始达孚甲而出皆黒人得加功故夏为人正色尚黒也其不以二月后为正者万物不齐莫适所綂故必以三㣲之月也
  汉官仪曰正月旦天子御德阳殿临轩公卿大夫百官各陪位朝贺蛮貊胡羌朝贡必见属郡封吏皆陛觐又元日朝贺三公拜毕殿上献寿觞
  义正月朝贺三公奉璧上殿向御座北面太常赞曰皇帝为三公兴三公伏皇帝坐乃前进璧古语曰御坐则起此之谓也
  魏略曰正始元年南风大起数十日发屋折树动太极殿东阁正旦大㑹风尤甚倾几案曹爽将诛之徴也典略曰魏明帝使博士马均作司南车水转百戏正月朝造巨兽鱼龙曼衍弄马倒骑备如汉西京故事晋起居注曰太始元年诏曰朕遭闵凶奉承洪业追慕罔极正旦虽当受朝其伎乐一切勿有所设又殿前及文武织成帷帐之属皆不须施也
  又太始四年正月上临轩朝群臣于太极前殿诏安平王载舆车升殿上迎拜于阼阶王坐上亲奉觞上寿皆如家人之礼王拜上皆跪而受之
  又永和元年正月辛未朔雨不㑹甲戌皇太后登太极前殿施纱帏帐与上临飨群臣
  又咸康四年尚书仓部奏下扬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州调胡米一升至五斗正旦进御诏停之
  又十二月庚子诏曰正㑹日百僚増赐绿醽酒人各二升
  又咸康七年十二月尚书乐谟奏八年正㑹仪注唯作鼓钟其馀伎乐尽停不作诏曰若元日大飨万国朝宗庭发钟鼓之乐奏朕起居之莭朝无磬折之音賔无蹈履之度其于事仪不亦阙乎卿诸人当量轻重以制事中则情典并随国无滞仪矣
  魏曹植正㑹诗曰初岁元祈告日惟良乃为嘉㑹宴此髙堂尊卑列叙典而有章衣裳解结黼黻𤣥黄清酤盈爵中坐腾光珍膳杂遝充溢圆方笙磬既设琴瑟俱张悲歌厉向咀嚼清商俯视文轩仰瞻华梁愿保兹善千载为常欢笑尽娯乐哉未央室家荣贵寿若东王又永和中廷尉王彪之与扬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州刺史殷浩书曰太史上元日告朔谈者或有疑虑却㑹与否昔建元元年亦元日告朔庾车骑写刘孔才所论唯不得礼茍今从之是胜人之一失何者礼云诸侯旅见天子入门不得终礼而废者四太庙火日蚀后之丧雨沾服失容寻此四事之指自谓诸侯虽已入门而卒暴有之则不得终礼非为先有其事而侥幸史官推术错谬故不豫废朝礼也夫三辰有灾莫大日蚀史官告谴而无惧容不修豫防之礼而废消救之术方大飨华夷君臣相庆此岂为敬虔天灾罪己之谓且检之事实告朔之仪至尊静躬殿堂不听政事冕服御坐门闼之制与元㑹礼异自不得兼行当权其事宜告朔之礼不轻于元㑹元㑹有可却之礼唯告朔无可废之义谓应依建元故事却元㑹浩从之竟却㑹
  又咸和二年正月飨万国有鸥鸟五集殿明年苏峻反三齐略曰荥阳有眢井汉沛公避项羽追逃于井中有双鸠集其上人云沛公逃入井中羽曰井有人鸠不集其上遂下道沛公遂免难后汉世元日放鸠盖为此也列子曰邯郸之民以正月之旦献鸠于简子简子大悦厚赏之客问其故简子曰正旦放生示有恩也客曰民知君欲放之故竞而捕之死者众矣君而欲生之不若禁民弗捕捕而放之恩不遍不相补矣简子曰善孔丛子曰邯郸民以正月旦献雀于赵王而缀以五彩王大悦申叔告子顺子顺曰王何以为也对曰正旦放之求有生也子顺曰此委巷之鄙事非先王之法且又不顺夫放雀取其名则宜授之于上不宜取之于下一国之主受民雀将何悦焉
  淮南子曰以冬至日数至来岁正月朔日满五十日者民食足不满五十日者日减一升有馀日日益一升四时纂要曰此占最有据也
  世说曰元帝正㑹引王丞相登御床王公固辞中宗引之弥苦文献曰文献王导谥太阳与万物同辉臣下何以瞻仰乃止
  又陶公作荆州时敇船官使锯木屑不限多少悉藏之时咸不解此意后正㑹値积雪㑹日始晴㕔事前除雪地甚湿于是悉用木屑覆之都无所妨
  桂阳列仙传曰成武丁正旦大㑹以酒沃庭中有司问其故对曰临武县失火以酒救之遣验果然
  又永宁元年西南夷献乐及幻人能吐火自支解易马牛头时元㑹作之于庭安帝与群臣观大奇之惟陈禅独离席曰帝王之庭不宜作夷狄伎
  荆楚岁时记曰元日庭前爆竹以辟山魈恶鬼也按神异经山魈在西方深山中长尺馀犯人则病畏爆竹声又俗爆竹燃草起于庭燎
  又元日至于月晦并为醵酺饮食出钱为醵出食为酺士女泛舟或临水宴乐
  又元日镂悬苇茭桃棒门戸上却厉疫也
  乂元日服桃汤桃者五行之精厌伏邪气制百鬼今人进屠苏酒胶牙𩛿盖其遗事也
  又正月一日三元之日也元始也鸡鸣而起案周书纬通卦云鸡阳鸟也以为人候四时使人得以翘首结带正衣常也注云案礼内则云子事父母妇事舅姑鸡初鸣咸盥漱栉纚笄则惟其常非独此日但元正之朝存亡庆吊官有朝贺私有祭享虔恭宜早特重于馀辰所以标而异焉先于庭前爆竹帖画鸡或斵缕五采及土鸡于戸上庄周云有挂鸡于戸悬苇茭于其上树桃其旁而鬼畏之括地图曰桃都山有大桃树盘屋三千里上有金鸡日照此则鸣下有二神一名曰郁垒一名曰神荼
  又崔氏月令云过腊一日是谓小岁拜贺君亲进椒酒从小起按成子安椒花铭曰肇惟岁首月正元日厥味惟辛蠲除百疾是知小岁用之
  周处风土记曰元日造五辛盘正元日五荤链形注曰五辛所以发五藏气吞生鸡子人一枚谓之链形庄子曰春月饮酒茹葱以通五脏
  又乃有鸡子五荤练形正旦皆当生吞鸡子一枚谓之链形又养食五辛菜以助发五藏气
  又𤣥中记曰今人正朝作两桃人立门旁以雄鸡毛置索中盖遗象也
  应劭风俗通曰有桃人苇茭画虎郁垒以此鬼食虎今或画虎于门此并其事猛兽之声有似爆竹
  神异经曰西方深山中有人焉其长尺馀性不畏人犯之令人寒热名曰山魈以竹着火挂熚音必朴也而山魈惊惮𤣥黄经云谓此鬼是也俗人以爆竹起于庭燎不应滥于王者魏时人问议郎董勋云今正腊月门前作烟火桃人绞索松柏杀鸡著门戸逐疫礼也勋答曰礼十二月索室逐疫衅门戸磔鸡熯火行故作助行气桃鬼所恶𦘕作人首可以有所牧缚不死之祥勋又曰正月一日为鸡二日为狗三日为羊四日为猪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正旦画鸡于门七日帖人于帐当为此日今一日不杀鸡二日不杀狗三日不杀羊四日不杀猪五日不杀牛六日不杀马七日不行刑亦此义但故乃磔鸡以畏鬼今则不杀未知孰是又今人于此日向晨至门前呼牛马杂畜令来乃置粟豆于灰散之宅内云以招牛马未知所出也于是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进椒酒饮桃汤及柏故以桃汤柏叶为酒董勋云俗以岁首用椒酒椒性芬香又堪为药故饮之亦一时之礼故此日采椒花以贡尊者晋海西公尝问董勋曰俗人正日饮酒先饮小者何也勋云俗人小者得岁先酒贺之老者失歳故后与酒然则从小起意在于斯乎其敷子散出葛洪练化篇方用柏子仁麻仁细辛干姜附子等分为散井花水服之又方江夏刘次卿受弹鬼九方武都雄黄丹砂二两五钱各捣净五两蜡和令调如弹子丸正 月旦令男左女右带之又云敷子散出和合方于是下五辛菜胶牙糖各进一鸡子梁有天下不食荤荆自此不复食鸡子以从常则周处风土记曰正旦当生吞鸡子一枚谓之练形又共食五辛菜以助发五藏气则行之矣又胶牙者盖以使其牢固不动今北人亦如之熬麻子大豆兼糖散之按练化篇云正月元旦吞鸡子赤豆各七枚辟瘟气又肘后方云旦及七日吞麻子小豆各二七枚消疾疫张仲景方云岁有恶气中人不幸便死取大豆二七枚鸡子白麻并酒吞之是麻豆之设当起于此今即仿之未知所据也又以钱贯系床脚廽以投粪扫上云令如愿录异记云有商人区明者过彭泽湖有车马自称青洪君要明过厚礼之问何所须有人教之但乞如愿及问以此言答之青洪君甚惜如愿不得已许之乃其婢也既而送出自尔商人或有所求如愿并为即得后至正旦如愿起晚乃打如愿如愿走入粪中商人以杖打粪扫唤如愿竟不还也此如愿故事今北人正月十五日夜立于粪扫邉令人执杖打粪堆云云以答假如意者亦为如愿故事尔
  邓徳明南康记曰昔有卢耽仕州为治中少学仙术身能奋飞每岁辄凌虚归家晓则还州尝赴元㑹至晓不及预朝列化为白鹤至阁前廽翔欲下威仪以笔掷之得一只履耽乃惊还就列内外左右莫不骇异时步隲为广州刺史意甚恶之便状闻遂至诛灭
  王子年拾遗记曰尧在位七年有鸾凤来集麒麟游于薮泽鸱枭逃于绝漠有祗支之国献重明之鸟一名重精双睛在目状如鸡鸣似鳯时解落毛羽以肉翮而飞能搏猛兽虎狼妖恶不能为害食以琼膏或一岁数来或数岁不至国人莫不洒扫门戸以望重精之集其未至之时国人或刻铸金宝为此鸟之状置于戸牖之间则魑魅鬼类自然退伏今人每岁元日刻画为鸡于戸牖之上者盖重精之遗像也
  西京杂记曰汉制宗庙饮酎用九十大牢上祀诸帝以正月旦作酒八月成名曰酎一曰醖
  邺中记曰石虎正㑹虎于正殿南面临轩施流苏帐皆窃拟礼制整法服冠通天佩玉玺𤣥衣𫄸裳画日月山龙黼黻华虫粉米寻改车服著逺游冠前安金博山蝉翼丹纱里服大昕行礼公执圭卿执羔大夫执雁士执雉一如旧礼充庭车马金银玉辂革辂数十
  董勋答问曰岁首酌椒酒而饮之以椒性芬香又堪为药又折松枝男七女二七亦同此义
  又杂修养书曰正月一日取五木香作汤以浴令人至老须髪黒案道家谓青木香为五木香亦云五木道家多以此浴是其义也
  杂五行书曰常以正月旦及正月半以麻子赤豆二七颗置井水中辟瘟病甚效
  万岁历曰汉成帝诏除正旦杀鸡与雀可谓仁于用心谓非正旦则禁杀
  崔寔四民月令曰元日进椒柏酒椒是玉衡星精服之令人身轻能音奈老柏是仙药又云进酒次第当从小起以年少者为先
  又正月之朔是谓正日躬率妻孥洁祀祖祢及祀日进酒降神毕乃室家尊卑无大无小以次列于先祖之前子妇曾孙各上椒酒于家长举觞称寿欣欣如也玉烛宝典曰正月为端春秋传履端于始其一日为元日元者善之长也先王体元居正又元者原也始也一也首也亦云上日亦云三朝亦云三元岁之元月之元日之元亦云三朔尚书传曰夏以平明为朔殷以鸡鸣为朔周以夜半为朔又元日造桃板著门戸谓之仙木像郁垒山桃树百鬼畏之
  王羲之月仪书曰日往月来元正首祚太蔟告辰㣲阳始布罄无不宜和神养素
  李膺家录曰膺坐党事与杜宻荀翊同系新汲县狱时歳旦翊引杯曰正朝从小起膺谓翊云死者人情所恶今子无吝色者何翊曰求仁得仁又谁恨也膺乃叹曰汉其亡矣汉其亡矣善人天地之纪而多害之何以存国
  裴𤣥新书曰正旦县官杀羊悬其头于门又磔鸡以覆之俗说厌厉气今以问河南伏君伏君曰是日也土气上升草木萌动羊啮百草鸡啄五蠹故杀之以助生气古史考曰元日太史乃占气候以知水旱吉凶随分野书之
  王浑集曰诏问明年正旦㑹四方计吏入见临朝当何所宜浑奏旧正㑹计吏前轩下侍中读诏书计吏跪奏臣以诏当次对承陛下留心访问之意可令中书恒诏问方土所宜士人贤才隐伏未逹风俗好尚礼教之宜劝农务本以尽垦殖之利刑狱清理无枉滥之失郡守长吏勤心治政为民兴利除害训化之绩授以纸笔尽意陈闻以明圣㫖垂心四逺
  刘臻妻正旦献椒花颂曰昊穹周廽三朝肇建青阳散晖澄景载涣美此灵花爰采爰献圣容映之永寿于万后汉张衡东京赋曰于是孟春元日群后旁戾百僚师师于斯胥洎孟春元日正日也旁四方也戾至也蕃国奉聘要荒来质音致时惟帝臣献琛执贽当观于殿下者盖数万有二尔乃九賔重谓公至侯卿二千石以上六百石以下及郎吏匈奴侍子凡九等胪人列鸿胪所主羌胡之人皆胪列也崇牙张镛鼓设郎将司阶虎㦸交铩虎贲中郎将皆夹阶而立虎贲或执㦸铩相对立也
  晋傅𤣥元旦朝㑹赋曰前三朝之夜中庭燎晃以舒光华灯若乎火树炽百枝之煌煌俯而察之如亢烛龙而照元方仰而观焉若披丹霞而鉴九阳
  晋庾阐扬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都赋曰岁惟元辰阴阳代纪履端归除三朝告始皇帝迺坐露寝御组帷冠去声华冕戴翠蕤袭日月佩玉緌怀六玺纫文龟





  太平御览卷二十九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御览卷三十
  宋 李昉等 撰
  时序部十五
  人日       正月十五日
  晦日       中和节
  社        寒食
  三月三日
  人日
  荆楚岁时记曰正月七日为人日董勋曰俗以正月一日为鸡二日为狗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以七种莱为羮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以贴屏风亦戴之头鬓董勋曰像人入新年形容改旧从新又造花胜相遗起于晋代见贾充李夫人典戒云像瑞圗金胜之形又取像西王母戴胜也旧以正月七日为人故名为人日今北人此日亦有讳食菜者与楚食正反剪彩镂金箔为人皆符人日之意与正旦镂金鸡于戸同北人亦有至人日讳食故岁菜唯食新岁菜者又馀日不刻牛羊猪狗马之像而二日独施人鸡此则未喻郭縁生东征记云寿张安仁山魏东平王凿山顶为㑹望处刻铭于壁文字犹在所载铭词即此处老子云众人熙熙如登春台如享太牢楚辞云目极千里伤春心则春日登临自古为适但不知七日竟起何代晋代桓温叅军张望亦有正月七日登髙诗近代以来南北同耳北人此日食煎饼于庭中作之未知所出也杂五行书曰正月七日男吞赤豆七颗女吞二七颗竟年无病
  又宋武帝女寿阳公主人日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公主额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皇后留之看得几时经三日洗之乃落宫女奇其异竞效之今梅花妆是也谈薮曰北齐髙祖七日升髙宴群臣问曰何故名人日魏收对以董勋正月一日为鸡七日为人桉一说云天地初开以一日作鸡七日作人也刘臻妻陈氏进见仪曰正月七日上人胜于人
  魏东平王是日登寿张安仁山铭曰正月七日厥日惟人䇿我良驷陟彼安仁
  隋阳休之正月七日登髙侍宴诗曰广殿丽年辉上林起春色风生拂雕辇云回浮绮翼
  隋薛道衡人日思归诗曰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晋李充正月七日登剡西寺诗曰命驾升西山寓目眺原畴
  正月十五日
  史记乐书曰汉家祀太乙以昏时祀到明今人正月望日夜游观灯是其遗事
  荆楚岁时记曰正月十五日作豆糜加油膋其上以祀门戸按齐谐记曰正月十五日有神降陈氏之宅云是蚕室若能见祭当令蚕桑百倍疑非其事祭门备之七祀今州里风俗望日祀门其法先以杨枝挿门随杨枝所指仍以酒脯饮食及豆粥挿箸而祭之齐谐记曰吴县张成见一妇人立宅东南角谓成曰此地是君蚕室我即地神矣正月半日可作白粥泛膏于上以祭之当令君家蚕桑百倍言讫而去绝失所在或谓作膏粥已后年大得蚕世人正月半作粥祷之加以肉覆其上登屋食之祝云登膏糜挟鼠脑欲来不来待我三蚕老则似为蚕攘鼠与齐谐记相符又覆肉亦是覆膋之理石虎邺中记正月十五日有登髙之㑹则登髙又非今世而然者也其夕则迎紫姑以卜刘敬叔异苑云紫姑本人家妾为大妇所妒正月十五日感激而死故世人作其形迎之云子胥不在云是其婿曹夫人已行云是其姑小姑可出言紫姑可以出也异苑又云于厕间或猪阑邉迎之捉之觉手重是神来也平昌孟氏尝以此日迎之遂穿室而肖其象著以败衣盖为此也洞览云帝喾女将死云生平好乐至正月可以见迎又其事也俗云溷厕之间必须静然后能致紫姑
  异苑云世人以十五日迎紫姑捉者觉重便是神来奠设酒果亦觉面辉辉有色即跳躁不住能占众事卜将来蚕桑又善射钩好即大舞恶则仰眠平昌孟氏恒不信躬试往捉便自跃穿顶永失所在也
  唐西京记云正月十五日夜敕金吾弛禁前后各一日以睹灯花若昼日
  世说正月十五日祢衡尝被魏武谪为鼓吏于此日试鼓渔阳桴作渔阳三挝渊渊有金石声后汉书注云文士传曰衡击鼓为渔阳三挝蹋地来前蹑鼓脚容态不常鼔节甚悲易衣毕复击鼓三挝而去至今有渔阳挝自衡始也
  青琐集曰徐徳言之妻陈叔宝之妹封乐昌公主才色冠绝时陈政方乱德言知不相保谓其妻曰以君之容国亡必入权豪之家倘情縁未断犹兾相见宜有以信之乃破一镜人执其半约曰他日必以正月望日卖于都市我当在即以是日访之及陈亡其妻果如杨素之家德言遂以正月望日访于都市有苍头卖半镜者大髙其价人皆笑之德言直引至其居出半镜以合之仍题诗曰镜与人俱去镜归人不归无复姮娥影空馀明月辉陈氏得诗涕泣不食素知之还其妻仍厚遗之与德言归江南竟以终老
  玉烛宝典曰正月十五日作膏粥以祀门戸
  西域记曰摩竭陀国正月十五日僧徒俗众云集观佛舎利放光雨花
  唐苏味道正月十五日夜诗曰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游骑皆秾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又崔液正月望夜游诗曰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鏁彻明开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又神灯佛火百轮张刻像图形七宝装影𥚃如开金口说空中似散玉毫光
  又金勒银鞍控紫骝玉轮朱幰驾青牛骖驔始散东城曲倏忽还逢南陌头
  晦日
  荆楚岁时记曰元日至于月晦并为酺聚饮食每月皆有弦望晦朔以正月初年时俗重以为节士女汎舟或临水宴乐玉烛宝典曰元日至月晦人并为酺食渡水士女悉湔裳酹酒于水湄以为度厄今世人唯晦日临河解除妇人或湔裙
  后魏卢元明晦日汎舟应诏诗曰轻灰吹上管落蓂飘下蒂迟迟春日华晼晼年光丽
  北齐魏收晦日汎舟应诏诗曰袅袅春枝弱关关新鸟呼棹唱忽逶迤菱歌时顾慕睿赏方月色宴言忘日暮逰豫慰人心照临康国步
  唐太宗月晦诗晦魄移中律凝暄起丽城罩云朝盖上穿露晓珠呈笑树花分色啼枝鸟合声披襟勤眺望极目畅春情
  中和节
  唐书云贞元五年正月十一日诏曰四序嘉辰历代増置汉宗上巳晋纪重阳或说禳除虽因旧俗与众宴乐诚合当时朕以春方发生候维仲月勾萌毕逹天地同和俾共昭苏宜均畅茂自今已后以二月一日为中和节内外官司并休假一日先敕百寮以三令节集㑹今宜以中和节代晦日中和之节自兹始也
  又曰其月二月八日中书侍郎李秘奏伏以仲春初吉制嘉节以徴之更晦日于往月之终揆明辰于来月之始请令文武百辟是日进农书司农献穜稑之种三公戚里上春服士庶以刀尺相遗村舍作中和酒祭勾芒神聚㑹宴乐名为享勾芒祈年谷仍望各下州府所在颁行从之
  又云贞元六年上以中和节宴百寮于曲江上赋诗以赐之百官皆和焉是歳戴叔伦为容州刺史素有诗名上乃令录其诗以赐之
  
  孝经纬曰社土地之主也土地阔不可尽祭故封土为社以报功也
  礼记月令曰二月之节是月也择元日命人社为祀社稷也春事兴故祭之以祈农祥元日为近春分前后戊日元吉也
  又曰王为群姓立社曰太社王自立社曰皇社诸侯为百姓立社曰国社自立社曰侯社大夫以下立社曰置社
  尚书曰用命赏于祖不用命戮于社社主阴阴主杀也
  论语曰鲁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
  史记曰共工氏之子为后土能平水土故祀以为社故天子曰大社必受霜露风雨以逹天地之气也社所以亲地也地载万物天垂万象取法于天所以尊天而亲地也社共粢盛所以报本反始也
  汉书曰陈平为里中社宰分肉甚均父老善之平曰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此肉矣
  又髙祖定天下诏御史令治狱社春用羊彘祀之魏志曰王修年七岁丧母母以社日亡来年邻里社修感母悲哀其邻里闻之为罢社
  晋书曰阮脩字宣子伐社树或止之脩曰若社而为树伐树则社亡若树而为社伐树则社移矣
  荆楚岁时记曰社日四邻并结综㑹社牲醪为屋于树下先祭神然后飨其胙王氏云百家共一社今百家所社综即共立之社也
  寒食
  荆楚岁时记曰去冬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据历合在清明前二日亦有去冬至一百六日
  陆翙邺中记曰寒食三日作醴酪又煮粳米及麦为酪捣杏仁煮作粥案玉烛宝典今日悉为大麦粥研杏仁为酪引饧沃之
  又孙楚祭子推文云醴酪二盂是其事也
  又并州俗冬至一百五日为介子推断火冷食三日作干粥是今之糗也
  范蔚宗后汉书曰周举迁并州刺史太原一郡旧俗以介子推焚骸有龙忌之禁至其月咸言神灵不乐举火举移书于子推庙云春中食寒一月老小不堪今则三日而已
  魏武帝刑罚令曰闻太原上党西河雁门冬至后皆冱寒之地老少羸弱将有不堪之患令人不得食寒若犯者家长半岁刑主吏百日刑令长罚一月俸
  周裴汝南先贤传曰太原旧俗以介子推焚骸一月寒食莫敢烟爨
  刘向别录曰寒食蹋蹴黄帝所作本兵势也或云起于战国与鞠球同古人蹋蹴以为戏
  古今艺术图云寒食秋千本北方山戎之戏以习轻趫者也
  又按周举移书及魏武刑罚令陆翙邺中记并云寒食断火起于子推琴操所云子绥绥即推也
  又五月五日与今有异皆因流俗所传据左传及史记并无介子推被焚之事按周礼司烜氏仲春以木铎脩火禁于国中注云为季春将出火也今寒食准节气是仲春之末清明是三月之节然则禁火葢周之旧制玉烛宝典曰寒食此节城市尤多斗鸡之戏左传有季郈斗鸡其来逺矣
  周书时训曰清明之日桐不华岁有大寒田鼠不化国多贪残虹不见妇人乱色戴胜不降桑政教不平唐李崇嗣寒食诗曰普天皆灭熖匝地尽藏烟不知何处火来就客心然
  又宋之问途中寒食诗曰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
  又沈佺期岭表逢寒食诗曰岭外逢寒食春来不见饧洛阳新甲子何日是清明
  三月三日
  诗曰溱与洧方涣涣兮涣涣盛貌也谓三月内桃花水下之时水为至盛也士与女方秉蕳兮秉执也蔺兰也当此盛流之时士与女众方执兰拂除邪恶郑国之俗三月上巳之辰于此水之上招魂续魄除拂不祥故时人愿与所悦者俱住观之
  汉书曰武帝即位数年无子平阳公主求良家女十馀人饰置于家帝祓霸上还过平阳公主见所偫美人帝不悦既饮讴者进帝独悦卫子夫孟康云祓除也今三月上巳祓禊是也又汉书礼仪志曰三月上巳日宫人并禊饮于东流水又太后春幸蚕馆率皇后列侯夫人桑遵㶚水而祓除又三月上巳官民皆洁于东流水上洗濯祓除去宿垢为大洁洁者言阳气布畅万物既出始洁之也
  续汉书曰上巳大㑹賔从于薄落津
  后汉书梁商上巳日㑹賔客于洛水酒酣继以薤露坐者闻皆掩泣周举曰此所谓哀乐失时非其所也殃将及乎商至秋果薨
  魏志曰袁绍三月上巳大㑹賔从于薄落津闻魏郡兵及黑山贼于毒等数万人共覆邺城杀守坐中客家在邺者皆忧怖失色或起而泣绍容貌自若不改常度又晋中兴书曰王导谓从兄敦曰王仁德未著而名位犹轻兄名已振宜有以共相匡举㑹三月三日中宗出禊乘肩辇敦导并骑从纪瞻使人觇之既闻敦导骑从乃大惊自出拜于道左右中宗从容谓导曰卿吾之萧何也
  宋书曰武帝三月三日登八公山刘安故台望城郭如疋帛之绕藂花也
  崔鸿十六国春秋曰李皓三月三日宴于曲水命群僚赋诗皓为之序
  荆楚岁时记曰三月三日士人并出江渚池沼间为流杯曲水宴
  续齐谐记曰晋武帝问尚书郎挚虞曰三日曲水其义何指答曰汉章帝时平原徐肇以三月初生三女至三日而俱亡一村以为怪乃相携之水濵盥洗因水以泛觞曲水之义起于此也帝曰若如所谈便非好事尚书郎束晰曰挚虞小生不足以知之臣请说其始昔周公城洛邑因流水以泛酒故逸诗云羽觞随波又秦昭王三日置酒河曲见有金人出捧水心剑曰令君制有西夏及秦霸诸侯乃因此处立为曲水二汉相縁皆为盛集帝曰善赐金五十斤左迁挚虞为阳城令
  夏仲御别传曰夏仲御诣洛到三月三日洛中王公以下莫不方轨连轸并南浮桥边祓禊男则朱服耀路女则锦绮灿烂仲御时在船中曝所市药虽见此軰稳坐下帷贾充望见深奇其节顾相与语此人有心胆有似冀缺走往问船中安坐者为谁仲御不应重问徐乃答曰㑹稽北海闲民夏仲御夏统字仲御
  风土记曰汉末有郭虞者有三女以三月上辰上巳三日而三女产乳并亡迄今时俗以为大忌故到是月是日妇女忌讳不复止家皆适东流水上就逺地禊祓自洁濯也
  丘渊之征齐道里记曰城北十五里有柳泉符郎常以为解禊处
  邺中记曰石虎三月三日临水㑹公主妃主名家妇女无不毕出临水施帐幔车服灿烂走马步射饮宴终日陆翙邺中记曰华林园中千金堤上作两铜龙相向吐水以注天泉池通御沟中三月三日石季龙及皇后百官宴赏
  续捜神记曰卢充猎见獐便射之随逐不觉逺忽见一黒门如府舍问铃下铃下对曰崔少府宅也进见少府语充云尊府君为索小女婚故相迎耳成婚三日毕送充至家母问之具以状对与崔别后四年充三月三日临水戏遥见傍水有犊车充往开车戸见崔女与生男共载情意如初抱儿还充又与金碗乃别
  戴延之西征记曰天泉之南有东西沟承御沟水水之北有积石坛云三月三日御坐流杯之处
  杂五行书曰欲知蚕善恶当三月三日天阴而无日不雨蚕大善
  风俗通曰谨按周礼女巫掌岁时以祓除疾病禊者洁也故于水上盥洁之也已者祉也邪疾已去祈介祉也竹林七贤论曰王济常解禊洛水明日或问王曰昨日游有何语议答曰张华善说史汉裴逸民序前言往行滚滚可聴
  晋王羲之三月三日作兰亭记修禊事也
  宋颜延之三日曲水诗序曰日纒胃维月轨青陆皇祗发生之始后王布和之辰思对上灵之心以答庶萌之愿有诏掌故爰命司历献洛饮之礼具上巳之仪南除辇道北清禁林略亭皋跨芝瀍宛太液怀层山松石峻垝葱翠阴烟于是离宫卫设别殿周徼然后升秘驾引缇骑摇玉鸾发流吹天动神移渊渟云委以降于行所礼也
  梁沈约三日率尔成篇曰丽日属元已年芳具在斯开花已匝树流莺复满枝洛阳繁华子长安轻薄儿东出千金堰西临雁鹜陂游丝映空转髙柳拂地垂丝帻文照曜紫燕光陆离清晨戏伊水薄暮宿兰池象筵鸣宝瑟金瓶泛羽卮宁忆春蚕起日暮桑欲萎
  梁简文帝三月曲水诗序曰窃以周城洛邑自流水以禊除晋集华林同文轨而髙宴莫不礼具义举㳫举重规昭动神明雍熙锺石是节也上巳属辰馀萌达壤仓庚应律女夷司候尔乃分阶树羽䟽泉泛爵羽觞沿溯蕙肴㳫来賔仪式序盛徳有容舞艳七盘歌浮六变游云驻彩仙鹤来仪都人野老云集雾㑹结轸方衢飞轩照日
  晋张华三月三日后园㑹诗曰暮春元日阳气清明祁祁甘雨膏泽流盈习习祥风启滞导生禽鸟逸豫桑麻滋荣纎条被绿翠苹含英于我皇后钦若昊干顺时省物言观中园宴及群辟乃命初筵合乐华池祓濯清川泛彼龙舟溯游洪原
  又张华上巳篇曰仁风道和气勾芒御昊春姑洗应时
<子部,类书类,太平御览,卷三十>月元巳启良辰朋从自逺至童冠八九人伶人理新乐膳工献时珍春醴逾九醖冬青过十旬
  晋闾丘冲三月三日应诏诗曰暮春之月春服既成升阳润土水涣川盈馀萌壤逹嘉木敷荣皇后宣游既宴且宁光光华辇侁侁从臣上䕃丹渥下藉文茵临池挹盥濯故洁新俯镜清流仰睇天津蔼蔼华林岩岩景阳嶪嶪峻宇奕奕飞梁垂䕃倒影若翺若翔浩浩白水汎汎龙舟皇在灵沼百辟周游激濯清歌鼓枻行讴闻乐咸和具醉斯柔在昔帝虞德被遐荒干戚在庭苗人来王今我哲后古圣齐芳惠化中国以绥四方元首既明股肱惟良乐只君子今日惟康
  又潘尼上巳日帝㑹天渊池诗曰青春暮月六气和理律应姑洗日惟元巳谷风散凝㣲阳戒始春服既成明灵降祉
  又陆机棹歌行曰迟迟暮春日天气柔且嘉元吉逢初巳濯秽游黄河龙舟浮鹢首鸾旗垂藻葩乘风宣飞景逍遥戏中波
  隋卢思道上巳禊饮诗曰山泉好风日城市厌嚣尘聊持一尊酒共寻千里春馀光下幽桂夕吹舞青𬞟何时出关后重有入林人
  唐沈佺期三月三日梨园亭侍宴诗曰九门驰道出三已禊堂开画鹢中川动青龙上苑来野花飘御坐河柳拂金杯日晩迎祥处笙镛下帝台
  后汉张衡南都赋曰于是暮春之禊元巳之辰方轨齐轸祓于阳濒朱帷连网曜野映云男女姣服络绎缤纷晋成公绥洛禊赋曰考吉日简良辰祓除解禊同㑹洛濵妖童媛女嬉游河曲或盥纎手或濯素足临清流坐沙场列罍尊飞羽觞
  又张协禊赋曰夫何三春之令月嘉天气之氤氲流水清泠以汪濊原隰葱翠以龙鳞于是缙绅先生啸俦命友携朋接党童冠八九主希孔墨賔慕颜柳若夫权戚之家豪侈之族采骑齐镳华轮芳毂青盖云浮参差相属集于长洲之浦曜乎洛川之曲遂乃停舆蕙渚息驾兰田朱幔虹舒翠幕霓连浮素舟以蔽水洒𤣥醪于中河水禽为之骇踊阳侯为之动波
  又阮瞻上巳㑹赋曰临清川而嘉宴聊暇日以游娱䕃朝云而为盖托茂树以为庐
  又王廙洛都赋曰若乃暮春嘉禊三巳之辰贵贱同游方骥齐轮丽服靓妆祓乎洛濵流芳塞路炫日映云又禇爽禊赋曰伊暮春之令月将解禊于通川川廽澜以澄映岭峭崿以霏烟轻霞舒于翠崖白云映于青天风透林而轻清气扶岭而载鲜





  太平御览卷三十
<子部,类书类,太平御览>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御览卷三十一
  宋 李昉等 撰
  时序部十六
  五月五日     伏
  七月七日
  五月五日
  大戴礼曰五月五日畜蒲为沐浴
  谢承后汉书曰陈临为苍梧太守推诚而理导人以孝弟临徴去后本郡以五月五日祠临东城门上令小童洁服舞之
  又礼仪志曰五月五日朱索五色桃印为门户饰以止恶气也
  沈约宋书曰元徽五年五月五日皇太后赐帝玉柄毛扇帝嫌其毛柄不华故此欲加鸩害
  宋略曰王镇恶以五月五日生家人欲弃之其祖猛曰昔孟尝君以此日生卒得相齐此儿必兴吾宗以镇恶为名
  唐书曰崔信明以五月五日正中时生有异雀数枚身形甚小五色皆备集于树鼓翼齐鸣其声清亮隋太史令史良至青州遇而占之曰五月为火火为离离为文彩日正中文之盛也又有雀五色奋翼而鸣此儿必文藻焕烛声名播于天下雀形既小禄位殆不髙矣及长博闻强记下笔成章乡人髙孝基有知人鉴谓人曰崔信明才学富赡虽名冠一时但恨其位不达耳
  孝子传曰纪迈五月五日生其母弃之村人纪淳妻养之年六岁本父母云汝是我儿迈涕泣佣所得辄上母续齐谐记曰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汉建武中长沙欧回见人自称三闾大夫谓回曰尝见祭甚善但常患蛟龙所窃今若有惠可以楝树叶塞其上以五彩丝约之此二物蛟龙所惮也回依言后乃复见感之今人五日作糭子𢃄五色丝及楝叶皆是汨罗之遗风也
  西京杂记曰王凤以五月五日生其父欲不举其叔曰昔田婴敕其母勿举田文文后为孟尝君以故事推之非不祥遂举之
  邺中记曰并州俗以介子推五月五日烧死世人为其忌故不举火食非也北方五月五日自作饮食祠神及作五色缕五色辛盘相问遗不为介子推也
  荆楚岁时记曰五月五日西人并蹋百草今人又有斗百草之戏
  又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伤其死所并命舟楫以拯之舟舸取其轻利谓之飞凫一目以为水军一目以为水马州将及土人悉临水而观之
  又曰是月俗忌盖屋及曝荐席风俗通云五月盖屋令人头秃又异苑云新野庾寔家尝以五月暴席忽有一小儿死于席下俄失所在其后寔女子遂亡相传弥以为忌此二条通五月之事今附于此
  又五月五日荆楚人并蹋百草将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故师旷占曰岁多病则艾草先生也
  风土记曰仲夏端五端初也俗重此日与夏至同先节一日又以菰叶裹粘米栗枣以灰汁煮令熟节日又煮肥龟令极熟去骨加盐䜴麻蓼名曰⿱龟粘米一名糭一曰角黍盖取阴阳包裹之象也龟甲表肉里阳外阴内之形所以赞时也
  抱朴子曰或问辟五兵之道答以五月五日作赤灵符著心前
  又蟾蜍万岁者头上有角颔下丹书八字再重五月五日中时取之阴干百日以其足画地即为流水
  风俗通曰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者辟兵及鬼令人不病瘟
  又亦因屈原一名长命缕一名续命缕一名辟兵缯一名五色丝一名朱索又有条达等织组杂物以相赠遗孝经援神契云仲夏茧始出妇人染练咸有作务玉烛宝典云此节备拟甚多其来尚矣又有日月星辰鸟兽之状文绣金缕帖画贡献所尊古诗云绕臂双条达是也
  又五月五日集五色缯辟兵余问服君服君曰青赤白黒以为四方黄为中央襞方缀于胸前以示妇人蚕功也织麦⿰悬于门以示农工成转声以襞为辟兵耳养生要集曰术味苦小温生汉中南郑山谷五月五日采之
  琴操曰介子绥国语曰介子推割腓股以啖重耳重耳复国子绥独无所得绥甚怨恨乃作龙蛇之歌以感之遂遁入山文公惊悟迎之终不肯出文公令燔山求之遂抱木而烧死文公令民五月五日不得𤼵火
  玉烛宝典曰五月五日采艾悬于户上以禳毒气按荆楚岁时记云宗则字文度常以五月五日鸡未鸣时采艾见似人处揽而取之用灸有验是日竞渡采杂药夏小正曰此月畜药以蠲除毒气也
  异苑曰五月五日剪鸲鹆舌亦能学人语
  又田文母嬖五月五日生文父敕令勿举之后母私举文长成童以实告之文遂启父曰不举五日子何父云生及户损父文曰受命于天岂受命于户若受命于户何不髙其戸谁能至其户耶父说以为嗣齐封为孟尝君
  㑹稽典录曰女子曹娥者会稽上虞人父能弦歌为巫汉安帝二年五月五日于县江溯涛迎波流溺死不得尸娥年十四沿江号哭昼夜不绝遂投江而死抱父尸出
  习凿齿与禇常侍书曰想往日与足下及江州五月五日共澡浴戏处追寻宿眷仿佛玉仪心实悲矣
  国史补曰扬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州旧贡江心镜五月五日扬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子江中所铸也或言中有百链者六七十炼则已易破难成往往有自鸣者
  郦道元水经注曰深水有异鱼按正光元年五月五日天气清爽闻池中锵锵若钲鼓声池水惊而沸湏㬰雷电晦冥有五色蛇自池上属于天久乃灭波上水定惟见一鱼在其一变为龙
  伏日
  历忌释曰伏者何也金气伏藏之日也四时代谢皆以相生立春木代水水生木立夏火代木木生火立冬水代金金生水至于立秋以金代火金畏火故至庚日必伏庚者金也
  史记曰张子房始所见下邳圯上老父与太公书者后十三年从髙帝过济北果见榖城山下黄石取而葆祠之留侯死并葬黄石冢每上冢伏腊祠黄石
  又秦穆公始为伏祠
  汉书曰东方朔为郎伏日诏赐诸从官肉朔独拔剑割肉谓其同官曰伏日当早归请受赐即懐肉而去上问朔曰赐肉不待诏而去何也令自责朔曰受赐不待诏何无礼也拔剑割肉一何壮也割之不多又何廉也归遗细君又何仁也上笑曰令先生自责而反自誉复赐酒一卮肉百斤遗细君
  又杨恽报孙㑹宗书曰田家作苦岁时伏腊烹羊炰羔斗酒自劳去声
  汉官仪曰伏日厉鬼所行故伏汉魏有饮食之㑹故潘岳闲居赋有曰养羊治酪供伏腊之费
  魏典略曰大驾都许使光禄大夫刘松北镇袁绍军与绍子弟日共宴饮常以三伏之际昼夜酣饮极醉至于无知云以避一时之暑故河朔有避暑饮
  荆楚岁时记曰六月伏日并作汤饼名为辟恶
  宋王𤣥谟寿阳记曰明义井三伏之日炎暑赫曦男女行来其气短急望见义井则喜不可言未至而忧既至而乐号为欢乐井
  世说曰郄嘉賔三伏之日诣谢公炎暑熏赫复当风交扇犹沾汗流离谢著故绢衣食热白粥宴然无异郄谓谢公曰非君几不堪此
  崔寔四民月令曰初伏荐麦瓜于祖祢也
  风俗通曰汉中巴蜀自择伏日俗说汉中巴蜀广汉土地温暑草木早生晩枯气异中国夷狄畜之故令自择伏日也谨按汉书髙帝分四部之众用良平之䇿还定三秦席卷天下盖君子所因者本也论功定封加以金帛重复宠异令自择伏日不同于凡俗也
  书仪曰六月三日伏日昔贾谊在湘南六月三庚日有鵩鸟来时南方毒恶以助太阳销铄万物故避之又晋稽含困热赋序曰三伏之节始奏商秋之辰未期余下里贫生居室卑陋狭巷不来清风短庑不足増䕃叹彼夏屋之士体逸髙廊并天而寒暑殊同世而忧乐异矣
  程晓诗曰平生三伏时道路无行车闭门避炎暑出入不相过今世褦襶子触热到人家主人闻客来颦蹙柰此何揺扇臂中疼流汗正滂沱传戒诸髙明热行宜见呵
  晋潘岳懐县诗曰南陆迎修景朱明送末垂初伏启新节隆暑方赫曦
  七月七日
  汉武帝故事曰景帝尝梦髙祖谓己曰王美人生子可名为彘以乙酉年七月七日旦生武帝于猗兰殿谨按洞冥记汉武帝未生之时景帝梦有赤彘从云中直下崇芳阁帝觉而坐于阁果见赤气从云中直下如林木蔽戸牖望阁上有丹霞蓊𣡸既而乃改崇芳阁为猗兰殿后王夫人生武帝也
  又七月七日上于承华殿斋其日忽有青鸟从西方来集殿前上问东方朔朔曰此西王母欲来也有顷王母至有二青鸟如鳯夹侍王母旁也
  又王母遣谓帝七月七日我当暂来帝至日扫宫内燃九华之灯
  又汉武帝内传曰帝登寻真之台斋至七月七日夜忽见天西南如白云起郁郁直来趋宫有顷王母至乘紫云之辇
  又七月七日乃扫除宫掖之内张云锦之帷燃九微之灯夜二更后西王母驾九色之斑龙上殿
  又七月七日西王母降武帝戴太真晨缨之冠履𤣥琼凤文之舄
  宋卜子杨园苑疏曰太液池西有武帝曝衣阁常至七月七日宫女出登楼晒衣
  晋书曰魏武帝辟髙祖以汉祚将终不欲屈节于曹氏辞以风痹不能起居魏武遣亲信令史㣲服于髙祖门下树䕃下息时七月七日髙祖方曝书令史窃知还具以告乃重遣辟之敕行者曰若复不动便可收之髙祖惧而应命
  魏书曰太祖道武皇帝讳圭七月七日生于参合陂又任城王澄为雍州功缞在身故以七月七日集文武骑射张普惠字洪赈为录事参军奏记请停
  列仙传曰陶安公者六安铸冶师也一朝火散冶上紫色冲天安公伏冶下求哀须㬰朱雀止冶上曰安公冶与天通七月七日迎女以赤龙至日龙来安公骑之东南而去邑中数万人预共送之皆与辞诀
  又王子乔周灵王太子晋也好吹笙作凤鸣逰伊洛之间浮丘公接以上嵩髙山二十馀年后于山中谓桓良曰告我家七月七日待我缑氏山头是日果乘白鹤驻山岭望之不得到举手谢时人数日而去
  又吴蔡经去家时已老及还更少壮头髪皆黒语家中言七月七日麻姑当来可取数百斛酒饮之至期王方平偕来乘羽车驾五龙闻金鼓箫管人马之声
  荆楚岁时记曰七夕妇人结彩楼穿七孔针或以金银𨱎石为针宋孝武七夕诗曰迎风披彩缕向月贯𤣥针陈瓜果于中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以为符应
  周处风土记曰七月七日其夜洒扫中庭然则中庭乞愿其旧俗乎
  又曰魏时人问董勋云七月七日为良日饮食不同于古何也勋云七月黍熟七日为阳数故以糜为珍今北人唯设汤饼无复有糜矣
  又曰陆云与兄平原相书云机为平原相一日按视曹公器物有书刀五枚又琉璃笔一枝景初二年七月七日刘婕妤折之见此使人怅然按魏武帝于汉为相不得有婕妤又景初是魏明帝年号如此则文帝物也与曹公器玩同处故致舛杂耳
  日纬书曰牵牛星荆州呼为河鼓主关梁织女星主瓜果尝见道书云牵牛娶织女天帝赐钱二万备礼久而不还被驱在营室是也言虽不经有是为徴也
  西京杂记曰戚夫人侍儿贾佩兰云在宫时见戚夫人侍髙祖至七月七日临百子池作于滇乐毕以五色缕相羁谓㑹连爱
  又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针于开襟楼俱以习俗也舆地志曰齐武帝起层城观七月七日宫人多登之穿针世谓之穿针楼
  淮南子曰七月七日午时取生瓜叶七枚直入北堂中向南立以拭面靥即当灭矣
  又万毕术曰七月七日采守宫阴去声干之合以井华水和涂女身有文章即以丹涂之不去者不淫去者有奸周处风土记曰七月七日其夜洒扫于庭露施几筵设酒酺时果散香粉于筵上以祀河鼔尔雅曰河鼔谓之牵牛织女言此二星神当㑹守夜者咸懐私愿咸云见天汉中有奕奕白气有光耀五色有此为徴应者便拜而愿乞富乞寿无子乞子唯得乞一不得兼求三年乃得言之颇有受其祚者
  梁吴均齐谐记曰桂阳城武丁有仙道忽谓其弟曰七月七日织女何事渡河答曰暂诣牵牛至今世人云织女嫁牵牛也
  韦氏月录曰龙鱼河图云七月七日取小赤豆男吞一七女吞二七令人毕岁无病
  又七月七日晒曝革裘无虫
  又合乌鸡药是七月七日取乌鸡血和三月三日桃花末涂面及遍身三二日肌白如玉此太平公主法曽试有验
  世说曰郝隆七月七日见邻人皆晒曝衣服隆乃仰出腹卧云晒书
  崔寔四民月令曰七月七日作面合蓝丸及蜀漆丸暴经书及衣裳习俗然也
  又曰世传窦后头秃不为家人所齿遇七夕皆看织女独不许后出乃有神光照室为后之瑞
  竹林七贤论曰阮咸字仲容籍兄子也诸阮俱世儒学善居室内足于财唯籍一巷尚道业好酒而贫旧俗七月七日法当曝衣诸阮庭中烂然莫非绨锦咸时总角乃竖长竿标大布犊鼻裈于庭中云未能免俗聊复尔耳
  杂异书曰时有女子尚幼七夕见家人出庭望候天门开独在室中不出曰若合当见者虽暗室中赤应见之至夜深忽见天上门开云气赫奕因求富及长嫁而富既寡家累巨万有贾客货其绢百疋去而船覆溺资皆没其女子偶开后房见绢在其中但湿耳贾客归而自首女子曰绢归矣验之而信亦出夷坚录乃是开元以后事
  国史补曰兴元元年七月七日斩伪官乔林将临刑书曰林以七月七日生亦以此日死岂非命也
  古诗曰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纎纎濯素手轧轧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泪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晋潘尼七月七日侍皇太子宴𤣥圃园诗云商风初授辰火㣲流朱明送夏少昊迎秋芳草茂园嘉禾被畴于时我后以豫以㳺
  宋孝武七夕诗曰开庭镜天路馀光不可临迎风披彩缕向月贯𤣥针薄艺诚无取时务聊可寻
  宋谢惠连咏牛女诗曰落日隠檐楹升月照帘栊团团满叶露淅淅振条风蝶梦恒栩栩终年阙相从遐川阻眤爱修渚旷清容弄杼不成藻耸辔骛前踪昔离秋已两今聚夕无双倾河易回斡凝情难久悰沃若灵驾旋寂寞云幄空留情顾华寝遥心逐奔龙
  宋谢庄七夕应诏咏牛女诗曰辍机起春暮停箱动秋襟琥车照汉右芝驾肃河阴珠殿釭未暗瑶庭露已深夜悄岂掩抑弦徽无久临
  苏彦七月七日咏织女诗曰火流凉风至少昊洁素藏织女思北征牵牛叹南阳时来嘉庆集整驾巾玉箱璚佩垂藻蕤雾裙结云裳金翠耀华辎軿轩散流芳释辔紫㣲庭解襟碧琳堂忻燕未及究晨晖照扶桑仙童唱道情盘螭起腾骧怅怅一宵促迟迟别日长
  梁简文帝七夕穿针诗曰怜从帐里出想见夜窗开针欹疑月暗缕散恨风来
  梁刘孝威咏织女诗曰金钿已照耀白日未蹉跎欲待黄昏至含娇渡浅河
  梁庾肩吾七夕诗曰玉匣卷悬衣针楼开夜扉姮娥随月落织女逐星移离前看促夜别后对空机寄语雕陵鹊填河未可飞
  隋王眘七夕诗曰天河横欲晓凤驾俨应飞落月移妆镜浮云动别衣欢逐今宵尽愁随还路归犹将宿昔泪更上去年机
  张文恭七夕诗曰鳯律惊秋气龙梭静夜机星桥百枝动云辂七香飞映月回雕肩凌霜曵绮衣含情向华幄流态入重闱欢馀夕漏尽怨结晓骖归谁念分河汉还惜两心违











  太平御览卷三十一